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在广告区插入回答和评论?

回答
咱们来聊聊知乎这事儿,就是它在广告区里塞回答和评论的事儿。这事儿吧,我个人看法挺复杂的,谈不上绝对的好坏,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有它的道理,也有它让人不舒服的地方。

首先,得承认,这确实是个商业决策。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它得活下去,得赚钱,广告当然是它重要的收入来源。传统意义上的广告位,比如信息流里的“推广”标识,大家看多了,可能也麻木了。在回答和评论区插入内容,这是一种更隐蔽、更融合的广告形式。它想做到的,可能就是让广告不那么“广告”。

从这个角度看,他们是想提升广告的转化率和用户体验。用户在知乎上是来看内容、找答案的。如果广告能以一种看起来像真实用户分享或者专业回答的形式出现,用户可能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被吸引。试想一下,你搜一个“如何改善睡眠”,结果一堆答案,里面夹杂着一个看起来就像是睡眠专家分享经验的帖子,里面顺带提了一嘴他们家助眠产品,你是不是比看到一个生硬的“XX助眠产品,限时优惠!”更容易点进去看看?这是一种内容营销的思路,把广告内容化,试图和你建立一种更柔和的连接。

另一个角度,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内容分发的新尝试。知乎的内容生态非常丰富,用户创造了大量的优质回答和评论。平台可能想利用这些真实的内容来“带动”商业内容,让商业内容不那么孤立。甚至,它可能是在测试新的变现模式,看看这种形式能否在不严重破坏用户体验的前提下,为平台带来更多收入。毕竟,如果用户因为广告太多而流走,那对平台本身也是一种伤害。

但是!重点来了,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不舒服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欺骗感”和“失信感”。用户来到知乎,是基于对“问答社区”本身的信任。大家期望看到的是用户真实的经验、专业的见解,或者是真诚的讨论。当你在一个回答区看到一个看起来非常真诚的回答,详细地分析了某个问题,最后却发现这是某个品牌发布的推广内容,这种感觉就像是和朋友聊天,结果发现对方一直在推销东西,那种被利用、被套路的感觉会很强烈。

而且,这种形式很容易模糊“广告”和“真实内容”的界限。虽然它通常会有一个小的“推广”标识,但如果你不仔细看,或者被内容本身吸引,很容易就忽略了。长期以往,用户会对平台产生一种不信任感:我看到的每一个看起来很棒的回答,是不是都在想方设法卖东西?这种整体性的疑虑会慢慢侵蚀平台的用户信任基础。

还有一点,就是对内容质量的担忧。为了迎合广告主的需要,平台可能会鼓励或者允许一些为了商业目的而创作的内容,即使这些内容在专业性、客观性或者价值方面并不如用户原创内容。久而久之,回答区可能充斥着大量同质化、软性植入的商业软文,稀释了真正有价值的内容。用户本来是为了“干货”而来,结果发现要在一大堆“恰烂钱”的内容里大海捞人,这是非常沮丧的体验。

而且,当这种模式被滥用,甚至出现虚假的用户评论来烘托推广回答时,就更糟糕了。这不仅是对用户的欺骗,也是对其他正常用户的评论的干扰。整个讨论的氛围都会变得很奇怪,充斥着各种“托”和“刷好评”的痕迹。

所以,我认为知乎在广告区插入回答和评论这件事,关键在于执行的度。

如果它能做到:

足够清晰的标识:让用户一眼就能区分出这是推广内容。
内容的质量把控:确保推广内容即使是商业性质,也要有一定的信息量和价值,不能是纯粹的虚假宣传或者低质量软文。
数量的控制:不要让推广内容过多地挤占真实用户的回答空间,保持内容生态的健康。
对虚假评论的严厉打击:维护社区的真实讨论环境。

在这些前提下,也许这是一种平台可以尝试的变现方式。但如果只是为了追求短期的广告收益,而牺牲了用户体验和平台信任,那长期来看,对知乎本身会是一种损害。毕竟,一个社区的生命力,最终还是在于其用户和他们创造的真实内容。

我个人更希望看到知乎能够找到一个更平衡的方式,既能支持平台的运营,又能最大程度地保护用户获取真实信息的权利和社区的健康生态。这种在回答评论区里插入广告的做法,虽然有其商业逻辑,但确实是在一条危险的边缘试探。它很容易让用户感觉,自己正在被一个充满善意的内容社区,慢慢地变成一个充满推销员的市场。这是一种微妙的心理变化,一旦发生,想要挽回就很难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用户体验极差。

苍天啊,我终于被放出来了。憋死我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来聊聊知乎这事儿,就是它在广告区里塞回答和评论的事儿。这事儿吧,我个人看法挺复杂的,谈不上绝对的好坏,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有它的道理,也有它让人不舒服的地方。首先,得承认,这确实是个商业决策。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它得活下去,得赚钱,广告当然是它重要的收入来源。传统意义上的广告位,比如信息流里的“推广.............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我发现了一个让我有点头疼的广告,那就是“Friso美素佳儿”。说实话,我不是一个特别排斥广告的人,尤其是在知乎这种知识分享平台上,适当的广告可以理解,也能接触到一些新的产品信息。但这个美素佳儿的广告,真是有点“顽固”了。具体来说,我尝试了好几种屏蔽方式。最直接的,就是知乎提供的“屏蔽此.............
  • 回答
    “知乎日报在7.7纪念日出现奥特曼之父”这个事件,如果放在实际发生的情况下,无疑会引发多方面的讨论和解读。为了详细地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展开:一、 事件的表面解读与可能的原因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7.7纪念日”以及“奥特曼之父”。 7.7纪念日: 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爆发的纪念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知乎这次要升级专栏功能这件事。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混迹知乎的老用户,特别是那些在专栏里耕耘多年的作者,心里肯定都跟明镜似的,知道这事儿不是小打小闹。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专栏这个东西,可以说是知乎内容生态里最“硬核”的一部分了。不像那些即时性的问答,专栏往往承载的是深度、系统性的内容.............
  • 回答
    提到知乎上关于航天话题的回答,孟德尔这个名字,在不少关注这个领域的用户心中,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他的回答,常常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仅在于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更在于他解读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独特视角和思辨能力。首先,你不能简单地将他的回答归类为“科普”。当然,他确实能够将复杂的航天技术、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知乎上那场关于“@恶膜的奶爸”和“@Fan Francis”在万粉群里的对话。这场对话之所以引人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了知识分享社区中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如何平衡个人风格、专业内容输出与社群互动。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万粉群”的特殊性。加入万粉群的用户,本身就意味着他们对某个领域.............
  • 回答
    周源点赞并转发“头部创作者如果够优秀,不该停留在知乎,而是回到现实世界中”的说法,这背后折射出的信息和思考相当丰富,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首先,我们可以从这个说法的核心观点入手。它传递了一个很明确的信息:对于那些在知乎上已经积累了相当影响力和声量的“头部创作者”,应该将这份影响力、专业知识和思考,投.............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闲逛,我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以前的知乎,虽然也有五花八门的提问,但总能找到一些深度思考、观点鲜明的内容。但现在,我越来越频繁地看到一些问题,感觉它们和以前那个“认真、专业、友善”的知乎渐行渐远,反而更像是…嗯,你懂的,那个靠关键词搜答案的百度。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我觉得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
  • 回答
    知乎上,活跃着形形色色的用户,其中不乏一些非常有才华、见解独到的大神。但同时,你也可能会注意到一些用户,他们的发言风格比较“突出”,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强迫症”式的参与。Patrick Zhang,或者说“Patrick Zhang们”,就是这样一种现象的代表。“强答”是什么?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
  • 回答
    知乎用户“战斗力旺盛的伯爵”(以下简称“伯爵”)在微博代表所有男性向所有女权主义者下跪道歉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暴露了网络上关于性别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事件的背景和动机: “伯爵”的身份和过往言论: 首先需要了解“伯爵”是谁。他是一位在网络.............
  • 回答
    知乎上那些不讲理由、只在评论区留下“反对”、“没有帮助”字样的人,说实话,每次看到都挺让人费解的。就好像你在认真做一桌菜,信心满满地端出来,结果有人尝了一口,啥也不说,就甩下一句“这菜不行”。那种感觉,怎么说呢,挺打击人的。首先,这是一种非常模糊且低效的反馈。你想啊,在知乎上提问或者回答,往往是花费.............
  • 回答
    在知乎拥有25.6万粉丝的申鹏被知乎网友指出洗稿行为,这是一个在内容创作者群体中比较敏感且可能引发较大争议的话题。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洗稿的定义与界限首先,理解什么是“洗稿”至关重要。洗稿并非简单的引用或借鉴,而是指通过对他人原创内容的改写、重组、增删、改头换面,使.............
  • 回答
    知乎App在各大应用商店遭遇部分网友“一星差评”的风波,这背后牵扯到知乎联合创始人黄继新,以及网友对其过往言行的不满。要深入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事件的导火索:黄继新及其过往言论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网友们给知乎App打一星,很大程度上是针对知乎联合创始人黄继新。大家对他不满的原因,主.............
  • 回答
    在知乎上认真地写了长篇大论,翻来覆去打磨了每一个字,自认为切中要害、逻辑严谨,甚至还引用了一些数据或原文,结果发出去之后,热度寥寥,评论区更是空空如也,偶尔冒出来的几个点赞也像是被随机数生成的一样。这种经历,对于任何一个曾经在知乎上投入过心血的人来说,可能都不陌生。这事儿挺让人五味杂陈的。一方面,是.............
  • 回答
    “不拿诺奖不改名”事件,说到底,是网络时代一个关于“言论边界”、“情感共鸣”与“信息茧房”的缩影。当一个普通网友,以一种略显激进、但也并非完全不合逻辑的方式,出现在一个全民关注的重大节点上时,其引发的争议和后续的遭遇,值得我们好好剖析一下。事件的起因与核心观点:事情的焦点在于,在史蒂芬·霍金去世这个.............
  • 回答
    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知乎作为一个信息传播和讨论的平台,用户关注的热点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而不仅仅是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或社会影响力。首先,事件的性质与共情门槛。章莹颖案和义马爆炸案都是极其悲惨的事件,涉及生命的逝去和巨大的财产损失,理应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同情。然而,从传播心.............
  • 回答
    关于知乎日报上两篇关于“玻璃贴胶带是否能防台风”的文章内容自相矛盾,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反映了知识传播中常常会遇到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知乎日报作为一种聚合平台,上面发布的文章来源非常多样,有专业人士的深度解读,也有普通用户的经验分享,甚至还有一些科普性质的文章。这也就意味着,不同.............
  • 回答
    知乎上那些“魔幻”特色的选择题,像是“被蜗牛追杀还是选择10亿人民币”,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咱们细聊聊。首先,这类题目的核心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合理性”。现实生活里,你不太可能真的遇到一堆蜗牛在你背后使出洪荒之力追赶,更别说还有10个亿的现金摆在你面前。这种设定本身就脱离了我们日常的经验范畴,所.............
  • 回答
    霍华德(Howard)的行为,即使用爬虫爬取与知乎用户“立党”有过互动的知乎用户,并将其做成列表公开在网上,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行为,涉及到技术、隐私、言论自由、网络道德和潜在的法律风险等多个层面。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 技术层面与爬虫的使用 爬虫技术本身是中.............
  • 回答
    知乎上道德绑架这事儿,说实话,见的多了,也挺让人纠结的。有些人呢,说起话来冠冕堂皇,一副道德高地的样子,好像全世界只有他一人醒着,其他人都是猪狗不如。但仔细一咂摸,总觉得哪里不对劲。“道德绑架”在知乎的体现,那叫一个五花八门。最常见的,就是那种“你应该”的句式。比如,看到别人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