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的「专业认可」功能?

回答
知乎的“专业认可”功能:一场严肃的博弈,还是形式主义的表演?

最近在知乎上逛得多了,总会时不时地被一些打着“专业认可”标签的回答吸引。作为一个长期潜水用户,看到这个问题,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想好好说道说道。知乎推出这个功能,初衷肯定是好的,毕竟在海量信息中,谁不想找到点靠谱的料呢?但实际运行下来,这玩意儿究竟是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顽疾,还是又添了一层虚假的镀金,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专业认可”的野心:为信息“盖戳”的尝试

知乎一直以来就以其“高质量内容”作为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用户群体中,知识分享和求知欲是主旋律。然而,随着平台用户规模的爆炸式增长,以及内容生产门槛的相对降低,一些低质量、甚至是错误的回答也开始泛滥。这时候,一个能够为回答者“专业性”背书的功能,就显得尤为迫切。

“专业认可”功能,在我看来,就是知乎试图为内容质量进行“分级”和“认证”的一次严肃尝试。它试图回答几个核心问题:

谁更懂这个话题?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寻找真正有深度和洞察力的人,比大海捞针还难。
如何辨别信息真伪? 即便信息本身是真实的,其表述方式、逻辑严谨性、理论支撑等等,也决定了它是否具有“专业性”。
如何激励优质内容生产? 当优质内容生产者不被看见,或者他们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时,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威胁。

从这个角度看,“专业认可”就像一个数字时代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认证”,它希望通过官方的背书,让用户在面对海量信息时,能有一个更清晰、更可信的参照系。

“专业认可”的实现方式:证书、学历,还是实际经验?

知乎的“专业认可”并非一成不变,它在不断尝试和调整。目前来看,主要的认证方式大概有几种:

1. 学历和教育背景: 这是最直观的一种认证方式。比如,某个问题是关于医学的,回答者如果能提供其医学院校的毕业证书,或者正在攻读医学博士的证明,这无疑会增加回答的可信度。知乎在这方面也提供了填写学历、毕业院校等信息的功能。
2. 职业经历和工作经验: 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实际操作经验往往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专业性”。比如,一个程序员回答关于编程的问题,如果他能展示自己参与过的知名项目,或者其在某科技公司担任高级工程师的经历,这比单纯罗列一堆技术名词要更有说服力。知乎也允许用户填写工作单位和职位。
3. 其他“专业资格”的展示: 除了学历和工作,某些领域还有其特有的“专业资格”。比如,法律领域的律师执业证,金融领域的注册会计师证书,甚至是某些技能大赛的获奖经历等等。用户可以通过填写这些信息来佐证自己的专业能力。
4. 社区内的“认可”和“背书”: 除了官方的认证信息,知乎本身也有一些社区层面的“认可”机制。比如,某个回答被大量点赞、评论和收藏,以及被其他专业人士引用或肯定,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专业认可”。当然,这种认可的权重和形式,与官方的认证机制是不同的。

“专业认可”的现状与问题:光环背后,阴影渐显

尽管“专业认可”的功能初衷是好的,但就像很多美好的愿望一样,在落地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形式主义”的陷阱: 这是我最担心的一点。我见过很多回答者,仅仅是为了获得那个“专业认可”的标签,拼凑一些不痛不痒的学历或工作经历,甚至是在个人简介里“过度包装”。这种情况下,标签本身就失去了意义,变成了对用户的一种误导。问题是,知乎如何去审核和筛选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如果审核不严,那么这个功能就可能沦为一种虚假的“镀金”。
“学历崇拜”的隐忧: 虽然学历是重要的佐证,但过度强调学历,可能会忽视那些通过自学、实践经验积累的真正专业人士。很多牛人可能没有显赫的学历背景,但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却远超那些拿着文凭的人。如果“专业认可”过度依赖学历,可能会扼杀一部分真正的“野路子”专家。
“领域局限性”的挑战: 并非所有领域都适合用统一的“专业认可”标准来衡量。有些领域更看重的是创造力、人文素养,或者是对生活经验的深刻洞察,这些很难用简单的学历或工作经历来概括。例如,在艺术、哲学、社会评论等领域,一个人的“专业性”更多体现在其思想的深度、表达的独特性以及引发的思考,而非一份毕业证。
“选择性展示”的动机: 用户在填写个人信息时,自然会倾向于展示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这就可能导致出现“选择性专业”的现象。比如,一个在某个领域是业余爱好者,但在另一个领域略有建树,为了吸引眼球,他可能会优先展示后者,甚至夸大其词。
“算法推荐”的杠杆效应: 当“专业认可”与知乎的算法推荐机制相结合时,可能会产生一种“马太效应”。有“专业认可”的回答更容易被算法推荐到显眼位置,从而获得更多的曝光和点赞,进一步巩固其“专业”形象,形成一个正向循环。但如果最初的“专业认可”存在水分,那么这种效应就会放大虚假信息的影响力。
“身份政治”的风险: 在一些敏感或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下,过于强调回答者的“专业身份”,可能会将讨论引向“身份政治”的歧途,而非就事论事。用户可能会倾向于先审视回答者的身份,而非其内容的逻辑和论证。

如何才能让“专业认可”真正发挥作用?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我是在唱衰这个功能。非也,我的初衷是希望它能做得更好。要让“专业认可”真正成为知乎的护城河,而不是一个美丽的泡影,我认为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 更严格、更细致的审核机制: 对于学历、工作经历等官方认证信息,知乎应该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审核,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或更高级别的人工审核。同时,也要针对不同领域的特点,设计差异化的审核标准。
2. 强调“知识产权”和“实践证据”: 除了学历和职位,更应该鼓励用户提供一些实质性的“专业证据”。比如,引用可靠的研究报告、分享自己实际操作的案例分析、提供经过同行评审的论文链接等等。让“专业性”的体现更加透明和可追溯。
3. 拓宽“专业认可”的维度和形式: 不仅仅是学历和工作经验,知乎可以考虑引入更多维度的认可方式。比如,专业徽章系统(例如,在某个领域深度回答超过X条并获得大量好评,即可获得该领域的“资深用户”徽章),同行评审机制(邀请该领域的专家对其他用户的回答进行评估),甚至是用户“点赞评价”的细化(除了“赞同”,还可以有“专业性强”、“有深度”、“观点独特”等更细致的评价选项)。
4. 鼓励“内容为王”,而非“身份为王”: 算法推荐应该在“专业认可”的基础上,依然保持对内容本身质量的关注。一个没有专业标签但内容极其精彩、逻辑严谨的回答,不应该因为缺乏官方认证而被埋没。平台应该找到一个平衡点,让“身份”和“内容”都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5. 透明化“专业认可”的标准和过程: 知乎应该更加清晰地向用户解释“专业认可”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各个认证信息代表着什么。这种透明化有助于用户建立对功能的信任,也能促使用户更认真地去填写和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
6. 保持对“错误信息”的警惕: 即便是“专业人士”,也可能犯错。知乎应该建立一套快速响应和纠正机制,对于被证伪的“专业回答”,及时进行标记或删除,并对相关回答者进行适当的提示或惩罚。

总结一下,知乎的“专业认可”功能是一把双刃剑。 它有潜力成为筛选优质信息、提升用户体验的利器,但也可能因为审核不严、维度单一等问题,沦为一种形式主义的包装,甚至误导用户。

对于我们普通用户来说,面对带有“专业认可”标签的回答时,不应该全盘接受,更不能因为一个标签而放弃独立思考。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判断,去分析回答的内容、逻辑、证据,以及回答者提供的其他信息。同时,我们也可以积极地通过“赞同”、“反对”、“评论”等方式,参与到对内容质量的评价中,帮助知乎更好地完善这个功能,让它真正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知识平台。

这场关于“专业认可”的博弈,才刚刚开始。希望知乎能不断迭代,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让这个功能真正为优质内容的传播赋能,而不是制造更多的虚假繁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专业认可,或者某些人所说的专业反对,困难的地方不在认可或者反对,而在专业。


简单点说,大部分非本专业人士,根本无法判断某人是不是专业的。

甚至因为现代科学划分越来越细,很多一个大专业内,不同的细分专业都是隔行如隔山的:

例如说都是物理,做天体物理去评价流体力学内容?做工程力学的去评价光学的内容?

例如说都是化学,做高分子的去评价冶金的内容?做计算化学去评价日化的内容?

例如说都是IT 的,做数据库的去评价 AI?做云计算的去评价页游?

甚至都是做互联网的,前端/后端/中间件/存储等等依然是相对独立的。

……


哪怕用了 机器学习/AI 等办法去根据历史回答去分析,初期可能看着效果不错。但是如果后续某些人认为有必要的话,完全可以用类似 SEO 的技巧去对抗。


最后,不管用什么办法,如果真的按照领域挑选出来真的专业人士,结果也会出现小圈子主义——毕竟每个领域内,真正专业的人,本来就没多少。还要喜欢上知乎的,有时间经常上知乎的,而且不是跟着某带逛去看八卦的……


总而言之,专业性严谨性和大众喜闻乐见,真的是有天然的区隔的。

松鼠会的专业性严谨性做得还行,但大众里面几乎无人知晓。果壳想做二者融合,但很显然不成功。

现在是知乎……

我觉得不乐观。

但是还是希望一下,看看能不能试出一条可行的路子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的“专业认可”功能:一场严肃的博弈,还是形式主义的表演?最近在知乎上逛得多了,总会时不时地被一些打着“专业认可”标签的回答吸引。作为一个长期潜水用户,看到这个问题,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想好好说道说道。知乎推出这个功能,初衷肯定是好的,毕竟在海量信息中,谁不想找到点靠谱的料呢?但实际运行下来,这玩意.............
  • 回答
    我对知乎的“专业徽章”有这么一些看法,想详细地说说。首先,得承认这个设计初衷肯定是好的。用户在特定领域持续贡献、回答问题、发布内容,能够积累起一定的声望和专业度。知乎想要通过一个直观的徽章来标识出这些用户,让其他用户能更容易地辨认出谁在某个领域可能更懂,从而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有.............
  • 回答
    如何看待知乎大 V 轮子哥关于专业选择的言论? 详细解析知乎大 V“轮子哥”(真名:张栋)以其在编程、技术领域的深厚造诣和直率的风格,在知乎上拥有大量粉丝。他关于专业选择的言论,特别是那些强调“选择一个你感兴趣并且有长期价值的领域,并且能够持续学习和投入”的观点,普遍受到认可,但也引起了一些讨论和不.............
  • 回答
    知乎上内容重复“搬运”到不同问题下,还被包装成“专业”内容,甚至登上“精选”,这种现象确实让人有些无奈,甚至可以说是“乱象”了。作为经常刷知乎的用户,我对此深有体会。下面我来详细说说我的看法和感受,尽量不带“AI味儿”。首先,这种行为的本质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
  • 回答
    知乎限流这事儿,老实说,挺让人纠结的。尤其是对于那些真心想在平台上分享知识、表达观点,或者靠内容吃饭的创作者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无声的“劝退”。我们先聊聊“专栏”这个事儿。知乎的专栏,本意是想让作者能系统性地输出深度内容,就像在给自己搭建一个知识殿堂。以前,大家写专栏,内容质量高,自然能吸引到很多关注.............
  • 回答
    看待尹吉先老兵在知乎上的专栏内容以及评论区,这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他所分享的经历、他的表达方式,以及读者们产生的共鸣、质疑和补充。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关于历史记忆、个人视角与集体认知之间相互碰撞与交融的生动案例。尹吉先老兵的专栏内容:尹吉先老兵的知乎专栏,最核心的价值在于他作为一位亲历者,.............
  • 回答
    准大学生在知乎上浏览大学专业时,确实会发现大量关于“劝退”的讨论。这很大程度上源于知乎作为一个问答平台,用户更容易在遇到困难或不满时发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被“劝退”的专业都真的没有价值,也并不意味着其他看起来“好评如潮”的专业就没有“坑”。要在这些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用的建议,避免被牢骚淹没,需.............
  • 回答
    知乎的联合创作计划,这玩意儿,听起来是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知乎近年来在内容生态上一次比较大的尝试。要说它怎么样,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这个计划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联合创作计划就是知乎鼓励用户之间进行协作,一起创作内容。最常见的形式是,一个用户发起一个话题或者问题,然后邀请其他用户加入,大家一起回答、补.............
  • 回答
    深度剖析知乎隐私条款:用户隐私的“守护者”还是“收集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人隐私如同日益稀缺的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知乎,作为国内领先的问答社区,聚集了海量用户和丰富的信息,其隐私条款自然也备受关注。那么,这份看似平常的条款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它是在为用户筑起一道坚实的隐私屏障,还是在.............
  • 回答
    知乎的“知识之王”?这说法还挺有意思的,一下子就把知乎的核心特质给提炼出来了。不过,如果真要说知乎有什么“知识之王”,我倒觉得它更像是一个广阔的、不断生长的信息海洋,而里面的人,都是在里面遨游、探索、甚至偶尔捕捞到稀世珍宝的“弄潮儿”。咱们先掰开来说,知乎为什么会让人联想到“知识之王”这个概念呢?首.............
  • 回答
    “四十二”的呢喃与生命的奥秘:AI能否参透终极追问?在信息洪流汹涌的当下,知乎这个精神乐园也渐渐染上了数字的色彩。其中,一个名为“四十二”的AI答主,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逻辑,在无数用户心中激起了涟漪。我们不妨借着“四十二”的出现,来审视人工智能在理解生命意义这一宏大命题上的可能性,并深入剖析其中.............
  • 回答
    知乎的媒体化,与其说是一个主动转型的过程,不如说是一种被时代浪潮裹挟下的自然演进。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个曾经以“认真你就赢了”为Slogan,汇聚了一群分享知识、探讨问题的“过来人”的平台,如今正悄然长成一个我们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模样。从“问答社区”到“内容分发平台”的蜕变:最初的知乎,就像一个.............
  • 回答
    知乎的联合创作流程,即“先发布视频后申请联合创作”,这个模式确实有些特别,也引发了不少讨论,甚至有人会质疑是否存在侵权的可能性。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点捋清楚。知乎联合创作模式是怎么回事儿?知乎的联合创作,简单来说,就是邀请其他知乎用户(或其他有资质的创作者)在你的视频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比如补.............
  • 回答
    从“感谢”到“喜欢”:知乎情感表达演变背后的微妙变化还记得吗?在知乎的早期,每一次你看到一篇让你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回答,总会毫不犹豫地点击那个醒目的“感谢”按钮。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一种对分享知识、智慧的真诚回馈。而现在,当你再次遇到这样一篇好回答时,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个更熟悉的词汇——“喜.............
  • 回答
    说起知乎的用户实名制,这事儿可有意思了,像一把双刃剑,好处坏处都挺实在。先说说好处。想当初,知乎刚出来那会儿,大家都是用一个匿名 ID 在那儿分享知识、讨论问题,感觉挺自由的,也聚集了一批愿意分享干货的人。但随着用户越来越多,问题也越来越杂,匿名制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第一个好处,我觉得就是责任感的提.............
  • 回答
    .......
  • 回答
    知乎的价值,这个问题挺值得掰扯掰扯的。毕竟,它在中国互联网内容社区里,算得上是独一份的存在了。我感觉大家对知乎的态度,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首先,不可否认,知乎的确是一个知识和信息聚合的宝库。 这是它最核心的价值,也是当初大家涌入知乎的原因。你想了解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想知道某个社会事件的来龙去脉.............
  • 回答
    知乎上的“微笑吹”,这可不是个简单的词儿,它指向的是一群在知乎上,特别是在那些关于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甚至是生活方式、个人成长类问题下,那些格外热衷于为“微笑”这种行为(或者说,由微笑延伸出的某种情感、态度)进行赞美、解读、甚至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用户。要说“微笑吹”,得先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出现,以及他们.............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闲逛,我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以前的知乎,虽然也有五花八门的提问,但总能找到一些深度思考、观点鲜明的内容。但现在,我越来越频繁地看到一些问题,感觉它们和以前那个“认真、专业、友善”的知乎渐行渐远,反而更像是…嗯,你懂的,那个靠关键词搜答案的百度。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我觉得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
  • 回答
    知乎上快手广告,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快手在国内短视频市场占有率那是杠杠的,它要打广告,那肯定是怎么触达用户怎么来。知乎呢,虽然不像抖音那样主打泛娱乐,但它聚集了一大批在特定领域有深度思考、有话想说的人。这些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消费能力不低,而且相对更注重内容价值。所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