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点不爱听的。
我看到的「消极态度」基本上来自知乎回答。然而很多回答早就离题万里,是自己的脑补和再创作,是借题发挥,输出情绪,与《后浪》本身关系都不大了,跑题跑到姥姥的娘家去了。
评价一个作品还是先要回到其本意上来,需要结合上下文,所以先要做对了阅读理解。
《后浪》本身是B站自己的宣传片,借老戏骨何冰之口,表达对年轻一辈B站用户的赞许和鼓励。注意,这里的所指的年轻一辈,是以B站的优秀内容创作者们为代表的。这从视频选取的画面可以看出来——每一个视频都来自B站up们的原创。
很多喷《后浪》的火力就集中在这部分,埋怨「这些年轻人过得都太舒服了,不能代表我们这些过得不怎么舒服的年轻人」。然而你是up吗?你拍个自己过得不舒服的视频,没人看不是很正常吗?
就好像谁家有人去世了,传统丧事你拿手机拍下来放B站上可能一个点的人都没有。但如果包含美女蹦迪可能就不太一样了。而遥远的非洲大陆有那么一帮专业团队搞成了一门艺术,点击上亿。然后传到国内,up们就玩出了花,鬼畜全明星就不说了,还有高达手办版,minecraft版,连任何一种乐器,甚至橡皮筋都可以演绎一段黑人抬棺。大家欣赏的其实是乐观、幽默、才华,没有人是真的想看出殡。
《后浪》这个视频其实并不是在讲五四什么的,或者说只想讲其中的一块——文化创作。他的意思是,从up们为代表的年轻人做出来的东西的丰富纬度,远远超乎他这代人想象的极限,他认为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长足发展的结果,他认为以这些创作者为代表的年轻人们从小就有比他这代人宽广得多的信息来源,因此不拘一格的好作品层出不穷。他觉得更赞赏的是这些人展现的乐观和朝气。
如果要进一步概括的话,就是这些年轻的创作者才是中国现代文化未来的承载者 ,「某些人」没有资格说三道四,没有脸说什么「一代不如一代」。
那到底是谁觉得「一代不如一代」呢?此处是《后浪》中反复暗示但没有点名的暗线。其实指的就是和何冰同时代,生长于斗争的年代,物质精神双重匮乏,时至今日还对中国的自身的现代文化抱有怀疑,对后生充满鄙夷的人。他们中的一些精英至今还占据着很多关键位置,有的教书育人,有的甚至把持着文化领域强势的话语权、审美权甚至是生杀大权。何冰说,这些人应该看看现在的年轻人的作品,他们才是中国现代文化的未来。
从本意来讲,《后浪》显然是善意的。从上下文来讲,这是B站对内容创作者和活跃用户的致敬,褒扬他们的面貌就是中国现代文化将来的面貌,是充满希望的。
就像一片森林,人们远远望去,看到的只会是那些高大茂盛的松柏、云杉,而不是满地的低矮灌木、杂草苔藓。我也相信这些乐观幽默的up才是将来最有吸引力的文化宝藏,而不是那些怨天尤人之辈。
至于为什么会有尬感,我认为两方面。一是代沟,相隔几代的人试图跟年轻人套近乎几乎都会尬。二是老戏骨还是像在演戏,应该换成跟B站网友互动很多的前辈用自己的话来演讲,比如局座,感情会诚挚许多。
知乎和B站对《后浪》态度迥异。本质上知乎还是一个打着问答的旗号,却总是借题发挥的论坛。表面上是评价后浪,结果绕来绕去还是更想聊生活的那些焦虑啊。
《后浪》本质上说是给B站的头部UP主们做的一部宣传片。这不仅跟大多数年轻人无关,甚至跟B站的绝大多数UP主也无关。因为无论是大多数年轻人还是B站的绝大多数UP主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后浪》所展示的美好生活。
再进一步说,《后浪》本身没有展示出任何“创造”,它呈现出的年青人的一切“美好”都是消费主义的,或者说是用消费来标定的。比如出国旅游、潜水、拍摄精美的视频等等,这都是纯粹的消费。在某种意义上,你甚至可以说《后浪》就是一个“炫富”视频。
中国的年轻人不止有这些UP主,那些送快递的小哥们、那些在工地上劳动的人中也有大量的80、90后。也许他们读书少,但是他们也知道自己大概率成为不了《后浪》里的主角。反倒是共青团中央发布的《看见青年的力量》这个短片里,有大量的年轻人在劳动、在创造的内容。虽然画面的精美程度比《后浪》差得远,但这才是青年们想看的自己。
同样是在海上漂泊,乘坐游艇“挥洒青春”的是“后浪”,但别忘了,还有很多“青年”出海就是为了讨生活。
毕竟,那个人自始至终都知道“人民万岁“。
谁来教教我?
长江后浪推前浪
前提得是“浪”
浪才生浪,前边的叫浪,后边的叫水滴。
作为无数水滴中的一员,你现在还要我积极?
怎么?
我积极的让前边的浪跳的更高?
好让前浪感叹,后浪牛逼?
视频里的阳光明媚,生活积极向上,多姿多彩。
小孩子玩高达坐在宽敞明亮的房间里,笑的多开心。
还能拿个平板学知识?
里边的年轻人笑的多快乐哈
然而呢?
无休止的加班,看着高昂的房价
不敢生病不敢休息
父母的老去,我们必须扛起责任。
我们需要的不是空口的鸡汤
你们可以不关注那些社会底层的年轻人
但是,请不要给我们虚假的希望。
我们艰难前行
也可以肩负起更多的责任。
但是,请尊重我们这些影响市容的普通人。
或许,这个《后浪》可以拍一拍普通人,面对加班的辛苦,咬牙坚持
或许,这个《后浪》可以拍一拍那些偏远地区的孩子坐在教室里,眼里充满对未来的向往。
而不是一些虚假的美好生活。
因为,那些生活,平凡人,真的很难过上。
抱歉,我给90后拖后腿了。
我一直认为
画大饼是一种酷刑。
因为,百分之90的人,最终都吃不到那个饼
饼,掌握在顶层人手里
它,只给努力的人吃
如果大家都努力争抢,那这个“饼”的竞争就会越来越激烈
因为,“饼”只有一个。
最终,没吃到“饼”的人
不光要在这个社会苟延残喘
还要被吃到饼的人,嘲讽其不努力
发饼的人,会指着那百分之90的人,破口大骂
并告诉他们
“活该你挨饿!就是因为你不努力!”
一直就是这么轮回。
以前的人,可以不吃“饼”,大家喝汤一样可以活着。
现在不同了
有一帮人,拿着“饼”满大街吆喝,并往汤里撒沙子
意思很明确
我是狗子
希望你幸福。
在抗日战争时期,很多热血青年、文艺青年来到延安。
这期间就涌现出很多文艺作品,有歌颂光明派,有揭露黑暗派,有挖苦讽刺派,还有热情赞扬派。
这些派别之间,时不时的还搞搞文艺批评。
文艺作品对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曾经就有一个叫王实味的知识分子,写了一篇《野百合花》,里面把延安的文艺晚会说成是“歌转玉堂春、舞会金莲步”、把某些干部的官僚主义,说成是“天下乌鸦一般黑”、把一些干部在饮食上的差异,说成是“干部小厨房阶层”。
他还把文艺和政治完全对立起来,说艺术家的主要任务就是“揭露一切肮脏和黑暗”。
这事儿本来属于内部矛盾,但是很快在舆论战线上,王实味的文章,就被国民党印刷出版,其速度堪比今天方方日记在国外出版的速度。
他的《野百合花》在1942年3月13日刊登在解放日报上,在3月底国民党就印刷出来,在白区大量宣传,甚至传到了解放区,前后不到20天。
这种宣传打击力度很大,因为延安的黑暗,是你们自己内部人写出来的,不是我们国民党宣传员写的。
随后在延安掀起了关于文艺标准的大讨论,文艺作品是歌颂光明呢?还是揭露黑暗呢?是做歌功颂德派呢?还是做黑暗讽刺派呢?
最后毛主席给了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
艺术标准当然侧重于技术层面,表现层面,这个可以由文艺创造者们去鉴定。
但是政治标准,就很明确: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抗日是全国的首要任务。
所以,毛主席认为:一切有利于全民抗日的作品,我们认为是好的;反之,一切不利于抗日的作品,我们则认为不那么受欢迎,或者说是不好的。至少可以说是群众不欢迎的。
今天,我们用这个标准去看看很多文艺作品,包括方方日记也好,包括这次的《后浪》。
很多人为什么不喜欢,或者说群众为什么不喜欢?
想想我们今天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不平衡、不充分的含义很广,但是至少包含了“贫富差距扩大、两极分化严重”吧。
大家品一品,是不是这样?
那么好了,一个文艺作品不管它是揭露黑暗也好,是歌颂光明也罢,其实都不重要。
从群众、百姓的角度去看,评价标准很简单,就看你这个作品宣扬的内容和观点到底对他们是有害还是有利。
群众不会去分析,但是他们能感受出来。
他们面临着高房价,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面临着消费主义的侵蚀,面临着失业的痛苦等等等等。
这个时候,如果你的内容,刻意淡化了他们的痛苦,以及掩盖了他们面临的困难,那么他们的这些痛苦和困难就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问题就得不到暴露,自然也就得不到解决。
当然,文艺作品的形式是多样的,假如这个宣传片的调子就是要宣扬群众身上的优点,社会上光明的一方面,也是可以的。
但这个时候,你宣传的点,就应该是放在宣扬群众对社会的奉献,比如农民工对社会的奉献,城市白领对社会的奉献,工人劳动者对社会的奉献,以及处于社会各个阶层的大多数群众对社会的贡献。
原理是一样的,当你宣传他们对社会的奉献的时候,那么这个社会就会更加的认可他们,尊重他们。起码让人觉得,咱那么辛苦,这个社会是记得的,是知道的,是感恩的吧。
将心比心,没谁真的愿意做什么无名英雄,咱不争功是一回事,你们忽略了群众的贡献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不管后浪的调子是要歌颂光明也好,是要揭露黑暗也罢。
关键不在于什么形式,而在于你宣传的东西对群众有啥好处?是不是有利于解决今天“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问题?是不是能引起大家对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重视?
我们把这个标准带进去,再去看看后浪,就完全明白为啥它宣传的东西不受大多数人的待见了。
后浪既没有帮助群众表现他们的奉献和价值,又没有帮群众表达他们面临的压力和痛苦。
反而把后浪群体的生活等同于了一群小资青年的惬意生活。
这既没有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又没有给予真正的后浪群体以应有的赞扬和鼓励。
反而容易在这种一片和谐光明的宣扬下,使得人们更加忽视了真正的后浪的价值与困难。
所以,年轻人对后浪持消极态度,是完全合理的现象。
这个答案这两天又突然热起来了!
其实这不是我的角度,是《毛选》很多年前就提出过的角度了。
今天发生的很多有争议的东西,在历史上早就发生过了。
有对毛选感兴趣的,可以关注一下我的读毛选的公众号: 八角楼上
还有很多读毛选的文章!
麻:“师爷,您给翻译翻译,什么叫后浪,翻译翻译,什么,叫后浪”
汤:“这还用翻译,年轻人嘛,新一代,都说了......”
麻:“我让你翻译给我听,什么叫后浪!”
汤::“不用翻译,就是后浪啊,热爱生活嘛......”
黄:“难道你听不懂什么叫后浪?”
麻:“我就想让你翻译翻译,什么,叫后浪!!!”
汤:“后浪嘛!”
麻:“翻译出来给我听,什么他妈的叫后浪!什么他妈的叫他妈的后浪!”
汤:“什么他妈的叫后浪啊?”
黄:“后浪就是新一代青年,可以选择玩单反,开跑车,玩跳伞,在欧洲旅游拍vlog,明白了吗?”
汤:“这就是后浪呀!”
麻:“翻译翻译”
汤,黄:“.....???”
麻:“翻译翻译!”
汤:“后浪,就是前浪的儿子和女儿!”
麻:“噢,大哥这他妈是后浪啊。”
评论被官方关闭,没有收到关闭理由,也没有收到任何通知。
五四,是奋斗者,逆行者的节日;
五四,不是五四快乐,而是五四缅怀。
五四,纪念的不是娱乐至死,而是面对死亡义无反顾。
五四,向那些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付出泪水,汗水,血水,默默无闻,脚踏实地的青年们致敬。
最后想附上一段话,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段话很老掉牙了,但是我想背后的精神永远也不能过时: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我们要做的不是步后尘的“后浪”,我们要做的是开先河的“先锋”。
你们说,大国崛起需要国产芯片。
可是,你们甚至不愿给他们一个镜头…
在Fab厂内穿着无尘服的PE、EE们,在工位上挑灯夜战的PIE、TD们…他们不曾享有这样的喧嚣,他们也是年轻人呀!
你可知道,曾经一位东京大学电子系的PhD @南宫林夕 ,收到SMIC的offer仅价值1万/月吗?
当他们从宿舍的板床上坐起,望向远方城市的一片繁华之时,你们可曾理解他们的悲哀?
在朝鲜战场上,美军对志愿军进行宣传,存在一个根本弱点,就是用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材料和惯用口吻。往往适合于国内被打倒的豪绅的心理。如美机大量投撒一种精印的贺年片,绘有一个穿旗袍的漂亮女人,怀抱衣着华丽的小孩,旁边写着唐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希望动摇中国指战员的军心。
出身贫苦农家指战员们,不仅不懂诗意,还对这种脱离自身生活的画片心生反感,纷纷骂道:“不知是哪个地主婆子。”
这片子我只在缩略图上随便拖动了一下鼠标看了看预览就知道:这片子所讲的内容不是给我看的
言语再振奋人心又如何,能帮助我找到好工作吗?能让工资上涨100块钱吗?廉价的快感一旦过去就会陷入无尽的空虚,他们有恣意绽放的青春,我没有,我也没有资格有;有欣赏它的时间我选择上oj多刷几道题,还是看到测试点全部ac更能让我感到快乐
不知道为什么被折叠的话这就让你知道一下:你的评论我好几次(>=3)取消折叠,还设为精选评论了呢,但过不了几分钟就自动被折叠,我也没办法了呢
好像浪费了时间做了没有意义的事情,在此深切忏悔3秒钟
评论被关了
看完b站五四宣传片《后浪》,这一针鸡血下去酸爽得浑身起皮。
只觉时代发展国家进步,当代青年都过上了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有房就买有梦就追的理想生活。感慨万千之时收到了快递短信,于是下楼沐进金色阳光里满心欢喜,全然感受不到今天三十多度的小高温。
签收快递的时候脑海中闪烁的仍是诸如跳伞潜水旅行等欢愉画面,可这一切美好在看到擦着汗的快递员的脸时戛然而止。那是张年轻的面庞,和我差不多岁数。黝黑,布满汗水流过的余痕。
那一刹那我出离的愤怒了:他,一个活在2020年的青年,居然在送快递!《后浪》中那些阳光青年的身影一幕幕地在我脑中闪过,没有一个对的上眼前这人的丑陋形象。根本就是一锅甜粥里的老鼠屎,不去厌恶他简直就不是中国人!
我满怀恶意地盯着他,他却如同没有发现一般只在那一件一件地整理快递。我十分确信他的内心并不似表面那般平静,绝对是在暗搓搓地咒骂生活。毕竟像他这般弱小的人,早就习惯于嘲讽与否定。
活该!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有选择权利的时代,他自甘堕落竟跑去与快递员为伍,可耻!
怎么会?我忽然觉得恐慌,青年人里怎么会有他这样的人?不对,一定有哪里不对。我瞪着那张惹人嫌弃的脸,经历了风吹日晒的脸,有一丝丝皱纹的脸,越看越觉得老成的脸......忽然间我的心头一亮,使劲揉了揉眼睛,面前这人哪里是个青年,分明是饱经沧桑的中年男子。
见鬼,我刚刚为什么会觉得他与我一般大?莫非是这阳光太过刺眼恍惚了视线?
这时那人抬起头疑惑地看向我,大概因为我如此长时间的停留给他带来了一些困扰。我释然地冲他笑了笑,转身离去。对嘛,他怎么可能是个青年,他怎么配是个青年。
五四的号角,五四的精神,是年轻人用来呐喊和斗争的,不是你们这些人用来粉饰太平的。
今天的年轻人面临比《后浪》出场的前辈更严重的阶层固化,更沉重的经济压力,比他们更不敢恋爱、结婚、生育。而节目却告诉年轻人一切都很好,你不是在纪念五四精神,是在让年轻人忘了五四精神。
一个节目既不懂五四,也不懂年轻人,那怎么能不被年轻人批判,这恰恰说明有些东西年轻人没忘。
我提几个关键字,你感受下
六个钱包
超7成网民月收入不足5000元
居民杠杆率已达60%
现实就是大家都想过上后浪展示的未来,却输给了兜里没钱
不改变分配机制,只在年轻人内部鼓吹内卷,怎么看都是前浪给后浪灌的一碗毒鸡汤
----update
小姑娘,他们那样的生活我压根就不用攒钱就能过一遍了,问题是我没个前浪给我积攒资源,余额宝都是自己真金白银攒下来的,如果我像视频里一样绽放青春,我下顿吃什么?我现在一个月也就2w5,税后也就1w8左右,租房公司近点就一个6k进去了,还是个蓝村路的老破小,但我不能做个沪漂啊,工资都烧光了,拿什么买房?上海外环房价都四万多了知道不?
补一个央视版的后浪,如果问题问的不是b站版的,我对后浪的观点会很阳光,然而谁让我回答的是b站版后浪的问题啊
再补一个共青团中央发的,里面有教师,医生,抗疫工作者,飞机驾驶员,渔民,清洁工等劳动者哦
----评论区的诸位不用介绍理财经验了,我并没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只不过它们炸的太绚烂了
---我为什么有几个股票亏了98%?那是因为国家外汇管制加强我不敢入金了啊,只能拿已有股票卖了买其他股票,只不过A股我能入金才没美股那么夸张
东财国际app做的比较差的一点就是如果一只股票你全清仓的话在总的财产里是不显示亏损的,哪怕你入金5万美元,3万美元买了某仙股,然后炸了亏了2万5你全清仓的话,你的账户就只显示2万5美元,而持仓盈亏是0,但如果你还有一股锚定的话,就是现实该股亏损99%,持仓亏2万5美元,账户2万5美元
为了堵住说“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某些人的嘴,我决定换位思考:要是换做我,会怎么拍这个《后浪》?
B站是一个什么平台?它怎么说的?“青年文化娱乐平台”诸如此类的。这个平台上的人来干什么的?虽然上面有学习资料,但估计大多数人还是来娱乐消遣的…或者至少说,来看别人消遣的。别人把热爱的兴趣爱好过成生活,好像活着时时刻刻都能消遣。很多B站用户爱看的up主,不就是这样的“别人”吗?
行,就这样拍了,反正B站本来就是这样一个平台,拍出来年轻人也爱看,也没一般的中央宣传片那样枯燥无味。
结果出来以后,很多年轻人不仅不爱看,还反过来骂我,说“不能代表全体青年”“充斥着小资产阶级的享乐主义”“与五四精神背道而驰”云云。
我进行了深刻的反省,觉得他们没骂错,决定重新再拍。可我又懒得再找别人了,可若只拍B站那几个up主,那又该怎么拍呢?想来想去,我终于发觉到自己最大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
我光拍他们的兴趣爱好了,没拍他们用来兴趣爱好的本钱是从哪里来的。说到底兴趣爱好终究是业余的,终究只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要是仅靠兴趣爱好,别说捞回本钱了,恐怕连饭都吃不上吧。既然拍就得拍全,至少不会显得那么“享乐主义”。
于是,我先找到了一个拍vlog视频的up主,说你在拍视频之外总得有本职工作吧,能不能让我们拍一拍、纪录一下呢?谁知他说拍视频就是他的本职工作。我说你光拍视频也赚不了几个钱吧,你这些设备是从哪里来的呢?他说是用他父母的钱买的,他还说他几年前看到网上的一些视频,立志成为一名vlogger,他父母挺支持他的梦想的,鼓励他放手去做。
这样的富二代啃老族,怎么能让他出现在五四青年节主题视频里?!我一气之下把他赶走了,打死我也不会再让《后浪》里有他的戏份了。
结果连找了好几个人,给出的答复都难以令人满意。
不久,阴差阳错地,我找到了一个汉服up主。虽说是up主,她实在也没多少粉,影响力也不大,拍进来也没几个B站观众认得。但把她介绍过来的朋友说,她本职是一家公司的OL,拍汉服视频什么的是她为数不多的业余爱好,而且还是百忙之中强行抽时间不长的休假时间拍的,所以作为一名up主她的视频更新频率也不大,汉服也是她用自己挣的钱买的。
问她工作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拍汉服视频,结果她的回答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汉服文化的浓厚兴趣。
经她本人同意,我决定拍她的故事。虽然她影响力不大,但或许要比光拍会被人批为“享乐主义”的东西要好。况且为自己热爱的东西而努力、奋斗、拼搏,这彰显的难道不是满满的正能量吗?
于是我当作纪实片来拍,跟踪记录了她的生活,确保过程真实完整,能代表很多年轻人。成片出来了,一位公司OL为了自己钟意的一件汉服,努力拼搏、艰苦奋斗(指起早贪黑996),甚至不惜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来应对汉服的昂贵价格。终于,在一个难得的休假日,她入手了梦寐以求的汉服,站在闹市口拍视频。虽然只是穿上了一件汉服,但视频中她发自内心的笑容是如此灿烂。这一切的背后支撑她是什么?是她所谓的业余爱好,但更是她对汉服文化那份真挚而深沉的热爱之情。
是的,即使一时得不到,也要为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去奋斗拼搏,这就是当代青年!(含讽刺义)
那些声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现在刚刚退休,消费能力下滑,社会价值逐年递减;
那些被说成“一代不如一代”的人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混的不好的成了“习惯嘲讽、否定”的弱小的人,混得好的则成为了主流声音的发言者,委托某个“后浪”写下了这段视频文案;
而这一代年轻人,他们在五四青年节这一天,被主流声音近乎膜拜一般地夸奖了……
不是因为他们创造了什么;
不是因为他们成就了什么;
不是因为他们改变了什么;
我想,只是因为他们有这十几年一去不复返的青春
他们被需要……
投身新兴行业吧,投身新一线吧,多加班,多服务,多贡献,多贷款,多炒股,多生一个孩子吧。
奉献这些宝贵的青春吧。
教年轻人一个基础道理,有人使劲夸你,那他们无非是有事求你,有人像喝高了一样疯狂夸你,那他们不仅有事求你,还随时准备着损伤你的利益。
首先要正确看待:不是部分年轻人,是绝大部分年轻人。
什么叫消极态度?
对这种反逻辑视频产生质疑难道不是最起码的理智么?!
无冤无仇的你这么夸我,你要干嘛?
有个人突然过来抱着你的脚就是一顿舔,你好歹问问为什么吧?
你的意思是不能问,接受,我就是牛逼!没有理由的牛逼,世界之王!为什么是世界之王,因为有人给我舔脚!
问一句就是消极,那你们去接受吧,我觉得消极挺好的,我特么就是这么消极!不但我这次消极,以后谁再没有理由的舔我的脚,我先给他脑袋两脚!
想想如果这个视频是知乎推的,估计知乎大v小v都要冷嘲热讽一番,但这个视频是B站推,b站的头部流量up主没有一个不拥护的,甚至挺身而出嘲讽“消极意见”,给自己粉丝灌起了正能量鸡汤(这种还包括那些平时以知识类up包装自己的人),这说明什么?说明B站确实让头部用户恰到钱了,过上了美滋滋的后浪生活,有钱能使鬼推磨啊兄弟们,知乎不该在这方面向阿B学习吗?
遥想阿B当年说自己是二次元代表被二次元们一路嘲讽,现在说自己是年轻人代表结果年轻人万众拥戴,足以说明,年轻人比二次元可好营销多了。
B战中的后浪
现实中的后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