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我之前答案里那句话,词用的不到位。
致敬二字,能是随便说的吗?
有人问了,为啥不能随便说?
两个原因。第一,致敬这个词的对象倘若不能代表大多数人,那么这个词就制造了致敬和不致敬的两群人的对立。第二,致敬之上和之外,已经基本没有合适当下大环境的词可用了,所以这种对立没法用另一个词来消解。
先说第一点。假如这个视频真的拍出了大多数青年人的生活,说致敬没毛病。
问题是,这个视频里,拍出的是大多数青年人想象中的生活,或者更确切一点,是一帮非青年的人,通过流行视频想象的大多数青年人的生活。
把致敬用在对专业,自信和大气的青年身上,会让很多青年观众会反过来审视一下自己,于是他们发现,自我感觉好像不像视频里说的没那么专业,自信和大气。
这些青年,很多并不专业,因为他们生活并不轻松,没大把金钱时间去发展专业技能,就是老老实实低头干活。
这些青年,很多并不自信,天天在996边缘被老板疯狂试探,连挺直腰板怼一句的胆量都没有,只有胆子半夜大马路上或小酒馆里哭几声。
这些青年,很多并不大气,花呗借呗都用着,小日子怎么省就怎么过,每年最大气的时候是爸妈老婆孩子的生日,以及双十一双十二的凌晨。
既然致敬这个词被占用了,那换个词形容他们也行啊,于是有了第二点。
致敬之上的词,就只剩下膜拜和五体投地这个等级的词了,傻子都知道这些词用了没人买账,更何况这些词无论是从政治角度还是现实角度看也根本不合适,不准确。
致敬之下的词,有尊重。问题就出来了,凭什么对一些人致敬,对另一些人就尊重?词汇等级不一致,群体一下子就对立起来,情绪上谁都接受不了。要么致敬大多数,要么尊重大多数,不能致敬一批人,又尊重另一批人。
所以还是那句话,致敬这个词,用的不到位,致敬的标杆不接地气,自然而然就区隔了群体,制造了无法被其他词汇消解的对立。
《后浪》并不是在知乎翻车,而是在全中国翻车。
有本科生粉丝私信我,说:“张老师,看完《后浪》,我们感受到的是绝望。”
我要反这个后浪了,因为这是既得利益阶层资本世袭,子女炫富的一个宣传片。
这片子就是美国有钱人接受治疗,劳动力阶层“群体免疫”的中国镜像版。
《后浪》里这帮东西,玩儿着高达模型,到处攀岩潜水,开赛车跳跳舞,旅行,打扮成跪舔美国派美国队长,在上海狂奔………
就没有一个在实验室打拼的,就没有一个在996编程的,就没有一个工程工厂劳动的,就没有一个在商业场打拼的…………
整个《后浪》们,就TM没有一个在学知识搞技术,没有一个当兵没有一个怼外国人的,整部片子,后浪们都在娱乐,消费,秀优越感,吃饱了撑的撒癔症…………
我们中国后40年劳动人民的血汗和996,原来最终目的就是给后浪们吸血、娱乐、跪舔西方、秀优越感用的。
整部片子,我没有看到一名劳动人民的子女!
这是一部把中国阶层固化和分配不公挑明了的片子。
马云刘强东年轻奋斗时,也不是《后浪》青年满世界吃喝玩乐的样子,就算拍拍马云刘强东的青春也比《后浪》励志。
很多粉丝和我反映,这帮年轻人吃喝玩乐的钱就是拿家长的钱去留学消费。
又不是自己挣得,花家里钱,有什么可后浪的?
只能是唯一的观感:资本世袭。
…如果要拍,可以拍拍细胞间里科研人员的一丝不苟,卫星发射场技术青年的日常掠影,中国学子在美国大学学习最新技术的细心笔记,张伟丽一拳打翻外国选手,中国士兵在训练实战战术体能……甚至你拍曹德旺儿子亲临一线美国工厂指导生产,都没问题。观众都能看到希望。
选了一堆娱乐的场景,《后浪》视频中青年干的那些事,完全没有门槛,跳伞潜水,开豪车跳跳舞,拿着美队盾装装逼,旅旅行拍拍照……唯一门槛就是:有钱。
他们那么年轻,钱从哪里来?
在后浪们玩耍青春时,别的同龄人还在本科、研究生、博士苦心攻读,其他同龄人还在努力工作还房贷,后浪们在玩儿在消费。大多数人的六个钱包在供奉给新城市地主阶级;而后浪们的钱包鼓鼓,在娱乐消费,秀和美国白左一样一样的优越感。
观众们唯一得出的观感就是:资本世袭。
B站已经控评删帖了,连下面这种评论都404屏蔽了:
坐实了:中国阶层固化和分配不公的宣传片,资本世袭的客观存在性,已经母庸质疑了。
关于新城市地主阶级:
正式说点儿感想,个人的人生进程。
1.天下大势。
历史每过百十年就会发生动乱洗一次牌,每次洗牌就是“前浪”被拍在沙滩上的时候,有主观能动性的“后浪”博取属于自己的浪头。最耀眼的后浪创造一个家族的五世之基,再不济也是衣食无忧。
随着现代的发展,战争的代价过大,物质的丰富,精神鸦片的充斥,天网般的监控,“动乱”这个利益重配的机会已然不会再发生。
随着科技的发展,算法收集大量的个人信息,通过心理学、行为学分析,为每个人定制专属的人生走向,定制一个独一无二的梦。
通过分析,容易引起动乱的人们称之为“动乱者”,施加手段,消除动乱原因。
2.关于个人。
根据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大家有那心气的,就去了解他们,加入他们,等待机会,掌握属于你自己的蛋糕。
没心气的,好好攒钱,为以后养老打算,也要学学理财,毕竟人民币每年最起码贬值4%。生活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自洽之道。
3.未来。
属于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未来科幻片里的场景不再久远,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慢慢显现。
未来的大多数人只是为算法提供着分析资料,完善算法,最终万物皆可控,人人活梦中。
切忌不要妒恨,要么去努力,要么直接躺平,享受生活的小确幸。
妒恨是我们最大的敌人,来这人世不容易,希望你活的开心。
—
张华的父母送他去了常春藤;陈义进了技术学校;题主在体制内工作;李明在马路上送外卖;我在写字楼里通宵: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因为知乎最核心的用户群体还是有着一定学历然后天天被996剥削的年轻人
所以知乎集中着一批真正的左派青年,他们在对外问题上也许会和小粉红重合,但在国内的社会问题上他们会毫无保留的站在劳动者一边
尤其五四青年节在他们眼里应该是和无产阶级息息相关,所以会对这种包含消费主义元素却用于五四宣传的视频异常反感。客观来讲,可能敏感了点吧
另外,我不是左派,这个视频就算做的再好,这个方式也让我非常想吐,和内容无关。纯属个人观感,我其实非常爱国,我爱国无罪,偶也
这个视频同时得罪了左和右。
左认为是小资产叙事,右认为是献媚与招安。
18年后能让知乎上两边合力讨伐的真不多了,B站确实用心。
极化思潮下,不满永远是各方的最大公约数。
因为《后浪》可以改个名字,叫做《脱节》。
镜头素材很多都是花钱享受人生,吃喝玩乐拍。车间,出现了一次。医疗,出现了三秒。基建、轻工制造业、科研、农业、航天,一个都没有。整个视频里通篇都是享乐主义、纸醉金迷,堆满了诗与远方。
所以这只是一线、二线城市中产以上家庭子女的生活方式,而中国更多的还是乡镇年轻人。
小赵是富二代留学生,时常开着豪车出入加拿大的夜店;小王毕业于大专,每天辛苦奔波忙于生计;你们看着同一个《后浪》,但你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是的,真的就是那么残酷,不要以为看着同一个《后浪》,大家就是一样的中国人,就该有一样的生活。
北上广深的中产阶级子女,和中国三线及以下城镇的常住户籍子女,之间生活水平的差距,就像是横跨了几个世代。
只是因为新媒体在互联网上声浪够大,有些人就自以为是的认为这些是多数派,是新常态,以为他们可以代表新一代的年轻人。但是很遗憾,他们真的不是,还有很多年轻人,他们没有享受到视频里展示的这些东西,但是他们沉默着,没空发声。
程序员,援汉医护,外卖小哥,流水线工人,他们才是后浪真正的身份。996,福报,两三个月工资一平的房价,才是他们面对的东西。你搞一大堆网红富二代的生活给他们看,想说明什么?想代表谁?
如果只是B站也就算了,问题是它上了央视,那就是一次官方表态。
这说明官方只看到了“后浪”,但是没有看到后浪底下的泥沙,泥沙被后浪遮住了阳光,数亿农民工和他们的后代被官方视而不见,这是很可悲的。
从这种视频可以被作为五四献礼就可以看出,至少有相当一部分既得利益者觉得他们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已经把沉默的多数忘得一干二净,开始肆意张扬。
创作者的确满心都在想表达正能量和善意,但最伤人的也是这种习以为常的"我自己觉得毫无问题“,表现出来了对现实的遗忘,深深刺痛了很多人。
一夜醒来,整个朋友圈在转发。
何冰这种热情洋溢,激情澎湃的腔调让我误以为打开了CCTV,而不是B站。
五四青年节不谈论奋斗精神、不谈论劳动青年,甚至不谈论民族复兴、爱国主义。
何冰慷慨激昂向年轻人说“你们拥有了我们梦寐以求的权利,就是选择权利!”。
B站对全体青年发声,却只表现了极小部分青年的状态,比方说高性能赛车、跳伞、巴黎铁塔、南极海鸥、海滨酒店舞蹈、网红景点打卡等等高消费的场景。小小年纪财务都没有自由就可以享受这些,这说明了什么。
其实美国青年都未必有这个生活水准,我认识的美国青年年纪轻轻都在打工自付学费生活费。视频当中大部分的场景都在国外,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来回穿梭。可是在中国还有超过10亿人从来没有坐过飞机。
出身家境优渥,年纪轻轻就拥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权,享受最前沿的科技,最先锋的文化,拥有更多的资源去开拓眼界,于是具备更高的能力去做内容输出,源源不断的资源向他们聚优势拢。
这是一种赢者通吃的现象,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成功也是可以世袭的,对比资本世袭二代们,从小就拥有千万种选择,有更多的机会上名校,做内容输出,做人生赢家,我们看到这些年寒门再也不能像过去一样出贵子了。从一份2007-2016年的调查结果中“寒门家庭”最终培养出状元的概率只有10%。查了2018、2019年的高考状元家庭背景发现:状元们的家境大都很殷实,寒门状元?几乎不存在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玩潜水、全球旅行、跳伞等等成本太高,随便一打开手机就可以看到有钱人的精彩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人的传奇世界是什么样,沉迷在他人制造的虚幻当中做消费者。
他们很难在现实世界里获得成就感和快乐,他们只有在打游戏、玩抖音、刷B站当中才能获得短暂而又肤浅的心理满足。
那些996、买不起房年轻人,出身在农村的孩子们在看这个视频的时候不会有代入感,视频当中并没有他们的身影。何冰说“你们拥有了我们寐以求的权利,就是选择权利。”其实选择权才是最昂贵的,有钱人家的孩子可以从小每年参加海外夏令营、环球旅游、去科研机构名企实习、去国外名校交换学校,弹钢琴、玩音乐、学舞蹈这些选择机会的背后,是家长的经济基础和社会阶层。很多人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是不想有,而是生存的压力让他们不能有,也就是“选择权利”。
最近跟一个朋友聊天,B站粉丝,他表示不想太拼太辛苦,只想打打游戏,玩玩动漫,跟朋友吃吃喝喝。我就跟他说,普通人的生活,就是奋力前行,吃得苦中苦才能拥有美好生活。
他说那也有很多的人,不用太努力就过得很好。我说,那只能去拼投胎的技术了。只有投胎技术好,生活水平全靠祖上积德,才可以不用太努力过好日子。
而视频的问题在于讴歌的全是那些出身在中产阶级以上,从小便拥有各种选择,可以追求兴趣爱好的那类年轻人。
当何冰说:“你们只凭相同的爱好,就能结交千万个值得干杯的朋友”,镜头出现的是王思聪和他的电竞团队,然后是上海市中心+奥迪车。
这是农村孩子和普通家庭可望不可及的。何冰所说的选择权利他们并没有。
对于年轻人来说梦寐以求的权利是什么,是名牌华服、环球旅游、cosplay、网游电竞等等多元消费,爱好就是爱好,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爱好的权力,只要你物质精神富足,但别跟梦想挂钩。把梦想与消费主义挂钩,是商品化时时代精神的癌症。
这让我想起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深陷校园贷的漩涡当中超前消费,可能只是为了一件名牌衣服,为了一次出国旅游,不断去借贷消费。年纪轻轻还没有跨出校门就负债累累。
年轻人梦寐以求的权利,不应该是想买啥就卖啥,想去那玩就去哪玩。
我们不能容忍饥饿和瘟疫,却心安理得地接受各种名牌的阉割;我们再没有谦卑和敬畏,更谈不上为自己的堕落而忏悔和赎罪,我们只有轻浮的高傲、廉价的悲伤、不负责任的放纵。失去了神的世界和不期待上帝的拯救,人世的黑暗和人的堕落就全无意义。
而是一个青年人,无论处在那个社会阶层,都相信“人人生而平等”,都不失去奋发向上的精神。
真正的“后浪”是不被消费主义所迷惑,也许他们出身在平凡普通的家庭,但是他们依然努力前行、勤勤恳恳学习工作,完成一次次的跨越,直到有一天他们也可以在干净敞亮的大城市、大舞台里面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这是宜昌市五峰渔洋关镇一年级的学生。她跟着父母在集贸市场卖卤菜,父母在摊位上卖东西,她就一直在卤菜店的案板下上网课。疫情期看到一个很扎心的新闻,一个贫穷人家的孩子因为家里买不起手机上网课,选择了自杀。这个社会需要给这样的“后浪”多一点看见,给他们一个平等的机会在社会上立足和竞争,而不是当他们不存在。
五四精神,对学问尊敬,对知识敬畏。
做新文化、新事物发起者和倡导者,同时不放弃自己的良知,不为虚荣,不怕强权,追求学问,对弱者怀有怜悯之心,对社会抱有公义情怀。真正的“后浪”,是世界和社会力量的改变者。
因为撕裂。
我14年上大学的时候,其实还没感受到太多的社会割裂,那时候大家都觉得还有光明的未来,至少只要奋斗下去,道路是很清晰的。
14年到19年,发生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房价一直在涨。
第二件事是产业转型进入了瓶颈期,大量学生毕业即失业,同时压榨开始出现,996也就是2015、2016这几年开始盛行的。
第三件事是00后(99年也可以算进去)上大学了。
这三件事,把整个中国的青年(现在20岁到35岁)彻底撕裂开了。
而且是在很短的年份内给撕开了,甚至没有一丝丝的转折和铺垫,就那么平铺直叙的,今天还是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明天马上就娱乐至死。
不管别人怎么讲,我想把这五年叫做大撕裂时代。
断层的一代。
断层的左边是两种人,享受到了第一波996红利在大城市上车的人,和放弃了大城市安家乐业的梦想黯然或者欣然选择佛系回老家的年轻人。
断层的右边是两种人,家庭殷实未来有希望至少可以保证不滑落的人,和已经开始自暴自弃,对未来彻底失去希望的年轻人。
而中间的断层一代,是彻底混乱的一代人。
上不去,下不来,冲不动,停不下。
996的红利已经吃干净了,想佛系回家家乡房价也已经起飞,家庭条件殷实者未必抓住了机会,而对未来失去希望也不符合自己这么多年的价值观。
我也是“断层的一代”。
我最终选择了壮士断腕,当然也有感情上的原因。
而大多数人,依旧卡在大城市的出租屋、城中村和地下室里。
现在来告诉他们:
“你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打开窗子,阳光是会招进来的。”
对不起,城中村是没有阳光的,即使是在大白天。
可以看看这本书,100年了,没区别的。
看了看视频,基本是接班人和接盘人的矛盾。
一是日夜偏注于表面的宣传,鄙弃他事;二是对同类太操切,稍有不合,便呼之为国贼,为洋奴;三是有许多巧人,反利用机会,来猎取自己目前的利益。
六月十一日
《忽然想到(十)》
上面是鲁迅的一段话。
个人之见,这是一场群体的欢愉,这也是诸多个人的悲哀。
最大的问题,在于选素材翻车了。
单看文本,就是一碗放在五四的鸡汤,鼓励年轻人罢了,不至于被喷这么惨。
知乎的社区文化之一就是解构鸡汤和反毒鸡汤,咪蒙那种级别的才值得锤一锤。后浪这个视频文案真的很普通,人民日报不说人话的鸡汤都看了那么多了,这个都提不起兴趣。
单看画面,剪辑了很多up主的vlog的精彩瞬间,内容很消费主义,作为B站内容宣传片,没什么不合适。
但两个放到一起就不行了。
你不能既在慈善大会上卖私货又声称这是公益。
只看这个视频画面想表达的意思是:年轻人应该有自己喜欢的东西,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甚至靠兴趣爱好养活自己。(视频里说年轻人有自己的选择)
这一点是没问题的。
既然是说兴趣爱好,我自认为是个爱好广泛(无一而精)的人,那就谈谈兴趣爱好。
我略微玩过摄影,有一台残幅单反,喜欢拍星野和风光,玩过Gopro,基本的照片和视频后期也会。
玩过无人机,15年买过一台精灵3,现在手里有个Mavic mini,还是知乎送的。
玩过固定翼航模,有一台1.4米翼展的Skywalker滑翔机,飞行技术一般,勉强能驾驭目视飞行。
玩过一些硬件DIY,单片机,STM32和Arduino,以及树莓派,写过简单的四旋翼飞行器的飞控。
我没什么钱,其实玩这些爱好都很拘谨,不能想买什么买什么,所以我大多数时间还是写写好玩的代码,因为写代码不花钱。
我个人粗略把爱好分为两类:消费型和生产型。
前者表示花钱就完事的爱好,后者表示靠个人能力和专业水平创造一定成果的爱好。
这只是一个粗略划分,没有严格定义。
旅游,美食,买衣服,就是消费型的爱好。
做模型,写开源代码,给商业活动拍视频,就是生产型的爱好。
我这里说消费型和生产型爱好不是用来搞鄙视链的,毕竟人生已经很艰难了,每个爱好都搞生产的话,太费精力。
有几个消费型的爱好不是什么坏事,毕竟爱好是让自己开心的。
而且许多爱好兼具两种特征,比如摄影,既需要大量资金买器材,也需要技术来产出好的作品。
具体到个人,那又有不同。
如果你想让你的爱好『出圈』,甚至靠爱好和兴趣吃饭,那么这个爱好大概率是生产型的。
B站这个视频,问题就出在想展现年轻人该有的风貌和精神,想体现年轻人的生活状态的,想给年轻人打鸡血奋斗,但是素材里的爱好,大多是消费型的,而且还是重型消费型的。
比如玩无人机,旅游,体验VR设备,穿cosplay装,去CBD拍照,体验跳伞,都是花钱就完事的那种,没体现专业,创造,和生产的一面。
唯一一个配有旁白『学一门手艺』,画面是拼高达模型。
懂得人自然懂这个是什么水平。
我不是说视频里出现的那几个up主不好,而是不适合作为这个视频的素材。
有几个up主,我早关注了,比如影视飓风,我很喜欢的他们的视频,摄影水平一流,内容一流。
但是真不适合代表普通人的兴趣爱好。
这是影视飓风用的摄像机之一,更别说他还又好几台,一个三脚架比你的单反贵,一个电动滑轨可以买一台奇瑞了,上一次去国外拍商单,还租了直升机团队航拍雪山。
有些人说后浪这个视频只有几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这不是没有面面俱到,而是一面都没到。
视频里的那种生活,最多只代表中国年轻人一个点。
B站搞生产型爱好的up主有一大堆,且不乏许多底层草根奋斗的励志典型。但视频里一个都没出现,我不知道为什么B站不用。
他们更能体现年轻人的样子。
我这里分享几个我关注的。
粉丝三百多万,怎么也是超大up主了。
做焊工出身的,人在农村,手艺非常好,每期都做一个搞笑的东西逗大家笑。
非常硬核,既有水平又接地气。
这不能作为年轻人的榜样?
2. 稚晖君
视觉程序员,人在OPPO。在b站主要做各种好玩的嵌入式设备,自己画电路图,画PCB,会焊接贴片元件,能裁剪Linux,能写脚本,会深度学习,会3D打印,会雕刻机。
不说专业能力,这种学习就是为了让自己开心的态度是年轻程序员都要追求的吧。
逼格极高,但靠实力说话,不会脱离人间烟火。
对了,他也玩知乎。 @稚晖
3. 笔记本维修厮
每期修几台笔记本电脑,技术过硬,也搞笑。虽然up主没怎么介绍自己,但看工作环境,也不是出身富贵的人。
上面举的这几个,只是很少很少一部分,这一类有能力有水平的年轻人up主实在太多了。
做个四分钟演讲视频,素材不可能不够用。
即使这类up主出现的次数跟那些『消费型爱好』的出现次数对半开,也绝不会被被喷这么惨。
在素材的精神内核和视觉冲击这一点上,b站选了后者。
一两米高的浪下面是一万米深的海。
选择一个知乎过时的起手式: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您再回头看一遍视频的弹幕,真的像知乎上的主流意见那样是“翻车”的吗?我看不一定。
今天我也因为认同这段视频而收到了很多反对意见,我的观点是“正能量主旋律应当是主流舆论毫不动摇坚持的立场”。仔细看了每一条批评我的回复,真正反对我这个观点的并不多,但是:
1.主要意见集中在:视频中出国、跳伞、旅游、潜水、攀岩、演讲、舞蹈、科研、健身、戏曲不能代表大多数青年人所能享受的生活。
2.少部分意见觉得,这部视频与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的五四精神以劳动节精神(喵喵喵?)无关。
3.相当部分的意见延伸到另一个话题:当今社会的年轻人承担了以房价为主的巨大生活压力,根本无力活出自我,活出精彩。
而知乎内外反对该视频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这个视频的立场仅仅是六零后七零后对年轻人空洞的说教。
必须客观承认,这种反对意见是有现实原因的。但是决不能就此否定这个视频,这个视频无论是制作水平还是价值观肯定是正确的。批评意见反映的其实是当代年轻人所承担的生活压力在利用这个视频产生的舆论效应进行释放。说白了,年轻人在发牢骚了!
年轻人发牢骚当然是有道理的,也应当允许人发牢骚。哪能不让人发牢骚嘛!但恰恰就是因为出现了这样的牢骚、这样的反弹。警惕我们需要注意,不仅在社会发展上要进一步着力解决年轻人所关注的房价问题、教育公平问题乃至生活成本问题、阶层固化问题。同样也要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注意解决丧文化的问题。
我们常讲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很多人以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就是爱国与反华之争或者共产主义与反G之争,这个只是一部分。其实这次《后浪》引起的争议也一样,也是一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是正能量与丧文化之争。有这样的争议恰恰说明主旋律还不够多、不够响、不够精彩。
当年咪蒙旗下团队“才华有限青年”那篇《一个寒门状元之死》被全网专政的时候,我就讲,咪蒙踩红线了,要凉。为什么呢?因为咪蒙之前的文章主要是毒鸡汤,那个玩意对于社会的危害是有限的。但是《一个寒门状元之死》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去年春晚的主题是什么?“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对不对?那么《一个寒门状元之死》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是:你再努力最后也是死路一条。对不对?这个中心思想是不是跟“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主旋律在唱反调?这个性质就很恶劣很严重了,必须凉。
所以这一次的舆情也一样,就像打仗时候的连队政治指导员一样,越是遇到难打的仗,士气低落有情绪的时候,越需要政工干部跳出来给大家鼓鼓劲,搞搞思想政治工作。因为无论是连队打败敌人还是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最终依靠的是战士是人民是青年,指导员和政府本身不提供战斗力不生产财富,他的职责是组织动员大家激发力量完成任务。如果战士的士气都低落到绝望,青年一代都放弃努力,那一个连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就真的没希望了。
现实的例子就是日本,我们看到现在很多军宅喜欢玩昭和梗,
实质反映的就是在社会阶层固化和战后美国精神阉割的双重打击下,日本主流社会失去了奋斗精神,年轻人失去了希望,失去了奋斗的动力。
为什么何冰在演讲中不断以一个前浪的身份向年轻人表示满怀羡慕、满怀敬意、满怀感激?因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实现如此成就,是一代代人努力的成果,作为前浪,谦卑的向后浪寄予希望。有的人说现实的生活压力让当代年轻人没有选择的权力,视频不过是六零后七零后对年轻人的说教。真的如此吗?我们的父辈五零后六零后,长身体的时候遇到三年自然灾害,上学的时候遇到上山下乡,成家的时候遇到计划生育,年富力强时候遇到下岗失业,时代给他们的选择显然要少的多。我们的祖辈,二零后三零后,有的生下来就做了好几年的亡国奴,历史给了他们的选择是跟着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建设了一个和平富裕繁荣的社会,让年轻人有机会出国、跳伞、旅游、潜水、攀岩、演讲、舞蹈、科研、健身、戏曲……或许有的朋友觉得我们的选择还是不够多,那么我们就更应该努力,否则我们后浪的选择才会比我们更多。
小平同志讲过一句话:“大道理要管住小道理。”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就是大道理。解决房价、教育问题是小道理。大道理要管住小道理。不奋斗、不斗争,小道理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年轻人听不进去大道理是因为我们没有没有把大道理讲好。
俄国沙皇:
俄罗斯帝国的年轻人啊,你们拥有了我们这代人享受不到的幸福感!无论是俄式沙龙还是化妆舞会,无论是黑海产出的鱼子酱还是远东进口的人参,我们那代人小时候哪有这些啊。在俄罗斯帝国的当代,你们拥有了我们小时候没有的东西,选择权!你们可以选择从父辈继承哥萨克骑兵的军职,或是选择继承贵族爵位被派往远东,抑或是经营祖辈传承下来的托拉斯!
农奴和工人,甚至是小私有者都捏着鼻子掉头就走了,谁也不听这演讲。
这演讲最大的问题是“把没有普及/没有实现”的东西当作已经全民享有的事物,并大加称赞;再以一种所谓的“过来人的口吻”说“你们这么幸福了有什么不满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