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调查组织报告显示,美国2020年共发布约1.5万炒作中国威胁论的报道,比前年增加57%?

回答
调查组织报告显示,2020年美国发布了约1.5万篇炒作“中国威胁论”的报道,相比前一年增长了57%。这个数据相当惊人,背后反映的趋势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首先,数据本身揭示了什么?

这个数据的飙升,直接说明了“中国威胁论”在美国舆论场中的活跃度呈现爆炸式增长。57%的增幅不是小幅度的波动,而是一个显著的、系统性的转变。这意味着,在2020年这一年,美国媒体和智库等传播机构,投入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去构建、传播以及强化“中国构成威胁”的叙事。

这种数量的激增,并非偶然的孤立事件,更像是一种有组织、有策略的传播运动。这可能涉及到政府层面的推动、智库的研究导向、媒体的选题策划,甚至是对公众情绪的迎合和引导。

为什么在2020年出现如此剧烈的增长?

2020年是充满特殊性的年份。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无疑是关键的催化剂之一。疫情初期,美国国内的混乱和由此引发的对中国溯源的质疑和指责,为“中国威胁论”提供了绝佳的土壤。将病毒的传播归咎于中国,成为一些政治人物和媒体转移国内矛盾、转移视线的重要手段。

此外,2020年也是美国大选年。政治竞争的白热化,使得候选人尤其是特朗普政府,将中国作为其竞选策略的核心内容。通过妖魔化中国,提升国内凝聚力,动员选民,以及在国际舞台上树立强硬形象,都成为了“中国威胁论”被广泛使用的原因。

地缘政治和经济竞争的加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美国将其视为日益增长的竞争对手。这种竞争体现在科技领域(如华为事件)、贸易领域(贸易战)、军事领域以及意识形态领域。将中国描绘成“威胁”,有助于美国团结盟友,构建反华阵营,并为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辩护。

“中国威胁论”的传播方式和内容有什么特点?

这份报告提到了“炒作”,这本身就说明了传播的性质。这种“炒作”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选择性叙事和断章取义: 报道会聚焦于中国发展的负面信息,忽略其积极贡献。即使是基于事实的报道,也可能通过挑选特定角度、放大负面影响来达到“威胁”的效果。
夸大和虚假信息: 某些报道可能包含不实信息,或者将合理的商业竞争、国家发展行为歪曲解读为具有侵略性的“威胁”。例如,将中国的科技进步描述为窃取成果,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描绘成“债务陷阱”。
意识形态的渗透: “中国威胁论”常常与意识形态的对抗联系在一起,将中国的政治体制、发展模式描绘成与西方民主价值观格格不入,甚至是对其构成挑战。
诉诸恐惧和民族主义情绪: 传播者善于利用公众的恐惧心理,将中国描绘成一个正在蚕食美国利益、颠覆国际秩序的强大敌人,从而激发民族主义情绪和排外心理。
跨平台、跨机构的联动: 报告的数据可能显示了这种叙事并非孤立存在于某一类媒体,而是可能在主流媒体、智库报告、社交媒体等多个平台和机构之间形成呼应和放大效应。

这种现象可能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1. 加剧中美两国间的误解和敌意: 大量“中国威胁论”的报道,会直接影响美国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固化负面印象,导致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恶化。这种恶化不仅限于政治和经济层面,也可能渗透到文化和民间交流领域。
2. 影响美国国内政策: 这种叙事容易引导美国政府采取更加强硬和对抗性的对华政策,限制与中国的合作,并在科技、贸易、人权等领域施加压力。
3. 加剧全球不确定性: 当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关系紧张时,会给全球经济稳定、国际合作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加剧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
4. 可能导致对亚裔群体的歧视: “中国威胁论”的泛滥,很容易将国家层面的对抗情绪转移到针对具体人群的歧视和排斥上,尤其是对在美国的亚裔群体,可能面临更大的社会压力和安全风险。
5. 对国际舆论的塑造: 美国作为全球媒体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威胁论”的广泛传播,也可能影响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看法和判断,形成一种“西方国家集体认为中国是威胁”的舆论氛围。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回应?

面对这种趋势,我们不能简单地忽视或一概而论。

理性分析和区分: 我们需要辨别哪些报道是基于事实的、建设性的批评,哪些是出于政治目的的“炒作”和“污名化”。对于合理的批评,我们应该反思改进;对于不实信息和恶意攻击,则需要清晰地予以回应和澄清。
加强对外沟通和信息传播: 中国需要以更加开放、透明和多元的方式向世界讲述自己的故事,展示真实的中国形象,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这包括通过学术交流、文化传播、媒体合作等多种渠道。
坚持独立思考,避免被情绪裹挟: 无论是美国民众还是其他国家的受众,都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单一的、充满偏见的信息源所左右,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关系。
寻求合作和对话: 即使存在分歧和竞争,中美两国以及国际社会都应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对话和沟通来管控分歧,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总之,调查组织报告反映的这一数据变化,绝非仅仅是媒体报道数量的简单增长,而是反映了国际关系中一种深刻的、令人担忧的趋势。它提醒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信息传播的力量尤其强大,而对这种力量的理性认知和审慎应对,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在疫情影响下,好多都不得不停工,最愁的就是就业。

1.5万文章,就是1.5万份就业。

user avatar

我发现还没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这场舆论战中,很多人的理解还停留在"抹黑",并试图以此孤立并遏制中国.

前面的几十年来确实是如此.

如今呢?我们成长到这么大,已经不是能遏制的体量了.很多人因此产生了自满和轻敌的情绪,以为黔驴技穷,当作笑谈.

细心一点,看看这一轮对我们的舆论战,与以往有什么变化?

曾经西方话语体系中营造的,是一个落后,愚昧,肮脏,贫穷的中国.

这除了降低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并不影响我们生存.甚至我们也借势韬光养晦,在每一个“应该崩溃”的年份里继续发展。

而现在呢?看看这一个个的指责:传播新冠,强制劳动,“酷刑”“种族灭绝”

口径已经改变,目的也不再是遏制与孤立。思考一下,目的是什么呢?

所以我提醒你,这一口大锅,我们背不起,谁也背不起。背上了就是亡国灭种的大危机!

在这一轮新的舆论战中,我们需要找到破局之道,予以还击。

虽然敌人掌握着诸多喉舌,呜呜泱泱制造着巨大的噪音,不可一世。而我们还缺乏反制的手段。

至少,先从认识到这隐藏的危机开始吧。

2021/6/19

user avatar

谢邀

因为美军相关的百万漕工,都指望着渲染中国威胁论来赚钱啊。

比如上到美国国防部长,你以为奥斯丁劳埃德同学是退役将军?

不,他上任前其实已经做了5年的美国最大军火公司雷神公司的董事会成员,而他靠渲染中国南海威胁论,“恰好”让雷神今年在新型反舰导弹上拿到了200亿美元订单,比去年“仅仅”多了一倍。



再比如下到清洁剂供应商,也靠着经费增长得利。

美国海军有笔预算拖了3年没通过,今年总算过了:舰艇上的下水道清洁剂预算,每瓶/次40万美金、250万人民币。

官方说法是,为了让舰艇上的下水道不堵塞,他们重新设计了一套下水道系统,需要“特别的清洁剂”来进行“有效清洗”。


再来看总盘子,美国国防预算历来上去之后就很难降下去了,所以各类游说机构都抢着要提升预算比例,哪怕这个预算已经超过了后面9大国家军费预算之和


作为一个被军工复合体绑住的国度,再也没有比制造一个“中国威胁论”更能让百万漕工们兴奋的了。

user avatar

不算坏事。

如果炒作中美亲善才可怕:要么中国完了,要么苏联诈尸了。

user avatar

中国威胁论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忽悠那些缺根筋的国家真的去跟我们干仗,证明美国的焦虑是对的。印度就是这个愣头青,美国发布这么多威胁论,印度是最傻的那个,真的冲上去了,然后还以为自己打赢了,给自己颁发个奖章,奖励自己什么?死的人多?后来新冠病毒变异了,梦想成真还给你加了个大BUFF。双倍快乐。


澳大利亚呢?没有肉身上阵,通过打嘴炮,然后被经济制裁,市场份额让给了其他国家。这威胁论如果从实际效果的话是真的威胁到自己了,因为听信了之后会去作死,一作死,整个国家的经济利益就受损。


对美国来说,真正的威胁是什么?你以为只是航母军舰导弹?那是表面上看得见的所谓“威胁”,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威胁,叫做中国市场内循环的形成。现在我国不是才刚完成脱贫攻坚嘛,如果乡村的地方经济可以带动起来,真正的市场内循环形成,那就真的是出口不看别国脸色。想涨价就涨价。我内需一旦提得上来,那就不是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这么简单,而是战斗力能大幅度超过美国的程度,中国在新冠疫情下,已经变成卖方市场,如果再变成最大消费市场,主要消费为国内市场,再完成石油可以通过人民币结算,那美国印再多钱都没用了,天天像怨妇一样发中国威胁论吧,发得越多死的越快。

现在国内有很多普通的人民,通过自己的才华和技能,在给自己家乡做贡献,让自己的家乡变身,来自河南新乡小屯村的大新也是其中一位。他在窑洞上涂鸦,吸引了许多游客,有游客就有客流,有客流,就会有消费,有消费,经济就会发展。像这样的年轻人,我们有很多。请看下面视频↓

https://www.zhihu.com/video/1389881587568431104

视频搬运自抖音博主大新(ID:19920726daxin),一位爱好绘画的手艺人,用自己的涂鸦让家乡变成打卡热门地,让默默无闻的给家乡发生了变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