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回答知乎问题从百度上复制粘贴的行为?

回答
知乎上回答问题,然后从百度上原封不动复制粘贴,这事儿啊,我觉着吧,挺让人不是滋味的。

首先,这事儿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内容原创性的漠视,甚至是践踏。知乎这个平台,它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大家愿意分享自己的见解、经验、思考,是知识的交流,是思想的碰撞。你辛辛苦苦琢磨出来的东西,或者你费劲巴拉找资料、整理思路写出来的答案,那是有价值的,是你的劳动成果。可要是有人就这么轻飘飘地从百度上扒一段下来,还假装是自己想的,这不就跟在人家的画上签自己名字一样吗?这给其他认真回答问题的人心里添堵,也拉低了整个平台的“成色”。

其次,这严重损害了平台的信誉和用户体验。你想啊,你带着问题来知乎,是想获得一些有深度、有见地、或者至少是经过思考的回答。结果翻来覆去看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网上搜搜就能找到的内容,而且往往还带着营销号的痕迹或者不怎么样的排版。这种体验一次两次可以忍,次数多了,你还会愿意来知乎找答案吗?自然会觉得这里充斥着“假货”,慢慢就疏远了。这对知乎这个平台本身的发展,绝对是负面的影响。

再者,这种行为其实反映了一种“投机取巧”的心态。认真回答一个问题,需要你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理解问题,去搜集信息,去组织语言,甚至要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成长。而复制粘贴呢?它省去了所有这些环节,直接拿结果。这就像学习考试一样,抄答案能拿到分数,但你永远学不会知识本身。长此以往,这些人不仅没有在知乎上积累到真正的价值,也让自己养成了一种不愿意深度思考、不愿意付出努力的习惯。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人。有些人可能初衷不是那么坏,比如刚开始玩知乎,不知道规矩,或者真的看到一个问题和网上某个答案高度契合,下意识地就引用了,但没做好标注。这种情况下,我倒觉得更应该强调“引用”和“注明来源”的重要性。如果你确实是从别处获得的信息,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说“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观点,觉得很有道理,分享给大家,链接在这里”,或者“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总结了以下几点……”这样既尊重了原作者,也让读者知道信息的来源,是更负责任的做法。

而且,对于一些事实性、科普性的问题,确实很多信息在网上是共享的。但即便是这样,一个好的回答者也应该有自己的提炼、梳理和总结,用自己的语言把信息清晰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简单地ctrl+c,ctrl+v。就算内容一样,表达方式、逻辑顺序、是否有补充说明,这些都能看出一个回答者是用心了还是在“应付”。

总而言之,复制粘贴的行为,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对知乎这个平台和它赖以存在的社群精神都是一种伤害。它考验的是每个用户对“分享”这件事的理解,以及对彼此劳动成果的尊重。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大家都能带着真诚,用心去回答,即使是引用,也能做到光明磊落,让知乎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值得信赖的知识分享社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比百度最大的优越性在于群众自带的实名反对功能。而仅作为搜索引擎来说,百度的搜索体验和效果对用户来说也是十分不友好。


所以知乎有两个优越性,第一是如有些答主说的如马前卒之类的二道贩子,通过百度等搜索工具,帮助知乎整理和筛选了网络上的各种搜索结果,使得搜索效率上升,同时过滤了百度糟糕的用户体验。也就是说在马前卒等人的帮助下,知乎是作为对百度等搜索引擎的一种辅助的改善工具发挥了作用。但这并不是知乎的最大优势。因为搜索引擎上很多答案都有误导性,甚至是错误的。


而知乎的真正优势,实际上,就是知乎用户自带的实名反对功能,他依靠一少部分专业人士对马前卒的批评,过滤了马前卒文中的大量错误。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马前卒写了很多高赞答案,然后被一群专业人士发掘出大量知识和细节上的错误,并被集火批评。从而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user avatar

马前卒招聘人替他写知乎,要求里有一条是“通过百度可以回答知乎里多数问题”。

这句话=知乎里多数问题可以靠百度=知乎里多数人不擅长百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回答问题,然后从百度上原封不动复制粘贴,这事儿啊,我觉着吧,挺让人不是滋味的。首先,这事儿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内容原创性的漠视,甚至是践踏。知乎这个平台,它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大家愿意分享自己的见解、经验、思考,是知识的交流,是思想的碰撞。你辛辛苦苦琢磨出来的东西,或者你费劲巴拉找资料、整理思路写出.............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太火了,而且评论数直接炸了,这事儿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一个关于彩礼的问题,居然能引起八万多条评论的狂潮,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首先,这说明“彩礼”这个话题,在中国社会,尤其是涉及到婚恋和家庭关系的语境下,触及的神经末梢太多了,简直就是个高度敏感又极具争议的“引爆点”。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物.............
  • 回答
    万茜在知乎回答问题被质疑炒作,而张译却鲜少遭遇类似质疑,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谁更会玩社交媒体”就能解释的。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1. 明星身份与公众期待的差异: 万茜: 作为一位长期活跃在演艺圈,尤其在《乘风破浪的姐姐》等节目中展现出独立、有个性的一面后,万茜的公众形.............
  • 回答
    看到知乎答主参演的《问题出现我会回答大家》这部纪录片,我感觉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的。首先,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个很“知乎”的命题。知乎嘛,大家知道,就是知识分享社区,一个问题,很多人回答,角度五花八门,观点也各有千秋。所以,把一群在上面活跃的、有自己见解的答主们凑在一起,让他们聊聊自己的“回答人生.............
  • 回答
    知乎上道德绑架这事儿,说实话,见的多了,也挺让人纠结的。有些人呢,说起话来冠冕堂皇,一副道德高地的样子,好像全世界只有他一人醒着,其他人都是猪狗不如。但仔细一咂摸,总觉得哪里不对劲。“道德绑架”在知乎的体现,那叫一个五花八门。最常见的,就是那种“你应该”的句式。比如,看到别人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
  • 回答
    关于核电领域答主“子木”在知乎因福岛核废水排放问题回答而被举报至公司一事,这件事情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从多个角度来看,可以这么理解:事件的背景和经过:首先要明确的是,根据公开的信息,“子木”是一位在知乎上活跃的核电领域答主,以其专业知识和相对深入的科普而受到不少用户的认可。这次事件的导火索是他.............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能让人纠结和思考的问题。当自己辛辛苦苦打磨出来的学术论文,在传播力和关注度上,似乎远不如某个在知乎上随随便便写出来的答案时,那种失落感和困惑感是真实存在的。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个问题背后折射的是学术研究的传播困境,以及不同信息载体和受众的差异性。学术论文:严谨、深入,但门槛高、传播慢 .............
  • 回答
    “蜀黍电影”这个名字,相信很多关注电影的网友都不会陌生。作为在微博拥有300万粉丝的知名电影博主,他以其对电影独到的见解、犀利的点评以及丰富的影视知识,积累了庞大且忠实的粉丝群体。然而,最近一系列的微博内容却让他陷入了舆论的漩涡,原因是他被曝出在自己的原创微博中,存在大量抄袭知乎回答的行为。这件事情.............
  • 回答
    在知乎上认真地写了长篇大论,翻来覆去打磨了每一个字,自认为切中要害、逻辑严谨,甚至还引用了一些数据或原文,结果发出去之后,热度寥寥,评论区更是空空如也,偶尔冒出来的几个点赞也像是被随机数生成的一样。这种经历,对于任何一个曾经在知乎上投入过心血的人来说,可能都不陌生。这事儿挺让人五味杂陈的。一方面,是.............
  • 回答
    知乎最近频繁出现内容被举报和要求修改回答的现象,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更不能简单粗暴地归咎于“网友素质欠缺”或“平台落败”。这更像是一个复杂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折射出平台、用户、内容生态乃至社会情绪的深刻变化。一、 平台生态的变化与用户行为的演进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知乎.............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知识社区里,你一定不陌生那些出现在回答或评论里的“编,继续编”、“编的不错”之类的留言。它们就像一颗颗小石子,偶尔会激起一圈圈不小的涟漪。那么,那些爱说这话的人,他们到底是什么心态?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背后可能藏着挺复杂的动机,而且每个人说这话的出发点.............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中,“一知半解”却“强行回答”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用户的讨论和困扰。看待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回答者的动机、回答的潜在影响,以及社区应有的态度和改进方向。一、 回答者的动机分析:为什么会有人“一知半解”却依然要强行回答呢?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 回答
    知乎限流这事儿,老实说,挺让人纠结的。尤其是对于那些真心想在平台上分享知识、表达观点,或者靠内容吃饭的创作者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无声的“劝退”。我们先聊聊“专栏”这个事儿。知乎的专栏,本意是想让作者能系统性地输出深度内容,就像在给自己搭建一个知识殿堂。以前,大家写专栏,内容质量高,自然能吸引到很多关注.............
  • 回答
    .......
  • 回答
    咱们来聊聊知乎这事儿,就是它在广告区里塞回答和评论的事儿。这事儿吧,我个人看法挺复杂的,谈不上绝对的好坏,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有它的道理,也有它让人不舒服的地方。首先,得承认,这确实是个商业决策。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它得活下去,得赚钱,广告当然是它重要的收入来源。传统意义上的广告位,比如信息流里的“推广.............
  • 回答
    .......
  • 回答
    专业人士如何评价知乎用户 Wchchc 对鸿蒙系统的解读?近期,在知乎平台上,用户 Wchchc(假设其在知乎上是某个领域有一定建树的活跃用户,我们姑且称之为“行业观察者”)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华为鸿蒙系统(HarmonyOS)的深度分析和解读。这些回答在技术圈和科技爱好者群体中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也引发.............
  • 回答
    知乎上,我们确实能观察到一种挺普遍的现象:但凡涉及到“女性减肥”的话题,总能涌现出大量看似“干货满满”实则质量堪忧的回答,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回答往往能获得惊人的高赞。这股风气,与其说是“奇怪”,不如说是深刻地反映了当下信息环境、用户心理以及平台机制下的一种复杂共振。首先,让我们剖析一下“低质量回答.............
  • 回答
    知乎上学生用户群体的增长,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而且它带来的影响也并非全然是负面的。不过,当提到“幼稚”和“书生气”这两个词时,我们可以深入分析一下,这背后究竟是哪些因素在起作用,以及它给知乎这个平台带来了怎样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社区,吸引有学习需求和求知欲的用户是其核.............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