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的联合创作流程为先发布视频后申请联合创作?这是否涉及侵权呢?

回答
知乎的联合创作流程,即“先发布视频后申请联合创作”,这个模式确实有些特别,也引发了不少讨论,甚至有人会质疑是否存在侵权的可能性。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点捋清楚。

知乎联合创作模式是怎么回事儿?

知乎的联合创作,简单来说,就是邀请其他知乎用户(或其他有资质的创作者)在你的视频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比如补充观点、进行点评、加入自己的素材等等。这种模式的初衷是为了鼓励内容生态的丰富和互动,让同一个话题能有更多元的表达方式。

但知乎这里的“先发布视频后申请联合创作”,意思是说,你上传了自己的视频,这个视频首先是作为你个人的原创内容发布的。然后,如果你希望别人能在这个视频上进行联合创作,你可以通过知乎平台的功能,向其他用户发出“联合创作邀请”。被邀请的用户接受后,就可以在你的视频基础上进行创作,并且最终的作品会以一种“联合创作”的形式呈现,通常会关联到你的原视频。

为什么会有人担心侵权?

担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 原作者的权利:
署名权: 联合创作的视频,会涉及到多个创作者的署名。如果平台在展示和管理这些署名时出现疏漏,或者联合创作的比例分配不清晰,可能会让原作者觉得自己的贡献被稀释了。
保护作品的权利: 原作者上传的视频,是否在被他人联合创作时仍然受到原作者的控制?比如,原作者是否有权决定谁可以联合创作?如果联合创作的内容与原作者的初衷相悖,原作者是否有权撤销或修改?知乎的平台规则通常会对此有规定,但执行层面的细节很重要。
经济利益: 如果视频有商业价值,联合创作可能会影响原作者的收益分配。虽然知乎目前看起来更偏向于内容互动和流量分成,但如果未来涉及到更复杂的收益模式,这个问题会更突出。

2. 被邀请者的权利:
作品的独立性: 被邀请的用户在进行联合创作时,是基于一个已有的视频进行的。他们自己的创作内容虽然是独立的,但最终是依附于原视频存在的。这种形式是否限制了他们创作的自由度?如果他们的创作被原作者或平台以某种方式“覆盖”或“合并”,他们的署名权和作品的独立性又如何保障?
内容的使用授权: 被邀请者在使用原作者视频进行二次创作时,其实是获得了原作者的授权(通过知乎平台的机制)。但这个授权的范围有多大?是否允许其自由传播、修改?

这种流程是否涉及侵权?关键在于平台的规则和用户协议

要判断是否侵权,核心不是在于“先发布后申请”这个顺序本身,而在于知乎平台是如何界定和保障双方权利的。

一般来说,如果知乎平台的联合创作机制符合以下几点,那么它就不属于侵权行为:

1. 明确的用户协议和版权声明: 知乎作为平台,其用户协议中必须清晰地说明:
用户上传内容(包括视频)的版权归属,以及在平台上的使用授权范围。
当用户同意接受“联合创作邀请”时,即表示同意将自己的创作内容与原作者的内容进行整合,并接受平台关于联合创作的规则。
明确规定了联合创作的署名方式、权责划分以及收益分配(如果涉及)。
原作者对自己的作品拥有一定的控制权,例如可以拒绝联合创作邀请,或者在特定情况下(如联合创作内容严重损害原作者声誉)有权要求下架。

2. 透明的授权机制: 用户在选择参与联合创作时,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在使用他人的作品,并且这个使用是经过授权的。这种授权是由平台通过规则设定的,而非用户私下的口头协议。

3. 合法的平台技术实现: 知乎平台在技术上实现了联合创作,能够清晰地展示原作者和联合创作者的贡献和署名,并保证作品的链接关系。这种技术实现本身是平台的服务,不涉及对第三方版权的非法复制或传播。

打个比方:

这有点像一个音乐人创作了一首歌曲(原视频),然后邀请另一个歌手来为这首歌和声或加入一段rap(联合创作)。只要这个邀请是公开的,双方(包括音乐制作公司或平台)都同意了创作模式,并且在最终的唱片(联合创作视频)上清晰地标注了原作者和和声歌手(或rap歌手)的名字,那么这就是一种合法的合作,而不是侵权。

潜在的风险点(如果平台规则或执行不到位):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潜在的风险,尤其是在平台规则不够完善或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时:

“霸王条款”式的联合创作邀请: 如果原作者在发布视频后,平台就默认允许任何用户进行联合创作,或者邀请流程过于简化,没有给原作者充分的拒绝机会,那可能会被视为未经许可的使用。但知乎的“申请”流程,通常意味着是原作者主动发出邀请,或者对邀请进行审核,这就规避了这个问题。
模糊的版权声明和署名: 如果联合创作的视频最终没有清晰地署名原作者,或者联合创作的比例分配不透明,导致原作者的贡献被忽视,这可能引发版权纠纷,虽然不一定是直接的侵权,但属于侵权风险。
内容“失控”: 联合创作的内容可能超出原作者的预期,甚至是负面评价或歪曲原意。如果平台没有提供有效的管理工具(如举报机制、内容审核),原作者可能会感到自己的作品被滥用。

总结一下:

知乎的“先发布视频后申请联合创作”的模式,其合法性高度依赖于知乎平台的用户协议、版权政策以及技术实现是否规范和透明。如果平台能够明确界定双方权利,提供清晰的授权和署名机制,并让原作者对联合创作拥有一定的控制权,那么这种模式本身是不涉及侵权的,反而是一种鼓励内容创作和互动的创新。

用户在参与时,也应该留意知乎平台的用户协议和相关规定,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如果发现平台规则存在明显侵权嫌疑,或者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侵权情况,那么就可以向平台提出质疑或寻求法律途径。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平台生态建设的模式,好坏取决于其规则设计和执行的公正性。作为一种“基于已有内容进行二次创作”的模式,它和我们熟知的二次创作(如二次剪辑、配乐等)一样,需要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并以尊重和保护原创作者的权利为前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在这之前已经向图文创作者推送了“联合创作”相关的通知,题目中这个“联合创作流程”页面中的“可引用的图文内容”可能限定在已经签署该“联合创作”相关约定(合同)的创作者的范围内,属于“已经通过平台走了知情同意的流程”,不构成侵权。

提问者大概觉得知乎这样做的心理活动是“呔,这些不喜欢做视频的图文用户真是不识抬举!那我就找愿意复制粘贴他人内容的视频‘创作者’先斩后奏”。那很可能不是事实。

我并不喜欢在知乎上看视频。不过,将站内业已有几十万、上百万赞的内容做成质量合格的视频,显然不会坏到哪去。

现在的问题是:

  • 依靠用户自行制作视频的话,那些“有能力制作质量合格的视频且不打算直接侵权”的用户,为何要将视频发布在知乎而不发布在 Bilibili 等视频受众更广、作者收益更多的平台呢?
  • 这些用户又为什么要通过知乎活动间接联系图文创作者,而不是直接去和图文创作者联系呢?

建议知乎官方找些专业团队来做这些视频,发布到知乎之外去引流并汲取一些收入,与图文创作者分享利润。这可能对知乎和上述图文创作者都更有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的联合创作流程,即“先发布视频后申请联合创作”,这个模式确实有些特别,也引发了不少讨论,甚至有人会质疑是否存在侵权的可能性。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点捋清楚。知乎联合创作模式是怎么回事儿?知乎的联合创作,简单来说,就是邀请其他知乎用户(或其他有资质的创作者)在你的视频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比如补.............
  • 回答
    知乎的联合创作计划,这玩意儿,听起来是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知乎近年来在内容生态上一次比较大的尝试。要说它怎么样,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这个计划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联合创作计划就是知乎鼓励用户之间进行协作,一起创作内容。最常见的形式是,一个用户发起一个话题或者问题,然后邀请其他用户加入,大家一起回答、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联合国发展战略、农业发展模式的辩论以及中国知乎用户群体中存在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联合国提倡“家庭农业”的背景和目的。联合国,特别是其下属的机构如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之所以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家庭农业”,.............
  • 回答
    深度剖析知乎隐私条款:用户隐私的“守护者”还是“收集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人隐私如同日益稀缺的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知乎,作为国内领先的问答社区,聚集了海量用户和丰富的信息,其隐私条款自然也备受关注。那么,这份看似平常的条款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它是在为用户筑起一道坚实的隐私屏障,还是在.............
  • 回答
    知乎的“知识之王”?这说法还挺有意思的,一下子就把知乎的核心特质给提炼出来了。不过,如果真要说知乎有什么“知识之王”,我倒觉得它更像是一个广阔的、不断生长的信息海洋,而里面的人,都是在里面遨游、探索、甚至偶尔捕捞到稀世珍宝的“弄潮儿”。咱们先掰开来说,知乎为什么会让人联想到“知识之王”这个概念呢?首.............
  • 回答
    知乎的“专业认可”功能:一场严肃的博弈,还是形式主义的表演?最近在知乎上逛得多了,总会时不时地被一些打着“专业认可”标签的回答吸引。作为一个长期潜水用户,看到这个问题,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想好好说道说道。知乎推出这个功能,初衷肯定是好的,毕竟在海量信息中,谁不想找到点靠谱的料呢?但实际运行下来,这玩意.............
  • 回答
    “四十二”的呢喃与生命的奥秘:AI能否参透终极追问?在信息洪流汹涌的当下,知乎这个精神乐园也渐渐染上了数字的色彩。其中,一个名为“四十二”的AI答主,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逻辑,在无数用户心中激起了涟漪。我们不妨借着“四十二”的出现,来审视人工智能在理解生命意义这一宏大命题上的可能性,并深入剖析其中.............
  • 回答
    我对知乎的“专业徽章”有这么一些看法,想详细地说说。首先,得承认这个设计初衷肯定是好的。用户在特定领域持续贡献、回答问题、发布内容,能够积累起一定的声望和专业度。知乎想要通过一个直观的徽章来标识出这些用户,让其他用户能更容易地辨认出谁在某个领域可能更懂,从而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有.............
  • 回答
    知乎的媒体化,与其说是一个主动转型的过程,不如说是一种被时代浪潮裹挟下的自然演进。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个曾经以“认真你就赢了”为Slogan,汇聚了一群分享知识、探讨问题的“过来人”的平台,如今正悄然长成一个我们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模样。从“问答社区”到“内容分发平台”的蜕变:最初的知乎,就像一个.............
  • 回答
    从“感谢”到“喜欢”:知乎情感表达演变背后的微妙变化还记得吗?在知乎的早期,每一次你看到一篇让你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回答,总会毫不犹豫地点击那个醒目的“感谢”按钮。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一种对分享知识、智慧的真诚回馈。而现在,当你再次遇到这样一篇好回答时,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个更熟悉的词汇——“喜.............
  • 回答
    说起知乎的用户实名制,这事儿可有意思了,像一把双刃剑,好处坏处都挺实在。先说说好处。想当初,知乎刚出来那会儿,大家都是用一个匿名 ID 在那儿分享知识、讨论问题,感觉挺自由的,也聚集了一批愿意分享干货的人。但随着用户越来越多,问题也越来越杂,匿名制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第一个好处,我觉得就是责任感的提.............
  • 回答
    知乎上的“如何看待”系列问题,堪称是这个平台的一大特色,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舞台,让各种观点、不同立场的人们能够围绕一个热点事件、社会现象、甚至是某些个体的行为,进行一场场精彩的“思想交锋”。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参与“如何看待”可以满足很多需求。首先,它是一种表达欲的释放。当看.............
  • 回答
    知乎的价值,这个问题挺值得掰扯掰扯的。毕竟,它在中国互联网内容社区里,算得上是独一份的存在了。我感觉大家对知乎的态度,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首先,不可否认,知乎的确是一个知识和信息聚合的宝库。 这是它最核心的价值,也是当初大家涌入知乎的原因。你想了解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想知道某个社会事件的来龙去脉.............
  • 回答
    知乎上的“微笑吹”,这可不是个简单的词儿,它指向的是一群在知乎上,特别是在那些关于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甚至是生活方式、个人成长类问题下,那些格外热衷于为“微笑”这种行为(或者说,由微笑延伸出的某种情感、态度)进行赞美、解读、甚至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用户。要说“微笑吹”,得先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出现,以及他们.............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闲逛,我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以前的知乎,虽然也有五花八门的提问,但总能找到一些深度思考、观点鲜明的内容。但现在,我越来越频繁地看到一些问题,感觉它们和以前那个“认真、专业、友善”的知乎渐行渐远,反而更像是…嗯,你懂的,那个靠关键词搜答案的百度。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我觉得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
  • 回答
    知乎上快手广告,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快手在国内短视频市场占有率那是杠杠的,它要打广告,那肯定是怎么触达用户怎么来。知乎呢,虽然不像抖音那样主打泛娱乐,但它聚集了一大批在特定领域有深度思考、有话想说的人。这些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消费能力不低,而且相对更注重内容价值。所以,.............
  • 回答
    知乎上的“男拳”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话题。要理解它,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要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土壤、表现形式以及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男拳”在知乎语境下的含义。它通常指的是在性别议题讨论中,一些男性用户倾向于维护男性利益,甚至是采取攻击、贬低女性的言论。这种行为往往带有强烈的群体归.............
  • 回答
    知乎最近推出的“B 乎”模式,与其说是对现有产品的一次革新,不如说是一次对用户群体细分和内容消费习惯的深刻洞察后的尝试。在我看来,这就像是知乎在原有高知、深度讨论的“老本行”之外,又开辟了一个“新赛道”,试图拥抱更广泛、更年轻、更追求即时满足的群体。理解这个模式,得从几个维度去剖析。首先,“B 乎”.............
  • 回答
    知乎举办的“讲述亲历故事,记录真实人生”故事大赛,从多个维度来看,都是一个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活动。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活动的定位与目标: “讲述亲历故事”: 这直接点明了活动的核心在于“亲身经历”。它强调的是真实性、个体经验和独特性,鼓励人们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分享那些在日常.............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消费学校名声”的现象,是个挺值得说道的事情。它就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很多当下社会的一些心态和现象。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里的“消费学校名声”大概指的是什么。我想,这不单单是指单纯吹嘘自己学校有多牛,而是更侧重于一些利用学校名声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比如: 制造信息差,贩卖焦虑: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