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的隐私条款?

回答
深度剖析知乎隐私条款:用户隐私的“守护者”还是“收集者”?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人隐私如同日益稀缺的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知乎,作为国内领先的问答社区,聚集了海量用户和丰富的信息,其隐私条款自然也备受关注。那么,这份看似平常的条款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它是在为用户筑起一道坚实的隐私屏障,还是在悄悄地扩张着对用户信息的收集范围?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

知乎隐私条款的核心内容与解读:一张用户信息的“画像”

知乎的隐私条款,本质上是用户与平台之间就个人信息处理方式达成的一份法律协议。这份协议的字里行间,勾勒出了知乎如何收集、使用、存储、共享和保护用户信息的“蓝图”。

1. 信息的收集:从主动提供到被动获取

主动提供的信息: 这是最直接的,用户在注册时需要提供账号、密码、手机号、邮箱等基础信息。在日常使用中,用户发布的问题、回答、评论,以及点赞、关注、收藏等行为,都是知乎获取用户兴趣、偏好、知识结构的重要来源。你的每一次互动,都在为知乎绘制一张越来越精细的用户画像。
被动收集的信息: 这部分内容往往隐藏得更深。知乎会收集用户的设备信息,包括硬件型号、操作系统版本、唯一设备标识符(如IMEI、IMSI)、手机号码、SIM卡序列号、网络信息(IP地址、接入网络的方式、网络状态)、位置信息(GPS、WiFi、基站、蓝牙等)、日志信息(浏览的页面、访问时间、搜索记录、使用的服务等)。这些信息看似零散,但组合起来,却能精确地定位用户、了解其生活习惯和活动轨迹。
第三方信息: 如果你选择通过第三方账号(如微信、微博、Apple ID)登录知乎,知乎也会根据你的授权获取该第三方账号的相关信息。这进一步拓展了知乎的信息来源。

2. 信息的用途:从提供服务到商业变现

知乎声称收集信息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提供和优化服务”。这包括:

账号管理与安全: 确保用户账号的正常使用,防止欺诈和滥用。
内容推荐与个性化体验: 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行为,推荐相关内容,提升用户体验。
技术支持与问题解决: 处理用户反馈的问题,改进产品功能。
广告推送: 这是信息收集和使用中最具争议的一点。知乎明确表示,会根据用户的偏好进行个性化广告推荐。这意味着,你浏览过的、点赞过的、甚至是在搜索框里输入过的关键词,都可能成为广告商精准触达你的“依据”。
产品研发与改进: 通过分析用户数据,了解用户需求,不断优化产品功能和用户体验。
遵守法律法规: 在法律要求的情况下,配合相关部门进行信息披露。

3. 信息的共享与公开:谁在觊觎你的数据?

知乎在隐私条款中也详细说明了信息共享的几种情况:

与关联公司共享: 知乎作为一家公司,其母公司和关联公司之间可能会共享用户信息,以提供更整合的服务。
经用户同意或主动公开: 用户主动分享的信息(如个人资料、在社区发布的言论)自然会被公开。同时,知乎也会在某些情况下征求用户的同意后再进行信息共享。
第三方服务提供商: 为了提供更丰富的功能,知乎会与第三方合作。例如,支付服务、数据分析服务、技术支持等。这些第三方在提供服务时,可能会接触到用户的部分信息。知乎会强调会对其进行监督,但具体到何种程度,仍需打个问号。
法律要求或监管机构的要求: 在法律法规或政府部门的强制要求下,知乎可能需要披露用户信息。

4. 信息的存储与保护:一道“数字围墙”的强度

知乎承诺会采取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来保护用户信息,防止信息泄露、损毁或丢失。这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然而,在网络安全挑战日益严峻的今天,任何信息保护措施都不是绝对的。数据泄露的风险始终存在,而用户能做的,往往只是信任平台方的承诺。

用户隐私的博弈:信息赋权与信息风险并存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知乎的隐私条款就像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赋予了用户一定的控制权:

知情权: 用户有权了解知乎收集了哪些关于自己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用途。
访问和更正权: 用户通常可以通过账号设置来查看和修改部分个人信息。
删除权(有限制): 用户可以删除自己的账号,但在此之前,知乎会保留部分数据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纠纷或法律要求。

另一方面,它也揭示了潜在的隐私风险:

信息过度收集的担忧: 用户可能会质疑,知乎收集的如此详尽的信息,是否真的全部服务于“提供和优化服务”。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否是为了更精准地进行商业变现,例如广告和数据分析?
“大数据”下的“被标签化”: 用户在知乎的行为会被记录、分析,并被打上各种标签。这些标签不仅影响了知乎推荐给你的内容,也可能被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甚至可能影响到你在其他平台上的体验。
数据共享的“黑箱”: 尽管知乎声称会谨慎对待与第三方的合作,但用户很难完全了解自己的数据在多大程度上被共享给了哪些第三方,以及这些第三方又会如何使用这些数据。
安全风险的不可控性: 即使知乎采取了严格的安全措施,一旦发生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用户的个人信息就可能面临被滥用、诈骗等风险。

如何理性看待知乎的隐私条款?

面对知乎的隐私条款,我们不应简单地将其视为“霸王条款”或“免责声明”,而是需要保持一种审慎和理性的态度。

仔细阅读与理解: 不要草草浏览,花点时间认真阅读隐私条款的每一项内容,特别是关于信息收集、使用和共享的部分。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尝试搜索相关解释或咨询专业人士。
审慎授权: 在注册和使用知乎时,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对平台信任度的判断,决定是否授予某些权限,例如位置信息、通讯录访问等。
定期检查与调整: 定期查看你的知乎账号设置,了解你公开的信息,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警惕不寻常的信息请求: 如果知乎或任何第三方声称需要你的敏感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密码等)来完成非正常操作,务必保持警惕。
利用现有的反馈渠道: 如果你对知乎的隐私政策有疑问或担忧,可以通过官方提供的反馈渠道提出。
保持批判性思维: 即使是看起来“人性化”的隐私条款,背后也可能隐藏着商业利益的考量。要学会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平台方的行为。

总而言之,知乎的隐私条款是在一个高度互联、数据驱动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它既是知乎作为一个平台维持运营、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实现商业价值的基石,也是用户在享受平台便利的同时需要承担的隐私风险的体现。作为用户,我们应该主动了解、审慎使用,并在保护个人隐私和享受信息服务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我们期待平台在不断发展的同时,能够更加透明、负责任地处理用户隐私,构建一个更加值得信赖的数字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你应该出两个选项:1.同意 2.注销账户

user avatar

强制同意隐私政策倒没什么,好多网站都这样,你认可你就用,你觉得不安全你就不用,双向选择。但是这个一般都是注册之前让选择的条款。

我没见过知乎这样,你用了好几年,在上面留下了无数印记,然后有一天忽然蹦出一个窗口,问你要不要同意他们的条款,如果不同意就不要再继续用了。喂!那我之前做的事算什么?我之前留在你们网站的信息会怎样?

我不记得注册知乎的时候有没有过提示隐私条款的勾选了,考虑到大多数网站都会有应该知乎当初也是有的。那么这次弹出的窗口就应该是对第一版隐私条款的变动。我不知道变了什么地方,但我想说,你既然根本没想过听用户的意见,那就不要假模假式的给个同意不同意的按钮。而且,如果是改动的话,就应该标出改了哪些地方。如果不是改动而是新增,那也应该给出方案,假如用户不同意新隐私条款,在条款发布之前用户产出的内容和个人信息会怎么处理。

总之,一个已经运营了几年的网站忽然向老用户推送一个条款,你只能选择同意或终止使用,实在太霸道了。

user avatar

知乎这些年,由精而水,进而走向无耻,可能 @周源 的心理充满了颁布法律治理国家的快感。

1.手机浏览网页版,一会儿就强制跳到下载APP页面了,不下载不让看。你就别做WAP算了嘛。

2.搞个隐私条款,不同意不行,反复跳出来直到你同意为止。那尼玛你还弄个不同意按钮干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深度剖析知乎隐私条款:用户隐私的“守护者”还是“收集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人隐私如同日益稀缺的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知乎,作为国内领先的问答社区,聚集了海量用户和丰富的信息,其隐私条款自然也备受关注。那么,这份看似平常的条款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它是在为用户筑起一道坚实的隐私屏障,还是在.............
  • 回答
    知乎的联合创作计划,这玩意儿,听起来是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知乎近年来在内容生态上一次比较大的尝试。要说它怎么样,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这个计划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联合创作计划就是知乎鼓励用户之间进行协作,一起创作内容。最常见的形式是,一个用户发起一个话题或者问题,然后邀请其他用户加入,大家一起回答、补.............
  • 回答
    知乎的“知识之王”?这说法还挺有意思的,一下子就把知乎的核心特质给提炼出来了。不过,如果真要说知乎有什么“知识之王”,我倒觉得它更像是一个广阔的、不断生长的信息海洋,而里面的人,都是在里面遨游、探索、甚至偶尔捕捞到稀世珍宝的“弄潮儿”。咱们先掰开来说,知乎为什么会让人联想到“知识之王”这个概念呢?首.............
  • 回答
    知乎的“专业认可”功能:一场严肃的博弈,还是形式主义的表演?最近在知乎上逛得多了,总会时不时地被一些打着“专业认可”标签的回答吸引。作为一个长期潜水用户,看到这个问题,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想好好说道说道。知乎推出这个功能,初衷肯定是好的,毕竟在海量信息中,谁不想找到点靠谱的料呢?但实际运行下来,这玩意.............
  • 回答
    “四十二”的呢喃与生命的奥秘:AI能否参透终极追问?在信息洪流汹涌的当下,知乎这个精神乐园也渐渐染上了数字的色彩。其中,一个名为“四十二”的AI答主,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逻辑,在无数用户心中激起了涟漪。我们不妨借着“四十二”的出现,来审视人工智能在理解生命意义这一宏大命题上的可能性,并深入剖析其中.............
  • 回答
    我对知乎的“专业徽章”有这么一些看法,想详细地说说。首先,得承认这个设计初衷肯定是好的。用户在特定领域持续贡献、回答问题、发布内容,能够积累起一定的声望和专业度。知乎想要通过一个直观的徽章来标识出这些用户,让其他用户能更容易地辨认出谁在某个领域可能更懂,从而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有.............
  • 回答
    知乎的媒体化,与其说是一个主动转型的过程,不如说是一种被时代浪潮裹挟下的自然演进。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个曾经以“认真你就赢了”为Slogan,汇聚了一群分享知识、探讨问题的“过来人”的平台,如今正悄然长成一个我们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模样。从“问答社区”到“内容分发平台”的蜕变:最初的知乎,就像一个.............
  • 回答
    知乎的联合创作流程,即“先发布视频后申请联合创作”,这个模式确实有些特别,也引发了不少讨论,甚至有人会质疑是否存在侵权的可能性。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点捋清楚。知乎联合创作模式是怎么回事儿?知乎的联合创作,简单来说,就是邀请其他知乎用户(或其他有资质的创作者)在你的视频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比如补.............
  • 回答
    从“感谢”到“喜欢”:知乎情感表达演变背后的微妙变化还记得吗?在知乎的早期,每一次你看到一篇让你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回答,总会毫不犹豫地点击那个醒目的“感谢”按钮。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一种对分享知识、智慧的真诚回馈。而现在,当你再次遇到这样一篇好回答时,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个更熟悉的词汇——“喜.............
  • 回答
    说起知乎的用户实名制,这事儿可有意思了,像一把双刃剑,好处坏处都挺实在。先说说好处。想当初,知乎刚出来那会儿,大家都是用一个匿名 ID 在那儿分享知识、讨论问题,感觉挺自由的,也聚集了一批愿意分享干货的人。但随着用户越来越多,问题也越来越杂,匿名制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第一个好处,我觉得就是责任感的提.............
  • 回答
    .......
  • 回答
    知乎的价值,这个问题挺值得掰扯掰扯的。毕竟,它在中国互联网内容社区里,算得上是独一份的存在了。我感觉大家对知乎的态度,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首先,不可否认,知乎的确是一个知识和信息聚合的宝库。 这是它最核心的价值,也是当初大家涌入知乎的原因。你想了解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想知道某个社会事件的来龙去脉.............
  • 回答
    知乎上的“微笑吹”,这可不是个简单的词儿,它指向的是一群在知乎上,特别是在那些关于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甚至是生活方式、个人成长类问题下,那些格外热衷于为“微笑”这种行为(或者说,由微笑延伸出的某种情感、态度)进行赞美、解读、甚至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用户。要说“微笑吹”,得先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出现,以及他们.............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闲逛,我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以前的知乎,虽然也有五花八门的提问,但总能找到一些深度思考、观点鲜明的内容。但现在,我越来越频繁地看到一些问题,感觉它们和以前那个“认真、专业、友善”的知乎渐行渐远,反而更像是…嗯,你懂的,那个靠关键词搜答案的百度。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我觉得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
  • 回答
    知乎上快手广告,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快手在国内短视频市场占有率那是杠杠的,它要打广告,那肯定是怎么触达用户怎么来。知乎呢,虽然不像抖音那样主打泛娱乐,但它聚集了一大批在特定领域有深度思考、有话想说的人。这些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消费能力不低,而且相对更注重内容价值。所以,.............
  • 回答
    知乎上的“男拳”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话题。要理解它,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要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土壤、表现形式以及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男拳”在知乎语境下的含义。它通常指的是在性别议题讨论中,一些男性用户倾向于维护男性利益,甚至是采取攻击、贬低女性的言论。这种行为往往带有强烈的群体归.............
  • 回答
    知乎最近推出的“B 乎”模式,与其说是对现有产品的一次革新,不如说是一次对用户群体细分和内容消费习惯的深刻洞察后的尝试。在我看来,这就像是知乎在原有高知、深度讨论的“老本行”之外,又开辟了一个“新赛道”,试图拥抱更广泛、更年轻、更追求即时满足的群体。理解这个模式,得从几个维度去剖析。首先,“B 乎”.............
  • 回答
    知乎举办的“讲述亲历故事,记录真实人生”故事大赛,从多个维度来看,都是一个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活动。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活动的定位与目标: “讲述亲历故事”: 这直接点明了活动的核心在于“亲身经历”。它强调的是真实性、个体经验和独特性,鼓励人们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分享那些在日常.............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消费学校名声”的现象,是个挺值得说道的事情。它就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很多当下社会的一些心态和现象。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里的“消费学校名声”大概指的是什么。我想,这不单单是指单纯吹嘘自己学校有多牛,而是更侧重于一些利用学校名声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比如: 制造信息差,贩卖焦虑: .............
  • 回答
    哈哈,你这问题真是说到点子上了!知乎上那句“欠诺基亚的手机可以还了?”,简直就像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就点燃了好多人的回忆和情绪。说实话,这句话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唤醒了我们对于诺基亚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而且还是带着一丝丝怀旧的温柔和一点点对当下科技浪潮的思考。要详细说,咱们得从几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