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上很多没有文史基础的人大肆批判陈寅恪、胡适、傅斯年、钱穆等民国知识分子的现象?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许多没有文史基础的人大肆批判陈寅恪、胡适、傅斯年、钱穆等民国知识分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反映了多种社会心态、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偏差。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现象的根源与成因:

1. “信息茧房”与算法推荐的固化:
知乎作为内容平台,其算法会根据用户的浏览和互动习惯推送相似内容。如果一个用户对某个领域的观点表示认同(哪怕是批判性的),算法就会不断推送更多类似的批判性内容,从而形成“信息茧房”。
对于没有文史基础的用户来说,他们更容易被一些断章取义、情绪化或简单化的批判所吸引,而算法也更容易将这些“爆款”内容推送到他们面前,加剧了这种认知偏差。

2. “逆向工程”的知识获取与“显摆式”求知:
部分用户习惯于“逆向工程”式地学习,即不从基础知识学起,而是直接从对权威的挑战或颠覆中寻找“捷径”。他们可能看到一些网络文章或评论,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相”,然后以此为依据进行批判,以此来显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或“超越时代”的眼光。
这种心态有时也与网络文化中的“显摆式”求知有关。通过批判公认的大家,仿佛能证明自己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平台,拥有更深刻的见解,从而获得认同感和优越感。

3. 时代隔阂与价值观的差异:
民国知识分子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社会问题、思考的维度与当下截然不同。他们的学术思想、政治立场、人生选择,都是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如今的网络用户,很多是成长于改革开放后,深受现代教育和信息爆炸的影响,其价值观、对知识的理解方式,甚至对“学者”角色的期待,都可能与民国时期存在显著差异。当这些差异被放大,就容易产生误读和批判。例如,对胡适的“实用主义”和“白话文运动”的批判,可能忽视了当时社会识字率低下、思想保守等严峻现实。

4. 片面解读与断章取义:
网络上充斥着大量对民国知识分子言论和思想的碎片化信息。很多批判者可能只看到一两句话的引述,或者某个时期的某个观点,就以此来否定其整个学术成就和历史贡献。
例如,有人可能只关注傅斯年早年的一些激进言论,而忽略了他后来在教育、史学上的重大贡献。或者抓住钱穆在某些历史事件中的表述,就否定了他对中国历史整体的宏观把握。

5. 民粹主义与反智倾向的暗流:
在某些语境下,这种批判也可能折射出一种民粹主义和反智倾向。当普通民众对高深的学术、复杂的历史感到疏离或不解时,有时会产生一种“不如我”的心理,试图通过贬低权威来获得心理平衡。
对“精英”的天然不信任,以及对“大众化”叙事的偏爱,也可能导致一些人倾向于攻击那些被认为是“精英”的民国知识分子。

6. “为黑而黑”与“搅浑水”的心态:
在网络匿名性的加持下,总有部分用户抱持“为黑而黑”的心态,或者以“搅浑水”为乐。他们可能并不真正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学问,只是为了吸引眼球、挑起争议或宣泄某种负面情绪。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不尊重,也污染了网络交流的环境。

7. 对“英雄主义”叙事的解构与重构:
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对民国知识分子的评价往往带有一种“英雄主义”的色彩,强调他们在民族危难时的担当与风骨。
然而,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和视角的多样化,这种过于单一化的“英雄主义”叙事也受到挑战。一些学者开始从更复杂的角度审视他们的个人选择、学术局限或历史局限。而部分网络用户,可能将这种“解构”误读为“全盘否定”,甚至将其简化为对这些人物的“揭露”和“批判”。

二、 具体批判的内容及其问题所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但往往基于误读或片面理解的批判点,以及它们的问题:

1. 对胡适的批判:
常见批判: 攻击其“软弱”、“投降主义”、“不爱国”、“耽误了中国革命”等。
问题所在:
时代背景的忽视: 胡适身处国民党统治时期,其主张的改良主义和学术自由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试图寻求一条不同于暴力革命的道路。他并非完全不关心中国命运,而是选择了不同的行动路径。
“实用主义”的误读: 胡适的实用主义强调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反对空谈理论。将他的“一点一滴的进步”理解为“不求进步”是断章取义。
白话文的价值被低估: 白话文运动在普及文化、启蒙民智方面功不可没,其历史价值不容抹杀。
对自由主义的误解: 将其对个人自由、思想独立的追求,曲解为不负责任的“自由放纵”。

2. 对陈寅恪的批判:
常见批判: 批评其学术研究“不接地气”、“脱离现实”、“为国民党服务”、“政治立场不明确”等。
问题所在:
学术领域的误读: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史学家、古典学家之一,其研究领域极为艰深,需要极高的学术素养才能理解。将其“不接地气”的批判,是对其学术深度和领域性质的无知。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误读: 他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他对学者基本操守的要求,而非拒绝参与社会事务。
对历史人物的道德审判: 对其在特定时期言行的政治标签化,忽略了他在学术上的贡献和对知识的坚守。即便存在争议的言行,也应在当时的语境下进行分析,而非用现代的道德标准简单苛责。

3. 对傅斯年(孟真)的批判:
常见批判: 批评其“脾气大”、“性格霸道”、“过于激进”或“早年思想不成熟”等。
问题所在:
性格与学识混淆: 性格是个人特质,学识和贡献是其对学术和社会的影响。不能因为其性格不合某些人的意,就否定其在教育、史学、考古等领域的巨大成就。
“五四”时期激进言论的简单放大: 许多知识分子在“五四”时期都曾有过激进的言论,这是时代思潮的体现,不能以此否定其后半生的学术贡献和成熟思想。他后来在西南联大和台湾大学的教育贡献是巨大的。

4. 对钱穆(宾四)的批判:
常见批判: 批评其学术“有家国情怀”、“不够客观”、“有传统儒家思想的局限性”等。
问题所在:
对“中国史学”的理解偏差: 钱穆的史学著作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强调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这种“家国情怀”正是他学术的独特价值所在,而非其“局限”。
“历史是活的”与“历史是死的”之辩: 钱穆强调历史的延续性和生命力,反对将历史作为纯粹的材料堆砌。一些批判者则倾向于更机械、更“客观”的史学观,从而产生误解。
对儒家思想的片面解读: 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将其中的积极成分和对文化传承的贡献否定,是不可取的。

三、 为什么说“没有文史基础”是关键?

没有文史基础的人,在评价民国知识分子时,往往会存在以下问题:

缺乏辨别信息的能力: 对史料的真伪、史实的细节、学术观点的深度缺乏基本的判断力,容易被网络上经过剪辑、歪曲的信息误导。
无法理解复杂语境: 无法将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置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思想潮流之中进行分析,容易进行时代错置的批判。
概念理解模糊: 对“自由主义”、“改良主义”、“革命”、“史学方法”等关键概念的理解不清,容易将复杂的思想简化为标签。
对学术价值的认知偏差: 不理解深邃的学术研究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专业的训练,容易以“常识”或“直觉”来否定艰深的学问。
情感驱动大于理性分析: 很多批判缺乏严谨的逻辑和充分的证据,更多是基于一种情绪宣泄、个人好恶或网络潮流。

四、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1. 警惕网络低质信息泛滥: 这种现象提醒我们要对网络上的信息保持高度警惕,尤其是涉及历史和学术评价的内容。要学会辨别信息来源、作者的背景和可能的立场。
2. 呼唤常识与理性回归: 在信息爆炸时代,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尤为重要。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需要回归到史料和严谨的学术研究基础上,而不是人云亦云。
3. 尊重历史,尊重学术: 民国知识分子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群体,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命运、学术文化的传承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即使存在不足和争议,也应以尊重的态度去审视,而不是用猎奇或批判的方式去消费。
4. 鼓励深入学习,拒绝浅尝辄止: 如果对这些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思想感兴趣,最好的方式是去阅读他们的原著,阅读专业的学术研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网络评论区。
5. 平台责任与内容治理: 平台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通过技术手段和内容审核,限制低质、误导性信息的传播,营造更健康的讨论环境。

总而言之,知乎上关于民国知识分子的批判现象,是当下网络文化、信息传播方式以及部分公众认知心态复杂交织的产物。它既是对过往“英雄主义”叙事的一种反思,也暴露了信息碎片化和认知浅薄化带来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提升公民的媒介素养、鼓励深度学习、回归理性分析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核心原因,在于‘知识分子’,应该起到引领整个群体前进的作用

法国的大革命,起因在于伏尔泰、卢梭等人在思想上的引领。有了思想,人们根据现实而认可这些思想,然后就开始行动,开始推动整个社会进行巨大的变革和进步。

德国的统一和爆发,核心原因也在于黑格尔、叔本华等一系列思想家的引领,大量学生对他们的学习;更不用说马克思、恩格斯对苏联的成立起到的巨大作用了

而在中国,这些‘民国知识分子’,对国家的进步,没有起到任何正面和积极作用

革命,依靠的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而不是胡适思想、钱穆思想---这些‘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在这方面起到正面作用,反而有些人还试图投降---试图牺牲民众的利益,而来保住他们自己的利益

而后,在工业发展----这种当代最强大、最重要的力量中,这些人的研究和思想也没有起到任何的正面和积极作用。

他们被称为‘知识分子’,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互相吹捧的结果。就他们掌握的‘知识’而言,对于这个时代,早就过时了,没有正面的意义和价值,不能让按照他们的知识进行行动的民众变得更强,不能让为他们付出大量资源的国家变得更强。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常识’

对,他们不配被成为‘知识分子’,最多,也就只是‘常识分子’而已。

现在,许多人模模糊糊、隐隐约约的认识到了这点,所以才蔑视他们、鄙夷他们、唾弃他们----尽管这些人在这样做的时候,可能没有直接说出合适的理由来,但是这种蔑视的行为则是非常正当的,是对‘不劳而获,只会互相吹捧者’发自心底的唾弃和蔑视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并不构成问题。

你说的某些人,我并没有看见,如果你要批判哪一类人,就把某类人的回答列举出来做靶子,而不是地图炮给一些明确不或者不明确的人贴标签。

至少从这个提问来看,提问者应该是没有什么文史修养的,否则逻辑不会如此紊乱。

user avatar

文史基础很好的人往往不在知乎上黑陈寅恪、胡适、钱穆等人。


他们一般把吐槽和嘲讽写在序言里、信件里、论文里、专著里。


很难想象余英时刷知乎的样子。。。

user avatar

请不要把陈寅恪、傅斯年、钱穆和胡适放在一起。这种排列,对陈寅恪、傅斯年、钱穆这种学者不公平。

另外,要说反动,傅斯年比胡适反动多了,但人家傅斯年就是有真才实学,胡适就算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