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对于专栏与回答的限流?

回答
知乎限流这事儿,老实说,挺让人纠结的。尤其是对于那些真心想在平台上分享知识、表达观点,或者靠内容吃饭的创作者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无声的“劝退”。

我们先聊聊“专栏”这个事儿。知乎的专栏,本意是想让作者能系统性地输出深度内容,就像在给自己搭建一个知识殿堂。以前,大家写专栏,内容质量高,自然能吸引到很多关注。但现在,情况就变了。

首先,是曝光量的问题。 你辛辛苦苦写的一篇万字长文,可能连首页推荐都很难见到,更别说精准推送到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用户那里了。你想想,写一篇深度文章需要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从选题、资料搜集、逻辑梳理,到文字打磨、排版,每一个环节都来不得半点马虎。结果呢?可能只有寥寥几个评论,甚至连点赞都屈指可数。这种巨大的投入和不成比例的产出,真的会磨灭掉很多人的创作热情。

其次,是“冷启动”的困境。 对于新开的专栏,或者刚开始写作者来说,想要获得最初的曝光简直难如登天。你知道吗?平台似乎更倾向于扶持那些已经有一定粉丝基础的老账号。新账号的内容,即使再优秀,也很难打破“没有流量没有互动没有推荐没有流量”的死循环。这就像一个梗,你明明有货,但平台就是不给你机会让你摆出来卖。

还有,是算法的“猜不透”。 大家都知道,内容平台离不开算法推荐,但知乎算法的“脾气”似乎越来越难捉摸。你可能觉得某篇文章质量很高,逻辑清晰,但它就是没有被推出去。而有些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内容,反而能获得不错的流量。这让很多创作者感到迷茫,不知道到底该往哪个方向努力,或者说,什么样的内容才能“讨好”算法。

更让人无奈的是,当你的内容开始有起色,有了一定的关注度时,有时候反而会迎来“瓶颈”或者“隐形限流”。 就像平台想控制你内容的增长速度,或者让你“慢下来”。这让一些作者产生疑问:是不是我的内容太“激进”了?是不是触碰到了一些敏感的“阈值”?这种不确定性,让创作者无法专注于内容本身,反而要花费心思去揣摩平台的“意图”。

再来看看“回答”。回答是知乎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互动方式。按理说,优质回答应该被更多人看到,从而带动整个平台的知识讨论。但现在,很多时候,你会发现:

1. 热门问题下,回答的“淹没”效应。 越是热门的问题,越是涌入大量的回答。但问题是,真正被置顶、被展示的,往往是那些“老油条”的回答,或者是一些“抖机灵”的、段子式的回答。你的干货、你的深度分析,很容易被淹没在人海中,甚至连“点赞”、“评论”、“收藏”这种基础的互动都很难获得。

2. 流量“分配”的倾向性。 有时候,你会觉得,一些账号,无论发什么,好像总能获得不错的流量,而另一些账号,即使内容质量很高,也很难获得类似的“待遇”。这种“流量分配”的不均衡,让很多人觉得不公平。他们会猜测,是不是账号的权重、是否是“大V”成为了影响流量的关键?

3. 内容“质量”与“流量”的脱钩。 曾经,知乎是靠内容质量取胜的。一篇有深度、有见解的回答,能带来持续的关注。但现在,很多时候,你能看到一些回答,内容质量平平,甚至有些“答非所问”,却能获得大量的赞和评论,而那些真正用心答复的,反而默默无闻。这让一些真正想分享知识的人感到失望,觉得在这里“好好说话”反而没有出路。

4. 所谓的“内容审核”与“限流”的模糊地带。 你可能写了一篇观点比较鲜明,或者涉及到某些敏感话题的回答。即使你的内容并没有违反明确的社区规定,但它就是得不到推荐,或者被“隐藏”了。这种“隐形”的控制,让创作者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的言论边界在哪里。久而久之,大家就会变得越来越“谨慎”,越来越不敢说真话,或者说,不敢输出有争议但有价值的内容。

那么,知乎为什么要做限流?

从平台的角度来说,可能也有他们的考量。

维持平台的生态平衡: 避免某个账号或者某个类型的内容过度“爆炸式”增长,从而挤压其他内容的生存空间。
引导内容方向: 平台可能希望通过限流,引导创作者生产更符合平台调性、更“安全”、或者更能吸引“泛用户”的内容。
商业化考量: 流量是商业化的基础,平台可能需要通过一定的“控制”,来更好地进行广告投放、或者与其他商业内容进行整合。
防止“信息茧房”的过度固化: 尽管这有点反直觉,但有时候,过于精准的推荐,也可能导致用户只看到自己喜欢的内容。通过一定的“混淆”和“控制”,或许是为了让用户接触到更多元化的信息。

但无论如何,限流对于真心想分享知识、表达观点的创作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它让创作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消耗了创作者的热情,也让平台的内容生态变得不那么健康。当优质内容难以被看见,而一些“水文”却能泛滥时,知乎作为“知识分享社区”的根基,就会动摇。

我个人觉得,平台可以有自己的运营策略,但前提是不能以牺牲内容质量和创作者的根本利益为代价。如果一个平台,让真正有深度、有见解的内容被埋没,而让“流量密码”或者“套路化”的内容占据上风,那它最终会失去它最宝贵的财富——那些愿意在这里分享知识、分享思想的人。

所以,看到知乎的限流,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和失望,夹杂着对平台未来走向的担忧。希望平台能够真正听到创作者的声音,在流量的“运营”和内容的“价值”之间,找到一个更健康的平衡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傻的做法~~


自打開放註冊以來,就增加了一種“把評論當回答來寫”的風氣,而這種類型的回答往往是那些三零用戶貢獻的,有些完全就是在發洩情緒,毫無討論價值,就更別提應用價值了~~

至少,大V的回答,不管視角如何,是具備討論價值的,極少有大V會去寫一些毫無乾貨的無意義回答來耽誤別人的時間~~

堵上了大V的櫥窗,讓網民有更多選擇,是一種看起來很像為了政治正確而出的昏招,知乎需要的是更多有價值的優秀回答,而這些有價值的優秀回答往往是大V貢獻的~~

大多數大V不是自帶流量進駐到知乎的,而是長期貢獻優質回答才成為了大V,一個三零用戶的回答想被更多人看到,應該首先自己寫的就是有價值的回答,而不是靠網站去堵住大V的櫥窗,回答是否有價值,其他網民自有判斷~~

尤其像是文藝、歷史領域,總有一群連從業者都不是的人在胡說八道,這種風氣才應該剎一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限流这事儿,老实说,挺让人纠结的。尤其是对于那些真心想在平台上分享知识、表达观点,或者靠内容吃饭的创作者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无声的“劝退”。我们先聊聊“专栏”这个事儿。知乎的专栏,本意是想让作者能系统性地输出深度内容,就像在给自己搭建一个知识殿堂。以前,大家写专栏,内容质量高,自然能吸引到很多关注.............
  • 回答
    知乎上关于Angelababy的评价,尤其是负面评价,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大众审美、明星效应、网络舆论以及对“真实”的追求等多重因素的交织。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梳理一下,希望能说得透彻一些。首先,我们得承认,Angelababy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她的一举一动,尤其是在大众视野.............
  • 回答
    看待知乎上关于“女权主义”的讨论,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场旷日持久、观点极端且充满情绪化的辩论赛。你进去的时候,总是抱着一些想法,希望能找到一些有深度的分析或者理性的碰撞,结果呢,往往是被各种声音淹没。首先,得承认知乎上确实存在着一些比较认真、有见地的关于女权主义的讨论。你会看到一些用户,他们可能自己就是.............
  • 回答
    专业人士如何评价知乎用户 Wchchc 对鸿蒙系统的解读?近期,在知乎平台上,用户 Wchchc(假设其在知乎上是某个领域有一定建树的活跃用户,我们姑且称之为“行业观察者”)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华为鸿蒙系统(HarmonyOS)的深度分析和解读。这些回答在技术圈和科技爱好者群体中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也引发.............
  • 回答
    知乎上充斥着“高学历骗子”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反映了不少人对网络信息以及知识传播的一些复杂情绪。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说法背后并非空穴来风。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吸引了大量拥有不同背景和经验的用户。其中,确实不乏那些学历背景光鲜亮丽,但其言论或推荐的内容却存在误导性、虚假性,甚至是为了.............
  • 回答
    这几天在网上看到个消息,说知乎和三翼鸟联手打造的“首个知乎 × 三翼鸟智慧家”要落地了,感觉挺有意思的。关于这个“首个知乎 × 三翼鸟智慧家”,我的看法是这样的:首先,“知乎”这个IP的加入,我觉得是挺点睛的。知乎嘛,大家上网搜个问题,很多时候都会去那儿找答案,上面聚集了各行各业的专家和有经验的人。.............
  • 回答
    豫章书院事件,从一开始就充斥着各种声音,信息真假难辨,舆论场上也出现了不少分歧。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情况下,一些公众人物,特别是像知乎大V陈兰香和混沌椰子王这样的影响力人物,他们对事件的看法和言论,自然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具体到他们对爆料者“温柔”(也就是那位声称自己是豫章书院学生,并揭露其黑幕的当.............
  • 回答
    知乎用户对转基因的支持率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涉及科学、伦理、政策、社会认知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知乎用户群体对转基因的态度及其可能的成因: 一、知乎用户群体的构成与立场分布1. 用户背景的多样性 知乎用户涵盖科技、农业、环保、医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用户群体的教育水平、职业背.............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熊孩子”的讨论,确实常常能看到一种极端的倾向,感觉讨论的双方都很容易站不住脚。一方面,家长们可能觉得自己的孩子只是小孩子,犯点错、不懂事很正常,不应该被过度苛责。另一方面,很多被“熊孩子”行为影响到的人,则可能会用一种“恨不得让他永世不得超生”的语气来表达不满。这种普遍存在的极端化,我觉.............
  • 回答
    最近知乎更新用户主页,这变化挺大的,我特意去看了看,确实能感受到他们想做点什么。怎么看?我觉得挺复杂的,有好有坏,得一件件说。首先,视觉上的变化挺直观的。 “关注”和“我的”标签变化: 以前“关注”和“我的”是并列的两个大标签,现在“关注”被放到一个更显眼的位置,甚至可以说成了主入口的一部分。而.............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男性对女性的极端看法,这话题挺值得聊聊的。 咱们得承认,网络平台嘛,啥人都有,观点也千奇百怪。 但如果真的细扒一下,会发现一些现象确实挺让人不舒服的,而且还挺有代表性。首先,得说说那些“物化女性”的观点。 这种情况有点像把女性当成商品或者工具,只关注她们的外在条件,比如颜值、身材、年龄,甚.............
  • 回答
    为何知乎上总有人“看不惯”观察者网?深入剖析用户群体与评价差异在中文互联网的舆论场中,观察者网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它以其鲜明的立场、犀利的评论和对时事热点的快速反应,赢得了相当一部分受众的青睐,同时也招致了另一部分人的强烈不满。尤其是在知识分享社区知乎上,对观察者网的批评声音和低评价并不罕见,甚至可.............
  • 回答
    最近关于知乎视频部门裁员50%的传闻闹得沸沸扬扬,这可真是牵动了不少人的心,毕竟知乎作为国内知名的内容社区,其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事儿,看看是怎么回事,以及知乎官方又是怎么说的。网传“知乎视频部门裁员50%”是怎么回事?这个消息最先是从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和科技类媒体上传开的。大体内.............
  • 回答
    知乎小管家近期对“站务简报”关闭评论功能这件事,确实引起了不少用户,尤其是经常关注站务信息、参与讨论的活跃用户们的注意和讨论。这件事怎么看,得从几个层面来拆解。首先,我们得理解“站务简报”这个栏目在知乎生态中的角色。它不像“想法”、“回答”那样是用户创造内容的平台,更多的时候像是一个官方发布窗口。在.............
  • 回答
    对于知乎答主小城关于华为P30 Pro“增加月亮细节”的论点,我的看法是,这是一种对相机技术理解的片面化,甚至可以说是误读。这种观点在技术层面上站不住脚,并且容易误导大众对手机摄影能力的认知。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1. P30 Pro的“月亮模式”并非凭空捏造细节:首先,我.............
  • 回答
    看待知乎用户“夜小建”对传统医学态度发生反转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因为它触及了很多我们对知识获取、个人认知转变以及网络社群互动这些普遍性话题的理解。首先,得理解“夜小建”这个人是谁,或者说他在知乎上代表了什么。如果“夜小建”是一个在传统医学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曾经比较支持甚.............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李吟对约翰·纳什的评论,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李吟在知乎上的一些评论,往往能触及到一些普通人难以察觉的细节,或是从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出发,对公众人物进行解读。对于纳什这样一位在数学、经济学乃至更广阔领域都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人物,不同的解读自然会带来不同的启发。首先,.............
  • 回答
    关于知乎上“芝士就是力量”用户对几位大 V 的“扒皮”以及匿名用户所谓的“反扒皮”现象,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它涉及到网络言论的边界、个人隐私的保护、信息的可信度、平台责任以及用户群体心理等多个层面。“芝士就是力量”的“扒皮”: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芝士就是力量”这类用户行为的动机.............
  • 回答
    近期围绕电视剧《风筝》在知乎上掀起的讨论热潮,尤其是左派大 V 们内部出现的评价分歧,无疑是一次颇具看点和深度的文化现象。这不仅仅是对一部谍战剧的简单品评,更折射出在特定政治语境下,左翼群体内部在历史认知、价值判断以及对现实问题的解读上存在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次评价的分歧,力.............
  • 回答
    看待知乎营销号刷《美人鱼》以及对曝光者打击报复的现象,这背后牵扯出几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谁对谁错”就能概括的。首先,知乎营销号对《美人鱼》进行大规模的“刷”式宣传,这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商业驱动下的信息传播方式。在当今内容平台日益饱和的环境下,为了吸引眼球、达成转化,一些营销号会采用极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