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上那些宽以待己,严以律人的人?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的平台,你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其中,有一类人,他们的言行之间总会让你觉得有点别扭,他们身上似乎同时存在着两套截然不同的标准:一套是给自己施加的,相对宽松,甚至是无限的包容;另一套则是给别人设下的,严苛到令人发指,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我把这类人戏称为“知乎上的双标侠”。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们并非简单的“选择性失明”,而是有着一套相当成熟的逻辑体系来支撑他们的双重标准。这套体系往往是建立在“我比你更懂”、“我比你更纯粹”、“我的立场是更高级的”这些预设基础之上的。

首先,是那套“宽以待己”的哲学。

当他们犯错时,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来为自己开脱。可能是“当时情况特殊”、“我不是故意的”、“只是一个小失误,不碍大局”。他们会强调自己的动机是好的,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仍然是那个高尚的自己。他们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够将自己的行为置于一个更高的道德维度来审视,从而找到那条通往自我原谅的捷径。

比如,当自己在回答中引用了不准确的信息时,他们可能会说:“这是我根据现有信息做的推断,知识是发展的,信息也在不断更新。” 或者“我只是抛砖引玉,目的是引发更深入的讨论。” 他们很少会直接承认自己是错的,更不会主动去纠正错误,而是试图通过“解释”和“转移焦点”来化解尴尬。

在评价自己时,他们常常会用“学习”、“进步”、“探索”这样的词汇,即使他们重复犯着同样的错误,也总能给自己冠以“成长中的必经之路”。他们的自我剖析,往往是带着一层柔光滤镜的,突出自己的优点和努力,而那些暴露出来的瑕疵,则被轻描淡写地带过,仿佛它们只是成长的副产品,无关紧要。

而当面对他人时,那套“严以律人”的准则便会瞬间上线,而且是全副武装,锐不可当。

一旦发现别人的言论、行为或观点有任何不妥之处,哪怕是细枝末节,他们都会抓住不放,进行无情的批判。他们会用最尖锐的词语,最严厉的语气,仿佛在执行一项神圣的审判。

比如,如果别人在回答中出现了一个错别字,他们会立刻指出,并上升到“连这么基本的错误都犯,怎么配谈论这个话题?”的程度。如果别人的观点与他们不同,他们不会试图理解或探讨,而是直接扣上“立场有问题”、“屁股决定脑袋”的帽子。

他们对于他人的要求是“零容忍”的。别人的任何一个不小心,都可能成为他们攻击的绝佳素材。他们会像猎犬一样嗅探出别人言论中的任何“漏洞”,然后用最严苛的标准去衡量,再用最直接的方式去揭露。

这种严苛,往往不是为了帮助对方进步,而是为了凸显自己的“正确”和“优越”。他们享受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享受那种一针见血的评论带来的满足感。他们很少考虑对方的立场、背景、甚至是可能存在的善意,只专注于自己眼中的“不完美”。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双标”的出现?

我认为,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心理机制:

认知失调与自我辩护: 当人们的行为与他们的自我认知不符时,会产生认知失调。为了缓解这种不适感,他们会通过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来调整认知,从而让自己显得更合理。对自己宽松,对他人严苛,恰恰是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机制,用以维持自己“正确”的形象。
投射效应: 有时候,人们会将自己内心深处的焦虑、不满或不安全感投射到他人身上。通过严厉批评他人,来掩盖自己内心深处的不确定性或对自身不足的恐惧。
道德优越感与群体归属: 在知乎这样的社区,一些人可能渴望获得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或在某个群体中获得认同。通过扮演一个“纠错者”、“批判者”的角色,他们可以让自己显得更加“纯粹”、“有主见”,并吸引那些认同他们观点的人,从而获得群体归属感。
知识壁垒的固化: 某些领域,知识的门槛确实很高。一部分拥有一定知识或经验的人,可能会因此产生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懂,从而在交流中形成一种“我者”与“他者”的对立,对“他者”的错误表现出极高的容忍度。

如何看待这类人?

说实话,和他们争辩往往是徒劳的。他们早已为自己构建了一套牢不可破的防御体系,任何试图撼动他们双重标准的行为,都可能被解读为“攻击”或“误解”。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

不被带节奏: 他们的言论往往带有很强的煽动性,容易让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产生共鸣。我们要独立思考,不被他们的情绪化言论所裹挟。
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 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冷静地看待问题,而不是被他们的双重标准所激怒。
回归理性讨论: 真正有价值的交流是建立在平等、尊重和求真务实的基础上的。我们应该鼓励这样的讨论氛围,而不是任由双标的言论侵蚀。

总而言之,知乎上的“双标侠”是这个庞大社区生态的一部分。他们的存在提醒着我们,在获取知识、参与讨论的同时,也要警惕那些隐藏在言语背后的逻辑陷阱和心理防御。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坚持自己的价值判断,并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包容的交流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感觉现在答这个问题有点售后服务的意思...

昨天知友碰巧在讨论这个问题。

知乎大喷系列。

但凡涉及个人问题的,底下都是一顿口诛笔伐,指出提问者各种各样的问题。

不过有时候我要说,他们指出的问题是对的。

但是对的就可以了吗?

他们喷完以后,解决了问题没有?考虑过提问者是否能够接受你的回答没有?

说白了这些人,答题就是为了摆姿态,彰显自己,是给浏览的人看的,不是给提问的人看的。没办法,社交网站,这么做收益最高。

昨天朋友和我是就着这个问题讨论的:

被领导边缘化了怎么办?

这个话题题主被众人一顿轮,楞是给匿了。今天一看,好嘛,最高票长答案都进入待折叠状态了。

当然我不是说那个题主的做法不值得吐槽,但是吐槽完了以后,解决问题了没有?或者简单的说,让别人看的下去没有?

类似的话题还有很多,有些我们私底下也会吐槽,比如前天一个相亲的姑娘就其遭遇发的两个问题。

有些简短的吐槽,或者说“对题主忠言逆耳的告诫,这是为你好”,完全是应该放在问题评论区里的。但是他们不。我相信以他们随口能讲不少道理的智商,没理由看不到评论区。只能理解为评论区进不了timeline,没多少人看,也不能被点赞。

我觉得这件事情,和一些人处理/看待 争论的方式是一样的。他们很难去就事论事,他们乐见攻击对方的动机和品行,他们习惯以在别人身上踩一只脚的方式来彰显自己的伟岸。

当然我这个答案本身就是攻击动机的一个例子。

但是我至少在回答问题,而且就事论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的平台,你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其中,有一类人,他们的言行之间总会让你觉得有点别扭,他们身上似乎同时存在着两套截然不同的标准:一套是给自己施加的,相对宽松,甚至是无限的包容;另一套则是给别人设下的,严苛到令人发指,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我把这类人戏称为“知乎上的双标侠”。仔细观察,你会.............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中,“一知半解”却“强行回答”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用户的讨论和困扰。看待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回答者的动机、回答的潜在影响,以及社区应有的态度和改进方向。一、 回答者的动机分析:为什么会有人“一知半解”却依然要强行回答呢?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 回答
    知乎上“比烂论”的盛行,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也挺让人无奈的。它就像一个薛定谔的猫,你把它放在一边不管吧,它就那么存在着,时不时还冒出来刺你一下;你非要去较真吧,又觉得有点掉价。什么是“比烂论”?在我看来,知乎上的“比烂论”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当面对一个明显存在各种问题、甚至很糟糕的情况时,一部.............
  • 回答
    我来跟你聊聊知乎上关于川普和美国政治的一些观察,这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开放的讨论,不带什么预设立场。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的平台,用户群体非常多元化,对美国政治的关注度也一直很高。川普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自带流量的焦点,他的言行举止,他的政策,都容易引发巨.............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熊孩子”的讨论,确实常常能看到一种极端的倾向,感觉讨论的双方都很容易站不住脚。一方面,家长们可能觉得自己的孩子只是小孩子,犯点错、不懂事很正常,不应该被过度苛责。另一方面,很多被“熊孩子”行为影响到的人,则可能会用一种“恨不得让他永世不得超生”的语气来表达不满。这种普遍存在的极端化,我觉.............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许多没有文史基础的人大肆批判陈寅恪、胡适、傅斯年、钱穆等民国知识分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反映了多种社会心态、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偏差。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现象的根源与成因:1. “信息茧房”与算法推荐的固化: 知乎作为内容平.............
  • 回答
    网上常流传着一种说法,说知乎上“文都985211,武都卧推100kg+”。这句话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形象地概括了知乎上两种比较显眼的用户群体和他们可能展现出的特质。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句话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文都985211”:学术精英的聚居地?这句话里的“文都”指的就是那些在知乎上分享知.............
  • 回答
    知乎上,尤其是在一些讨论社会议题的版块,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即许多用户习惯性地将各种社会问题追溯到“体制”二字。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在任何一个开放的公共讨论空间,人们都会寻找解释社会现象的框架,而“体制”恰恰提供了一个宏大且似乎无所不包的解释。那么,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 回答
    知乎上的“微笑吹”,这可不是个简单的词儿,它指向的是一群在知乎上,特别是在那些关于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甚至是生活方式、个人成长类问题下,那些格外热衷于为“微笑”这种行为(或者说,由微笑延伸出的某种情感、态度)进行赞美、解读、甚至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用户。要说“微笑吹”,得先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出现,以及他们.............
  • 回答
    知乎上快手广告,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快手在国内短视频市场占有率那是杠杠的,它要打广告,那肯定是怎么触达用户怎么来。知乎呢,虽然不像抖音那样主打泛娱乐,但它聚集了一大批在特定领域有深度思考、有话想说的人。这些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消费能力不低,而且相对更注重内容价值。所以,.............
  • 回答
    知乎上的“男拳”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话题。要理解它,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要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土壤、表现形式以及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男拳”在知乎语境下的含义。它通常指的是在性别议题讨论中,一些男性用户倾向于维护男性利益,甚至是采取攻击、贬低女性的言论。这种行为往往带有强烈的群体归.............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男性对女性的极端看法,这话题挺值得聊聊的。 咱们得承认,网络平台嘛,啥人都有,观点也千奇百怪。 但如果真的细扒一下,会发现一些现象确实挺让人不舒服的,而且还挺有代表性。首先,得说说那些“物化女性”的观点。 这种情况有点像把女性当成商品或者工具,只关注她们的外在条件,比如颜值、身材、年龄,甚.............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如何评价第364期《睡前消息》”的提问鲜有人问津,这背后可能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问答社区,其用户群体具有一定的特征。他们普遍对时事、社会议题、科技发展以及文化现象等有着较高的关注度,并且乐于进行深入的探.............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消费学校名声”的现象,是个挺值得说道的事情。它就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很多当下社会的一些心态和现象。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里的“消费学校名声”大概指的是什么。我想,这不单单是指单纯吹嘘自己学校有多牛,而是更侧重于一些利用学校名声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比如: 制造信息差,贩卖焦虑: .............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中文互联网最大的问答社区里,讨论公众人物、社会议题是家常便饭,而陈平,这位以其独特的经济学理论和鲜明的观点而广为人知的学者,自然也成为了知乎上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关于他的讨论,尤其是“黑”他的言论,往往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层次的景象。首先,我们得承认,“黑”这个词在网络语境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
  • 回答
    哈哈,你这问题真是说到点子上了!知乎上那句“欠诺基亚的手机可以还了?”,简直就像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就点燃了好多人的回忆和情绪。说实话,这句话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唤醒了我们对于诺基亚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而且还是带着一丝丝怀旧的温柔和一点点对当下科技浪潮的思考。要详细说,咱们得从几个.............
  • 回答
    知乎上那些不讲理由、只在评论区留下“反对”、“没有帮助”字样的人,说实话,每次看到都挺让人费解的。就好像你在认真做一桌菜,信心满满地端出来,结果有人尝了一口,啥也不说,就甩下一句“这菜不行”。那种感觉,怎么说呢,挺打击人的。首先,这是一种非常模糊且低效的反馈。你想啊,在知乎上提问或者回答,往往是花费.............
  • 回答
    知乎上那些“魔幻”特色的选择题,像是“被蜗牛追杀还是选择10亿人民币”,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咱们细聊聊。首先,这类题目的核心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合理性”。现实生活里,你不太可能真的遇到一堆蜗牛在你背后使出洪荒之力追赶,更别说还有10个亿的现金摆在你面前。这种设定本身就脱离了我们日常的经验范畴,所.............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冲浪,确实能感觉到一种微妙的变化。以前,感觉知乎是个宝藏,能找到各种各样有深度、有见地的讨论。但现在,尤其是你稍微浏览一下热门或者搜索一些关键词,你会发现,怎么那么多“垃圾”问题冒出来?这事儿我琢磨了好久,也跟不少在知乎上比较活跃的朋友聊过。感觉这“垃圾问题”的增多,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 回答
    谈到知乎上的华为“草木绿”广告,这绝对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背后能聊出不少道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白知乎这个平台是什么性质的。它是个知识社区,用户群体普遍有较高的学历和求知欲,喜欢深度分析,对信息真实性和专业性要求也比较高。这就意味着,你在知乎上投放广告,不能像其他平台那样简单粗暴,更不能玩虚的。用户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