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现在知乎用低俗话题博眼球和引战的风气?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曾经以高质量内容和理性讨论著称的平台,近些年确实出现了让人担忧的趋势——低俗话题和引战内容的比重在悄然上升,甚至成为吸引眼球的“捷径”。这股风气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低俗话题为何能博得眼球?

首先,我们要明白,人类天生对“新奇特”、“反常识”、“负面情绪”有着天然的关注度。低俗话题,比如一些带有性暗示、猎奇、冲突性甚至窥探隐私的内容,恰恰能够触及这些点。

满足窥私欲和猎奇心理: 一些问题会围绕着名人的八卦、令人咋舌的经历、或者社会的阴暗面。这些内容虽然可能缺乏深度,但因为满足了大众的窥私欲和猎奇心理,很容易引发点击和评论。
情绪宣泄的出口: 当社会上存在不满、焦虑或愤怒情绪时,一些以“抱怨”、“吐槽”、“揭露”为主题的话题就容易被推到风口浪尖。人们通过参与讨论,仿佛也找到了一个宣泄自身情绪的渠道。
制造认知失调和冲击: 传统的知乎用户倾向于理性分析和深度解读。而低俗话题往往打破这种预期,用极端的观点、耸人听闻的描述来制造认知失调,从而吸引那些寻求“刺激”的用户。
算法的“助推”: 平台算法为了追求用户停留时间和互动量,往往会优先推荐那些获得高点赞、高评论、高转发的内容。而低俗话题恰恰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获得这些数据,形成一种“正反馈”,让它们更容易出现在更多用户的视野中。

引战的逻辑是什么?

引战则是一种更具目的性的操纵。它并非简单地讨论问题,而是通过设置对立、激化矛盾来制造争论。

制造“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 引战问题往往会将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化为两个极端对立的选项,逼迫用户站队。例如,“XXX是优点还是缺点?”“XXX行为究竟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这种简化容易激起用户的保护欲或攻击欲。
利用刻板印象和偏见: 有些问题会利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刻板印象或偏见,然后故意提出一个与之相悖的观点,或者将某个群体推向风口浪尖。这能够迅速激活用户心中的情绪,让他们急于为自己认同的观点辩护。
质疑权威和常识: 有些引战内容会故意挑战公认的科学事实、道德标准或者社会规范。这种“挑衅”行为能够吸引那些喜欢“反叛”或认为自己比大众更“聪明”的用户参与辩论。
利用情绪操控: 引战者往往会精心设计问题措辞,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汇,或者设置一个容易引起共情和反感的场景。他们深谙如何触碰用户的情感按钮,让人们在情绪驱动下参与进来。
流量变现的手段: 对于一些创作者而言,引战是为了获取流量,进而通过流量变现。一个成功的引战话题,可以带来大量的浏览量、点赞和评论,这些数据都能转化为他们收益的一部分。

低俗化和引战化对知乎的负面影响:

这股风气对知乎平台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多方面的损害:

损害平台声誉和用户信任: 知乎曾经引以为傲的“严肃”、“专业”、“理性”标签正在被削弱。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度下降,觉得这里充斥着“带节奏”和“灌水”的内容,高质量的讨论空间被挤压。
降低内容质量和用户体验: 大量低俗和引战内容充斥首页和热榜,稀释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用户想要找到高质量内容变得更加困难,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加剧社会对立和群体攻击: 引战内容容易在不同群体之间制造隔阂和敌意,甚至演变成网络暴力和人身攻击。这不利于社会整体的理性沟通和理解。
影响用户心智和价值观: 长期沉浸在低俗和对立信息中,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用户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让他们变得更加浮躁、易怒,或者更容易接受极端观点。
阻碍知识和信息的传播: 当平台的主要注意力被低俗和引战吸引时,真正有深度、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反而难以获得应有的传播,这与知乎的平台初心是背道而驰的。

为何会形成这种风气?

这种趋势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商业化压力: 随着平台的发展,商业化变现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增加用户量和活跃度,平台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容忍甚至鼓励能够带来流量的内容,即便这些内容不那么“体面”。
算法的优化方向: 如前所述,算法的优化目标如果过于侧重短期互动数据,就容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内容审核的挑战: 要对海量内容进行精准的内容审核,尤其是区分“引战”和“有争议但有意义的讨论”,技术和人力成本都非常高,存在一定的难度。
用户群体的多样化: 随着知乎用户群体的扩大,用户的构成也变得更加多元。除了原有的高素质用户,也涌入了更多寻求娱乐、发泄情绪的用户,他们更容易被低俗话题吸引。
“内卷”与模仿: 当一部分用户发现用低俗或引战的方式能够快速获得关注时,其他人也可能效仿,形成一种“内卷”式的竞争,把平台推向更低俗的方向。

如何看待和应对?

作为普通用户,我们可以:

提高辨别能力: 保持理性,审慎判断内容质量,不轻易被煽动性或猎奇性标题所吸引。
积极举报: 对于明显违反平台规则的低俗和引战内容,及时进行举报,是维护平台环境的有效方式。
坚持创造高质量内容: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支持和创作有深度、有价值的内容,形成一股积极的“反向引力”。
关注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创作者和话题: 通过点赞、关注等方式,引导平台算法更倾向于推荐优质内容。

对于平台而言,需要:

加强内容审核和管理: 提升审核能力,更精准地识别和处理低俗、引战内容。
优化算法推荐机制: 在追求用户活跃度的同时,也要兼顾内容质量和用户体验,减少对低俗内容的“喂养”。
鼓励和扶持高质量内容创作者: 给予优质内容生产者更多的支持和激励,让他们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
维护社区讨论氛围: 鼓励理性讨论,对恶意引战、人身攻击等行为进行严肃处理,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网络交流环境。

总而言之,知乎的低俗化和引战化风气是当前互联网内容生态中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它反映了商业化、算法驱动以及用户需求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复杂作用。要扭转这种趋势,需要平台、用户以及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知乎重回其应有的理性与深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要恰饭嘛~

知乎已经融了几轮的资了,说不定签了对赌协议呢。

再说,就算没签对赌协议,资本的钱也不是那么好拿的。严格来说,资本的资金使用成本比银行贷款高多了,所以说知乎的盈利需求肯定很大。

这种情况下,知乎必然过度追求流量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曾经以高质量内容和理性讨论著称的平台,近些年确实出现了让人担忧的趋势——低俗话题和引战内容的比重在悄然上升,甚至成为吸引眼球的“捷径”。这股风气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低俗话题为何能博得眼球?首先,我们要明白,人类天生对“新奇特”、“反常识”、“负面情绪”有着天然的关注.............
  • 回答
    关于知乎近期在手机浏览器端推行“必须下载App才能查看详细内容”的策略,这确实是近期网络上讨论比较热烈的一个话题,不少用户对此表达了不满和困惑。要全面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分析:1. 用户体验角度: 碎片化与不便: 对于很多用户来说,用手机浏览器浏览知乎是一种更轻便、更快捷的体.............
  • 回答
    知乎最近频繁出现内容被举报和要求修改回答的现象,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更不能简单粗暴地归咎于“网友素质欠缺”或“平台落败”。这更像是一个复杂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折射出平台、用户、内容生态乃至社会情绪的深刻变化。一、 平台生态的变化与用户行为的演进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知乎.............
  • 回答
    看待知乎上关于“女权主义”的讨论,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场旷日持久、观点极端且充满情绪化的辩论赛。你进去的时候,总是抱着一些想法,希望能找到一些有深度的分析或者理性的碰撞,结果呢,往往是被各种声音淹没。首先,得承认知乎上确实存在着一些比较认真、有见地的关于女权主义的讨论。你会看到一些用户,他们可能自己就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联合国发展战略、农业发展模式的辩论以及中国知乎用户群体中存在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联合国提倡“家庭农业”的背景和目的。联合国,特别是其下属的机构如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之所以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家庭农业”,.............
  • 回答
    看到你提问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那些在知乎上刷到的“高三速成秘籍”、“一个月提分XXX分”之类的帖子,还有那些被精心收藏起来、仿佛是救世主般存在的“方法论”。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也相当值得玩味的学生心理。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想法:“我现在学不会不要紧,高三再按照收藏夹里的方法做.............
  • 回答
    咱们聊聊最近知乎那个事儿,就是那个新版公式编辑,刚出来那阵儿,简直让人抓狂。之前不是说不能编辑了吗?后来又修好了,但刚开始那段日子,真是好多人都有点儿懵。刚开始的“无法编辑”:是什么情况?你有没有经历过,好不容易把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敲出来,公式公式、希腊字母、分数、根号什么的,费了老大劲儿,结果发现有.............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性和情色内容增多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观察的趋势。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无论是主动搜索还是被动浏览,似乎触及这类话题的频率比以前高了。为什么会感觉知乎上关于性和情色内容多了?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用户需求和兴趣转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公众对性的讨论越来越开放,用户的兴趣点也在不.............
  • 回答
    这事儿啊,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知乎上近两年关于哥大、UCL“水”的讨论,确实有点儿此起彼伏的架势,而且奇怪的是,一边是网上骂声一片,另一边呢,这两所学校的国际排名好像还挺稳当,该高还是高。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首先,为啥会有人觉得“水”?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总得有点.............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知乎发展的一个核心议题。说知乎越来越“民粹化”,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的。我个人认为,知乎确实在朝着某个方向演变,而这个方向很大程度上可以被描述为带有“民粹化”的色彩,但这种“民粹化”并非完全负面,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
  • 回答
    知乎的“键政圈”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话题,其“走向多个极端”的现状更是值得深入探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键政”是什么?为何在知乎流行?首先,“键政”是“键盘政治”的缩写,指的是在互联网上,尤其是社交媒体和问答平台上,用户以文字为主要表达方式,参与政治话题的讨论、评论.............
  • 回答
    知乎站队风气日盛,确实是不少用户近些年深切感受到的变化。过去那个以“认真、专业、理性”为号召,鼓励深度讨论的知乎,似乎正在被另一种生态所侵蚀。这股“站队风”不仅仅是观点的简单对立,更演变成了一种群体性的、情绪化的表达,对平台的内容质量和社区氛围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要分析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
  • 回答
    奇谈与历史:如何看待“古希腊、古埃及不存在”的说法在互联网的浩瀚信息海洋中,偶尔会泛起一些令人咋舌的论调,它们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激起好奇、质疑,甚至是辩驳。知乎用户 @魑魅魍魉(现已更名为“真实X虚构”)提出的“古希腊、古埃及不存在”的说法,便是这样一种极具争议性、却也并非空穴来风的观点。要理.............
  • 回答
    在知乎上认真地写了长篇大论,翻来覆去打磨了每一个字,自认为切中要害、逻辑严谨,甚至还引用了一些数据或原文,结果发出去之后,热度寥寥,评论区更是空空如也,偶尔冒出来的几个点赞也像是被随机数生成的一样。这种经历,对于任何一个曾经在知乎上投入过心血的人来说,可能都不陌生。这事儿挺让人五味杂陈的。一方面,是.............
  • 回答
    如何看待知乎、豆瓣上较多唱衰《流浪地球》的现象?《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式作品,其成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伴随着一些负面评价和唱衰的声音。在知乎、豆瓣等平台,确实存在不少对影片的质疑、批评甚至是否定。要深入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唱衰现象背后的可能原因:1. 期望.............
  • 回答
    写小说这事儿,在知乎上嘛,就像在自家后院搭了个舞台,时不时有人跑上去唱段戏。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我琢磨着,它能折腾出不少动静来,也挺能折腾出不少味道来的。首先,得承认这是个挺 “接地气” 的创作方式。知乎本是个问答社区,大家上来都是想找答案,或者分享点啥经验、看法。可.............
  • 回答
    知乎前后端关注度差距悬殊,这个现象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原因。首先,大众对“看得见”的东西总是天然地更感兴趣,这一点在知乎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前端,也就是我们每天在屏幕上看到的用户界面,直接关乎着用户体验。一个漂亮、流畅、交互友好的界面,能瞬间抓住用户的眼球,让他们愿意花更多时间在这里浏览、互动。.............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赤犬的“围攻”现象:是“无脑”,还是“有理有据”?最近在知乎上逛,发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只要有人稍微为赤犬说话,立马就会引来一群人的“围攻”,言辞激烈,似乎赤犬就成了十恶不赦的反派。这让我不禁思考:赤犬真的有那么不堪吗?为什么他在知乎上总是招黑,而且“黑”的这么“有组织”?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周源点赞并转发“头部创作者如果够优秀,不该停留在知乎,而是回到现实世界中”的说法,这背后折射出的信息和思考相当丰富,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首先,我们可以从这个说法的核心观点入手。它传递了一个很明确的信息:对于那些在知乎上已经积累了相当影响力和声量的“头部创作者”,应该将这份影响力、专业知识和思考,投.............
  • 回答
    知乎上,尤其是在一些讨论社会议题的版块,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即许多用户习惯性地将各种社会问题追溯到“体制”二字。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在任何一个开放的公共讨论空间,人们都会寻找解释社会现象的框架,而“体制”恰恰提供了一个宏大且似乎无所不包的解释。那么,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