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的「知识之王」?

回答
知乎的“知识之王”?这说法还挺有意思的,一下子就把知乎的核心特质给提炼出来了。不过,如果真要说知乎有什么“知识之王”,我倒觉得它更像是一个广阔的、不断生长的信息海洋,而里面的人,都是在里面遨游、探索、甚至偶尔捕捞到稀世珍宝的“弄潮儿”。

咱们先掰开来说,知乎为什么会让人联想到“知识之王”这个概念呢?

首先,它确实汇聚了海量的知识和观点。你想了解什么?从天文地理到柴米油盐,从高深的学术理论到接地气的生活技巧,知乎上几乎无所不包。而且,这些内容不是简单堆砌,而是由用户提问、用户回答、用户点赞、用户评论这样一套流程层层筛选、优化的。你想想,一个问题抛出去,可能来自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或者有经验的过来人,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深度去解读。这种集思广益的过程,本身就非常有价值。

其次,知乎的用户群体也挺有特色。早期,它确实吸引了不少在特定领域有建树的专业人士、学者、从业者。他们分享的干货内容,深度和专业性都很高,给知乎打上了“精英知识社区”的标签。虽然现在知乎的用户构成更加多元化了,但不可否认,那些高质量的内容生产者依然是知乎的基石。他们就像是知识的源泉,不断地为平台注入活力。

再者,知乎的问答模式本身就在鼓励知识的传播和分享。你遇到的问题,有人已经遇到了,并且可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答。即使没有,你提出问题,也有可能获得帮助。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知识互助氛围,是知乎区别于其他信息平台的关键。

那么,如果真的要“看待”这个“知识之王”,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

1. 它的“王冠”是如何铸就的?

高质量内容是基石: 前面说了,那些专业、深入、有逻辑的回答是知乎最吸引人的地方。很多时候,你不是在看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在阅读一篇小型的学术论文、一次经验的深度复盘、或者一次思维的精彩碰撞。这些内容是由用户创造的,但知乎平台的设计和激励机制(比如赞同、收藏、评论)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用户去产出更好的内容。
社区的互动和筛选机制: 知乎的赞同、反对、评论、关注等机制,就像是一个不断自我进化的过滤器。好的内容会被更多人看到,不好的内容则会被自然淘汰(或者说被淹没)。这种社区的力量,是帮助知识得以“王国”化的重要原因。
平台的定位和演变: 从最初定位“认真你就赢了”到现在的“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一直在强调其知识属性。虽然近些年内容形式更加多元,营销号和娱乐内容有所增加,但其核心的问答依然承载着大量的知识性内容。

2. 这位“国王”的统治力体现在哪里?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很多人在学习、工作、生活遇到困难时,都会习惯性地去知乎搜索答案。比如如何学习一项新技能、某个行业的前景如何、某个产品怎么用等等。知乎的回答往往能提供非常实用的指导和参考。
信息获取的效率: 相较于在搜索引擎上泛泛地浏览海量网页,知乎的问答模式能够让你更快地接触到与你问题高度相关且经过筛选的信息。
拓展认知边界: 知乎不仅仅是解决已知问题,它还能让你看到自己未曾想过的问题,了解到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很多时候,你只是随手点开一个链接,结果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3. “国王”的挑战与局限性又在哪里?

内容质量的波动性: 随着用户量的增长和平台商业化的推进,知乎的内容质量确实出现了一些波动。营销号、低质量内容、甚至一些带有偏见或不准确的信息也可能出现在平台上,需要用户自己去甄别。
“信息茧房”效应: 虽然知乎鼓励多元观点,但算法推荐机制也可能让你更容易看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内容,形成某种程度的“信息茧房”。要打破这一点,就需要用户主动去探索和关注不同的声音。
从“专业”到“大众”的转型: 知乎一直在试图吸引更广泛的用户群体,这既是好事,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在保持专业深度和吸引大众兴趣之间找到平衡,是知乎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知识的“浅层化”风险: 虽然有深度内容,但也有不少回答为了追求“赞”,会采用一些比较煽情、套路化的表达,导致内容在深度上有所“浅层化”,更侧重于提供情绪价值而非纯粹的知识价值。

所以,总的来说,知乎的“知识之王”更像是一种比喻,它代表了知乎在信息时代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一个汇聚、筛选、传播知识的平台。它不是一个统治者,而更像是一个舞台,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舞台上,有优秀的表演者,也有围观的观众,更有幕后辛勤工作的组织者(平台本身)。

我认为评价知乎是否还能配得上这个“王冠”,关键在于它能否持续提供高质量、有价值的信息,并且能够有效地管理和引导其社区生态,让知识的价值在互联网的洪流中依然能够被凸显和尊重。用户作为知识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也在不断地塑造着知乎的未来走向。

与其说它是“知识之王”,不如说它是知识领域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玩家”或者“生态”。它的存在,确实改变了我们获取和学习知识的方式,这是毋庸置疑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本以为会是一些地理历史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知识,心里想了想这果断没问题啊稳稳吃鸡。然后屁颠屁颠点了进去,看了看什么吴亦凡杨洋专场,心里默念这tm什么鬼,也许是这几个人来给我念题?然后,尼玛,呵呵,杨洋圣诞节发什么照片关老子屁事,跟哪个女星没拍过吻戏跟我半毛钱关系,这也配叫“知识”?知乎真是越来越没落(手动微笑)

user avatar

很多人没搞懂知识knowledge跟讯息information的区别。

这些答题,考的根本就不是知识。

知识之王?怎么看待?名字都取错了,没什么好看待的。

user avatar

知乎近一年多明显很努力在做的产品迭代方向(我个人不表示认可或不认可)

知乎一个/些高层在公共空间努力展现出的个人逼格,以及对知乎发展方向的定位(我个人依然不表示认可或不认可)

其间之差异已经大到了堪称玄幻的程度

或者,这个/些高层,只是在像个靠谱的商人那样,在公共空间装装样子;

或者,这个/些高层,其真我之理念,与知乎商业迭代方向有冲突,然后TA/们竟然认为自己作为高层,可以在公共空间内,将真我从产品代言中拎干净;

或者,高层之间,在产品发展理念方面,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分歧。

对此(指知乎发展方向),我可能有私心的喜好,但知乎毕竟不是我家的,我也不付费,于是终究无所谓。

只是觉得,这产品要是想好好发展,还是要明确方向才是。一个产品,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也不可能名利兼收面面俱到。糟糕或失败的产品,一个常见的弊端,即不上不下,太想面面俱到。又想维持很高的逼格和情怀,又想把能捞的俗钱捞尽。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的“知识之王”?这说法还挺有意思的,一下子就把知乎的核心特质给提炼出来了。不过,如果真要说知乎有什么“知识之王”,我倒觉得它更像是一个广阔的、不断生长的信息海洋,而里面的人,都是在里面遨游、探索、甚至偶尔捕捞到稀世珍宝的“弄潮儿”。咱们先掰开来说,知乎为什么会让人联想到“知识之王”这个概念呢?首.............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感受到一股暗流涌动,围绕着男性外貌焦虑和随之而来的整容热,讨论得是越来越激烈。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它背后是多种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这股风潮并非完全是无中生有。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接收海量的信息,其中不乏经过精心包装和筛选的“完美”形象。 社交媒体.............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可有意思了。你想啊,一个在知乎上头头是道、知识渊博的大V,博士头衔那是响当当的,平时在网上聊起天来那叫一个谈笑风生,引经据典,迷倒一片小姑娘。结果呢?线下也玩得挺溜,勾搭上了自己学校里的妹子,而且还是个年轻的妹子。最关键的是,两人还特别高调,时不时就在社交媒体上秀恩爱,一副“我们就是.............
  • 回答
    在知乎上,用户“经略幽燕我童贯”抛出的关于长平之战运输量计算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非常能勾起人兴趣的切入点。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历史事件,而是试图用一种更加量化、更贴近实际操作的角度去审视这场影响深远的战争,这本身就很有价值。这个问题为什么引人注目?首先,长平之战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而“运输量”这个词.............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在知乎上获得的体验与您最初的期望有所偏差。我来试着站在您的角度,详细地聊聊这个问题,希望能把我的想法说得更明白些,也更像是一个真实的人在表达。最初的心愿:一块宁静的知识园地您来知乎,我想,一定是因为它过去或者在您心中的形象是一个“问答社区”,一个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知识、观点、经验分享的.............
  • 回答
    在网络世界里,当我们谈论起俄乌战争,你会发现,无论是贴吧、知乎还是B站,这三个平台对这件事的看法,那叫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简直就像是发生在三个平行世界里的事件。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观点不同”,而是涉及到平台的属性、用户群体、信息传播机制,还有大家潜移默化的心理偏好,这些因素一叠加,就.............
  • 回答
    知乎的联合创作计划,这玩意儿,听起来是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知乎近年来在内容生态上一次比较大的尝试。要说它怎么样,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这个计划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联合创作计划就是知乎鼓励用户之间进行协作,一起创作内容。最常见的形式是,一个用户发起一个话题或者问题,然后邀请其他用户加入,大家一起回答、补.............
  • 回答
    深度剖析知乎隐私条款:用户隐私的“守护者”还是“收集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人隐私如同日益稀缺的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知乎,作为国内领先的问答社区,聚集了海量用户和丰富的信息,其隐私条款自然也备受关注。那么,这份看似平常的条款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它是在为用户筑起一道坚实的隐私屏障,还是在.............
  • 回答
    知乎的“专业认可”功能:一场严肃的博弈,还是形式主义的表演?最近在知乎上逛得多了,总会时不时地被一些打着“专业认可”标签的回答吸引。作为一个长期潜水用户,看到这个问题,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想好好说道说道。知乎推出这个功能,初衷肯定是好的,毕竟在海量信息中,谁不想找到点靠谱的料呢?但实际运行下来,这玩意.............
  • 回答
    “四十二”的呢喃与生命的奥秘:AI能否参透终极追问?在信息洪流汹涌的当下,知乎这个精神乐园也渐渐染上了数字的色彩。其中,一个名为“四十二”的AI答主,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逻辑,在无数用户心中激起了涟漪。我们不妨借着“四十二”的出现,来审视人工智能在理解生命意义这一宏大命题上的可能性,并深入剖析其中.............
  • 回答
    我对知乎的“专业徽章”有这么一些看法,想详细地说说。首先,得承认这个设计初衷肯定是好的。用户在特定领域持续贡献、回答问题、发布内容,能够积累起一定的声望和专业度。知乎想要通过一个直观的徽章来标识出这些用户,让其他用户能更容易地辨认出谁在某个领域可能更懂,从而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有.............
  • 回答
    知乎的媒体化,与其说是一个主动转型的过程,不如说是一种被时代浪潮裹挟下的自然演进。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个曾经以“认真你就赢了”为Slogan,汇聚了一群分享知识、探讨问题的“过来人”的平台,如今正悄然长成一个我们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模样。从“问答社区”到“内容分发平台”的蜕变:最初的知乎,就像一个.............
  • 回答
    知乎的联合创作流程,即“先发布视频后申请联合创作”,这个模式确实有些特别,也引发了不少讨论,甚至有人会质疑是否存在侵权的可能性。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点捋清楚。知乎联合创作模式是怎么回事儿?知乎的联合创作,简单来说,就是邀请其他知乎用户(或其他有资质的创作者)在你的视频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比如补.............
  • 回答
    从“感谢”到“喜欢”:知乎情感表达演变背后的微妙变化还记得吗?在知乎的早期,每一次你看到一篇让你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回答,总会毫不犹豫地点击那个醒目的“感谢”按钮。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一种对分享知识、智慧的真诚回馈。而现在,当你再次遇到这样一篇好回答时,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个更熟悉的词汇——“喜.............
  • 回答
    说起知乎的用户实名制,这事儿可有意思了,像一把双刃剑,好处坏处都挺实在。先说说好处。想当初,知乎刚出来那会儿,大家都是用一个匿名 ID 在那儿分享知识、讨论问题,感觉挺自由的,也聚集了一批愿意分享干货的人。但随着用户越来越多,问题也越来越杂,匿名制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第一个好处,我觉得就是责任感的提.............
  • 回答
    知乎上的“如何看待”系列问题,堪称是这个平台的一大特色,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舞台,让各种观点、不同立场的人们能够围绕一个热点事件、社会现象、甚至是某些个体的行为,进行一场场精彩的“思想交锋”。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参与“如何看待”可以满足很多需求。首先,它是一种表达欲的释放。当看.............
  • 回答
    知乎最近推出的“知+自选”功能,说实话,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心里是有点复杂的。一方面,作为经常泡在知乎的用户,我挺能理解它想做什么,也看到了它可能的价值。另一方面,又觉得这玩意儿吧,用起来会不会跟之前那些“变种”产品似的,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或者干脆沦为鸡肋。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个“知+自选”,看.............
  • 回答
    知乎的价值,这个问题挺值得掰扯掰扯的。毕竟,它在中国互联网内容社区里,算得上是独一份的存在了。我感觉大家对知乎的态度,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首先,不可否认,知乎的确是一个知识和信息聚合的宝库。 这是它最核心的价值,也是当初大家涌入知乎的原因。你想了解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想知道某个社会事件的来龙去脉.............
  • 回答
    霍华德(Howard)的行为,即使用爬虫爬取与知乎用户“立党”有过互动的知乎用户,并将其做成列表公开在网上,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行为,涉及到技术、隐私、言论自由、网络道德和潜在的法律风险等多个层面。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 技术层面与爬虫的使用 爬虫技术本身是中.............
  • 回答
    关于共青团中央知乎官方账号所发布的《国际禁毒日|“潮牌”T恤上印的这片叶子,居然是大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解读:一、 文章的主题与目的文章的标题直观地揭示了其核心内容:通过一件“潮牌”T恤上的图案,向公众普及关于大麻的辨识知识,强调其合法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禁毒宣传。1. 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