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联合工作机制再次回应论文调查问题:钟南山任复核专家组组长,图片误用与图片造假有本质区别?

回答
联合工作机制再次回应论文调查问题,钟南山任复核专家组组长,并强调“图片误用与图片造假有本质区别”,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事件背景:什么是联合工作机制?为什么要回应论文调查?

联合工作机制: 这里的“联合工作机制”通常指的是由国家相关部门、科研机构或行业协会组成的,专门负责调查和处理科研不端行为(包括学术论文造假)的调查组。其目的是维护科研诚信,确保科研成果的公正性和可靠性。
回应论文调查: 说明此前已经有关于某篇或某些论文存在问题的举报或发现,引起了公众和学界的关注。联合工作机制的介入,表明了对这些质疑的重视,并启动了正式的调查程序。

二、 钟南山担任复核专家组组长:意义与影响

权威性与公信力: 钟南山院士是中国乃至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医学专家,以其在呼吸系统疾病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著称。由他担任复核专家组组长,本身就为调查的专业性和公正性增加了砝码。这有助于提高公众对调查结果的信任度,尤其是在医学领域。
专业视角: 钟南山院士的医学背景能够为复核工作提供专业的指导,确保调查能够准确评估论文内容,特别是其科学性和研究方法。
可能存在的争议点: 尽管钟南山院士权威性高,但学术调查的公正性也需要摆脱任何潜在的个人情感或既有关系的干扰。专家组的组成,以及工作流程的透明度,同样是影响其公信力的重要因素。

三、 核心论点:“图片误用与图片造假有本质区别”

这是此次回应中最关键,也是最具争议性的部分。理解这个区别,需要将其放在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框架下:

图片造假 (Image Fabrication/Manipulation): 这是指故意伪造、篡改或修改实验数据图像,使其呈现出并不存在的实验结果,或者夸大、扭曲真实结果。这是最严重的科研不端行为之一,因为它直接违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对科学事实的欺骗。例如,合成一张不存在的细胞图片,或者删除图中的某些异常数据点。
图片误用 (Image Misuse/Misappropriation): 这通常指的是:
使用了不属于本研究的图片: 例如,将其他研究小组的图片引用在本篇论文中,但并未明确注明出处,导致读者误以为是本研究的原始数据。
图片与文字描述不符: 图片本身是真实的,但其在论文中被用来支持一个不相关的结论,或者图片的标注信息(如比例尺、图例)不准确,误导读者。
图片处理过度但未改变数据本质: 例如,对图片进行了亮度、对比度等调整,以提高清晰度,但这种调整并没有改变图像所代表的原始数据信息。这在一些情况下可能被允许,但需要符合期刊的规定,且不能隐藏关键信息。
错误引用图片来源: 本意是引用,但因为疏忽或排版错误导致来源不清晰或错误。

本质区别在哪里?

1. 主观意图:
造假: 具有明确的欺骗意图,旨在制造虚假证据以支持错误结论或获得不当利益。
误用: 可能包含疏忽、失误、不当引用,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导,但不一定具有完全的伪造性质。有时可能是对图片含义的错误解读或不恰当的使用。

2. 对科学事实的影响:
造假: 直接歪曲科学事实,破坏研究的可重复性。
误用: 可能导致对研究结果的错误解读,影响读者对研究的理解,甚至产生误导,但其原始数据的真实性可能并未受到根本性挑战(取决于误用的具体形式)。

3. 严重程度的判断:
造假: 通常被认为是更严重的科研不端行为,后果也更严重。
误用: 严重程度取决于其造成的误导程度以及是否侵犯了原始作者的权益。有些误用可能仅仅是技术性或程序性错误,而有些误用则可能构成侵权或严重的误导。

四、 工作机制的回应方式及其可能意图:

1. 区分处理: 联合工作机制的回应,表明他们正在尝试区分不同程度的学术不端行为,并可能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如果发现图片造假: 可能会导致论文被撤稿,作者受到更严厉的处罚,如禁止一定期限内的科研活动、取消头衔等。
如果发现图片误用: 可能需要作者进行更正、致歉,或者在情节严重的情况下,也可能对论文的结论产生影响,但处罚力度可能相对较轻。

2. 争取时间与争取理解:
争取时间: 在调查尚未完全结束,证据链尚未完全清晰的情况下,通过强调“区别”来避免过早地将所有问题一概而论,给复核工作留出空间。
争取理解: 向公众传递“我们正在仔细区分,并非所有图片问题都是造假”的信息,试图在公众的认知中建立一个更细致的评价标准。

3. 保护相关人员的可能性: 如果被调查的论文涉及一些有声望的科学家(比如该事件的钟南山作为组长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区分“误用”与“造假”可能也是在避免因为一些非故意的失误,而对整个科研团队或知名科学家造成过度的负面影响。

五、 对此回应的几点思考与疑问:

界定标准的模糊性: “图片误用”和“图片造假”的界限有时并不那么清晰。例如,对图片进行“巧妙”的处理,使其看起来支持某个结论,但原始数据本身并未被完全篡改,这算误用还是轻度造假?工作机制如何确保这个界定是客观和公正的?
“误用”的严重性是否被低估? 即使是图片误用,如果其误导性极强,或者对研究结论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其危害程度可能不亚于一些轻度的造假。仅仅将其定性为“误用”是否会削弱对科研诚信的严格要求?
公众的认知与期待: 公众往往将任何不当的图片使用都视为“造假”,因为这都会影响对研究结果的信任。工作机制的回应,虽然在技术层面有其合理性,但能否平息公众的疑虑,或者是否会给人一种“大事化小”的感觉?
复核专家组的独立性: 尽管钟南山院士权威,但复核专家组的整体构成、信息获取的全面性、以及是否存在利益冲突,都需要接受公众的监督。
透明度问题: 调查的进展、证据的认定、以及最终的处理结果,都需要尽可能地公开透明,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仅仅宣布“有本质区别”,而缺乏具体的调查细节和论证过程,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对其他论文的启示: 如果这些论文仅仅是“图片误用”,那么是否也意味着科研领域存在普遍的图片使用不规范的问题?这是否需要更广泛的规范和教育?

总结:

联合工作机制再次回应论文调查,并强调“图片误用与图片造假有本质区别”,并由钟南山院士担任复核专家组组长,这既体现了对科学研究严谨性的要求,也试图在复杂情况下进行细致的区分和处理。

积极方面: 由权威专家领衔,表明了对调查的重视,试图以专业和审慎的态度对待问题。区分不同性质的不端行为,有助于更精准地进行评价和处理。
潜在挑战与疑虑: 如何确保界定的客观性、“误用”的严重性是否被充分认识、公众信任的建立、以及调查过程的透明度,都是需要关注的关键点。

最终,这次回应的价值和意义,将取决于复核专家组的实际工作成果以及其调查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公众期待看到的是一个既有区分又足够严谨的调查过程,以及一个真正能够维护科研诚信的结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狠手啊。


咱文科生不讨论专业问题,讲舆论操作:

只要钟南山院士最后不给出明确的造假定论,那饶毅就白给了。

钟南山院士的民望摆在这。

而——我小人之心啊——通过一定的复核内容设计,应该是可以控制钟南山院士的结论的。

例如我一刀把人砍了,李昌钰老爷子过来一通查验,得出结论:

小王没有与被害人发生肢体接触。

我是不是听上去很清白?

加上李昌钰老爷子的江湖地位,就算还有人质疑,但习惯碎片化信息普遍低理解能力的公众舆论,只会本能地反应:

你是在质疑李老爷子?

这就能做到我与李老爷子的社会公信力捆绑,降低普通人对质疑方的信任。

考虑到钟南山院士说话还特别委婉...

感觉饶毅要危捏...

user avatar

我不谈具体技术细节,我只谈苏式的院士制度

苏式的科学院有两个性质:学界最高的自治机构,国营的科研系统

不管是在天朝还是在苏联,科学院院士都是政府扶持的代理人,用来管理学界的

科学院院士确实应当科研成果出色,而且经得起检验,但是这个只是科学院第一个角色,即学界最高自治机构的要求的

科学院第二个角色是国营的科研系统,那么既然是政府出资的国营科研系统,那么就只对政府的KPI负责,科学性和创新性在KPI之后 政府怎么用这些成果是政府的事情,和科学院系统没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苏联的院士制度经过二战的冲击,已经从单纯的学界自治共同体直接一步到位变成政府出资运营的科研体系了

二战中苏联的科学院院士做了些什么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诚然,诸如约费这样的大手为人才培养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带出了库尔恰托夫,朗道,卡皮察等一众顶级物理学家,但是他和他的徒弟卡皮察对苏联政府通过科技间谍窃取曼哈顿计划和合金管计划的内容以加速原子弹项目的进度颇为不满,认为这不具有科学上的创新性,苏联应当走自己的路,严格坚持科学性和创新型第一的标准

结果呢?国防委员会GKO直接先后把约费(1943年)和卡皮察(1945年)踹出了核项目,转而任命库尔恰托夫领导整个核项目。库尔恰托夫是约费的学生,苏联学界一样超爱diss欺师灭祖的反骨学生,苏联政府这么做无疑是把库尔恰托夫架在反应堆上烤,所以为了库尔恰托夫能够很好领导核项目,苏联政府破天荒的开始操纵科学院选举,库尔恰托夫直接越级(因为科学院有两级学衔,通讯院士和院士,必须先当选通讯院士才能继续当选院士)当选科学院院士

注意,这次操纵科学院选举直接开了个不好的头,没这个操纵李森科还未必上得了台

库尔恰托夫上台之后核计划确实进度飞快,1944年12月核计划成为天字第一号科研项目,连国民经济发展都要为核计划让路,以至于亚历山德罗夫院士八十年代的回忆录说战后初期的苏联的经济严重困难和当内裤也要搞核弹有直接关系

那核计划这种动员型模式为什么影响深远?因为这个项目直接开了大佬分肥制和特殊薪金制的先河

包括库尔恰托夫在内的核计划高级科学工作者和高级管理人员,其实际收入是普通医生和工程师的50-100倍!如果说现在普通医生年薪十万,那么库尔恰托夫这个大院士年薪+奖金就有1000万!这还不算特别供应、特别医疗和公费交通和公发别墅

除了科学大佬之外,整个项目的科技工作者也是见者有份:当其他苏联平民饥肠辘辘住小木屋的时候,他们在科学城里有香肠吃,有好烟抽,有好房子住(本人是莫大学生,亲自领教过斯大林时期高知住房的样子。科学城里的住宅楼大部分都通了水、电、电话、煤气、7x24小时热水,机构还有自己的食堂)

我不是说核武项目不值得投这么多钱,而是这么多钱直接给科学界留下了极大的震撼:只要认真完成政府的KPI,就能吃香喝辣,一步登天!

所以这才是关键,举报造假之前先搞清楚当时政府的KPI是什么!

政府对科研的KPI并不关注什么科学性和创新性,他们只在乎这些东西能不能带来货真价实的政策工具和政治工具!

90年代末期的KPI是什么,是在不引起普遍怀疑的情况下建立现代化的科研体系,是拿出切实的数据证明中国的科学研究(主要是指民用,像苏联那种大张旗鼓刷军备战技指标世界记录的科研活动与韬光养晦的政策相冲突)有能力达到世界的一流水平

谁达到KPI,就论功行赏谁,童叟无欺绝不反悔绝不翻旧账

翻了旧账如果大家屁股都不干净,队伍还怎么带?

而且上个世纪苏联出了个李森科,恰恰就是行政干预学术的负面典型,恰恰也还是生命科学领域的!

所以上级主管部门才不会管你网上民怨多沸腾,赶紧把行政干预学术的大黑锅躲了才是第一要紧的事,网民骂三个月就完事了,要真虾干预干预错了那是要留在课本上500年的!

为什么一个劲的出院士工作组,摆明了就是要搞范式转化,把监管问题转化成学界学术观点的交锋

上级主管部门才不会在意他们谁是李森科,谁是米丘林,只要他们不干涉,不管是米丘林胜利还是李森科胜利,锅都砸不到他们脑袋上,反正当时的KPI已经完成了呀


所以我劝不在学界的诸君省省唾沫星子

user avatar

所幸这代人再也不盲目迷信所谓的权威了,他们要的只是一个重复实验。

不肯重复实验,别说是在人民心中声誉最高那一档的钟南山院士,就是把学术界的一众大佬拉出来也没用。

再说一遍:背书再厚,不如重复实验一次。

user avatar

裴钢被举报根本不是因为图片误用这个问题。

最早的处理公告中,裴钢院士PNAS论文的结论是「没有造假行为」,而不是存在图片误用。在这给大家说「图片误用」与「图片造假」的差别对解决裴钢事件并没有实际性的帮助。这个题目其实不应该把裴钢放主要位置,因为他根本没有涉及「图片误用」。

这个题其实应该拆成两个部分来看。

第一个,是曹雪涛与李红良的图片误用。

第二个,是最近闹的满城风雨的,针对裴钢的造假举报,与图片误用无关。

联合工作机制回复的是第一部分,对最引发关注的裴钢事件只是用「钟南山领导调查组」为由一笔带过。

但既然回复了,我们就好好扒一扒图片误用和图片造假的差别。

曹雪涛对于自己那么多出现问题论文的解释是,很多早年间的期刊并没有明确的图片处理政策,包括那时整个生物学学术界对图片处理的措施没有明确的要求。但是近十多年来,各个期刊对图片处理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比如说,在很早之前,对WB结果之类的图片进行一定程度的拼接是合理的。甚至在现在Nature出版社图片指导中也是允许带标注的拼接。包括用不同胶的内参也可以在严格的限定条件下进行使用。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对这篇曹院士18年论文的质疑中,就提到了左边的内参EKR1/2与p-ERK1/2的印迹非常不同,但跑过这两个蛋白的都知道,两者的形状是非常一致的。那么左下这个 图可能用了不一样的内参,在18年Cell肯定有明确指导的情况下这么操作,虽然不会太影响这个实验的结论,但是可能真是因为「图片误用」,问题也不大。如果提供原始数据,或者正确的图片,甚至重复新的实验,进行一下勘误也是常规操作。


再另一项质疑中,出现两张图片完全一致的情况。


随后作者也给出解释,就是不小心复制错了。并提供了原始正确的数据给质疑者与期刊,进行了勘误。这种能够提供原始数据的,说是「图片误用」也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这种不同样品条带完全一样的呢?有明显PS痕迹的呢?没有图片会自动拼接,也没有任何期刊的图片政策允许这种程度拼接,这是实实在在的「捏造数据」,绝对不是图片误用。


期刊也不傻,图片误用勘误就行,造假当然是撤稿啊,这篇拼接直接就被撤稿了。

是不是可以接受的,我想期刊编辑对学术规范的了解不一定比院士差。更不用说是JBC这个有近120年的历史,首发过N个诺奖发现的老牌期刊。在去年2019年针对曹雪涛的12篇发表在JBC的论文发出了Expression of Concern. 如果只是图片误用,根本到不了撤稿和一下关注12篇期刊的程度。


我们在之前的回答里已经说过了。要说曹雪涛没有「图片误用」,全部是造假,绝对是不合理的。但要说曹雪涛全是图片误用,没有造假,也无法服众。

我大概看了一下,曹的很多论文的图片问题的确得到合理的解释,也有原始数据证明是图片误用,但还有很多问题没有答复。还是我们说的,调查组应该公布详细的调查报告,因为曹雪涛原始在调查过程可是提供了1500页的资料。对所有的问题,任意一个受质疑的点,我猜测这些材料都可以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答案。

不能说70%是图片误用,就说剩下的30%也是图片误用。至少现在有一些拼接问题还没给出答复,而且这里面有些论文都已经撤稿了。为什么能说服调查组没有造假,却不能说服JBC,用勘误来解决问题呢?

至于裴钢,他的问题根本就不是图片的关系。


我们在之前的回答里就说了,这是更高级的指控,远高于图片造假。

裴钢被举报学术不端,完全是因为其实验结果无法重复。而联合调查组根本没有关注甚至解决这个问题。就说了一句没有发现造假行为,然后就是网上各种嘴炮。不管是裴钢、科技部、还是联合工作机制都没能解释:为什么这个实验结果无法重复。

反而是这一系列的操作,遮遮掩掩,避重就轻,将一个本来一个可能是实验错误导致错误理论,通过撤稿就能解决的事,硬生生的发展成为了全民打假的一个发泄口。现在这个情况,就算当年裴钢真的不是主观意愿造假,真的只是因为实验错误得出了一个错误结论,也没有人信了。在大众的眼里,裴钢现在,就是“主动的造假并拒不承认”

至于钟南山院士,水平在,资历够,但科学永远不是权威说了算的。真相就是真相,这与谁举报,谁调查无关。

在这里,用一句饶毅老师的话还给调查组

「谬误不会因为任何事就能变成真理」



以上内容均由ViaX盐趣在线科研教育签约导师C·Liu提供

责任编辑:赵晨旭(邮箱:zhihu@viax.org如需交流、转载、供稿、合作请邮箱联系,并注明单位、职位及姓名)

user avatar

就算先退一万步或者十万步姑且是图片误用吧,既然误用了,是撤稿还是修正了?

1,其实真的关注这事的主要还是高学历和科研群体,如果这个群体的质疑真的能因为“国士无双”说一句话大家就心悦诚服地散了,那中国的科研才真的没救了。

2,我希望这事下一步(如果有的话)如果能有个让人信服的结论也是在国内自己的滔滔物议而不是这事传出去后友邦惊诧的压力。

user avatar

必须周润发任专家组组长,给出的结论我才认可。

user avatar
调查工作面临三方面困难:一是调查论文数量多、涉及单位多,多数论文发表时间年代久远,最早的一篇论文发表于1999年,时间跨度超过20年,查明事实的工作量非常大。相关论文涉及的数据量大,不同组别的图片相似度高,仔细比对甄别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二是由于早期科研档案管理问题,有的当事人又曾在不同单位和实验室开展研究,论文的原始实验记录等证据材料需要多方查找,获取不易。三是专业性强、要求高,必须依靠高水平的同行专家逐一进行严谨专业的学术判断,才能得出科学结论。此外,疫情期间很多专家奋战在抗疫一线,调查工作节奏相应做了调整。

u1s1

这点非常赞同

别说生物、医学等实验科学领域了

就连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

造假也是非常“简单”且难以辨别的

具体可以看我下面这个回答


非常有意思的是

这是我一年多以前的回答

当事人竟然还是同一批


调查了一年多

如今终于表态了

我表示可以理解

毕竟人力物力有限

这次对外公布调查处理情况,既是回应社会关切,也是一次警示教育。今后,及时公开科研诚信案件调查结果将成为常态。


中科院道德所和相关国家机构

还得接受更多拨款才行

顺便缓解生化环才博士的就业压力

user avatar

我感觉现在这个通报过程有些问题,正常的调查通报不应该包括调查组人员,调查细节,调查结果等所有有关内容吗,现在搞得通报调查结果就跟挤牙膏一样,舆论不逼一下,新的细节就不披露。

我们只是想看看实验能不能重复而已,怎么就这么难呢。重复了饶毅道歉,不重复裴撤稿道歉。本来也不是太大的事,结果现在牵扯的人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

就这个通报方式和内容,真的很难服众呀,拉谁来都没用。

user avatar

天平的一端是钟南山院士这个名字+另外八位院士+多位当事的院士教授+国家多部门联席机制赋予的权威性。

天平的另一端是研究一定要可重复的科学理论原则+近一百篇论文图片误用的重复性+极短的审核时间带来的各种不合理疑问。

我们是相信人还是相信事实?

我们是相信逻辑还是相信赞誉?

我们是相信证据还是相信权威?

这可能是界定一个人到底是不是一个科学研究者的最本质的拷问。

user avatar

最近打算发一篇关于角蝉(treehopper/family Membracidae)形态学论述的论文

这类半翅目蝉亚目角蝉科的小型昆虫有着奇特的拟态形象,具有非常多变的造型

而它们造型与它们的生境密切相关

为此我对两百三十三种角蝉的造型与生境进行了量化分析,并总结出了一般规律

不过考虑到昆虫学在国内推广的局限,以及一般市民对于昆虫的负面态度,我在不影响结论的情况下对角蝉图片进行了轻微调整

现调整结果如下

望专家组尽快通过,让我能过个好年!

谢谢!


我在这给各位正派人士拜个早年!


©️犬君拌汪酱 欢迎关注这条写小说的生态狗∠( ᐛ 」∠)_

user avatar

懂了,这波是钟南山误用

user avatar

我咋看糊涂了。。。

裴刚的论文里面至始至终没有图片误用,根本就不是图片误用的事。

现在怎么抓钟南山去判断图片误用不误用?

user avatar

长达一年的造神运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原以为在圈内发个公告,涉事人员罚酒三杯,这事儿就过去了,谁能想到这事儿能出圈,惹了民怨。这事儿要是发生在古代,请几个巫师来占卜一下,神说这几个学者是清白的,好罢,大家都散了吧。但现在我们是唯物主义国家,新时代要有新办法,把抖音、快手上老百姓双击到手软的悬壶济世、国士无双的钟老先生请来,他主持的调查,你们信不过?

要说这些部门对舆情的分析还是不够到位,没有好好分析在网上发言抱怨的这些网民都是什么成分,好不好忽悠。你要说让钟老去抖音、快手直播让大家买两箱牛奶、买两台氢气治疗仪,这种不痛不痒的小事,大家支持一下钟老为国抗疫的贡献,让他赚点外快,非常乐意。但这件事情远不(应该)是搬个偶像、权威就可以平息得了的。

我们需要的不止是调查,不止是三番两次的文字游戏。我国扫盲工作进行了这么多年,早已不需要你科技部给我们讲解「图片误用」的含义了。你们这些部门为了保住那几个「重要人物」,损害的是整个国家的利益。以后,中国人被别国科研人士瞧不起,说「it’s a China thing」,怕是也没有颜面去反驳半句——毕竟连科技部对学术不端的态度都已经堕落至此。

我们需要的是公开的调查,公开的报告,不是几句晦涩模糊的「经调查,不存在学术造假」,如果真要依照国际惯例,学习几个代表性的调查活动,提供详尽的调查报告,公开给全世界。

user avatar

打倒反动学术权威,

我的理解是这里不要打倒某个人,

而是一种不合理的机制,

比如理工科实验造不造假,

最简单的就是实验复现,

这个都做不到那不是造假是什么。

现在国内乃至世界学术造假都无法可依,

出了大问题怎么办,

只能消费权威,比如钟院士,

这次消费过了,下次呢?

我想有人让种老当组长,

想必他也不会欣然接受吧~

再说呼吸科的专家,

跨专业去裁决总有点滑稽,

比如,我还听某些人说,

钟院士说要孕妇养猫狗,




如果真有这事,

寄生虫学弓形虫研究小组哭晕在厕所,

user avatar

看到是钟南山院士亲自出马,我也就放心了。

这完全就是我想看到的结果,我个人手动点赞以表支持。

user avatar

在确定复核专家组组长人选时,联合工作机制先后联系了几位专家包括海外归来的专家,但相关专家均予以婉拒。

最后找到了钟南山院士,邀请他来主持专业调查,钟院士表示愿意承担起这个责任。


就其他人为啥婉拒呢?

为啥这段信息会被放出来呢?

我觉得可能是内容误用,大家千万不要上纲上线,不要乱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