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数学优秀回答者 @Yuhang Liu 想要退出数学的想法?

回答
如何看待知乎数学优秀回答者 @Yuhang Liu 想要退出数学的想法?

@Yuhang Liu 的情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了许多关于数学学习、研究以及个人发展等方面的思考。要全面看待他“退出数学”的想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他的个人经历、他所表达的观点、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性,以及我们作为旁观者的理解与反思。

一、 @Yuhang Liu 表达的“退出数学”背后的可能原因:

首先,理解他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至关重要。虽然具体的个人情况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但从他过往的回答和可能流传的信息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一些潜在的原因:

1. 对数学研究的“现实”感到失望或力不从心:
“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 顶尖的数学研究往往需要高度的抽象思维和深刻的洞察力,这使得研究过程可能非常孤独,难以与他人产生共鸣。尤其是在遇到瓶颈期时,这种孤独感会被放大。
研究成果的不确定性和周期性: 数学研究的突破往往是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积累才能有所成效。这与很多追求快速反馈的学科或行业不同。
理论与应用的鸿沟(对于某些人而言): 虽然数学是许多科学技术的基础,但一些纯粹的数学研究可能在短期内看不到直接的应用价值。对于一些更看重实际应用或希望看到即时成果的人来说,这可能会带来挫败感。
竞争的压力: 数学领域(尤其是高水平研究)的竞争非常激烈,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都在为此努力。持续保持顶尖水平需要极大的投入和天赋。
学术环境的某些方面: 虽然我们不应以偏概全,但学术界有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人际关系、评价体系、资源分配等,这些也可能影响到研究者的心境。

2. 对数学“纯粹性”的怀疑或厌倦:
过于抽象导致脱离现实: 随着数学的深入发展,很多分支变得越来越抽象,甚至“形而上”。这可能让一些人觉得数学远离了人类的直观感受和日常生活。
对数学内在价值的重新审视: 当一个领域占据了人生绝大部分时间后,个体可能会开始反思这个领域对自己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他可能开始质疑自己投入的意义,或者找到了其他更令他心动的东西。
“数学”定义的变化: “退出数学”可能并非指完全放弃所有与数字、逻辑相关的活动,而是指退出目前所从事的“数学研究”这一特定领域,转而寻找其他更能激发他热情或更符合他人生规划的道路。

3. 个人成长与人生阶段的转变:
新的兴趣萌发: 随着阅历的增长,一个人可能会发现新的兴趣点,这些兴趣可能与数学无关,但能带来更大的满足感。
人生目标的调整: 人生目标会随着年龄和经历而改变。他可能在某个阶段认为数学研究是他最适合的道路,但现在有了新的想法,比如更关注商业、创业、教育、或者其他他认为更有意义的领域。
身心健康考量: 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对身心健康是巨大的考验。他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来休息、调整,或者改变生活方式。

4. 对现有体系或平台的不满:
“好为人师”的负担: 作为知乎的数学优秀回答者,他需要不断输出高质量的内容,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投入和压力。可能他对这种“公众教师”的角色感到疲惫。
对某些学术观点或趋势的异议: 他可能对当前数学界的一些主流观点、研究方向或评价标准持有异议,而他选择“退出”某种程度上也可能是对这些不认同的一种表达。

二、 如何看待 @Yuhang Liu 的想法:

1. 尊重个体选择,理解其复杂性:
个人的自由意志: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情况来调整方向,这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多维度的考量: 他的决定很可能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应轻易将其简化为“就是不行”或“就是放弃”。
“退出”不等于“否定”: “退出数学”不一定意味着他认为数学没有价值,或者他过去在数学上的努力毫无意义。更可能是他找到了一个更适合当前阶段的“出口”。

2. 理性看待“退出”的定义:
“退出”是相对的: 很多时候,“退出”并非完全彻底的割裂。可能他会退出学术研究领域,但仍然会在其他平台分享数学知识,或者将数学思维应用到其他领域。甚至,他可能只是暂时放下,未来还会重拾。
职业发展与人生哲学: 对于很多顶尖人才而言,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是跨领域的。从数学领域“退出”,可能只是职业生涯的一个转折点,而非终点。他可能会将深厚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等应用到其他新兴领域。

3. 从其经历中学习和反思:
数学学习的挑战与回报: @Yuhang Liu 的经历提醒我们,数学学习和研究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需要极大的热情、毅力、天赋和良好的心态。它也并非是所有人的最终归宿。
对“天才”的刻板印象: 我们往往对数学优秀者抱有很高的期望,认为他们应该永远沉浸在数学的殿堂中。但天才也是人,他们有自己的情感、需求和选择。这种刻板印象本身可能也是一种压力。
探索更多可能性: 他的选择也鼓励我们去探索更多人生可能性。天赋可以应用在不同的领域,人生的价值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重要的是找到最能让自己发光发热的舞台。

4. 对他所代表的“现象”的关注:
顶尖人才流向: 了解顶尖数学人才的去向,对于国家在基础科学、科技创新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如果大量顶尖人才因为某些原因离开基础科学,这可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
数学教育与人才激励: 这也可能促使我们思考当前的数学教育体系是否过于功利化,或者在人才激励和支持方面是否存在不足,导致一些有天赋的年轻人望而却步或选择离开。

三、 结论:

总而言之,对于@Yuhang Liu 想要退出数学的想法,我们应秉持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

尊重他个人的选择,这是他对自己人生的负责。
理解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复杂原因,不应轻易评判或标签化。
学习他所经历的挑战和选择,从中反思数学学习的本质、人生的规划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

他的决定或许是结束一段旅程,但更可能是一个新的开始。数学依然是无比迷人的学科,它的魅力不应因为个体的选择而减损。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个体的发展和选择永远是多元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从他的经历中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选择和挑战,并在追求知识和自我实现的道路上,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对生活的热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真的后悔了。当时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应该直接举报而不是发个评论把它留着的!这种对人评论的问题极易造成人身攻击,就像现在某些匿名用户就开始以一种“长者”的身份,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以Yuhang在知乎上回答问题太多没花时间读论文为由大肆批判。我呸!你就对人家的工作状态一清二楚?你是监控还是摄像头啊?在读博期间刷知乎的人多了,每天刷个一两个小时的人也不是没有,我就算是其中一个。做数学本身就很苦闷,用刷知乎的方式来排解也无不可。你咋知道人家的生活安排的?这种无中生有的事情,即便是真的,你可以私下猜测私下讨论,甚至于私信提醒交流一下也行。你凭啥就在公众面前摆出一副言词凿凿痛心疾首的样子?这种事情从你嘴中说出去,你也有责任吧?你也知道自己是张口就来啊?

即便是真的,就算他亲爹说真的都没权利管,你凭啥在那里指手画脚?做数学确实要花时间努力去看论文想问题,但是如果就靠这个就能做好数学那还需要养一群教授干嘛: 博士毕业的基本都能看懂论文,直接雇一群博士,建好厂房,按照富土康标准给钱就是了。还说什么三流博士生。在你眼中当年博士毕业后的张益唐先生可能连博士生就算不上吧?真是令人作呕!

说实在的,我觉得别的不说,人家愿意在知乎上解答问题分享经历科普知识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了。即便是顶着所谓的“优秀回答者”,即便是所谓的大V,人家也没从你包里面掏钱吧?多少人愿意无偿科普?多少人愿意分享经验?我在博士期间开专栏“萌的数学”的时候,一篇文章往往就要花掉我整个周日的时间。我就那么笨不会用这点时间去玩游戏看动漫看电影调戏小萝莉?中国对数学方面的科普实在是太少了,以至于大部分人对于数学家究竟在研究什么,研究这些东西干什么都不清楚。就知道“1+1”,就知道陈景润,然后“就1+1=2”两开花完事儿。要没科普,你看你以后还拿得到啥经费,还有谁来做研究。很多人说什么应该老教授科普,你看这年头不给钱有几个老教授愿意科普?再者,大多数老教授和年轻人生活的圈子差距有多大有多深的代沟你清楚吗?博士生由于刚刚从本科研究生经历过来,跟年轻人跟大众有共同语言,因此他们才是科普的主力军。要不为啥我花心血写个“萌的数学”,直接抄书看不懂的都是沙雕不就完事了吗?

我跟Yuhang没啥关系。虽然互相关注,我连他名字怎么写都不知道,更别说什么商业互吹之类的了。我关注他主要是因为通过他可以筛出数学类下面一些有意思的话题而已。硬要说有什么利益相关让我写下这个回答,也就是有点物伤其类吧。当然咸鱼也不知道大佬究竟是怎么想的。在我看来,他虽然称不上英雄大牛,但也算是我眼中的同道中人。很少有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看到形象光鲜的人摔倒了,就跑上去踩上几脚说上几句活该顺带扯点鸡毛蒜皮的理由,是想展示自己的高瞻远瞩吗?有本事别马后炮做事后诸葛亮啊。你这么关心他干嘛不早日提醒冒死以谏啊?那些说什么公众人物的,我承认他是在发某些丧气的状态想法时有些过激欠考虑,但是人家又没求你关注,也没动用社会资源要纳税人出一分钱,即便出也是美帝人民的资金,你又凭啥要求人家?

所以啊我觉得某些人啊不要给别人立人设提要求,就像我这个人就是条咸鱼没别的什么了,长得又丑人又笨特别能吃还没钱,根本一点也不可爱。万一哪天也人设崩塌了,你们可别后悔。

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路自己的活法,别把自己的想法硬生生地加在别人身上。如果你觉得朋友走错路的提醒一下私下聊聊那是最好不过。人家听你的也好不听也罢,别在别人受伤以后还要落井下石。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你们这些虫豸们!【鲁迅:这话真是我说的】

至于说什么数学某个学科穷途末路,你可以去国外版的知乎搜搜点集拓扑是否已经死了,然后发现这个问题被封了下面有人告诉你一些点集拓扑中未解决的问题。我从来就没有觉得数学有哪个方向真正地死了,只是说现在关心的人少了做的人少了而已。我博士毕业论文做的就是我导师博士毕业论文中试图解决的问题。二三十年的老问题,当时基本上也没多少人还在考虑了。当年好多做这个问题的大佬都离开甚至退休了。我博士后做的问题,也是七八年几乎没有什么进展的,被我博士生导师称作"almost dead"的方向. 这年头别啥都想着去抢风头往风口上凑,除非你确定你是站在风口上。要不做热门的人这么多,竞争又激烈,凭啥就是你能够做出东西,还能抢在别人面前把文章给发了?我就知道有人在博士期间去尝试了一个热门问题。问题做出来了,结果人家比他早三个月发了。所以做数学问题还是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最好,别老是想着要搞个大新闻。方向没兴趣问题不适合就早点换方向,外国人不太忌讳这个。当然选导师还是要谨慎一些,毕竟是推荐信制度。

本来我在知乎上是很少发火的,但是今天看到某些话实在是忍不了。我还是继续做一个安静高冷的美男子吧。

user avatar

这本身是一个个人问题,提问的人就够无聊了,但是我看到有人说『他(Liu)quit严肃的数学研究是迟早的事情』,这个结论怎么样我不想评价,但我看到这个论证过程时感觉背后发凉:

他在知乎上回答了2500+个问题,按六年来算,日均回答一个问题。用知乎的人都知道,这个频率代表着什么?我张口就来一下:他一天花了两小时在知乎上,有没有?多半还不是连续的刷两小时,而是论文看了十分钟就心里瘙痒的拿起手机/打开电脑,刷那么几分钟知乎,有没有?他们这个阶段的博士生,哪个不是从早学到晚的,虽然我认识的大部分都是知乎用户,但哪个会是这么个刷法?

——上面这段话看上去是在说『不努力付出哪里会有收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乍听上去好像还很正能量,但其实想想它背后的实质是典型的唯结果论,这存粹是因为lyh现在混的不得意了,他跑出来强行论证。

如果因为一个人没有把自己大量的时间全部拿来工作,就可以论证这个人必然做不出好的结果,那我们听听下面这个例子:

有一位号称搞物理学的学者,一辈子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不靠谱的炼金术上,还详细记录了650万字的炼金术著作。

这个人你猜他会是什么货色呢?

用这位匿名答主的理论,这个炼金术师『quit严肃物理研究是必然的』了。

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个人是牛顿。


我今天举这个例子不是为了来杠,而是想要说:今天中国有很多人就存在这种以结果论证过程的毛病。你结果做的好了,中间的过程无论你做什么都是特别正确的,如果你最终结果不好,那么你的一切都会被人拿来批判,甚至连你最初的一些小爱好都是不允许有的。

比如今天在中学当中有一些学生成绩不好,家长们最常见的抱怨就是说这个孩子在高中谈恋爱所以成绩不好,喜欢看课外书所以成绩不好。

但是你看看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其实也有谈恋爱的,也有大量阅读课外书的。但是因为这期学生成绩好,所以外界对他们的评价就是你看人家不仅成绩好,还读了那么多的书;而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一旦读书多,别人就会说你看你读书这么多又有什么用,还不是成绩一团糟。

这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功利主义霸凌』,今天中国每一位人都在或多或少的经历这种霸凌,至少你会担心这种霸凌出现在自己身上。

比如你要是一个20多岁的成年人,如果你不能年入百万有车有房安家立业,你甚至不敢向周围表现出一点自己的个人爱好,因为周围的人第一件事就会对你说,你钱又赚不到,房又买不起,车又开不上,还整天整这些虚头巴脑没用的东西有什么用呢?

可是一旦你能够年入百万有房有车,你就算是业余喜欢看黄片,别人都感觉这是上流社会的高雅爱好,至少是可以接受的爱好;

要是一旦你身价百亿,那你唱歌跑调也是天籁之音;随便挥挥手就算是攻守道,只要你敢秀、甭管你有什么爱好都有一群人管你叫爸爸。


这就像今天,lyh因为混的不得意、他在知乎上回答了几千个问题这种事儿也能被挖出来鞭尸;但是没有人会因为牛顿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炼金术上,就断言牛顿这个人一定是会quit严肃物理研究的一样。

一切都只不过是因为lyh混的不太得意而已。

你看看那些在自己行业内混的还不错的人,如果他们来知乎回答了几百个问题,那这个匿名回答者会怎么说呢?

『德艺双馨,为民喉舌,不惜屈尊,人世楷模』。


我跟lyh没什么交集,他做的方向我也不懂的;尽管我一介lowb,平日也就是在会议上围观大佬们神仙打架,也多少知道学术圈也是个物竞天择的环境,尤其是基础数学这个科目——尽管21世纪还不是基础数学的世纪,但职位饱和、竞争非常激烈。

说句实在话,以lyh做的这个方向,能按期博士毕业就说明他的智商和付出的功夫属于人类的前万分之一了。

今天说这些、就是感觉这个世界上的确就是有一种价值观:看见别人过得不好、就什么都能拿来当靶子,成功者的屁都带有车厘子的香味儿,失败者连呼吸都是错的。

这其实只不过就是一种霸凌,我称之为「功利主义霸凌」。

--------

取匿了,这个帖子说话带了点情绪,没有想要怼哪一个具体人的意思,更无意引战。

人生到底是一个复杂系统,成功是一个不确定事件。

想明白这一点,对别人就会更平和;看自己也不会走死胡同,是吧。

最后推荐两本书吧,这篇回答的根子就是从这儿来的:

1、Dietrich Domer, The Logic of Failure: Why Things Go Wrong and What We Can Do to Make Them Right (中译书名《失败的逻辑》);

2、Robert Frank, Success and Luck:Good Fortune and the Myth of Meritocracy(中译书名《成功与运气》).

希望大家会喜欢它们。

user avatar

其实很多有名校学历的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名校学习的阶段,已经是他们的人生巅峰。


任何一个学校的学历或学位都不保证成功。哪怕本科到硕士博士各个级别的最好的学校和/或项目,毕业生的平均水平或中位数,从世俗意义或者说社会经济地位上看,也仍离出色有一定距离,只不过第一流学校出牛人的概率更高些。


但是很多人可能因为在学校接触到本校教授,看到听到本校出色校友的成就,就因此对自己的未来有了错误的预期,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大概率成为不了这样的人。


意识到自己很可能是其中不牛的那群,意识到自己并没有那么出色,并提前调整心理预期,对自己的水平有一个清晰的判断,这种坏消息早知道是好事。


我们本科班的同学们有幸遇到了一位好的数学老师余红兵先生,在入校前半年第一次期中考试就让大家对自己的斤两有了第一次清晰认识,大家事后回忆都觉得十分感谢他,很多人因此改变了原来的计划,并在新的方向上做到至少在同龄人中较高的水平,比如某非著名AI公司创始人 MIT科技评论35under35 @Ender ,某国内当年最年轻公募基金经理 @长坡后学 等等。


所谓亡羊补牢犹未晚,自知之明这个东西,晚有仍比没有来的好。


回到这位用户本人,我觉得如果他真的可以在培训行业做的很好,那么这也是不错的事情,值得祝贺他。尤其他的教育背景和名气会给他一些很好的出发点。我的科大师弟里面也确实有做培训,做得相当出色的个人。至少从收入来讲,是显著的高于科大毕业生平均水平的。但是如果做这个最好也要提前往前看一点,想想更长远的规划,而不是一直赚快钱。要想在世俗意义上取得一些成功需要牢记,钱是事业的副产品,而不是反过来。

user avatar

问题引战程度一般,用一个博士生的退出来打击一个方向,自然引起相关领域的人的反感,

恶意程度勉强及格吧,如果稍微升级一下,

『如何看待知乎数学优秀回答者超级大V @Yuhang Liu 想要退出数学的想法?他为何没有陈景润那样成功?』

这样就有个80分左右了~


再说这个回答吧...

我觉得这样说不好,把没文章等价于没有时间投入,这是绑架,虽然屡试不爽,

根本原因在于,大家从小就被教育,要抓紧,要紧,要拿时间怼,这行给舆论口塑造的形象也是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卓绝之类的...

外行说随他们玩去吧,实际上内行要是都这么说,就有点坏了...

那么多牛文好工作的,他们是时间砸的多?内行应该很清楚,时间一点都不投入是不行的;但是时间投入在出工作的因素中,不说是最弱的因素,也算是接近最弱的因素了...

拿刷知乎说事,有点太老派了,为什么不能和贱贱一样直接点呢...

注:cfz——曹丰泽

当然,上面回答中说没文章所以不好找工作那确实是没错。我也看过 @Yuhang Liu 一些想法,他对国内目前的严苛程度之前没有了解,现在应该都很清楚了...时代变了,以前复旦本+Upenn PhD回来搞个教授不要文章也是很轻松的,但是现在...show me your paper.


不过知乎这种成王败寇以paper以学校轮成败确实很吓人,很多大V都吓哭了...


不过他们都太后知后觉了,我早就哭过了。







>>>贱贱的圈|群|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