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上男性对女性的极端看法?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男性对女性的极端看法,这话题挺值得聊聊的。 咱们得承认,网络平台嘛,啥人都有,观点也千奇百怪。 但如果真的细扒一下,会发现一些现象确实挺让人不舒服的,而且还挺有代表性。

首先,得说说那些“物化女性”的观点。 这种情况有点像把女性当成商品或者工具,只关注她们的外在条件,比如颜值、身材、年龄,甚至是否“身材好”、“年轻漂亮”。 这种看法往往忽视了女性的内在价值,比如她们的才华、智慧、情感、人生经历等等。 在一些回答里,你会看到对女性的评价直接跟她的外表挂钩,好像女性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取悦男性。 有时候甚至发展到对女性外貌进行赤裸裸的评判,比如什么样的身材才是“合格的”,什么样的长相才“配得上”某种条件。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权力不对等的体现,把女性简化成满足男性需求的客体。

然后,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就是“性别二元对立”的思想。 这类观点常常将男性和女性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并且常常将其中一方置于对立面。 比如,认为女性天生就“情绪化”、“不理性”、“好逸恶劳”、“依赖男性”,而男性则被描绘成“理性”、“勤劳”、“有担当”的形象。 这种观点很容易导致对个体差异的忽视,把群体标签强加给所有人。 看到一些回答,感觉就像在说“所有女人都那样,所有男人都这样”,全然不顾个人能力和性格的不同。 这就容易滋生偏见和刻板印象,比如觉得女性不适合从事某些职业,或者觉得男性就应该承担所有经济压力。

再深入一点,会发现有些观点带有明显的“厌女”色彩。 这不是简单的性别偏好问题,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对女性的敌意和贬低。 在一些回答里,女性的言行被放大,被过度解读,然后被扣上各种负面标签,比如“绿茶”、“心机女”、“拜金女”等等。 任何一点不符合他们期望的行为,都会被上升到整个女性群体的道德败坏。 甚至,一些人会把社会上出现的负面现象,比如婚恋市场的焦虑、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等,都归咎于女性的“错误行为”。 这种观点往往带着一种情绪化的攻击性,把对社会的不满发泄到女性身上。

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男性在婚恋或情感关系中受挫后,会将这种负面情绪和失败经历泛化到所有女性身上,形成一种“受害者叙事”。 他们认为自己受到了女性的伤害,所以整个女性群体都是不可信的、危险的。 这种看法很容易导致对女性的过度防备和不信任,甚至滋生一种“男性受害者”的自怜情绪。 他们觉得自己付出很多,但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于是就觉得是女性“不领情”、“不知好歹”。 这种视角常常是单方面的,忽略了关系中的相互责任和个体差异。

另外,知乎上也有一些讨论是关于“生育与价值”的。 有些观点将女性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与生育能力挂钩,认为女性的“终极使命”就是结婚生子。 如果女性选择不婚不育,或者晚育,就会被一些人指责为“自私”、“不顾家庭”、“浪费资源”。 这种看法也忽略了女性个体的人生选择和对社会其他方面的贡献。 尤其是在一些讨论育儿话题时,常常能看到一些言论将育儿的全部责任和辛苦都强加给女性,同时对她们的付出漠不关心,甚至要求她们在育儿的同时还要兼顾事业,并且不能有丝毫懈怠。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极端看法中,常常伴随着对女性权益和权利的漠视,甚至阻挠。 比如,在讨论职场性别歧视、家暴等话题时,一些极端观点可能会为施暴者辩护,或者将受害者妖魔化,认为她们“活该”。 这类观点不仅制造了对立,也阻碍了社会对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

总的来说,知乎上男性对女性的极端看法,往往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包括一些固有的性别刻板印象、社会转型期的焦虑、个体的情感经历以及平台传播的特点等等。 这些观点之所以能够存在和传播,也反映出社会在性别平等问题上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咱们需要做的,是保持清醒的头脑,批判性地看待这些信息,并且认识到,任何将个体归类、将群体简单化的看法,都容易走向极端和偏颇。 真正的平等,是建立在尊重个体差异和承认共同人性基础上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和谁比

朋友可以看看虎扑和豆瓣。

和这两个比,微博和知乎算什么

user avatar

啥叫极端看法?不过是客观描述罢了,只是现在越来越多男性终于意识到了汝性的所作所为,终于觉醒了。

三年前,我就在知乎上传播男性自由解放,呼吁男性自我解放,不婚主义,单身主义,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反思传统社会对男性的定义。

然后被一群女性用户攻击批判指责,说我是“渣男思维,危害社会,道德败坏”,真是魔幻。

那时候女权主义者经常宣传的就是追求个人自由,反抗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定义,个性解放。结果性别互换,这么多汝性反对男性解放。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我支持女性自由的时候,女性用户就给我点赞。我支持男性自由的时候,她们就给我扣帽子,进行道德说教。

挂着个“男女平权”的招牌,净干些自私自利的勾当,这可不是现在才有的,早就发现了。



user avatar

正当防卫也变成极端主义了?

user avatar

如何看待1938年柏林犹太人对德国人的极端看法?



user avatar

在绝大部分女性心中,男性不过是提供精子的工具人。

现在绝大部分男性也意识到,女性的宝贵也只在她提供子宫使用权的那十个月而已。

女性不愿意为了一点精子,就照顾一个男人一辈子。

现在男人也意识到,如果只是为了一个子宫十个月的使用权,好像也没必要养一个女人一辈子。

但是,

男人的精子能用一辈子,只要有钱,七老八十也能龙精虎猛,不愁没人。

女人的子宫却只能用半辈子,不管有再多钱,30半价,40一折,而和她们竞争的,永远都是那些20多岁的小年轻。

因此,不是男人对女人有什么极端看法。

纯粹就是,自己赚钱比找个女人划算多了。

赚到的钱,无论多少,七老八十也能用,只要你不当郑爽,想怎么用怎么用。

找个女人,四十出头就没了作用,使用寿命打5折不说,没了用还要继续赔钱养着。

不是男人太极端,只是男人越来越不蠢了而已。半价的东西,我们是不会溢价买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男性对女性的极端看法,这话题挺值得聊聊的。 咱们得承认,网络平台嘛,啥人都有,观点也千奇百怪。 但如果真的细扒一下,会发现一些现象确实挺让人不舒服的,而且还挺有代表性。首先,得说说那些“物化女性”的观点。 这种情况有点像把女性当成商品或者工具,只关注她们的外在条件,比如颜值、身材、年龄,甚.............
  • 回答
    知乎用户“@竹中桑”将跨性别女生称为“想上女厕所的男性”,这种说法不仅是对跨性别群体的误解和污名化,也触及了关于性别认同、社会包容以及言论自由的复杂议题。要理解这种观点的根源和影响,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涉及的几个层面。首先,这种言论的核心在于对性别认同的根本性误读。跨性别,简而言之,是指一个人的性别.............
  • 回答
    知乎上的“男拳”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话题。要理解它,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要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土壤、表现形式以及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男拳”在知乎语境下的含义。它通常指的是在性别议题讨论中,一些男性用户倾向于维护男性利益,甚至是采取攻击、贬低女性的言论。这种行为往往带有强烈的群体归.............
  • 回答
    这件事情之所以没能登上知乎和微博的热搜榜,背后可能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原因,而不仅仅是事件本身的“爆点”程度。首先,我们要考虑信息的传播机制。微博和知乎的热搜榜,在很大程度上是用户关注度、话题讨论热度以及平台算法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话题能否成为热搜,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比如,事件的呈现方式就很关键。.............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中,“一知半解”却“强行回答”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用户的讨论和困扰。看待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回答者的动机、回答的潜在影响,以及社区应有的态度和改进方向。一、 回答者的动机分析:为什么会有人“一知半解”却依然要强行回答呢?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 回答
    知乎上“比烂论”的盛行,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也挺让人无奈的。它就像一个薛定谔的猫,你把它放在一边不管吧,它就那么存在着,时不时还冒出来刺你一下;你非要去较真吧,又觉得有点掉价。什么是“比烂论”?在我看来,知乎上的“比烂论”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当面对一个明显存在各种问题、甚至很糟糕的情况时,一部.............
  • 回答
    我来跟你聊聊知乎上关于川普和美国政治的一些观察,这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开放的讨论,不带什么预设立场。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的平台,用户群体非常多元化,对美国政治的关注度也一直很高。川普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自带流量的焦点,他的言行举止,他的政策,都容易引发巨.............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熊孩子”的讨论,确实常常能看到一种极端的倾向,感觉讨论的双方都很容易站不住脚。一方面,家长们可能觉得自己的孩子只是小孩子,犯点错、不懂事很正常,不应该被过度苛责。另一方面,很多被“熊孩子”行为影响到的人,则可能会用一种“恨不得让他永世不得超生”的语气来表达不满。这种普遍存在的极端化,我觉.............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许多没有文史基础的人大肆批判陈寅恪、胡适、傅斯年、钱穆等民国知识分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反映了多种社会心态、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偏差。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现象的根源与成因:1. “信息茧房”与算法推荐的固化: 知乎作为内容平.............
  • 回答
    网上常流传着一种说法,说知乎上“文都985211,武都卧推100kg+”。这句话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形象地概括了知乎上两种比较显眼的用户群体和他们可能展现出的特质。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句话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文都985211”:学术精英的聚居地?这句话里的“文都”指的就是那些在知乎上分享知.............
  • 回答
    知乎上,尤其是在一些讨论社会议题的版块,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即许多用户习惯性地将各种社会问题追溯到“体制”二字。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在任何一个开放的公共讨论空间,人们都会寻找解释社会现象的框架,而“体制”恰恰提供了一个宏大且似乎无所不包的解释。那么,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 回答
    知乎上的“微笑吹”,这可不是个简单的词儿,它指向的是一群在知乎上,特别是在那些关于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甚至是生活方式、个人成长类问题下,那些格外热衷于为“微笑”这种行为(或者说,由微笑延伸出的某种情感、态度)进行赞美、解读、甚至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用户。要说“微笑吹”,得先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出现,以及他们.............
  • 回答
    知乎上快手广告,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快手在国内短视频市场占有率那是杠杠的,它要打广告,那肯定是怎么触达用户怎么来。知乎呢,虽然不像抖音那样主打泛娱乐,但它聚集了一大批在特定领域有深度思考、有话想说的人。这些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消费能力不低,而且相对更注重内容价值。所以,.............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如何评价第364期《睡前消息》”的提问鲜有人问津,这背后可能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问答社区,其用户群体具有一定的特征。他们普遍对时事、社会议题、科技发展以及文化现象等有着较高的关注度,并且乐于进行深入的探.............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消费学校名声”的现象,是个挺值得说道的事情。它就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很多当下社会的一些心态和现象。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里的“消费学校名声”大概指的是什么。我想,这不单单是指单纯吹嘘自己学校有多牛,而是更侧重于一些利用学校名声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比如: 制造信息差,贩卖焦虑: .............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中文互联网最大的问答社区里,讨论公众人物、社会议题是家常便饭,而陈平,这位以其独特的经济学理论和鲜明的观点而广为人知的学者,自然也成为了知乎上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关于他的讨论,尤其是“黑”他的言论,往往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层次的景象。首先,我们得承认,“黑”这个词在网络语境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
  • 回答
    哈哈,你这问题真是说到点子上了!知乎上那句“欠诺基亚的手机可以还了?”,简直就像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就点燃了好多人的回忆和情绪。说实话,这句话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唤醒了我们对于诺基亚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而且还是带着一丝丝怀旧的温柔和一点点对当下科技浪潮的思考。要详细说,咱们得从几个.............
  • 回答
    知乎上那些不讲理由、只在评论区留下“反对”、“没有帮助”字样的人,说实话,每次看到都挺让人费解的。就好像你在认真做一桌菜,信心满满地端出来,结果有人尝了一口,啥也不说,就甩下一句“这菜不行”。那种感觉,怎么说呢,挺打击人的。首先,这是一种非常模糊且低效的反馈。你想啊,在知乎上提问或者回答,往往是花费.............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的平台,你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其中,有一类人,他们的言行之间总会让你觉得有点别扭,他们身上似乎同时存在着两套截然不同的标准:一套是给自己施加的,相对宽松,甚至是无限的包容;另一套则是给别人设下的,严苛到令人发指,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我把这类人戏称为“知乎上的双标侠”。仔细观察,你会.............
  • 回答
    知乎上那些“魔幻”特色的选择题,像是“被蜗牛追杀还是选择10亿人民币”,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咱们细聊聊。首先,这类题目的核心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合理性”。现实生活里,你不太可能真的遇到一堆蜗牛在你背后使出洪荒之力追赶,更别说还有10个亿的现金摆在你面前。这种设定本身就脱离了我们日常的经验范畴,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