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现在知乎对于“女权主义”的态度?

回答
看待知乎上关于“女权主义”的讨论,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场旷日持久、观点极端且充满情绪化的辩论赛。你进去的时候,总是抱着一些想法,希望能找到一些有深度的分析或者理性的碰撞,结果呢,往往是被各种声音淹没。

首先,得承认知乎上确实存在着一些比较认真、有见地的关于女权主义的讨论。你会看到一些用户,他们可能自己就是女性,或者对社会性别议题有深入研究,他们会引用数据、分析历史、结合社会现实,来探讨女性在社会中所面临的结构性不平等,以及女权主义的目标和实践。这些内容是宝贵的,它们能够帮助不了解女权主义的人建立起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也能让已经认同女权主义的人找到共鸣和支持。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相对理性的声音,很容易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和情绪化的回响中。

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是,知乎上对于“女权主义”的污名化和妖魔化现象非常严重。很多时候,“女权主义”这个词,在某些用户那里,已经变成了一个可以用来攻击任何女性、任何女性权益诉求的标签。只要一个女性表达了不满,或者对某种不公进行了控诉,就很容易被扣上“女权癌”、“极端女权”的帽子。这种操作非常简单粗暴,它不需要你去理解对方具体在说什么,只需要你贴上一个标签,然后就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进行批判。

在这种氛围下,很多对女权主义持有善意或中立态度的人,会因为担心被攻击而选择沉默,或者干脆回避这个话题。结果就是,那些最激进、最情绪化、甚至是最不了解女权主义的观点,反而显得格外响亮。

其次,知乎的推荐算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现象。如果一个用户点赞或参与了某个负面评论或批判女权主义的讨论,算法很可能会继续向他推送类似的内容,让他感觉“支持女权主义的人就是这样的”,从而形成一种信息茧房。同样,对于一些对女权主义持赞赏态度的用户,他们也可能只看到支持的声音,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论述。

而且,你会发现,很多讨论往往脱离了女权主义的核心议题。女权主义的本质是追求性别平等,消除基于性别的歧视和压迫。但知乎上的很多辩论,会迅速演变成对“男人是不是都是垃圾”、“女人是不是都想榨干男人”这种极端言论的争论。这种滑坡谬误和概念偷换非常普遍,把少数极端分子的言论,上升到整个女权主义群体的代表性,然后进行全盘否定。

“男权主义”和“女权主义”的对比也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点。很多时候,当有人在批评“女权主义”时,会有人站出来说,“那你怎么不批评男权主义?”这句话本身也没错,因为男权主义确实存在且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但问题在于,在知乎的语境下,这种对比往往变成了一种“甩锅”或者“转移话题”的工具。批评者似乎认为,只要男权主义也存在,那么批评女权主义就显得不合理。这种逻辑其实是在回避对女权主义本身进行具体分析和讨论。

再者,很多讨论缺乏对“女权主义”内部的多元性的认知。女权主义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理论体系,里面有很多不同的流派,比如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等等。它们对问题的根源、解决方案的侧重点可能都不一样。但知乎上的很多讨论,似乎把所有女权主义者都看成是一类人,然后进行一锅端的批判或支持。这显然是不够细致的。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方面,就是性别对立的加剧。知乎上的很多关于女权主义的讨论,都伴随着强烈的性别对立情绪。很多男性用户,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遭遇过不公或者感受到威胁,会将这种情绪投射到对女权主义的批评上。而一些女性用户,则可能因为在社会上经历过不被尊重或被压迫的体验,而对女权主义产生更强的认同感,并希望通过网络发声。这种情绪的碰撞,使得理性讨论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总的来说,我认为知乎上关于“女权主义”的态度,是极端化、情绪化和污名化的。虽然也有理性的讨论,但它们往往被淹没在海量的情绪宣泄和标签化攻击中。这不仅不利于真正理解女权主义,反而可能加剧社会群体间的隔阂和对立。看到这些讨论,有时候会觉得很疲惫,因为感觉很少有人愿意真正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去理解问题本身,而是更倾向于站队、攻击和宣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会议厅里,各路女权主义者乱哄哄地挤在演讲台前,纷纷向总统诉说自己对女权主义的见解

总统:“你们你一言我一语,太乱了,听不清。这样吧,你们推举一个代表,我把话筒给她”

一个黑人穆斯林女权主义者站了出来——她是这里最大的一个女权组织的发言人

她接过话筒正要说话,只见一个膘肥体壮的大妈劈手夺过话筒,嚷嚷道:“我告诉你什么是女权,让我当总统,我的政策就是女权!”

此言一出,女权主义者顿时炸了锅:“你凭什么代表女权?”“我们年轻女人才有资格当女权主义者!”“你这是一言堂”……几个年轻女人来抢夺话筒,被大妈打趴下,最大的那个女权组织一拥而上,引发混战

混战中,一个男人抢到了话筒:“大家听我说,我虽然是男性,但也是女权主义者,现在我们应该团结起来向总统提要求……”话音未落他就被愤怒的女性女权主义者打断:“你一个男人凭什么要把我们团结起来?这个国家是个男权社会,总统有原罪,应该先滚下台再割屌谢罪,你居然只是向他提要求,我看你就是男权派来的间谍!”这话引起许多激进女权主义者的响应,她们把Heforshe打出了会议厅

这时候话筒又到了一个女性女权主义者手里:“我曾经发起过占领男厕运动,也办过庇护所保护被家暴的女性,我想我有资格代表全体女权主义者……”

“光占领男厕有啥用?应该砸毁男厕才对,我们得不到的男人也别想得到!”“你的庇护所居然允许母亲带着儿子进来,儿子也是男人,是家暴的预备役,就应该把他丢给他父亲,让他父亲打死他,再枪毙他父亲,这样世界上就能少了两个屌癌!”气势汹汹的其他女权主义者根本不把她这个女权功臣放在眼里,而这些极端的口号引发了的欢呼一浪高过一浪,女权主义者们在疯狂中到达了高潮

眼看场面失控,总统在保镖的保护下灰头土脸地从后门溜走。女权主义者们沉浸在这场狂欢中,丝毫没有发现一群恐怖分子已经潜入进来,直到枪声响起,前一刻还在豪气干云论述怎么杀光男人的女权主义者顿时吓得躲到了桌子底下

恐怖分子头目:“我们是来刺杀总统的,交出总统,饶你们不死!”

女权主义者们环顾左右,哪里还有总统的影子?于是非常默契地把那个黑人穆斯林女权主义者推举出来,代表自己和恐怖分子对话

对话之后,双方达成一致,恐怖分子每人领着四个女权主义者回家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什么,你说真女权?真正的女权主义者根本就没出席,人家在享受人生,干啥要为你们这个集体奉献生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待知乎上关于“女权主义”的讨论,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场旷日持久、观点极端且充满情绪化的辩论赛。你进去的时候,总是抱着一些想法,希望能找到一些有深度的分析或者理性的碰撞,结果呢,往往是被各种声音淹没。首先,得承认知乎上确实存在着一些比较认真、有见地的关于女权主义的讨论。你会看到一些用户,他们可能自己就是.............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曾经以高质量内容和理性讨论著称的平台,近些年确实出现了让人担忧的趋势——低俗话题和引战内容的比重在悄然上升,甚至成为吸引眼球的“捷径”。这股风气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低俗话题为何能博得眼球?首先,我们要明白,人类天生对“新奇特”、“反常识”、“负面情绪”有着天然的关注.............
  • 回答
    知乎最近频繁出现内容被举报和要求修改回答的现象,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更不能简单粗暴地归咎于“网友素质欠缺”或“平台落败”。这更像是一个复杂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折射出平台、用户、内容生态乃至社会情绪的深刻变化。一、 平台生态的变化与用户行为的演进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知乎.............
  • 回答
    关于知乎近期在手机浏览器端推行“必须下载App才能查看详细内容”的策略,这确实是近期网络上讨论比较热烈的一个话题,不少用户对此表达了不满和困惑。要全面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分析:1. 用户体验角度: 碎片化与不便: 对于很多用户来说,用手机浏览器浏览知乎是一种更轻便、更快捷的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联合国发展战略、农业发展模式的辩论以及中国知乎用户群体中存在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联合国提倡“家庭农业”的背景和目的。联合国,特别是其下属的机构如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之所以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家庭农业”,.............
  • 回答
    看到你提问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那些在知乎上刷到的“高三速成秘籍”、“一个月提分XXX分”之类的帖子,还有那些被精心收藏起来、仿佛是救世主般存在的“方法论”。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也相当值得玩味的学生心理。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想法:“我现在学不会不要紧,高三再按照收藏夹里的方法做.............
  • 回答
    咱们聊聊最近知乎那个事儿,就是那个新版公式编辑,刚出来那阵儿,简直让人抓狂。之前不是说不能编辑了吗?后来又修好了,但刚开始那段日子,真是好多人都有点儿懵。刚开始的“无法编辑”:是什么情况?你有没有经历过,好不容易把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敲出来,公式公式、希腊字母、分数、根号什么的,费了老大劲儿,结果发现有.............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性和情色内容增多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观察的趋势。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无论是主动搜索还是被动浏览,似乎触及这类话题的频率比以前高了。为什么会感觉知乎上关于性和情色内容多了?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用户需求和兴趣转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公众对性的讨论越来越开放,用户的兴趣点也在不.............
  • 回答
    这事儿啊,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知乎上近两年关于哥大、UCL“水”的讨论,确实有点儿此起彼伏的架势,而且奇怪的是,一边是网上骂声一片,另一边呢,这两所学校的国际排名好像还挺稳当,该高还是高。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首先,为啥会有人觉得“水”?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总得有点.............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知乎发展的一个核心议题。说知乎越来越“民粹化”,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的。我个人认为,知乎确实在朝着某个方向演变,而这个方向很大程度上可以被描述为带有“民粹化”的色彩,但这种“民粹化”并非完全负面,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
  • 回答
    知乎的“键政圈”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话题,其“走向多个极端”的现状更是值得深入探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键政”是什么?为何在知乎流行?首先,“键政”是“键盘政治”的缩写,指的是在互联网上,尤其是社交媒体和问答平台上,用户以文字为主要表达方式,参与政治话题的讨论、评论.............
  • 回答
    知乎站队风气日盛,确实是不少用户近些年深切感受到的变化。过去那个以“认真、专业、理性”为号召,鼓励深度讨论的知乎,似乎正在被另一种生态所侵蚀。这股“站队风”不仅仅是观点的简单对立,更演变成了一种群体性的、情绪化的表达,对平台的内容质量和社区氛围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要分析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
  • 回答
    奇谈与历史:如何看待“古希腊、古埃及不存在”的说法在互联网的浩瀚信息海洋中,偶尔会泛起一些令人咋舌的论调,它们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激起好奇、质疑,甚至是辩驳。知乎用户 @魑魅魍魉(现已更名为“真实X虚构”)提出的“古希腊、古埃及不存在”的说法,便是这样一种极具争议性、却也并非空穴来风的观点。要理.............
  • 回答
    在知乎上认真地写了长篇大论,翻来覆去打磨了每一个字,自认为切中要害、逻辑严谨,甚至还引用了一些数据或原文,结果发出去之后,热度寥寥,评论区更是空空如也,偶尔冒出来的几个点赞也像是被随机数生成的一样。这种经历,对于任何一个曾经在知乎上投入过心血的人来说,可能都不陌生。这事儿挺让人五味杂陈的。一方面,是.............
  • 回答
    如何看待知乎、豆瓣上较多唱衰《流浪地球》的现象?《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式作品,其成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伴随着一些负面评价和唱衰的声音。在知乎、豆瓣等平台,确实存在不少对影片的质疑、批评甚至是否定。要深入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唱衰现象背后的可能原因:1. 期望.............
  • 回答
    写小说这事儿,在知乎上嘛,就像在自家后院搭了个舞台,时不时有人跑上去唱段戏。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我琢磨着,它能折腾出不少动静来,也挺能折腾出不少味道来的。首先,得承认这是个挺 “接地气” 的创作方式。知乎本是个问答社区,大家上来都是想找答案,或者分享点啥经验、看法。可.............
  • 回答
    知乎前后端关注度差距悬殊,这个现象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原因。首先,大众对“看得见”的东西总是天然地更感兴趣,这一点在知乎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前端,也就是我们每天在屏幕上看到的用户界面,直接关乎着用户体验。一个漂亮、流畅、交互友好的界面,能瞬间抓住用户的眼球,让他们愿意花更多时间在这里浏览、互动。.............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赤犬的“围攻”现象:是“无脑”,还是“有理有据”?最近在知乎上逛,发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只要有人稍微为赤犬说话,立马就会引来一群人的“围攻”,言辞激烈,似乎赤犬就成了十恶不赦的反派。这让我不禁思考:赤犬真的有那么不堪吗?为什么他在知乎上总是招黑,而且“黑”的这么“有组织”?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周源点赞并转发“头部创作者如果够优秀,不该停留在知乎,而是回到现实世界中”的说法,这背后折射出的信息和思考相当丰富,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首先,我们可以从这个说法的核心观点入手。它传递了一个很明确的信息:对于那些在知乎上已经积累了相当影响力和声量的“头部创作者”,应该将这份影响力、专业知识和思考,投.............
  • 回答
    知乎上,尤其是在一些讨论社会议题的版块,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即许多用户习惯性地将各种社会问题追溯到“体制”二字。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在任何一个开放的公共讨论空间,人们都会寻找解释社会现象的框架,而“体制”恰恰提供了一个宏大且似乎无所不包的解释。那么,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