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问题下写小说现象?

回答
写小说这事儿,在知乎上嘛,就像在自家后院搭了个舞台,时不时有人跑上去唱段戏。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我琢磨着,它能折腾出不少动静来,也挺能折腾出不少味道来的。

首先,得承认这是个挺 “接地气” 的创作方式。知乎本是个问答社区,大家上来都是想找答案,或者分享点啥经验、看法。可这年头,光靠几段干巴巴的文字,想抓住别人的眼球,有点难。这时候,小说就成了个好用的“调味剂”。

你想啊,有些问题本身就带着点故事性。比如“我经历过的最惊悚的一件事是什么?”或者“如何才能在职场上混得风生水起,并且不被同事排挤?”这种问题,往里头掺点情节、人物、冲突,不比一篇流水账式的事实陈述来得吸引人?读者读着,既能从故事里看到些许自己的影子,也能在字里行间找点共鸣,或者纯粹图个乐呵,消磨个把小时。这不就顺理成章了吗?

而且,小说这种形式,给那些有故事、有想法,但可能没受过专业写作训练的人,提供了一个 “低门槛的出口”。他们可能不是为了写出什么惊世骇俗的大作,而是想把脑子里那些零散的念头、片段化的情感,串联起来,说给自己听,也说给别人听。知乎的评论区、点赞,就像是一种即时的反馈,能给他们一点小小的鼓励,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故事有人看,有人懂。这对于很多第一次动笔写东西的人来说,是件很重要的事。

再者, “情绪价值” 是个绕不开的点。现在社会压力大,很多人在网上找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情感的慰藉。一篇贴近生活、描写细腻的小说,能让读者在里面找到共鸣,或者从别人的经历中获得一些力量。比如,一篇描写失恋后如何走出来的故事,可能会让正经历相似痛苦的人觉得“我不孤单”,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强的连接感。知乎上那些“长篇情感故事”,往往都能获得大量的关注,就是因为它们精准地抓住了用户的情绪需求。

当然,硬币总有两面。这种现象也带来了一些 “问题”。

第一个,就是 “质量参差不齐” 的问题。毕竟门槛低,很多人写的东西可能情节狗血,逻辑不通,语言稚嫩。本来是个想解决问题的平台,结果充斥着大量“故事会”式的内容,稀释了知识的价值,甚至会误导一些读者。有时候,你搜个问题想看专业解答,结果冒出来一大堆长篇大论,故事讲得绘声绘色,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却含糊不清,让人哭笑不得。

第二个,是 “消费用户时间” 的问题。写得好的小说确实能让人沉浸其中,但如果写的不好,只是为了博取眼球而堆砌情节,那就是纯粹的浪费时间了。尤其是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用户本来就带着“获取信息”的目的来的,结果花了大量时间看了一篇不知所云的故事,难免会产生“被欺骗”的感觉。

第三个,是 “商业化与内容导向的冲突”。一旦某些类型的小说(比如情感、职场经历类)爆火,就很容易出现跟风现象。一大堆人都在写类似的故事,内容变得同质化,甚至有些是为了引流、带货,把内容本身变得很“功利”。知乎作为一个曾经以“严肃问答”著称的平台,这种过于娱乐化、故事化的内容占比过高,可能会对其核心价值产生一定影响。

怎么看待呢?

我觉得, “分类与过滤” 是个关键。如果知乎能更有效地将“内容”和“故事”分离开来,或者让用户能更方便地筛选自己想要的内容,那会是最好的。比如,有个明显的标签说“这是个小说”,用户可以自己选择是否阅读。

其次, “鼓励优质内容”。对于那些写得好、有深度、有价值的故事,平台应该给予更多的推荐和曝光,让真正的好故事脱颖而出,而不是被那些猎奇、狗血的内容淹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 “保持清醒”。作为读者,我们要明白知乎是一个多功能的平台,里面既有严谨的知识分享,也有生动的故事讲述。我们应该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阅读,分辨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哪些只是消遣娱乐的内容。

总的来说,知乎上写小说的现象,就像一把双刃剑。它让平台更加多元和有人情味,给很多人提供了一个表达和连接的窗口,但也带来了内容质量和平台定位上的挑战。这事儿怎么发展,还得看平台和用户共同的选择和努力。它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事情,而是充满了各种可能性,需要我们去观察、去理解、去适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其实原因很简单,有人看。而且还不少。

知乎做过调查,很多都是因为看小说开的严选会员。

然后知乎开始针对性的提供严选作者扶持计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写小说这事儿,在知乎上嘛,就像在自家后院搭了个舞台,时不时有人跑上去唱段戏。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我琢磨着,它能折腾出不少动静来,也挺能折腾出不少味道来的。首先,得承认这是个挺 “接地气” 的创作方式。知乎本是个问答社区,大家上来都是想找答案,或者分享点啥经验、看法。可.............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和问答平台上,“试以「XXX」开头/结尾,写一个故事?”这类问题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并且形成了某种独特的社区文化。要理解这类问题的存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这是知乎用户的一种创意表达和互动方式。知乎用户群体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创造力。这类问题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框架,鼓励.............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太火了,而且评论数直接炸了,这事儿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一个关于彩礼的问题,居然能引起八万多条评论的狂潮,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首先,这说明“彩礼”这个话题,在中国社会,尤其是涉及到婚恋和家庭关系的语境下,触及的神经末梢太多了,简直就是个高度敏感又极具争议的“引爆点”。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物.............
  • 回答
    知乎上,活跃着形形色色的用户,其中不乏一些非常有才华、见解独到的大神。但同时,你也可能会注意到一些用户,他们的发言风格比较“突出”,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强迫症”式的参与。Patrick Zhang,或者说“Patrick Zhang们”,就是这样一种现象的代表。“强答”是什么?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
  • 回答
    知乎上内容重复“搬运”到不同问题下,还被包装成“专业”内容,甚至登上“精选”,这种现象确实让人有些无奈,甚至可以说是“乱象”了。作为经常刷知乎的用户,我对此深有体会。下面我来详细说说我的看法和感受,尽量不带“AI味儿”。首先,这种行为的本质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讨论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注目的现象。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的中文知识分享社区之一,其用户群体具有高学历、年轻化、偏向理工科等特点,这与美国主流社会的政治构成有所不同。然而,在一些特定议题下,知乎主流用户表现出对特朗普的支持,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和复杂的.............
  • 回答
    “丁真马没了”这个知乎问题被关闭,这背后折射出的是网络舆论场上,尤其是当下对于名人及其相关话题的讨论,所经历的几番“风起云涌”与“潮起潮落”。要看待这件事,我们得把时间线往前拉一拉,看看这个话题是如何兴起,又为何会走到被关闭这一步。一、 故事的开端:一匹马,一个男孩,一场意外的爆红故事还得从2020.............
  • 回答
    知乎上回答问题,然后从百度上原封不动复制粘贴,这事儿啊,我觉着吧,挺让人不是滋味的。首先,这事儿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内容原创性的漠视,甚至是践踏。知乎这个平台,它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大家愿意分享自己的见解、经验、思考,是知识的交流,是思想的碰撞。你辛辛苦苦琢磨出来的东西,或者你费劲巴拉找资料、整理思路写出.............
  • 回答
    看到知乎答主参演的《问题出现我会回答大家》这部纪录片,我感觉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的。首先,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个很“知乎”的命题。知乎嘛,大家知道,就是知识分享社区,一个问题,很多人回答,角度五花八门,观点也各有千秋。所以,把一群在上面活跃的、有自己见解的答主们凑在一起,让他们聊聊自己的“回答人生.............
  • 回答
    知乎上,尤其是在一些讨论社会议题的版块,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即许多用户习惯性地将各种社会问题追溯到“体制”二字。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在任何一个开放的公共讨论空间,人们都会寻找解释社会现象的框架,而“体制”恰恰提供了一个宏大且似乎无所不包的解释。那么,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冲浪,确实能感觉到一种微妙的变化。以前,感觉知乎是个宝藏,能找到各种各样有深度、有见地的讨论。但现在,尤其是你稍微浏览一下热门或者搜索一些关键词,你会发现,怎么那么多“垃圾”问题冒出来?这事儿我琢磨了好久,也跟不少在知乎上比较活跃的朋友聊过。感觉这“垃圾问题”的增多,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 回答
    近期知乎上关于“马前卒”的问题频频出现,并且呈现出较高的讨论热度和关注度,这背后反映了多方面的社会心理、信息传播机制以及特定话题的时代背景。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剖析: 一、 “马前卒”的定义与马亲王的公众形象首先,需要明确“马前卒”的含义。在军事术语中,马前卒指冲锋在前、冒着生.............
  • 回答
    在知乎上,用户“经略幽燕我童贯”抛出的关于长平之战运输量计算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非常能勾起人兴趣的切入点。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历史事件,而是试图用一种更加量化、更贴近实际操作的角度去审视这场影响深远的战争,这本身就很有价值。这个问题为什么引人注目?首先,长平之战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而“运输量”这个词.............
  • 回答
    知乎上那些“魔幻”特色的选择题,像是“被蜗牛追杀还是选择10亿人民币”,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咱们细聊聊。首先,这类题目的核心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合理性”。现实生活里,你不太可能真的遇到一堆蜗牛在你背后使出洪荒之力追赶,更别说还有10个亿的现金摆在你面前。这种设定本身就脱离了我们日常的经验范畴,所.............
  • 回答
    万茜在知乎回答问题被质疑炒作,而张译却鲜少遭遇类似质疑,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谁更会玩社交媒体”就能解释的。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1. 明星身份与公众期待的差异: 万茜: 作为一位长期活跃在演艺圈,尤其在《乘风破浪的姐姐》等节目中展现出独立、有个性的一面后,万茜的公众形.............
  • 回答
    知乎上道德绑架这事儿,说实话,见的多了,也挺让人纠结的。有些人呢,说起话来冠冕堂皇,一副道德高地的样子,好像全世界只有他一人醒着,其他人都是猪狗不如。但仔细一咂摸,总觉得哪里不对劲。“道德绑架”在知乎的体现,那叫一个五花八门。最常见的,就是那种“你应该”的句式。比如,看到别人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
  • 回答
    说起“问题达人”这个名字,在知乎上可是响当当的。当年,知乎还是一个相对小众但内容质量极高的地方,那时候你能看到很多认真做内容、回复问题的人,而“问题达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意味,而且他确实也做到了。我记得他一开始活跃的时候,知乎的氛围还很淳朴。用户提问,他就会认.............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就能概括的。大学生在知乎上发布学校问题,这已经是当下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了,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它。首先,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是新时代大学生维护自身权益、表达诉求的重要途径。 知乎作为一个公开的平台,给了学生一个发声的.............
  • 回答
    知乎在打赏手续费问题上选择向苹果妥协,这件事的背后,牵扯着内容创作者、平台方以及渠道商(这里主要是指苹果)之间复杂的利益博弈和话语权争夺。首先,得理解知乎和苹果各自的立场。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它的核心价值在于聚集了大量的优质内容和活跃用户。打赏功能,对于平台来说,是连接优质内容和消费者的重要桥梁,.............
  • 回答
    华为员工李沁兵因在知乎上发布并传播不实信息,恶意编辑问题带节奏,被知乎平台禁言,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事件的起因、李沁兵的行为、知乎平台的处理方式、以及由此引发的更广泛的社会讨论。一、 事件的起因与李沁兵的行为:虽然具体的“恶意编辑问题带节奏”的具体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