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在知乎,章莹颖案及义马爆炸案的关注量合计不如京都动画纵火案?

回答
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知乎作为一个信息传播和讨论的平台,用户关注的热点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而不仅仅是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或社会影响力。

首先,事件的性质与共情门槛。章莹颖案和义马爆炸案都是极其悲惨的事件,涉及生命的逝去和巨大的财产损失,理应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同情。然而,从传播心理学角度来看,与普通人的距离感是一个重要因素。

章莹颖案:虽然引发了广泛的同情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关怀,但案件发生在美国,犯罪嫌疑人也非华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让一部分国内用户觉得事件相对“遥远”,虽然很多人关心,但转化为持续的、高强度的讨论,可能受到信息接收习惯和情感投入程度的影响。此外,案件的侦破过程漫长而复杂,信息更新的速度和戏剧性可能不如其他类型的事件。
义马爆炸案:这是发生在国内的重大安全事故,其破坏力和对当地居民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爆炸案的讨论可能更侧重于安全生产、环保和责任追究等议题。虽然触动人心,但如果没有特别突出的“人情故事”或“戏剧性转折”点,纯粹的事故报道,尤其是当发生频率相对较高时(虽然义马爆炸的规模很大),其在社交媒体上的话题度可能会被其他类型的事件“稀释”。

相比之下,京都动画纵火案虽然也是一场悲剧,但它触动了另一层面的集体情感和文化认同。

文化符号的消失与情感冲击:京都动画(京阿尼)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其作品承载了许多人的青春记忆和情感寄托。它不仅仅是一个动画制作公司,更是许多人心目中“业界良心”、“京都出品”的代名词。因此,纵火案的发生,对于全球的动漫爱好者来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毁灭,其带来的打击是情感上的,甚至是“失去亲人”般的痛楚。这种情感共鸣的深度和广度,可能比对具体社会事件的关注更为强烈。
情感表达的直观性与话题延展性:动漫作品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情感表达,粉丝们在讨论时,更容易将这种情感投射到事件本身。对京都动画的致敬、对遇难者的哀悼、对艺术生命消逝的惋惜,这些讨论点非常丰富,并且容易引发社群内部的共情和互动。例如,用户会分享自己喜爱的京阿尼作品、回忆与作品相关的经历,这种“共情社交”的模式更容易维持讨论的热度。
新闻传播的节奏与视觉冲击:京都动画纵火案发生时,日本警方发布的现场照片、遇难者名单(后续)、以及劫后余生的创作者的表态,都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传播力。新闻报道的节奏和内容的侧重点,也更容易抓住大众的眼球。

其次,知乎用户群体的偏好与讨论生态。

用户画像:知乎的用户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对文化、艺术、ACG(动画、漫画、游戏)等领域有较高的兴趣。对于这些用户来说,京都动画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他们会更积极地参与到相关话题的讨论中。
讨论的深度与广度:知乎用户倾向于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在京都动画纵火案下,用户不仅会讨论事件本身,还会延伸到日本动画产业的现状、日本社会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甚至对艺术创作的意义等更宏观的议题。这种深度的讨论能够吸引更多有共同兴趣的用户参与,形成一个相对封闭但活跃的讨论圈。
“圈层效应”:在知乎这样的社区中,相似兴趣的用户会形成“圈层”,并在圈层内部形成强大的话题黏性。京都动画的粉丝群体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成熟且活跃的圈层,他们能够迅速响应并放大与自身兴趣相关的话题。

最后,我们也要考虑信息获取的渠道和“流量经济”。

媒体的报道侧重:媒体在报道时,也会根据受众的兴趣和新闻价值来调整报道的侧重点。对于能够引发广泛情感共鸣和文化讨论的事件,媒体往往会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报道,这反过来又会影响知乎等平台上的用户关注度。
“热点”的制造与传播: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热点”的形成往往是多方面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有时候,一个事件之所以获得更高的关注,可能与它能够引发的“情绪价值”或者“讨论价值”有关。京阿尼纵火案恰恰在这两方面都表现突出。

总而言之,虽然章莹颖案和义马爆炸案在社会层面的影响可能更直接、更深远,但从知乎平台的特质和用户群体偏好来看,京都动画纵火案之所以能够获得更高的关注量,是因为它触动了更广泛的、更深层的情感共鸣,引发了与特定文化圈层紧密相关的讨论,并且具备了更易于传播和延展的话题性。这并非是对前两起悲剧的忽视,而是说明了在信息传播的舞台上,不同类型事件的吸引力和触达方式有着显著的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何看待有些人相比数十条生命更关心新闻热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知乎作为一个信息传播和讨论的平台,用户关注的热点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而不仅仅是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或社会影响力。首先,事件的性质与共情门槛。章莹颖案和义马爆炸案都是极其悲惨的事件,涉及生命的逝去和巨大的财产损失,理应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同情。然而,从传播心.............
  • 回答
    在知乎拥有25.6万粉丝的申鹏被知乎网友指出洗稿行为,这是一个在内容创作者群体中比较敏感且可能引发较大争议的话题。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洗稿的定义与界限首先,理解什么是“洗稿”至关重要。洗稿并非简单的引用或借鉴,而是指通过对他人原创内容的改写、重组、增删、改头换面,使.............
  • 回答
    在知乎上认真地写了长篇大论,翻来覆去打磨了每一个字,自认为切中要害、逻辑严谨,甚至还引用了一些数据或原文,结果发出去之后,热度寥寥,评论区更是空空如也,偶尔冒出来的几个点赞也像是被随机数生成的一样。这种经历,对于任何一个曾经在知乎上投入过心血的人来说,可能都不陌生。这事儿挺让人五味杂陈的。一方面,是.............
  • 回答
    知乎上道德绑架这事儿,说实话,见的多了,也挺让人纠结的。有些人呢,说起话来冠冕堂皇,一副道德高地的样子,好像全世界只有他一人醒着,其他人都是猪狗不如。但仔细一咂摸,总觉得哪里不对劲。“道德绑架”在知乎的体现,那叫一个五花八门。最常见的,就是那种“你应该”的句式。比如,看到别人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玩味的。一个研究生,在知乎上给一个文科考研机构(姑且这么称呼吧)写了篇“差评”,结果被人家告到法院,最后判了要道歉还要赔钱。这事儿一出来,网上肯定炸开了锅,讨论声此起彼伏,夹杂着各种情绪。咱们就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这事儿。首先,这事儿最直接的触动点就是“言论自由”和“消费者.............
  • 回答
    在美国的华人社群中,对于“白人至上”游行的支持,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层面:1. 为什么会有华人支持“白人至上”游行? 历史背景与文化影响: “黄祸论”与历史创伤: 美国华人社群经历了长期的歧视,从19世纪的排华法案到20世纪初的“黄祸论”宣传,华.............
  • 回答
    共青团中央在知乎上的活跃,以及其内容触及的广泛性,本身就很有意思。但如果注意到其“什么都谈,就是不谈共产主义”这一点,那背后可能折射出一些更深层次的考量和策略。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平台,聚集了大量对时事、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都有兴趣的年轻用户。共青团中央作为一个面向青年的政治组织,希望通.............
  • 回答
    万茜在知乎回答问题被质疑炒作,而张译却鲜少遭遇类似质疑,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谁更会玩社交媒体”就能解释的。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1. 明星身份与公众期待的差异: 万茜: 作为一位长期活跃在演艺圈,尤其在《乘风破浪的姐姐》等节目中展现出独立、有个性的一面后,万茜的公众形.............
  • 回答
    提到知乎上关于航天话题的回答,孟德尔这个名字,在不少关注这个领域的用户心中,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他的回答,常常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仅在于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更在于他解读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独特视角和思辨能力。首先,你不能简单地将他的回答归类为“科普”。当然,他确实能够将复杂的航天技术、历.............
  • 回答
    B站的《后浪》在知乎上引发的“翻车”事件,绝对是去年互联网上最值得细细品味的一场舆论风波。它不像一场简单的争议,更像是一次社会情绪的集中爆发,一个观察中国社会阶层、代际以及价值观念碰撞的绝佳窗口。事件的起因:一个美好的愿景,一次精准的投放事情的起因非常简单。《后浪》是B站推出的一部短片,由演员何冰朗.............
  • 回答
    电影《八佰》在知乎和豆瓣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口碑现象,这确实是个挺值得玩味的事情。简单来说,知乎上对它的评价更偏向于“理性分析”和“历史考据”,而豆瓣上则更侧重于“观影感受”和“情感共鸣”。这两种评价体系的不同,自然就导致了口碑的巨大差异。知乎:高屋建瓴的“技术流”与“历史党”在知乎上,关于《八佰》的.............
  • 回答
    知乎上关于“阿丽塔”的讨论,确实一度非常火爆,尤其是那种带着强烈情感色彩的批评和“黑”。说“黑成狗”可能有点夸张,但大量的负面评价和争议是真实存在的。要理解这个现象,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1. 现象的基石:电影《阿丽塔:战斗天使》本身首先,得承认电影本身是引发这一切的“源头”。这部电影改编自日本漫.............
  • 回答
    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知乎上的一句“唉”,真真是搅动了科技圈乃至整个互联网的一池春水,引发了堪称“巨大反响”。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好几个层面剖析,才能把这个“唉”背后的复杂性给说透了。首先,咱们得弄明白,雷军这个人,以及他这个“唉”的出现,本身就带着一种“自带流量”的属性。雷军在中国商界.............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有点意思,台湾民代在知乎上呼吁“对大陆发动心理战”,这背后涉及到不少复杂的因素。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心理战”这个词在政治和信息传播领域本身的含义。它不是简单的说几句狠话或者发发表情包,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宣传、信息释放、甚至是虚假信息的投放,来影响目标人群的思想、情.............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知乎上那场关于“@恶膜的奶爸”和“@Fan Francis”在万粉群里的对话。这场对话之所以引人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了知识分享社区中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如何平衡个人风格、专业内容输出与社群互动。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万粉群”的特殊性。加入万粉群的用户,本身就意味着他们对某个领域.............
  • 回答
    知乎在打赏手续费问题上选择向苹果妥协,这件事的背后,牵扯着内容创作者、平台方以及渠道商(这里主要是指苹果)之间复杂的利益博弈和话语权争夺。首先,得理解知乎和苹果各自的立场。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它的核心价值在于聚集了大量的优质内容和活跃用户。打赏功能,对于平台来说,是连接优质内容和消费者的重要桥梁,.............
  • 回答
    功守道这玩意儿在网上掀起的波澜,说起来挺有意思的。知乎上那叫一个热闹,一边是搏击爱好者,也就是我说的那些真正练过的人,他们直接上手,或者说是在内行眼里,对这东西评价那是相当直接,甚至可以说是毫不留情。另一边呢,又是公众号,尤其是那些讲究情怀、讲究文化、讲究“生活方式”的号,对功守道那是赞不绝口,恨不.............
  • 回答
    周源点赞并转发“头部创作者如果够优秀,不该停留在知乎,而是回到现实世界中”的说法,这背后折射出的信息和思考相当丰富,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首先,我们可以从这个说法的核心观点入手。它传递了一个很明确的信息:对于那些在知乎上已经积累了相当影响力和声量的“头部创作者”,应该将这份影响力、专业知识和思考,投.............
  • 回答
    网上买卖知乎邀请码这事儿,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咱们分开来看。首先,从“卖方”的角度说,这算是个小小的“生财之道”吧。你想想,知乎早期就是靠邀请制火起来的,一个邀请码就能让一个人进入这个相对封闭的知识社区。当这个社区的价值被大家认可,优质内容越来越多,很多人就想进来看看,但又没有邀请码,这.............
  • 回答
    “万万没想到西游篇”大电影在知乎上遭遇“滑铁卢”,被大量“大神”口诛笔伐,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也挺能反映出当下观众,尤其是知乎用户这种“挑剔”群体的观影心态。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用户,尤其是被冠以“大神”称号的这批人,他们看电影,很多时候已经不只是图个乐子了。他们可能是电影从业者、影评人、资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