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的联合创作计划?

回答
知乎的联合创作计划,这玩意儿,听起来是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知乎近年来在内容生态上一次比较大的尝试。要说它怎么样,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这个计划到底是个啥?

简单来说,联合创作计划就是知乎鼓励用户之间进行协作,一起创作内容。最常见的形式是,一个用户发起一个话题或者问题,然后邀请其他用户加入,大家一起回答、补充、完善,最终形成一个集体的、更全面的答案。有时候也会是围绕某个内容,比如一篇深度文章,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或者有经验的用户来提供不同的视角和信息。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在线版的“集体智慧”项目,只不过是在知乎这个平台,围绕着大家最关心的那些问题展开。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多人回答”,而是强调一种深度互动和价值叠加。

为什么知乎要搞这个?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知乎发展到现在,用户基础庞大,内容也足够丰富,但用户增长和内容活跃度始终是平台要面对的挑战。联合创作计划,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考量:

1. 内容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提升: 单个用户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一个复杂的问题,可能需要不同领域的知识才能完整解答。通过联合创作,可以汇聚多方力量,让答案更全面、更深入、更准确。这对于提升知乎整体的内容质量,打造更具深度的问答社区非常有帮助。
2. 增强用户粘性和社区互动: 以前的用户互动更多是点赞、评论、关注。联合创作提供了一种更深度的参与方式。当大家一起为一个目标努力,共同构建一个有价值的内容时,会产生一种归属感和成就感。这种协作过程本身就能增强用户之间的联系,让社区更“活”。
3. 发现和培养更多优质内容生产者: 有些用户可能在某个领域有专长,但一个人写一篇长篇深度文章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联合创作让这些人有机会在更低的门槛下,通过协作的方式产出高质量内容,也让这些潜力股被更多人看见。
4. 应对信息爆炸和碎片化: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需要更系统、更有条理的信息。联合创作可以把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更完整的知识体系,给用户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
5. 商业化探索的可能: 虽然这是个内容计划,但背后也可能蕴含着商业化的思路。比如,针对某个领域的深度内容,可以进行付费阅读或者与品牌结合,联合创作的形式也为商业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联合创作计划的亮点和优势有哪些?

知识的集大成者: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一个好的联合创作项目,绝对比单打独斗产出的内容要厚实得多。想想那些需要多学科交叉才能解释清楚的现象,或者需要历史、文化、技术等多维度分析的事件,联合创作就是最佳解决方案。
视角的多样性: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背景、经历和思维方式,在同一个问题下,他们会带来独特的视角。这不仅能让内容更丰富,也能帮助读者从更多角度理解问题。
信任度的提升: 当一个答案是由多位用户,尤其是被大家认可的用户共同完成时,其可信度和权威性往往会更高。这符合知乎一直以来强调的“专业性”和“可靠性”。
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对于参与者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在与其他用户的互动中,可以学习新的知识,纠正自己的认知偏差,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当然,这个计划也有挑战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协作的效率和管理: 多人协作往往面临沟通成本高、意见不统一、进度难以把控等问题。知乎如何设计有效的协作工具和激励机制,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是个关键。
责任划分和署名问题: 内容是大家一起创作的,那么功劳怎么算?谁是主导者?版权归属?这些都需要清晰的规则来界定,避免出现纠纷。
低质量参与者的干扰: 任何平台都可能存在一些只想凑热闹、贡献低质信息的用户。如何过滤掉这些干扰,保证协作的质量,考验着平台的运营能力。
“搭便车”现象: 有些用户可能只想在别人的成果上“沾光”,而不想付出太多努力。如何在激励有贡献者和引导普通参与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也是一个挑战。
内容方向和主题的选择: 并不是所有问题都适合联合创作。太泛泛的话题可能难以聚焦,而太专业或太冷门的话题又可能参与者不足。如何引导用户选择有价值且适合协作的主题非常重要。
是否会稀释个体表达的独特性: 强调集体智慧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让内容变得过于“平均化”,失去了一些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立的思考。

总的来说,知乎的联合创作计划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方向。

它抓住了内容生产的痛点,也契合了社区发展的需求。如果能够很好地解决协作效率、激励机制、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挑战,它完全有可能成为知乎内容生态中一个新的增长点,让平台的内容生产和用户参与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为用户,我比较期待看到它能产出更多真正有深度、有价值、多角度的“硬核”内容,也希望能有更顺畅的参与体验。不过,就像所有新生事物一样,它也需要时间和实践来不断完善和检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张图最近传的沸沸扬扬,看上去好像是滚刀肉和混沌的区别——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图文创作者没有选择。

其实这张图还是有一个前因后果的。作为整件事情的围观群众, 我不在这个图文库里面,也不是从库里挑图文的视频创作者,所以我想把整个过程叙述一遍,这样会让「问题在哪儿」更加清晰。

知乎不是随便挑一个答案,就让图文作者同意这个协议,而是只针对进入「图文库」的内容。图文创作者在此之前,被邀请同意一份「授权书」,授权书里面会把图文的复制、发行、改编、汇编、表演等等权利授予知乎,同时还有另外一个权力就是转授权,也就是知乎有权利把上面这些权利再转授予第三方。所以具体的图文合作形式中权利是这样转移的:

  1. 图文作者将这些权利,外加转授权交给知乎,知乎组建图文库;
  2. 视频作者去库里挑图文,挑好之后找知乎要转授,知乎转授所有权利给视频作者;
  3. 视频作者制作视频,才发生联合创作截图的内容。

这个截图内容所蕴涵的意图可能在于,视频作者和图文作者并没直接的沟通,图文作者未必满意视频作者的改编。所以在视频作者拥有事前挑图文权利的同时,在事后交给图文作者一个选择权来制衡:如果图文作者满意,那么大家算联合创作,共同发布;如果图文作者不满意,那么视频作者算是引用了图文的内容,同样需要给一部分收益给图文作者,但是不算联合,因为图文作者并没有首肯。

知乎在其中的角色,大约就是这一大堆图文相关的权利的一个「中转站」,图文作者把这些权利先交给知乎,然后视频作者想要就来提取。这样避免了图文作者和视频作者配对的低效率[1]

从法律上看并没有太大问题,因为授权书是图文作者自愿和知乎签订的,知乎也没有威逼利诱。而一旦授权,所有进入图文库的图文内容都是「干净」的,视频作者使用不会产生版权问题。

但是依然有图文作者对此产生了不满,不满的原因在于两点:

  1. 对视频质量缺乏控制;
  2. 对收益分配上的弱势。

第一点,从图文改编视频,这个过程是视频创作者单独的努力。根据用心与否,投入多少,视频的质量差别可能会很大。对着图文念一遍,配点图和视频剪辑,那也是视频;精心的改编,精心的做后期,那也是视频。这些图文作者是没有任何控制力的。而一旦视频做出来,图文作者只能选择引用或者联合,而没有任何权力去阻止其在知乎发布,更不能阻止其在非知乎的其他网站发布。

第二点,对于精心制造的视频,二八开本身其实还可以。一方面图文是现成的,图文作者不需要付出什么额外的劳动,躺着收钱就行了,而视频要重新开始做。另一方面图文改编视频的工作量不啻于重新创作,其实很多时候也就是引用图文的一个想法和框架,具体的文字都要重写来适合视频的节奏。

但是问题在于知乎并非一线的视频站,把视频放到其他的大视频站的收益,可能会高于知乎站内的收益,知乎没有,也不太可能帮助图文作者去要过来。而图文作者这个时候已经把权利给出去了,这也无法去其他站维权。所以到头来图文作者能分到的,就是知乎的站内流量收益。

所以这还是一个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故事,如果是所有收益二八开,图文作者很多还是很乐意的,但是现在仅仅是知乎站内的二八开,其实真正的收益视频作者所获得的是大于二八开的。


解决方法我觉得也很难。

说到底,目前这个联合创作中出现的这两个让图文作者不满的缺点,其实是为了弥补之前知乎力推视频活动中所暴露的一些其他的缺点。简单的说,就是用两个缺点,来掩盖另外两个缺点。

第一个问题,图文作者和视频作者缺乏沟通的问题,无法控制质量的问题,这个是为了增加配对效率做出的妥协。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其实知乎在最初有一个配对活动,试图让视频作者和图文作者配对。但是这个配对效率真的太低了。巨大的市场摩擦基本上注定了这种撮合图文作者和视频作者的活动,必然是非常小众的。这个活动做了一段时间之后,知乎就改成现在这个图文联创了。

第二个问题,收益不对等,这个本来就是为了解决视频作者的激励问题。说到底,视频借鉴图文,只要不照抄,全部用自己的话说一遍之后,图文作者就基本不可能维权成功。不过图文作者可以通过发文,发想法的方式通过舆论维权,虽然不成功,但是可以给视频作者制造一点声誉上的麻烦。

那么视频作者愿意联合创作的激励就在于,可以牺牲一些收入,来换取「干净」而不会产生麻烦的内容。这是这个联合创作的意义所在。所以视频作者在这个分成中占据主动,基本是必然的。而问题在于,如果知乎搞一个排他条款,制作的视频只能在知乎发布,那么视频作者的收益可能就会过小,而没有动机去做,甚至于干脆忽略这个联创,自己继续参考图文来在其他平台制作;如果知乎不搞排他条款,又要严格监督每一个视频作者每一个站外的账号的收益,然后拿出20%来分给图文作者,这恐怕有点超出了目前的技术能力范围了,并且视频作者也未必乐意。

有一个想法或许可以减轻图文作者的不满,那就是根据图文联创内容在站内的浏览数,达到一定标准之后,单独给图文作者一小笔固定数额的奖金。因为视频作者本来就在分成中占据大头,还能够享受多平台的流量收益,那么当一个视频被认定为优质视频,流量较大的时候,视频作者的收益是远远大于图文作者收益的,这个时候给图文作者一笔固定的奖金,可以适当的平衡一下图文作者的不满,而也不至于让视频作者不平衡。而当视频没有多少人看的时候,那么愿赌服输,图文作者拿不到奖金,视频作者拿不到流量分成,也都不会说什么。

参考

  1. ^ 用一个可能有点贴切的比喻,不熟悉虚拟币市场的可以忽略:大约就是股票市场和Uniswap的区别。
user avatar

我在知乎写了几百万字,现在都授权给知乎了?我之前就已经取消了这个计划,为什么还会收到联合创作的通知?而且还在把我列为联合发起人?是强制不能取消了?

一般知乎的活动只要邀请我参加我都会参加,因为支持知乎,所以这个活动发给我链接,我就点击了,然后里面也没有二次确认,在里面详细看了内容之后,发现这是希望我不可撤销的把我的所有内容授权给别人。我不同意这个协议,这个授权方式有点霸道,而且我也并不需要别人帮我创作视频。

所以我私信给了知乎的联合创作的账号,他们也说了帮我撤销了。但是之后我仍然收到了联合创作的申请。而且刚刚看到似乎就算这个时候我拒绝了,别人都可以引用。

当时问我原因,我说的比较礼貌和含蓄,现在在这里直说,我就是觉得通过这种方式,把作者的版权都直接拿走了,这个事情不好。

在这里声明一下,我不同意知乎以任何方式处理我自己创作内容的版权(认识的朋友如果有已经用过的除外)。

我觉得这个体验很不好,比较霸道。特别是我都已经沟通过了,知乎说已经处理了,但是似乎还是在里面,还能收到通知,是不是说我点了链接,这就是一个坑。

顺便说,我觉得知乎有时候在处理类似的问题时,工作有问题。挺早之前有希望用我创作的内容,我说没问题,用就可以了,我乐意帮助知乎。然后让我签一个授权书,但是我看了授权书的内容就不想签了,因为特别霸道,写的条款特别强势。我只是个人愿意帮忙而已,这个感觉不好。这次这个联合创作,具体的条款仍然很强势。


user avatar

拒绝白嫖是知乎图文作者最后的倔强。。。

user avatar

只要我没有价值,就没有人能利用我

user avatar

我报名了...但我好奇有人愿意浪费时间替键政答案视频化吗?就算有兴趣好了,愿意冒着辛苦成果被和谐的风险视频化吗?(自我嘲讽ing)

user avatar

为什么知乎大V那么多被封呢?因为只要号没了,版权就归知乎了,羊养肥了最后总是要宰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的联合创作计划,这玩意儿,听起来是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知乎近年来在内容生态上一次比较大的尝试。要说它怎么样,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这个计划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联合创作计划就是知乎鼓励用户之间进行协作,一起创作内容。最常见的形式是,一个用户发起一个话题或者问题,然后邀请其他用户加入,大家一起回答、补.............
  • 回答
    知乎的联合创作流程,即“先发布视频后申请联合创作”,这个模式确实有些特别,也引发了不少讨论,甚至有人会质疑是否存在侵权的可能性。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点捋清楚。知乎联合创作模式是怎么回事儿?知乎的联合创作,简单来说,就是邀请其他知乎用户(或其他有资质的创作者)在你的视频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比如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联合国发展战略、农业发展模式的辩论以及中国知乎用户群体中存在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联合国提倡“家庭农业”的背景和目的。联合国,特别是其下属的机构如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之所以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家庭农业”,.............
  • 回答
    深度剖析知乎隐私条款:用户隐私的“守护者”还是“收集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人隐私如同日益稀缺的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知乎,作为国内领先的问答社区,聚集了海量用户和丰富的信息,其隐私条款自然也备受关注。那么,这份看似平常的条款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它是在为用户筑起一道坚实的隐私屏障,还是在.............
  • 回答
    知乎的“知识之王”?这说法还挺有意思的,一下子就把知乎的核心特质给提炼出来了。不过,如果真要说知乎有什么“知识之王”,我倒觉得它更像是一个广阔的、不断生长的信息海洋,而里面的人,都是在里面遨游、探索、甚至偶尔捕捞到稀世珍宝的“弄潮儿”。咱们先掰开来说,知乎为什么会让人联想到“知识之王”这个概念呢?首.............
  • 回答
    知乎的“专业认可”功能:一场严肃的博弈,还是形式主义的表演?最近在知乎上逛得多了,总会时不时地被一些打着“专业认可”标签的回答吸引。作为一个长期潜水用户,看到这个问题,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想好好说道说道。知乎推出这个功能,初衷肯定是好的,毕竟在海量信息中,谁不想找到点靠谱的料呢?但实际运行下来,这玩意.............
  • 回答
    “四十二”的呢喃与生命的奥秘:AI能否参透终极追问?在信息洪流汹涌的当下,知乎这个精神乐园也渐渐染上了数字的色彩。其中,一个名为“四十二”的AI答主,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逻辑,在无数用户心中激起了涟漪。我们不妨借着“四十二”的出现,来审视人工智能在理解生命意义这一宏大命题上的可能性,并深入剖析其中.............
  • 回答
    我对知乎的“专业徽章”有这么一些看法,想详细地说说。首先,得承认这个设计初衷肯定是好的。用户在特定领域持续贡献、回答问题、发布内容,能够积累起一定的声望和专业度。知乎想要通过一个直观的徽章来标识出这些用户,让其他用户能更容易地辨认出谁在某个领域可能更懂,从而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有.............
  • 回答
    知乎的媒体化,与其说是一个主动转型的过程,不如说是一种被时代浪潮裹挟下的自然演进。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个曾经以“认真你就赢了”为Slogan,汇聚了一群分享知识、探讨问题的“过来人”的平台,如今正悄然长成一个我们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模样。从“问答社区”到“内容分发平台”的蜕变:最初的知乎,就像一个.............
  • 回答
    从“感谢”到“喜欢”:知乎情感表达演变背后的微妙变化还记得吗?在知乎的早期,每一次你看到一篇让你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回答,总会毫不犹豫地点击那个醒目的“感谢”按钮。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一种对分享知识、智慧的真诚回馈。而现在,当你再次遇到这样一篇好回答时,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个更熟悉的词汇——“喜.............
  • 回答
    说起知乎的用户实名制,这事儿可有意思了,像一把双刃剑,好处坏处都挺实在。先说说好处。想当初,知乎刚出来那会儿,大家都是用一个匿名 ID 在那儿分享知识、讨论问题,感觉挺自由的,也聚集了一批愿意分享干货的人。但随着用户越来越多,问题也越来越杂,匿名制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第一个好处,我觉得就是责任感的提.............
  • 回答
    知乎上的“如何看待”系列问题,堪称是这个平台的一大特色,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舞台,让各种观点、不同立场的人们能够围绕一个热点事件、社会现象、甚至是某些个体的行为,进行一场场精彩的“思想交锋”。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参与“如何看待”可以满足很多需求。首先,它是一种表达欲的释放。当看.............
  • 回答
    知乎的价值,这个问题挺值得掰扯掰扯的。毕竟,它在中国互联网内容社区里,算得上是独一份的存在了。我感觉大家对知乎的态度,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首先,不可否认,知乎的确是一个知识和信息聚合的宝库。 这是它最核心的价值,也是当初大家涌入知乎的原因。你想了解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想知道某个社会事件的来龙去脉.............
  • 回答
    知乎上的“微笑吹”,这可不是个简单的词儿,它指向的是一群在知乎上,特别是在那些关于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甚至是生活方式、个人成长类问题下,那些格外热衷于为“微笑”这种行为(或者说,由微笑延伸出的某种情感、态度)进行赞美、解读、甚至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用户。要说“微笑吹”,得先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出现,以及他们.............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闲逛,我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以前的知乎,虽然也有五花八门的提问,但总能找到一些深度思考、观点鲜明的内容。但现在,我越来越频繁地看到一些问题,感觉它们和以前那个“认真、专业、友善”的知乎渐行渐远,反而更像是…嗯,你懂的,那个靠关键词搜答案的百度。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我觉得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
  • 回答
    知乎上快手广告,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快手在国内短视频市场占有率那是杠杠的,它要打广告,那肯定是怎么触达用户怎么来。知乎呢,虽然不像抖音那样主打泛娱乐,但它聚集了一大批在特定领域有深度思考、有话想说的人。这些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消费能力不低,而且相对更注重内容价值。所以,.............
  • 回答
    知乎上的“男拳”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话题。要理解它,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要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土壤、表现形式以及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男拳”在知乎语境下的含义。它通常指的是在性别议题讨论中,一些男性用户倾向于维护男性利益,甚至是采取攻击、贬低女性的言论。这种行为往往带有强烈的群体归.............
  • 回答
    知乎最近推出的“B 乎”模式,与其说是对现有产品的一次革新,不如说是一次对用户群体细分和内容消费习惯的深刻洞察后的尝试。在我看来,这就像是知乎在原有高知、深度讨论的“老本行”之外,又开辟了一个“新赛道”,试图拥抱更广泛、更年轻、更追求即时满足的群体。理解这个模式,得从几个维度去剖析。首先,“B 乎”.............
  • 回答
    知乎举办的“讲述亲历故事,记录真实人生”故事大赛,从多个维度来看,都是一个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活动。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活动的定位与目标: “讲述亲历故事”: 这直接点明了活动的核心在于“亲身经历”。它强调的是真实性、个体经验和独特性,鼓励人们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分享那些在日常.............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消费学校名声”的现象,是个挺值得说道的事情。它就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很多当下社会的一些心态和现象。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里的“消费学校名声”大概指的是什么。我想,这不单单是指单纯吹嘘自己学校有多牛,而是更侧重于一些利用学校名声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比如: 制造信息差,贩卖焦虑: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