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上很多没有文史基础的人大肆批判陈寅恪、胡适、傅斯年、钱穆等民国知识分子的现象?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许多没有文史基础的人大肆批判陈寅恪、胡适、傅斯年、钱穆等民国知识分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反映了多种社会心态、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偏差。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现象的根源与成因:

1. “信息茧房”与算法推荐的固化:
知乎作为内容平台,其算法会根据用户的浏览和互动习惯推送相似内容。如果一个用户对某个领域的观点表示认同(哪怕是批判性的),算法就会不断推送更多类似的批判性内容,从而形成“信息茧房”。
对于没有文史基础的用户来说,他们更容易被一些断章取义、情绪化或简单化的批判所吸引,而算法也更容易将这些“爆款”内容推送到他们面前,加剧了这种认知偏差。

2. “逆向工程”的知识获取与“显摆式”求知:
部分用户习惯于“逆向工程”式地学习,即不从基础知识学起,而是直接从对权威的挑战或颠覆中寻找“捷径”。他们可能看到一些网络文章或评论,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相”,然后以此为依据进行批判,以此来显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或“超越时代”的眼光。
这种心态有时也与网络文化中的“显摆式”求知有关。通过批判公认的大家,仿佛能证明自己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平台,拥有更深刻的见解,从而获得认同感和优越感。

3. 时代隔阂与价值观的差异:
民国知识分子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社会问题、思考的维度与当下截然不同。他们的学术思想、政治立场、人生选择,都是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如今的网络用户,很多是成长于改革开放后,深受现代教育和信息爆炸的影响,其价值观、对知识的理解方式,甚至对“学者”角色的期待,都可能与民国时期存在显著差异。当这些差异被放大,就容易产生误读和批判。例如,对胡适的“实用主义”和“白话文运动”的批判,可能忽视了当时社会识字率低下、思想保守等严峻现实。

4. 片面解读与断章取义:
网络上充斥着大量对民国知识分子言论和思想的碎片化信息。很多批判者可能只看到一两句话的引述,或者某个时期的某个观点,就以此来否定其整个学术成就和历史贡献。
例如,有人可能只关注傅斯年早年的一些激进言论,而忽略了他后来在教育、史学上的重大贡献。或者抓住钱穆在某些历史事件中的表述,就否定了他对中国历史整体的宏观把握。

5. 民粹主义与反智倾向的暗流:
在某些语境下,这种批判也可能折射出一种民粹主义和反智倾向。当普通民众对高深的学术、复杂的历史感到疏离或不解时,有时会产生一种“不如我”的心理,试图通过贬低权威来获得心理平衡。
对“精英”的天然不信任,以及对“大众化”叙事的偏爱,也可能导致一些人倾向于攻击那些被认为是“精英”的民国知识分子。

6. “为黑而黑”与“搅浑水”的心态:
在网络匿名性的加持下,总有部分用户抱持“为黑而黑”的心态,或者以“搅浑水”为乐。他们可能并不真正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学问,只是为了吸引眼球、挑起争议或宣泄某种负面情绪。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不尊重,也污染了网络交流的环境。

7. 对“英雄主义”叙事的解构与重构:
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对民国知识分子的评价往往带有一种“英雄主义”的色彩,强调他们在民族危难时的担当与风骨。
然而,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和视角的多样化,这种过于单一化的“英雄主义”叙事也受到挑战。一些学者开始从更复杂的角度审视他们的个人选择、学术局限或历史局限。而部分网络用户,可能将这种“解构”误读为“全盘否定”,甚至将其简化为对这些人物的“揭露”和“批判”。

二、 具体批判的内容及其问题所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但往往基于误读或片面理解的批判点,以及它们的问题:

1. 对胡适的批判:
常见批判: 攻击其“软弱”、“投降主义”、“不爱国”、“耽误了中国革命”等。
问题所在:
时代背景的忽视: 胡适身处国民党统治时期,其主张的改良主义和学术自由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试图寻求一条不同于暴力革命的道路。他并非完全不关心中国命运,而是选择了不同的行动路径。
“实用主义”的误读: 胡适的实用主义强调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反对空谈理论。将他的“一点一滴的进步”理解为“不求进步”是断章取义。
白话文的价值被低估: 白话文运动在普及文化、启蒙民智方面功不可没,其历史价值不容抹杀。
对自由主义的误解: 将其对个人自由、思想独立的追求,曲解为不负责任的“自由放纵”。

2. 对陈寅恪的批判:
常见批判: 批评其学术研究“不接地气”、“脱离现实”、“为国民党服务”、“政治立场不明确”等。
问题所在:
学术领域的误读: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史学家、古典学家之一,其研究领域极为艰深,需要极高的学术素养才能理解。将其“不接地气”的批判,是对其学术深度和领域性质的无知。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误读: 他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他对学者基本操守的要求,而非拒绝参与社会事务。
对历史人物的道德审判: 对其在特定时期言行的政治标签化,忽略了他在学术上的贡献和对知识的坚守。即便存在争议的言行,也应在当时的语境下进行分析,而非用现代的道德标准简单苛责。

3. 对傅斯年(孟真)的批判:
常见批判: 批评其“脾气大”、“性格霸道”、“过于激进”或“早年思想不成熟”等。
问题所在:
性格与学识混淆: 性格是个人特质,学识和贡献是其对学术和社会的影响。不能因为其性格不合某些人的意,就否定其在教育、史学、考古等领域的巨大成就。
“五四”时期激进言论的简单放大: 许多知识分子在“五四”时期都曾有过激进的言论,这是时代思潮的体现,不能以此否定其后半生的学术贡献和成熟思想。他后来在西南联大和台湾大学的教育贡献是巨大的。

4. 对钱穆(宾四)的批判:
常见批判: 批评其学术“有家国情怀”、“不够客观”、“有传统儒家思想的局限性”等。
问题所在:
对“中国史学”的理解偏差: 钱穆的史学著作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强调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这种“家国情怀”正是他学术的独特价值所在,而非其“局限”。
“历史是活的”与“历史是死的”之辩: 钱穆强调历史的延续性和生命力,反对将历史作为纯粹的材料堆砌。一些批判者则倾向于更机械、更“客观”的史学观,从而产生误解。
对儒家思想的片面解读: 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将其中的积极成分和对文化传承的贡献否定,是不可取的。

三、 为什么说“没有文史基础”是关键?

没有文史基础的人,在评价民国知识分子时,往往会存在以下问题:

缺乏辨别信息的能力: 对史料的真伪、史实的细节、学术观点的深度缺乏基本的判断力,容易被网络上经过剪辑、歪曲的信息误导。
无法理解复杂语境: 无法将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置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思想潮流之中进行分析,容易进行时代错置的批判。
概念理解模糊: 对“自由主义”、“改良主义”、“革命”、“史学方法”等关键概念的理解不清,容易将复杂的思想简化为标签。
对学术价值的认知偏差: 不理解深邃的学术研究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专业的训练,容易以“常识”或“直觉”来否定艰深的学问。
情感驱动大于理性分析: 很多批判缺乏严谨的逻辑和充分的证据,更多是基于一种情绪宣泄、个人好恶或网络潮流。

四、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1. 警惕网络低质信息泛滥: 这种现象提醒我们要对网络上的信息保持高度警惕,尤其是涉及历史和学术评价的内容。要学会辨别信息来源、作者的背景和可能的立场。
2. 呼唤常识与理性回归: 在信息爆炸时代,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尤为重要。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需要回归到史料和严谨的学术研究基础上,而不是人云亦云。
3. 尊重历史,尊重学术: 民国知识分子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群体,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命运、学术文化的传承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即使存在不足和争议,也应以尊重的态度去审视,而不是用猎奇或批判的方式去消费。
4. 鼓励深入学习,拒绝浅尝辄止: 如果对这些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思想感兴趣,最好的方式是去阅读他们的原著,阅读专业的学术研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网络评论区。
5. 平台责任与内容治理: 平台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通过技术手段和内容审核,限制低质、误导性信息的传播,营造更健康的讨论环境。

总而言之,知乎上关于民国知识分子的批判现象,是当下网络文化、信息传播方式以及部分公众认知心态复杂交织的产物。它既是对过往“英雄主义”叙事的一种反思,也暴露了信息碎片化和认知浅薄化带来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提升公民的媒介素养、鼓励深度学习、回归理性分析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核心原因,在于‘知识分子’,应该起到引领整个群体前进的作用

法国的大革命,起因在于伏尔泰、卢梭等人在思想上的引领。有了思想,人们根据现实而认可这些思想,然后就开始行动,开始推动整个社会进行巨大的变革和进步。

德国的统一和爆发,核心原因也在于黑格尔、叔本华等一系列思想家的引领,大量学生对他们的学习;更不用说马克思、恩格斯对苏联的成立起到的巨大作用了

而在中国,这些‘民国知识分子’,对国家的进步,没有起到任何正面和积极作用

革命,依靠的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而不是胡适思想、钱穆思想---这些‘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在这方面起到正面作用,反而有些人还试图投降---试图牺牲民众的利益,而来保住他们自己的利益

而后,在工业发展----这种当代最强大、最重要的力量中,这些人的研究和思想也没有起到任何的正面和积极作用。

他们被称为‘知识分子’,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互相吹捧的结果。就他们掌握的‘知识’而言,对于这个时代,早就过时了,没有正面的意义和价值,不能让按照他们的知识进行行动的民众变得更强,不能让为他们付出大量资源的国家变得更强。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常识’

对,他们不配被成为‘知识分子’,最多,也就只是‘常识分子’而已。

现在,许多人模模糊糊、隐隐约约的认识到了这点,所以才蔑视他们、鄙夷他们、唾弃他们----尽管这些人在这样做的时候,可能没有直接说出合适的理由来,但是这种蔑视的行为则是非常正当的,是对‘不劳而获,只会互相吹捧者’发自心底的唾弃和蔑视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并不构成问题。

你说的某些人,我并没有看见,如果你要批判哪一类人,就把某类人的回答列举出来做靶子,而不是地图炮给一些明确不或者不明确的人贴标签。

至少从这个提问来看,提问者应该是没有什么文史修养的,否则逻辑不会如此紊乱。

user avatar

文史基础很好的人往往不在知乎上黑陈寅恪、胡适、钱穆等人。


他们一般把吐槽和嘲讽写在序言里、信件里、论文里、专著里。


很难想象余英时刷知乎的样子。。。

user avatar

请不要把陈寅恪、傅斯年、钱穆和胡适放在一起。这种排列,对陈寅恪、傅斯年、钱穆这种学者不公平。

另外,要说反动,傅斯年比胡适反动多了,但人家傅斯年就是有真才实学,胡适就算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许多没有文史基础的人大肆批判陈寅恪、胡适、傅斯年、钱穆等民国知识分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反映了多种社会心态、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偏差。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现象的根源与成因:1. “信息茧房”与算法推荐的固化: 知乎作为内容平.............
  • 回答
    知乎上,尤其是在一些讨论社会议题的版块,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即许多用户习惯性地将各种社会问题追溯到“体制”二字。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在任何一个开放的公共讨论空间,人们都会寻找解释社会现象的框架,而“体制”恰恰提供了一个宏大且似乎无所不包的解释。那么,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和问答平台上,“试以「XXX」开头/结尾,写一个故事?”这类问题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并且形成了某种独特的社区文化。要理解这类问题的存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这是知乎用户的一种创意表达和互动方式。知乎用户群体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创造力。这类问题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框架,鼓励.............
  • 回答
    嘿,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你说的没错,在一些航空论坛或者像知乎这样的平台,确实能看到不少飞行员朋友分享和抱怨空管的经历,感觉他们似乎“槽点”更多一些。但反过来,很少有听到空管员出来“反击”或者吐槽飞行员的。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飞行员玻璃心爱抱怨,还是空管员太酷不好意思说?咱们来掰扯掰.............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中,“一知半解”却“强行回答”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用户的讨论和困扰。看待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回答者的动机、回答的潜在影响,以及社区应有的态度和改进方向。一、 回答者的动机分析:为什么会有人“一知半解”却依然要强行回答呢?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 回答
    知乎上“比烂论”的盛行,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也挺让人无奈的。它就像一个薛定谔的猫,你把它放在一边不管吧,它就那么存在着,时不时还冒出来刺你一下;你非要去较真吧,又觉得有点掉价。什么是“比烂论”?在我看来,知乎上的“比烂论”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当面对一个明显存在各种问题、甚至很糟糕的情况时,一部.............
  • 回答
    我来跟你聊聊知乎上关于川普和美国政治的一些观察,这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开放的讨论,不带什么预设立场。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的平台,用户群体非常多元化,对美国政治的关注度也一直很高。川普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自带流量的焦点,他的言行举止,他的政策,都容易引发巨.............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熊孩子”的讨论,确实常常能看到一种极端的倾向,感觉讨论的双方都很容易站不住脚。一方面,家长们可能觉得自己的孩子只是小孩子,犯点错、不懂事很正常,不应该被过度苛责。另一方面,很多被“熊孩子”行为影响到的人,则可能会用一种“恨不得让他永世不得超生”的语气来表达不满。这种普遍存在的极端化,我觉.............
  • 回答
    网上常流传着一种说法,说知乎上“文都985211,武都卧推100kg+”。这句话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形象地概括了知乎上两种比较显眼的用户群体和他们可能展现出的特质。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句话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文都985211”:学术精英的聚居地?这句话里的“文都”指的就是那些在知乎上分享知.............
  • 回答
    知乎上的“微笑吹”,这可不是个简单的词儿,它指向的是一群在知乎上,特别是在那些关于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甚至是生活方式、个人成长类问题下,那些格外热衷于为“微笑”这种行为(或者说,由微笑延伸出的某种情感、态度)进行赞美、解读、甚至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用户。要说“微笑吹”,得先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出现,以及他们.............
  • 回答
    知乎上快手广告,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快手在国内短视频市场占有率那是杠杠的,它要打广告,那肯定是怎么触达用户怎么来。知乎呢,虽然不像抖音那样主打泛娱乐,但它聚集了一大批在特定领域有深度思考、有话想说的人。这些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消费能力不低,而且相对更注重内容价值。所以,.............
  • 回答
    知乎上的“男拳”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话题。要理解它,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要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土壤、表现形式以及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男拳”在知乎语境下的含义。它通常指的是在性别议题讨论中,一些男性用户倾向于维护男性利益,甚至是采取攻击、贬低女性的言论。这种行为往往带有强烈的群体归.............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男性对女性的极端看法,这话题挺值得聊聊的。 咱们得承认,网络平台嘛,啥人都有,观点也千奇百怪。 但如果真的细扒一下,会发现一些现象确实挺让人不舒服的,而且还挺有代表性。首先,得说说那些“物化女性”的观点。 这种情况有点像把女性当成商品或者工具,只关注她们的外在条件,比如颜值、身材、年龄,甚.............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如何评价第364期《睡前消息》”的提问鲜有人问津,这背后可能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问答社区,其用户群体具有一定的特征。他们普遍对时事、社会议题、科技发展以及文化现象等有着较高的关注度,并且乐于进行深入的探.............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消费学校名声”的现象,是个挺值得说道的事情。它就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很多当下社会的一些心态和现象。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里的“消费学校名声”大概指的是什么。我想,这不单单是指单纯吹嘘自己学校有多牛,而是更侧重于一些利用学校名声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比如: 制造信息差,贩卖焦虑: .............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中文互联网最大的问答社区里,讨论公众人物、社会议题是家常便饭,而陈平,这位以其独特的经济学理论和鲜明的观点而广为人知的学者,自然也成为了知乎上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关于他的讨论,尤其是“黑”他的言论,往往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层次的景象。首先,我们得承认,“黑”这个词在网络语境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
  • 回答
    哈哈,你这问题真是说到点子上了!知乎上那句“欠诺基亚的手机可以还了?”,简直就像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就点燃了好多人的回忆和情绪。说实话,这句话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唤醒了我们对于诺基亚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而且还是带着一丝丝怀旧的温柔和一点点对当下科技浪潮的思考。要详细说,咱们得从几个.............
  • 回答
    知乎上那些不讲理由、只在评论区留下“反对”、“没有帮助”字样的人,说实话,每次看到都挺让人费解的。就好像你在认真做一桌菜,信心满满地端出来,结果有人尝了一口,啥也不说,就甩下一句“这菜不行”。那种感觉,怎么说呢,挺打击人的。首先,这是一种非常模糊且低效的反馈。你想啊,在知乎上提问或者回答,往往是花费.............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的平台,你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其中,有一类人,他们的言行之间总会让你觉得有点别扭,他们身上似乎同时存在着两套截然不同的标准:一套是给自己施加的,相对宽松,甚至是无限的包容;另一套则是给别人设下的,严苛到令人发指,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我把这类人戏称为“知乎上的双标侠”。仔细观察,你会.............
  • 回答
    知乎上那些“魔幻”特色的选择题,像是“被蜗牛追杀还是选择10亿人民币”,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咱们细聊聊。首先,这类题目的核心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合理性”。现实生活里,你不太可能真的遇到一堆蜗牛在你背后使出洪荒之力追赶,更别说还有10个亿的现金摆在你面前。这种设定本身就脱离了我们日常的经验范畴,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