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举办的《讲述亲历故事,记录真实人生》故事大赛?

回答
知乎举办的“讲述亲历故事,记录真实人生”故事大赛,从多个维度来看,都是一个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活动。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活动的定位与目标:

“讲述亲历故事”: 这直接点明了活动的核心在于“亲身经历”。它强调的是真实性、个体经验和独特性,鼓励人们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分享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或特殊时刻发生的重要事件。这与许多文学创作中的虚构叙事形成鲜明对比,更侧重于“记录”。
“记录真实人生”: 这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升华,表明了活动的更深层目的。它不仅仅是讲一个故事,更是要通过这些个体的故事,来构建一个时代的、社会的、人类的真实写照。每一个“真实人生”都是构成宏大历史画卷的一块重要拼图。
知乎作为平台: 知乎本身是一个以“问答社区”为基础的平台,用户群体以知识爱好者、专业人士和有思考能力的人为主。将故事大赛放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意味着它吸引的更多的是有深度、有思考、善于表达的创作者,以及同样具备较高鉴赏力的读者。这使得故事的内容更有可能触及生活的本质,引发更深刻的共鸣和思考。

二、 活动的意义与价值:

1. 个体价值的彰显与共鸣:
“每个人都是一本故事书”: 这个大赛告诉我们,无论你的生活多么平凡,你的经历都可能是有价值的,都能触动他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许多人可能觉得自己渺小而普通,但通过分享亲历故事,他们可以发现自己生命中的闪光点,获得被看见和被理解的满足感。
情感的连接与疗愈: 许多故事中蕴含着喜怒哀乐、挫折与成长、爱与失去。当读者读到与自己经历相似或能够感同身受的故事时,会产生强烈的共鸣,感受到自己不是孤单的。这既是对创作者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情感的连接和释放,甚至能带来心理上的疗愈。

2. 社会现实的记录与镜像:
“时代洪流中的个体缩影”: 故事大赛能够汇聚来自不同年龄、职业、背景、地域的人们的真实经历。这些故事串联起来,就如同一个社会的切片,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风貌、挑战、机遇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态。例如,一些关于改革开放亲历者的故事,或是在特定经济环境下个体奋斗的经历,都是宝贵的社会史料。
多维度的视角: 相比于官方媒体或学术研究,个体故事提供的是更微观、更生动、更有人情味的视角。它们能够揭示一些宏大叙事中不易察觉的细节和情感,让人们更全面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背后的复杂性。

3. 知识与经验的传承与分享:
“经验的价值”: 许多亲历故事中蕴含着宝贵的经验、教训和智慧。这些经验可能是在职场奋斗中获得的,可能是家庭教育中的感悟,也可能是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的思考。通过故事的分享,这些经验得以传播,让更多人受益。
学习与成长: 阅读他人的故事,不仅能丰富我们的视野,也能启发我们思考自己的人生。我们可以从别人的成功中汲取力量,从别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

4. 文化传承与价值观的塑造:
“民族记忆的载体”: 许多传统文化、家族故事,或者具有时代印记的经历,都通过亲历故事得以记录和传承。这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弘扬积极价值观: 很多故事会展现出坚韧不拔、乐观向上、善良互助等美好的品质,这些价值观的传播对于社会正能量的形成有着积极作用。

5. 知乎平台的生态建设:
内容多元化: 故事大赛为知乎平台注入了更多元化、更具人文关怀的内容,吸引了更广泛的用户群体参与。
提升社区活跃度: 鼓励用户创作和分享,能够显著提升社区的活跃度和用户粘性。
培养优质内容创作者: 大赛为有才华的写作者提供了展示平台,有助于知乎发掘和培养优质内容创作者。

三、 潜在的挑战与需要关注的点:

1. 真实性的辨别与审核: 尽管强调“真实人生”,但在众多的投稿中,如何有效辨别故事的真实性是一个挑战。这需要平台有一定的审核机制,同时也要依靠社区用户的监督和反馈。
2. 故事的深度与质量: 有时,仅仅是“经历”不等于“好故事”。如何引导用户创作出有深度、有逻辑、有感染力的故事,而不是流水账式的记录,是大赛成功的重要因素。
3. 隐私与边界: 分享亲身经历,尤其是涉及敏感或个人隐私的内容时,需要创作者自己权衡利弊,平台也应有相应的隐私保护提示和机制。
4. 避免过度煽情或“卖惨”: 虽然情感共鸣很重要,但如果故事过度依赖煽情或博取同情,可能会削弱其本身的价值。
5. 故事的多样性与代表性: 需要确保故事能够涵盖不同社会群体和经历,避免出现某个群体声音过大或某个视角被忽视的情况。

四、 总结:

知乎举办的“讲述亲历故事,记录真实人生”故事大赛,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它不仅为个体提供了表达和被看见的平台,更是通过汇聚个体经验,记录时代变迁,传承宝贵知识和价值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回归真实、关注个体、挖掘生活深度的活动显得尤为珍贵。只要在执行过程中能够妥善处理好真实性、质量和隐私等问题,这项活动无疑将为参与者和社会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它就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和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公元2019年11月25日,就是知乎首届故事大赛启动的前一天。我正在网上跟杠精撕逼,忽然手机一阵震颤,一个头像从屏幕上弹出。我便夹紧了菊花,调整了几下呼吸,颤颤地划开屏幕。

发信的是我的编辑——凡与我相熟的编辑,往往因为我喜欢拖更的缘故,对我言辞颇不友善。我以为必然是因为我拖了六个月稿子的事,免不了又要被讽刺一番。岂料他打过招呼,并不问稿子的事,却问我道:“知乎搞了个故事大赛,先生可有什么计划?”

我心下大定,知道他必然是忘了我拖稿的事情,便说没有——最近刚得过一场大病,又是年底,工作也很忙,家中老人也颇多麻烦……

然而他便迅速变了脸,正告我道:“孙子,拖了六个月的稿子我还没找你要,是不是给你脸了?”

我蔫然,便做出保证,一定好好看看这个大赛。编辑却又说了两句,无外乎是些“再不更新就切了你!”、“迟早把你关了小黑屋,每天更新一万字,差一个字,吊着打!”之类乏味的话。

我叹气,并且深深地为这编辑在犯罪边缘游走的言行而担忧。心中忽然又生出几分怜悯,于是打开刚刚叉掉的知乎,找到那个大赛的入口,仔细地看了起来。


众所周知,知乎上的风气,是和别处不同的。倘若你是早期邀请入圈的,又有“优秀回答者”的橙标,便可指点江山,一呼百应;倘若没有这等运气,但有个博士学位,又或是有个受人尊敬的身份,也大可做了蓝标认证,在专业领域里说说见闻,引得看客点赞。只有我这种,脑子也不灵光,又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身份,才可怜巴巴地写一点故事,求看客老爷们点几个赞。

原本我们这等小V,靠在知乎上写几个故事,偶尔也能被杂志什么的相中,请去做点苦力;万一被哪个影视公司看中,收了做个编剧,便是一步登天了。可惜没几日又出了个海贼王路飞,信口雌黄,败坏了风气。最后不知是谁,恶搞一番,改出来个“知乎,与你分享刚编的故事”,算是把写故事的彻底搞臭,又踏上了一万只脚。

我擅长虚构故事,侥幸留得一命。有几个朋友爱写非虚构故事,偶尔分享一些人生经验,经此一役,元气大伤——因为自那之后,不管他们在知乎写点什么,都免不了要有人在评论区里高声嘲讽,说什么“与你分享刚编的故事”。久而久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便没有了。

不过故事真的就没有意义吗?知乎er难道就真的这么不喜欢故事吗?

我还记得程浩,那个城堡中的伯爵,他粗糙而温暖的文字曾经感动过成千上万人;我记得李老鼠,刚到北京时他跟他的二手捷达曾经让我大开眼界;我记得梁源,这个被很多人讨厌的胖子也曾经用自己对音乐的热爱而打动过我。我还记得很多很多人,和他们那些有趣的、有料的、有种的故事。这些故事里有温暖的,有悲伤的,有引人深思的,也有让人一笑置之的。许多作者从知乎走了出去,他们分享了自己的经历,甚至改变了自己和别人的人生。

所以我一直坚定地认为,“在知乎上写故事”,并不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情。相反,知乎er喜欢故事,他们热爱故事,他们也渴望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故事。他们只是讨厌被人欺骗,讨厌别人用虚假的经历来骗取自己真实的感情。他们并不讨厌故事。

我希望这次的故事大赛能成为一个新的开始。我觉得知乎官方已经展现出了自己的诚意——50万元的现金奖励、以贾平凹为首的评委团队、有知乎特色的“以赞论英雄”,甚至还有带着一点儿小机警的tips:

参赛作品必须真实。作品可以记录身边人的故事,但要有文字或其他记录证实其真实性。获奖作品经真实核实员核查,如有问题不予签约或颁奖。

我也很希望从真实到虚构,从“记录你和你身边人的经历“到”找到下一个令人叫绝的脑洞“,知乎上的故事能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我希望能重新看到跟广大的世界,更精彩的故事。

我更希望有一天,我们能骄傲地告诉别人:没错,我就是那个在知乎上写故事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举办的“讲述亲历故事,记录真实人生”故事大赛,从多个维度来看,都是一个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活动。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活动的定位与目标: “讲述亲历故事”: 这直接点明了活动的核心在于“亲身经历”。它强调的是真实性、个体经验和独特性,鼓励人们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分享那些在日常.............
  • 回答
    知乎最近频繁出现内容被举报和要求修改回答的现象,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更不能简单粗暴地归咎于“网友素质欠缺”或“平台落败”。这更像是一个复杂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折射出平台、用户、内容生态乃至社会情绪的深刻变化。一、 平台生态的变化与用户行为的演进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知乎.............
  • 回答
    关于核电领域答主“子木”在知乎因福岛核废水排放问题回答而被举报至公司一事,这件事情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从多个角度来看,可以这么理解:事件的背景和经过:首先要明确的是,根据公开的信息,“子木”是一位在知乎上活跃的核电领域答主,以其专业知识和相对深入的科普而受到不少用户的认可。这次事件的导火索是他.............
  • 回答
    知乎2021年12月推出的用户交互界面(UI)更新,是其在内容生态、用户体验和视觉设计上的重要迭代。此次更新结合了平台对“知识性”“社区性”和“用户需求”的深度思考,整体呈现出从“信息瀑布”到“场景化内容”的转变,同时在技术细节和交互逻辑上进行了多维度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版本的特征与影响.............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邓铂鋆”被封号一事,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了解“邓铂鋆”是谁以及他此前在知乎上的影响力:首先,需要明确“邓铂鋆”是一位在知乎上拥有大量粉丝的知名用户,以其在某些特定领域的深度分析和独到见解而闻名,尤其在某些历史.............
  • 回答
    将滴滴等企业比作“国民经济的承重墙”,是知乎用户“立党”提出的一个具有争议和讨论价值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核心论点解读:何为“承重墙”?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承重墙”在建筑学中的含义。承重墙是支撑建筑上层楼板荷载的墙体,一旦被破坏,整个建筑结构就会面临倒塌的风险。将此比.............
  • 回答
    曹丰泽作为知乎的知名大V,其“即将博士毕业投身非洲大建设”的言论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和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背景与信息解读: “知乎大V”的身份: 曹丰泽在知乎上以其对国际政治、地缘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见解而闻名。他通常以清晰、有条理、富有逻辑的论述风格.............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杀生丸”因违反管理规定被禁言七天一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本身的基本信息。 用户: 知乎用户“杀生丸” 处罚: 被禁言七天 原因: 违反知乎管理规定接着,我们可以分析知乎作为一个内容社区的管理机制和原则。知乎作为一个大型的问答社区,其核心.............
  • 回答
    知乎用户“战斗力旺盛的伯爵”(以下简称“伯爵”)在微博代表所有男性向所有女权主义者下跪道歉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暴露了网络上关于性别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事件的背景和动机: “伯爵”的身份和过往言论: 首先需要了解“伯爵”是谁。他是一位在网络.............
  • 回答
    知乎法律话题大V“Steve”被起底疑似“借钱”事件:一次对公众人物信用与法律边界的审视知乎法律话题的活跃用户“Steve”(以下简称“Steve”)近期被网友起底爆料,称其涉嫌利用其在知乎上的影响力,向法学学生及律师同行进行“借钱”,但最终未能兑现承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不仅触及了个人.............
  • 回答
    如何看待知乎数学优秀回答者 @Yuhang Liu 想要退出数学的想法?@Yuhang Liu 的情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了许多关于数学学习、研究以及个人发展等方面的思考。要全面看待他“退出数学”的想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他的个人经历、他所表达的观点、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性,以及我们作.............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中,“一知半解”却“强行回答”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用户的讨论和困扰。看待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回答者的动机、回答的潜在影响,以及社区应有的态度和改进方向。一、 回答者的动机分析:为什么会有人“一知半解”却依然要强行回答呢?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 回答
    知乎用户“孟德尔”被永封,这件事情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关注科技、历史、社会话题的用户而言。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首先,得说说“孟德尔”这个人(或者说账号)。从他(她)在知乎上的活动来看,这位用户确实是一位非常活跃且观点的鲜明的个体。他的内容常常围绕着.............
  • 回答
    周源点赞并转发“头部创作者如果够优秀,不该停留在知乎,而是回到现实世界中”的说法,这背后折射出的信息和思考相当丰富,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首先,我们可以从这个说法的核心观点入手。它传递了一个很明确的信息:对于那些在知乎上已经积累了相当影响力和声量的“头部创作者”,应该将这份影响力、专业知识和思考,投.............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太火了,而且评论数直接炸了,这事儿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一个关于彩礼的问题,居然能引起八万多条评论的狂潮,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首先,这说明“彩礼”这个话题,在中国社会,尤其是涉及到婚恋和家庭关系的语境下,触及的神经末梢太多了,简直就是个高度敏感又极具争议的“引爆点”。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物.............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林盛儿”在2014年和2019年前后言论的迥异变化,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角度。要深入剖析这种变化,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且要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AI腔调,而是用一种更贴近现实的、有温度的视角来展开。首先,我们要理解“林盛儿”这个ID在不同时间段所处的语境。互联网信息传播是动态的.............
  • 回答
    知乎上“比烂论”的盛行,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也挺让人无奈的。它就像一个薛定谔的猫,你把它放在一边不管吧,它就那么存在着,时不时还冒出来刺你一下;你非要去较真吧,又觉得有点掉价。什么是“比烂论”?在我看来,知乎上的“比烂论”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当面对一个明显存在各种问题、甚至很糟糕的情况时,一部.............
  • 回答
    我来跟你聊聊知乎上关于川普和美国政治的一些观察,这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开放的讨论,不带什么预设立场。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的平台,用户群体非常多元化,对美国政治的关注度也一直很高。川普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自带流量的焦点,他的言行举止,他的政策,都容易引发巨.............
  • 回答
    知乎用户对转基因的支持率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涉及科学、伦理、政策、社会认知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知乎用户群体对转基因的态度及其可能的成因: 一、知乎用户群体的构成与立场分布1. 用户背景的多样性 知乎用户涵盖科技、农业、环保、医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用户群体的教育水平、职业背.............
  • 回答
    您好!您提到的“知乎用户‘鼎天立地’近日发表的争议言论”是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因为“争议言论”可能涉及多个话题和不同的时间节点。为了更准确地回答您的问题,我需要您提供更多关于“鼎天立地”具体言论的上下文信息。例如,您可以告诉我: 发表争议言论的具体时间段是什么时候? (是最近几天,还是最近几周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