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算是给各位吧友提供骂人思路了。
以后想骂的话骂不出来,大家就约定俗成用一个正面词汇代替,这样又会被宣传不要污名化这个词汇,于是原来的骂人的词汇就解禁了。
你以为的百度觉悟:堵不如疏,放开屏蔽词
实际上的百度觉悟:伞兵在政策验收上的优先级提高到了屏蔽词之上,为了最低成本,最低担责通过上面审核,因此放开屏蔽词
平台本质都是一个逻辑,用最低的成本来通过政策的验收审核,至于政策到底有没有执行到位根本不重要,只要能通过审核就行
而政策的逻辑也都是一个,用政策的形式与平台联手糊弄“强烈反应”的舆情,具体效果没那么重要,关键是不能有人一直强烈反应你还不管
已知条件1:大政府必须为网络环境担责(至少一部分人这么认为,并且会积极反应)
已知条件2:绿色网络生态是相当一部分人的追求之一
已知条件3:网络人口的扩大化趋势不可逆,低龄人口上网趋势不可逆,未成年人一进入网络,与成年人处于同一公共平台
已知条件4:骂人是刚需,根本管不住
出台政策是耗钱的,并不会是积极主动的姿态。有关部门并没有一个主动的动力去推行政策,什么都不做还能顺顺利利的度过自己的工作期才是他们最希望的
每一个政策背后都有足够的相关利益集团来推动,在网络问题上也就是,“XXX群体的强烈反应”比如最著名的“家长强烈反应”
但是由于条件1,条件2以及条件3
一部分群体会“强烈反应”,发出自己的声音,打着站在道德高地的“净化网络,救救孩子”的大旗要求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来约束
而由于条件3,4
大家都知道在粗口宣泄类问题上,根本管不住。除非平台极大程度的加大监管力度,以人员大量流失为代价来严打。
于是,国家出台政策“净化网络环境”,此举是首先做出一个姿态:我们在管
其次是向下甩锅:我只管提要求,平台你自己想办法,管不好是你的事
摆在平台面前的选择大抵有几类
1:抽调专人监管,严格维护环境
花费随着平台规模增大而增大,且必然会导致人员大量流失
2:塑造平台氛围,营造平台环境,然后辅以监管力量
同上,花费高且必然导致人员流失,效果最好,但是花费也是最高档
3:屏蔽词,只要是政策成果验收的时候看不到屏蔽词的词语,我通过审查就行
花费最低,最省事
因此平台选择设置一个屏蔽词库,把各种词汇都往里面塞,以最低代价来通过政策成果验收
而政府实际上真的要严格维护网络环境吗?
其实也不是。政府的目的在平台选择屏蔽词的时候已经达成了
姿态已经做了:我们确实管了,勇于担责,听取民众反馈,积极有为
锅也甩了:我可没让他们搞屏蔽词库来管,未来有人质疑那都是平台不对,和我没关系
至于维护网络环境,那反而不重要
于是,当有人反应质疑,不能用“伞兵”来替换“傻逼”的时候
再一次政策下达“倡议不要用伞兵来替换傻逼”
网民以为是给自己看的,其实是给平台看的,是继续给平台下任务,不能看到用伞兵来骂人成为了验收要求,优先级还很高。至于到底怎么办,还是平台你自己想个办法。
平台要么选择:放出以前屏蔽词汇,来低成本通过政策验收
要么吧伞兵加入屏蔽词汇:可能会进一步激发舆情,让上面更不满意,自己压力更大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放出以往屏蔽词汇来,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真是魔幻。
仿佛像是出了bug一样,输入了两个新的条件,程序立马进入死循环。为了解决bug最终就是不得不把封了十几年的屏蔽词给解禁了。
(回答终于回来了,感谢)
堵不如疏的经典案例。
当初百度贴吧封禁【sb】,目的是为了塑造和谐的网络环境。可是多年下来,百度贴吧的环境真的改善了吗?
【sb】不能用,但骂人是刚需。封了这个词,就只能采用另一个词。
形式不断变化,初心一直未改。结果就是衍生出了一大批骂人的词汇,从当年的三分天下变成了如今的“百花齐放”。
封到实在不能换了,就用正面的语句来表达不正面的意义,旁敲侧击地进行挖苦讥讽,俗称“阴阳怪气”。这一风气的流行和封禁体系的扩大密切相关,对互联网环境的影响也相当深远。
终于在某一天,【sb】变成了【伞兵】,而【伞兵】这个词,是没有办法封禁的。正当百度贴吧一筹莫展之时,那个在角落站了数年的【sb】默默走了过来。
这个当年破坏风气的罪魁祸首,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下竟显得那么质朴。
于是,【sb】自由了。
兜兜转转,一切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sb】是回来了,但当年那纯粹的口臭再也回不来了。
更新:
看到有人补充说【sb】早就解禁了,首先百度的封禁词库一直在动态更新,有时会放出一些词语,之前的记录可能与这一点有关。
更关键的一点在于,我们确实看到解禁消息传出后贴吧各处奔走相告的场面,如果真的是早就解禁,那整个事件就更加魔幻了,这不禁让我想起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做过的一个实验:
把狗关在笼子里并在警报后给予电击,狗承受着电击的痛苦,每次尝试逃脱都不能成功。在多次重复后,实验人员把笼门打开,再次给予警报,此时的狗并没有意识到它可以跑出笼子,而是无助地在原地等待着电击的来临。
沿着这个实验,塞利格曼创造了“习得性无助”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在经历某种不可控情境后,形成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事情结果的认知,继而选择了放弃努力,即使环境已经改变。
套用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被捆住手脚太久,甚至不知道绳子早就没了。
(以防万一关个评论)
网友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我还记得哔哩哔哩漫画的一条动态
然后评论区有一条热评是
“高坂桐乃vs成吉思汗”
热评很快就没有了,但不妨还有
“乃桐坂高vs汗思吉成”
"gbtn vs cjsh"
“Kousaka kirino vsЧингис хаан”
“金头发vs蓝头发”
“傲娇vs天骄”
“动画人物vs电竞选手”
“对马岛之战”
“喜欢的话就坚持吧vs请勿打扰”
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和谐词解禁新思路。
我建议藏族的领导可以学习一下,完全可以以不要污名化藏族文化藏语为名义,把“尼玛”给保护回去
要不是解禁了「傻逼」这个词,以后这个意象可能就改叫「精锐」了。
说起这个,我倒是挺赞同3DM论坛的做法。
他们并没有屏蔽什么脏话,而是简单的把“你”字都替换成“我”字。
所以,偶尔有骂人的就会很有趣。
我就亲眼看过一个人发帖是这样的:
“ 去我m|gв的,我吃屎去吧! ”
当时我还把截图发到微博上去了,还被3DM官微翻牌子了,有了几万个赞。
不过我嫌烦,把微博删了。
当然,这个方法没法适用于贴吧微博知乎等地方。毕竟游戏论坛是交流技术和资源的地方,很少有人用“你”“我”来交流。都互称“大神”和“小白”。
我至今无法理解,为什么我国要搞出来违禁词库这么奇葩的东西。
而且还不能光明正大的说,这些词不能用……还要粉饰出来,这个词儿其实能用,只是大家自发的不用这种掩耳盗铃的架势。
催生了各种弱智的缩写,谐音,借用……
有些词屏蔽的特别弱智,比如蛤蟆,比如鱼水,比如中国军人……比如各种成语……比如水乳交融……
作为一个有5年经历的网络舆情监管员,感觉可以回答下这个问题。
网络舆情监管的方法,大概经历了5个阶段
初级阶段:人力监测
全靠人肉眼去看,各大论坛,贴吧, 等等都有专门的负责人,每天就是浏览贴子,发现有问题的帖子就记录网址,晚上统一反馈给对接人,对接人再去对接相关的平台去删。
所以那会儿删帖还是比较慢的,一般都是2~3天左右才会被删,而且有大量的漏网之鱼。那会儿基本上只是监测涉“政”部分,像是什么民间骂战互怼的基本上没人管。
而且只有论坛,贴吧,评论这样公开的东西会被差,即时通讯软件的QQ群,微信群之类的基本不会管,除非有人举报。
第二阶段:辅助筛选
后来因为网上信息量爆炸,靠人力根本不够,而且效率太低,通过不断的复盘总结经验,就有了敏感词这个东西,可以显著提高识别的效率。
那时候舆情监测的责任已经下放给各平台了,实际上敏感词这个东西最早是作为监管人员去检查平台监测成果的一个便捷工具。
只不过后来有的平台为了应对监管,直接把ZF的监管工作人员高薪挖到自己公司去了,于是这个工具和方法也就流传到企业内,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用魔法才能打败魔法。
但那个时候,基本上也是作为一个内部巡查工具使用,系统不会屏蔽,不会自动删帖,都是由人工进行进一步审核,虽然效率有提升,但延时处理和漏网之鱼还是存在。
第三阶段:高压封禁
再后来,到了13、14年左右吧,ZF出台了一个“净网行动”,具体原因不知道,总之就是监管突然严格起来了,而且相关惩罚措施也开始顶格执行。一开始大家还没当回事儿,后来有几个出头鸟被枪打了之后,才发现这波不是闹着玩的,要来真的。
说来惭愧,虽然过了好几年,但ZF监管平台的手段没进步,主要还是依靠这个敏感词库,搜贴抽查。这时候人工审核的延时处理和漏网之鱼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很容易被监管人员逮住证据。
平台也很无奈,我用的可是你的方法啊,ZF说我不看过程,我就看结果,查出来就得罚。
没法子,靠人工效率永远上不去,干脆全自动化吧,而且亡羊补牢不如防患于未然,干脆发帖时候看见敏感词就直接自动删帖/屏蔽吧。反正是全行业监管,要死大家一起死。
哎你还别说,这么一搞,监管结果立马就好起来了,不管网民用衍生词还是什么,最起码在现行的监管核查方法里,数据一下好起来了,能向上面交差了,于是各大平台纷纷效仿。。。
第四阶段:斗智斗勇
然后这种模式就一直持续到了现在,期间网民也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什么衍生词呀,拼音缩写呀,中英结合呀。。平台基本上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上面查的严了,就把敏感词库扩充一下装装样子,都是为了应付监管。毕竟网民和流量可是衣食父母啊,谁愿意去一个字都打不出来的平台交流呢,现在ZF放出这个消息,你以为ZF只是纠结“伞兵”这个词么?这是在提醒这些平台们,这种粗暴的敏感词方法过时了,现在已经弄的天怒人怨了,你们准备想别的法子吧。平台这是没想出来办法,先来一波躺下装死,敏感词不行了?那我先解禁几个看看风向。。。
第五阶段:???
其实平台的策略一直都是跟着ZF的监管方式走,ZF希望监管只是手段,平台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引导正能量的范围。
但平台却是搞钱第一位,流量为王,现在负能量,躺平,小确丧能吸引眼球赚取流量,那就贴着监管底线最大限度的宣传这些。
这就好比我天天抱着本刑法去干坏事儿,上面规定偷盗2000元以上算盗窃罪,那我每次就偷1999。。。
还有人能察觉到【傻逼】本身也是个替代词么???
那个字原本是这个
挺傻逼的
颇有苏联笑话之风
希望大家不要再用 伞兵 替代 这个词了。
哈哈,这个操作可以。
那现在就产生了一个法律上的问题,希望有律师朋友帮忙解答一下。
当你的言论触犯了某个平台上的屏蔽词,然后平台删除了你的言论并且在你的ID边上注明【该言论由于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被删除】。
然而没过多久,这个词被解除屏蔽,那可不可以起诉平台对发表言论者的名誉进行损害?毕竟他并没有触犯所谓【法律法规】。
延伸问题:平台比方百度知乎豆瓣抖音快手等等,有没权力裁定用户触犯【法律法规】?
如果没有权力,正规流程应该怎么走?
如果有普通人因平台的【裁定触犯法律法规】导致失去工作或者晋升空间,严重一点甚至导致用户(备注:女性)自杀,平台是否担责?
从我四五岁时学会上网开始,百度贴吧里就打不出“傻逼”。
现在我的童年结束了。
最新消息,百度又不能打“傻逼”了。
手机端输入傻逼,会自动替换成下面这张图:
百度让你用“傻宝”别用伞兵和傻逼?
你觉得这么娘炮的词汇能满足网民的暴力需求?
呵呵,那我只能继续用“伞兵”了。
《鬼作秀》有一集内容是这样的:
一个人发现卧室里有一只蟑螂,把它拍死了。但是每拍死一只蟑螂,它的同伴就会冒出来,不得不拍死10只更多的蟑螂。最终他被蟑螂淹没。
百度一开始只想拍死“傻逼”这一只蟑螂。
但人们骂人的需求还在,于是互联网很快繁殖出“sb”“煞笔”“烧饼”“沙口”“傻X”“sx”“伞兵”......等一大堆新的蟑螂。
百度为了拍死这一个词,最后不得不拍死了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衍生词汇。
语言是会自行进化的,进化程度与使用人口的数量、时间呈正比。
与芬兰语、瑞典语等众多小语种相比,中文是相当先进的,它的先进性就体现在表达能力的强大。
你不让我说“傻逼”,我可以使用几乎无限种词句来代替“傻逼”。除非词库耗尽,否则你根本无法阻止我表达“傻逼”这个含义。
也正因为如此,禁用某个关键词除了增加人们的沟通成本以外,几乎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官媒前段时间批判yyds等网络用语时,指出“当代年轻人正变得越来越不会说话,脱离各种梗和网络用语已经无法正常沟通”。
但我认为,网民语言能力的退化与禁用词库的急剧扩张密不可分。
复杂精准的表述本来就需要大量的词汇量作为支撑,你把常用词封掉1/5,人们可不就只能表达简单的语句了么?
一边把网民往太监的路上逼,一边禁止娘炮、呼吁阳刚之美。鼓励阳刚猛男的文艺作品/词汇都快被你禁完了好吧。
一个长期缺乏暴力因子刺激的人,怎么阳刚、怎么猛男?你不能一边驯化绵羊一边骂他们没有狼的野性。
原始人的语言最简单,吼一声就是你好,吼两声是发现了动物。因为它只有吼这一个词汇,所以只能表达简单的意思。
后来原始人学会了打手势,词汇量增加到了十几个,已经可以做出“物品交易”“捕猎战术”等复杂的沟通行为了,
再后来,原始人学会了si yi li等辅音,词汇量爆炸式增长到了上千个,于是文明就诞生了。
如果我们每年封掉几百个词汇,持续50年,后代上网时可能面临无词可用的尴尬境地,到时候他们只能打拼音或者密电码了。
《战舰世界》国服等游戏的沟通环境下,已经出现这种情况了。随着禁词不断增加,打什么字都是星号,严重打击玩家发言积极性,最后大家索性放弃沟通了,彻底丧失语言能力。
→封掉一个词
→诞生十几个衍生词
→封掉所有衍生词(我们目前所处的阶段)
→可用词库急剧减少
→沟通成本大幅增加
→人们放弃交流
→安静的互联网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