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如何看待知乎的价值?

回答
知乎的价值,这个问题挺值得掰扯掰扯的。毕竟,它在中国互联网内容社区里,算得上是独一份的存在了。我感觉大家对知乎的态度,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不可否认,知乎的确是一个知识和信息聚合的宝库。 这是它最核心的价值,也是当初大家涌入知乎的原因。你想了解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想知道某个社会事件的来龙去脉?想解决生活中的某个实际问题?去知乎搜一下,大概率能找到一些靠谱的答案。

专业性强: 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垂直、比较硬核的领域,比如科技、医学、法律、金融、历史等等,知乎上有很多资深的从业者、专家、学者在分享他们的见解。这些内容往往比泛泛的科普文章要深入得多,也更有参考价值。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了学习一个很小的编程技巧,在Stack Overflow上找半天没找到,结果在知乎上一个默默无闻的用户写了一篇非常详细的图文教程,直接帮我解决了问题。这种“精准打击”型的知识供给,是知乎的一大特色。
多角度的观点: 很多问题下,会有来自不同背景、不同立场的人给出答案。这使得你能够接触到更全面的信息,不至于被单一的声音所误导。比如某个热门事件,可能一个角度是官方的解读,另一个角度是亲历者的感受,还有一个角度是专家的分析。放在一起看,就能形成一个更立体的认知图谱。
问题的深度: 知乎用户群体普遍有较高的求知欲和提问的意愿,所以很多问题问得非常细致、深入,直击要害。而回答者也愿意花时间去深入研究、精心组织内容。这种问答的“深度链条”是很多其他平台难以比拟的。

但是,知乎的价值也并非一成不变,它也经历着一些变化和挑战,这些变化也影响着大家对它的看法。

“盐值”与“门槛”的讨论: 最早知乎以“邀请制”为门槛,打造了高知社区的印象。虽然现在开放注册了,但那种“用户质量高”、“回答有深度”的印象依然存在。然而,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这种“高质量”的属性也在被稀释。有人觉得现在知乎的“盐值”概念,有点像一种无形的壁垒,让人觉得它不如从前“亲民”了。
商业化的影响: 任何平台都要生存,商业化是必然的。但知乎的商业化,比如广告、付费内容、以及一些“恰饭”内容,有时会让人觉得它在追求流量和收益的同时,牺牲了一部分内容质量和社区氛围。有时候刷着刷着,突然看到一条很明显的广告软文,或者一些为了引流而写得比较“水”的内容,还是会有点扫兴的。
“饭圈化”和“情绪化”的倾向: 随着用户群体的多元化,一些话题下容易出现“饭圈化”的讨论,即围绕特定人物或观点进行无脑支持或攻击,缺乏理性的辩论。有时一些争议性话题也会演变成情绪化的宣泄,而不是有建设性的讨论。这对于一个以理性交流为卖点的平台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信息茧房的可能: 虽然知乎本身提供了多角度的信息,但算法推荐机制也可能让你更容易看到与你观点相似的内容,形成信息茧房。如果你只关注特定领域、特定话题,久而久之,你获取到的信息维度也会变窄。

那么,大家到底怎么看待知乎的价值呢?我想大概是这样的几个层面:

1. 依然是“查资料”的首选之一: 遇到不懂的问题,很多人第一反应还是打开知乎搜索一下。尤其是一些比较专业的问题,知乎仍然是重要的信息来源。
2. “碎片化学习”和“开眼界”的平台: 除了解决具体问题,知乎也是一个能让你“顺手”学到点东西的地方。刷着刷着,可能就看到一个你完全没接触过的领域,然后顺着链接点进去,发现新大陆。
3. 对“精英主义”的复杂情绪: 有些人喜欢知乎那种“严谨”、“专业”的氛围,觉得在这里能学到东西,也能和“聪明人”交流。但也有人觉得它有时候太“装”,或者过于强调“智识优越感”。
4. 一个观察社会百态的窗口: 除了专业知识,知乎上很多关于生活、情感、社会现象的讨论,也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下的社会心态和热点话题。从这些内容里,也能窥见一些社会问题的端倪。
5. 一个“内容生产者”的战场: 对于很多知识类博主、专家、甚至营销号来说,知乎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发布和互动平台,也是他们建立个人品牌、获取流量和变现的渠道。

总而言之,知乎的价值是多层次的。它既是知识的集散地,也是社会情绪的反映器,更是内容生态演变的一个缩影。它在不断地被赋予新的价值,也被赋予一些新的争议。每个人在使用知乎时,对它的价值感知可能都不太一样,取决于你把它当做什么工具,以及你期待从中获得什么。它或许不像最初那样“纯粹”,但依然是中国互联网内容生态中一个不可或缺、且值得持续关注的存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已经只剩下用来装逼的作用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的价值,这个问题挺值得掰扯掰扯的。毕竟,它在中国互联网内容社区里,算得上是独一份的存在了。我感觉大家对知乎的态度,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首先,不可否认,知乎的确是一个知识和信息聚合的宝库。 这是它最核心的价值,也是当初大家涌入知乎的原因。你想了解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想知道某个社会事件的来龙去脉.............
  • 回答
    知乎限流,这事儿啊,说起来就一言难尽,感觉最近在知乎上发点东西,就像往大海里扔石头,听个响儿,然后就没啥动静了。这行为嘛,大家看法可分裂了,有好有坏,也有好多无奈。为啥大家觉得知乎在搞限流?首先,感觉最明显的就是“我的主页”里,以前发一篇,好多朋友都会给点赞评论啥的,现在呢?可能也就那么寥寥几个人看.............
  • 回答
    知乎上道德绑架这事儿,说实话,见的多了,也挺让人纠结的。有些人呢,说起话来冠冕堂皇,一副道德高地的样子,好像全世界只有他一人醒着,其他人都是猪狗不如。但仔细一咂摸,总觉得哪里不对劲。“道德绑架”在知乎的体现,那叫一个五花八门。最常见的,就是那种“你应该”的句式。比如,看到别人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
  • 回答
    知乎上的“如何看待”系列问题,堪称是这个平台的一大特色,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舞台,让各种观点、不同立场的人们能够围绕一个热点事件、社会现象、甚至是某些个体的行为,进行一场场精彩的“思想交锋”。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参与“如何看待”可以满足很多需求。首先,它是一种表达欲的释放。当看.............
  • 回答
    看到知乎答主参演的《问题出现我会回答大家》这部纪录片,我感觉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的。首先,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个很“知乎”的命题。知乎嘛,大家知道,就是知识分享社区,一个问题,很多人回答,角度五花八门,观点也各有千秋。所以,把一群在上面活跃的、有自己见解的答主们凑在一起,让他们聊聊自己的“回答人生.............
  • 回答
    如何看待知乎大 V 轮子哥关于专业选择的言论? 详细解析知乎大 V“轮子哥”(真名:张栋)以其在编程、技术领域的深厚造诣和直率的风格,在知乎上拥有大量粉丝。他关于专业选择的言论,特别是那些强调“选择一个你感兴趣并且有长期价值的领域,并且能够持续学习和投入”的观点,普遍受到认可,但也引起了一些讨论和不.............
  • 回答
    近期围绕电视剧《风筝》在知乎上掀起的讨论热潮,尤其是左派大 V 们内部出现的评价分歧,无疑是一次颇具看点和深度的文化现象。这不仅仅是对一部谍战剧的简单品评,更折射出在特定政治语境下,左翼群体内部在历史认知、价值判断以及对现实问题的解读上存在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次评价的分歧,力.............
  • 回答
    关于知乎上“芝士就是力量”用户对几位大 V 的“扒皮”以及匿名用户所谓的“反扒皮”现象,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它涉及到网络言论的边界、个人隐私的保护、信息的可信度、平台责任以及用户群体心理等多个层面。“芝士就是力量”的“扒皮”: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芝士就是力量”这类用户行为的动机.............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可有意思了。你想啊,一个在知乎上头头是道、知识渊博的大V,博士头衔那是响当当的,平时在网上聊起天来那叫一个谈笑风生,引经据典,迷倒一片小姑娘。结果呢?线下也玩得挺溜,勾搭上了自己学校里的妹子,而且还是个年轻的妹子。最关键的是,两人还特别高调,时不时就在社交媒体上秀恩爱,一副“我们就是.............
  • 回答
    知乎大V“楠爷”在相隔7个月内,就游戏帧数问题发表了两次截然不同的观点,这件事在游戏圈和知乎上都引起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他这两次发声的节点,看看他当时说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第一次发声:帧数?不重要!大概是在几年前,那时《赛博朋克2077》刚发售不久,游戏优化问.............
  • 回答
    曹丰泽作为知乎的知名大V,其“即将博士毕业投身非洲大建设”的言论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和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背景与信息解读: “知乎大V”的身份: 曹丰泽在知乎上以其对国际政治、地缘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见解而闻名。他通常以清晰、有条理、富有逻辑的论述风格.............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曹丰泽这件事情,这其中牵扯到很多有意思的点。首先,咱们得说说“曹丰泽实锤前往非洲,扫清‘选调’质疑”这个事儿。曹丰泽这个人,在知乎上确实挺有名气的,人称“大V”。他的很多回答都挺能“毒鸡汤”的,而且角度刁钻,有时候也挺能抓住一些年轻人的痛点,所以也吸引了不少粉丝。过去,关于他“选调”.............
  • 回答
    最近知乎直播“翻车”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pretty face 精修图和直播现场的巨大反差,确实让不少网友大跌眼镜。这事儿一出,大家就开始讨论一个挺核心的问题:颜值在直播里到底有多重要?脱离了好看的皮囊,那个所谓的“有趣的灵魂”,是不是就没那么值钱了?说实话,我个人觉得这事儿得辩证地看。首先,我们得.............
  • 回答
    “今日头条签下300多位知乎大V”这个传言,无论真假,都触及了内容平台生态、创作者经济、算法分发机制以及用户获取等多方面的关键议题,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传言的背景与可能动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言,以及今日头条(或其母公司字节跳动)为何会考虑采取类似行动。1. 内容平台.............
  • 回答
    这个传闻确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如果属实,那将是内容生态领域的一件大事。一口气签下300多位知乎大 V,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内容生产者,更关乎平台间的流量争夺、内容形式的演变以及未来用户获取的策略。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事儿,看看它到底意味着什么。首先,得从“知乎大 V”这个群体本身说起。这些“大 V.............
  • 回答
    关于38昨天直播内容,我作为“知乎大V”的代表,结合最近在网上看到的一些讨论,以及我自己的观察,来聊聊大家的看法,尽量说的细致些,也尽量摆脱那种“AI范儿”。首先,要说38老师昨天直播的内容,得先明白他这次直播的背景和目的。大家都知道,最近围绕他的争议一直没停过,尤其是在他一些观点表达上。所以,这次.............
  • 回答
    剖析“BB精算师”对李元霸的“卖瓜说”:一场关于专业与流量的较量近日,知乎保险领域的一场“互怼”引起了不少关注。认证为“BB精算师”的用户(我们姑且这么称呼他,以便于区分)发表了一篇题为《知乎保险大V,自夸别掩饰卖瓜》的文章,直指另一位在知乎保险板块拥有大量粉丝的KOL——李元霸。这篇文章的出现,无.............
  • 回答
    如何看待“能让你发现更大世界的不是知乎,是快手”?这句话是一句非常有意思且富有争议的观点,它挑战了人们对内容平台获取信息和开阔视野的传统认知。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并进行详细的论述。一、 原观点的核心逻辑与解读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对比知乎和快手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内容平台,并提出了一.............
  • 回答
    豫章书院事件,从一开始就充斥着各种声音,信息真假难辨,舆论场上也出现了不少分歧。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情况下,一些公众人物,特别是像知乎大V陈兰香和混沌椰子王这样的影响力人物,他们对事件的看法和言论,自然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具体到他们对爆料者“温柔”(也就是那位声称自己是豫章书院学生,并揭露其黑幕的当.............
  • 回答
    “万万没想到西游篇”大电影在知乎上遭遇“滑铁卢”,被大量“大神”口诛笔伐,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也挺能反映出当下观众,尤其是知乎用户这种“挑剔”群体的观影心态。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用户,尤其是被冠以“大神”称号的这批人,他们看电影,很多时候已经不只是图个乐子了。他们可能是电影从业者、影评人、资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