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能让你发现更大世界的不是知乎,是快手》?

回答
如何看待“能让你发现更大世界的不是知乎,是快手”?

这句话是一句非常有意思且富有争议的观点,它挑战了人们对内容平台获取信息和开阔视野的传统认知。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并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 原观点的核心逻辑与解读

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对比知乎和快手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内容平台,并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论断:快手比知乎更能让人发现“更大的世界”。这里的“更大的世界”可以有多层含义:

信息多样性与广度: 知乎以深度、专业、高质量的问答内容著称,但其内容往往集中于知识、技能、职业、生活方式的某一特定领域。而快手则以生活化、多元化、碎片化的短视频内容为载体,涵盖了各行各业、不同地区、不同生活习惯的人群,其内容的多样性可能远超知乎。
生活体验与情感共鸣: 知乎侧重于理性的知识传递,而快手则更侧重于生活化的场景和真实的情感表达。通过快手,你可以看到农民劳作的艰辛与喜悦,手工艺人的专注与匠心,底层人民的挣扎与乐观,普通家庭的温馨与平凡。这些都是在知乎那种更具精英化、理性化的讨论中难以直接触及的。
接触不同阶层与价值观: 知乎用户群体相对更为集中,倾向于具有一定教育背景和认知水平的人群。而快手则触及了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包括大量来自三四线城市、农村地区的用户。通过快手,你可以了解到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更大世界”的认知。
即时性与“在场感”: 短视频的即时性和画面感,让用户仿佛置身于内容发生的现场。你可以亲眼看到一个偏远山区的孩子如何学习,一个手工匠人如何制作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这会带来比文字描述更强烈的“在场感”和冲击力,从而“发现”一个此前未曾想象过的世界。

二、 支持此观点的论据

1. 知乎的“信息茧房”效应:
算法推荐机制: 虽然知乎也通过算法推荐内容,但其推荐逻辑往往更侧重于用户已有的兴趣和“知识点”,容易让用户陷入信息茧房。用户会更倾向于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话题,而忽略其他可能拓展视野的内容。
用户群体同质化: 知乎用户群体的同质化倾向,使得讨论的话题和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共性,即使是不同的领域,也可能围绕着相似的逻辑和认知框架展开。
“精英化”的叙事风格: 知乎的问答形式和用户结构,使得内容更偏向于深度分析、理性讨论和知识普及,对于一些非知识性、非专业性的生活体验,可能难以获得充分的展现和关注。

2. 快手的“大众化”与“烟火气”:
极低的创作门槛: 任何人都可以用手机拍摄和发布短视频,这使得快手的内容来源极其广泛,能够汇聚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声音和生活片段。
生活化、真实化的内容: 快手的内容大多源于真实生活,展现的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勤劳与智慧、艰辛与梦想。这些内容往往更具“烟火气”,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展现世界的多样性。
跨越阶层与地域的连接: 快手用户群体的广泛性,使得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通过平台进行连接和互动。你可能看到一个来自乡村的农民在分享他的农耕心得,一个来自城市的白领在分享她的职场困惑,这都是对不同生活方式的直接认知。
沉浸式体验的冲击力: 短视频的视觉冲击力和情节呈现,能够快速地将观众带入到一个陌生的场景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例如,观看一段关于非洲儿童生活条件的短视频,其带来的视觉和情感冲击远大于一篇关于贫困问题的分析文章。

三、 对此观点的反思与补充

虽然这句话有其深刻的洞察力,但我们也不能全盘接受,需要进行更全面的反思和补充:

1. “更大的世界”的定义:
知识的深度 vs. 体验的广度: 必须明确,知乎提供的是知识的深度和智识的拓展,而快手提供的是生活体验的广度和多样性的感知。两者在“发现更大世界”的维度上是不同的。如果“更大的世界”指的是更深入地理解某个专业领域、更系统地学习某个技能,那么知乎无疑是更优的选择。
浅尝辄止的风险: 快手的内容往往碎片化、娱乐化,用户可能只是“看过”,而没有深入理解。这种“发现”可能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思考和知识沉淀。

2. 知乎的价值不容忽视:
专业知识的宝库: 对于需要系统性、专业性知识的学习者来说,知乎是无可替代的资源库。它能够帮助用户在某个领域建立扎实的认知基础,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
理性讨论的空间: 知乎提供了一个相对理性的讨论空间,用户可以在这里学习如何批判性思考,如何理解不同的观点,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深度内容的价值: 许多知乎上的深度文章、长篇回答,能够帮助用户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前沿的科学技术,这些内容是快手短视频难以企及的。

3. 快手的局限性:
信息过载与低质内容: 快手平台内容量巨大,但也充斥着大量低俗、虚假、娱乐至死的内容,用户需要具备较高的信息辨别能力,否则容易被误导。
算法的“再巩固”效应: 尽管快手展现了多样性,但其算法也可能根据用户的观看习惯推送类似内容,同样可能造成信息茧房,只是茧房的“内容”不同。
缺乏深度与系统性: 快手的内容形式决定了其难以承载过于复杂和系统性的信息,对于需要深入理解的议题,短视频的表达方式是有限的。

4. 协同效应的可能性:
理想状态是“知乎+快手”: 最理想的“发现更大世界”的方式,应该是结合知乎的深度和理性,以及快手的广度和体验。用户可以从知乎获取专业知识,然后通过快手去观察这些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和表现,或者通过快手了解不同人群的生活,再到知乎寻求更深入的解释和理解。
个体差异: 不同用户在信息获取和学习方式上存在个体差异。有些人可能更偏爱深度阅读,有些人则更习惯通过视觉和情感体验来学习。

四、 结论

“能让你发现更大世界的不是知乎,是快手”这句话,并非要全盘否定知乎的价值,而是强调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往往容易被自己熟悉的圈子所限制,而快手这种更接地气、更具包容性的平台,通过展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图景,更容易打破这种固有的认知边界,让我们“看见”更多元化的世界。

它提醒我们:

不要局限于单一的信息获取渠道: 我们需要拓宽视野,尝试接触不同类型的内容平台。
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与声音: 真正理解世界,需要关注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视的群体和角落。
信息辨别能力的重要性: 在享受快手带来的广度和多样性时,更要保持警惕,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和价值。

总而言之,这句话是一个有趣的视角,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内容平台与用户获取信息之间的关系。虽然知乎提供了知识的深度,但快手以其独特的方式,将我们拉近了更广阔、更真实的社会生活图景,这无疑也是一种“发现更大世界”的重要途径。最佳的方式,或许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合理地利用这两个平台,实现信息的互补和认知的拓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下象棋的时候,没想到对手会把将帅往死路上走,这也是一种没想到。

诸葛亮围住张郃的时候,要是张郃脱下裤子让士兵和部下相互吃屎而死,然后得意洋洋的问诸葛亮:你没想到吧?你不是算无遗策么?哈哈哈哈!

是没想到,但是毫无意义。。。

在快手上见过太多的妈妈帮孩子洗衣服,孩子抽走了小板凳。老公变大型魔术,老婆拆台。朋友钓鱼,铁子在背后一脚把他踹河里,上来像落水狗一样娘比日迪奥的一通骂。

我们说的更大,不是这个更大。

我们见惯了贫贱夫妻百事哀,我们见多了同窗十年来炫富,我们厌烦了请客吃饭假客气,我们无奈于兄弟反目较锱铢。

这平庸而可悲的一切我司空见惯,早已厌倦,我真正想要的是:

登高楼,欲穷千里目

莅高峰,一览众山小

上青天,鸟瞰至无极

这是为了脱出我们自身的高度,借助别人的视角来看看这个世界不那么庸常的地方。这是我留在这里的理由。

蛆有八种扭法,你知道么,你已经在粪坑蹲着学了半年了,是否早已谙熟在心?

我说错了?是十八种?你要扭给我看?

Who care?

离开我,自己去看燕雀搏蝼蚁,你的世界,再大,我也不关心。

留下我,让我抬头看鸿鹄飞过,假如我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能像鸿鹄一样飞翔,我至少曾经见过,向往过。

图片来自:【大海视觉的摄影博客】qz41477698_太平洋电脑网摄影部落 侵删

user avatar

文章写的蛮有文采,不过没什么逻辑。

简单来说,快手中存在很多我们直观无法看到的、也许在原本观念中无法理解的东西。笔者认为这更大更真实更符合NGO的发挥。

但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认识到全貌,即使从完全非功利的角度上,快手如果算应该被了解的更大的世界,那么暗网则会是更巨大的世界,人口拐卖、军火交易,直播杀人等等更加你无法接触到的事实,那是不是我们就该告诉所有人,你都去用暗网?

所有人中,真的能够以圣母心NGO脑子去看快手的有几个人?我们不喜欢快手,是因为它充当了最原始的奶头乐,加深了阶层固化的泥潭,让更多不明是非的人在沼泽中爬行。

但某些人就是要把我们对于快手的厌恶强加成歧视链,暗示在任何非乐观的形态下,内容制作者都值得同情和帮助。抱歉,我们没有那个时间,也没有作者这么桃色的心态去“推理”每个人身后的不得已。

所有的人,无论为恶或者为善、也无论他价值观如何、活着本身就是修行,普通人理性状态下也只有能力去改变自己和周围的人,我们拯救不了世界但可以拯救我们在乎的人,不要沉迷快手。因为他除了一时的原始愉悦感什么都不会给你留下。

真心努力的看了半个月快手,真心无语。

user avatar

这取决于对“更大的世界”的定义。


如果“更大”的定义是,更多的人数和更普遍的模式,那确实应该去看快手。

如果“更大”的定义是,更丰富且更深入的信息,那么建议还是多看看知乎。或者说,多看看比知乎更“头部”的内容。

(即,此处的“知乎”仅是比喻义,而不是说知乎本身,毕竟......)


基于第一种定义的发现,很重要。若对此无概念,一个人恐怕很难理解,到底谁是多数,谁是少数;14亿人里面,“你”到底是主流,还是非主流;统治者需要很在乎谁,又不太需要太在乎谁。

基于第二种定义的发现,也很重要或更重要。毕竟,和财富类似,这世界上的知识和信息总量,在人群中并非均匀分配,而是高度集中在最前端小百分比的人群脑中。


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任何年代,20% - 1%的人,富有得五花八门;而剩下80% - 99%的人,注定是模式类似而简单的穷人。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任何年代,20% - 1%的人,知识、信息、眼界、见解、洞察......五花八门;而剩下80% - 99%的人,其行为模式、生活轨迹,包括能想到的一切,包括那些对每个个体都可称得上宏大的爱恨情仇......其实几句话很模式地也就总结完了。


于是,虽然我始终觉得,一个人若是连总人群的统计印象都没有(如,天真而自大地以为,14亿人都同自己一样,必然天然很在乎局域网/广域网的切换必要),根本就谈不上有见解;但是,如果说的是提升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建议还是从第二种定义的发现着手吧。毕竟,第一种定义中的全部内容(而不是细节),恐怕连“通识课 - 上册 - 第一章 - 前言”都填不满。


去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去“发现”第一种定义中的“更大世界”,基本上只有三种可能:

1,“你”本就是那80% - 99%的人群 -- 这很正常,不可怜也不可笑,甚至谈不上幸福不幸福;

2,“你”的工作与此紧密相关 -- 或者称其为现代养猪业,或者称其为规模化收税,都行;

3,“你”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


什么?答主什么个德行?答主当然是那80%的人民群众/养猪对象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