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主要是过去十年间,数码科技乃至于整个人类科技的发展,都进入了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厂商对产品的发力点主要集中在“优化”和“差异化”两个方面,而不是新功能的开发。
我前两天整理过去纪念照片的时候发现,10年前的iPhone4跟5年前的iPhone6跟今天的iPhone12拍出来的照片,虽然素质上还是能看出一定区别,但对于日常使用来说,其实iPhone4的相机就已经完全够用了——不管是拍人还是拍文档,清晰度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过去10年智能手机的进步,相机拍照能力的提升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很显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当下相机的性能都是过剩的。而过去10年来,除去NFC、人脸识别等几项新技术被加入到手机中之外,现在iPhone13能干的事情换成iPhone4也一样能干。
除此之外,作为一个数码爱好者,我家里也有大量的旧数码产品和二手数码产品。我偶尔也会拿它们出来用着玩玩,而这时我往往会发现,很多几年前乃至于十几年前的数码产品,放到今天其实一样能用。
比如,5年前的XPS13,在日常办公这方面跟主流的轻薄本并没有什么差异。
8年前的SONY Pro 11,轻办公没有问题,甚至还能用剪映剪一下视频。
在这个角度上说,当代数码产品在没有革命性发展的情况下,数码产品的发展主线实际上就是厂商对既有功能的不断优化。而在拿不出新功能的前提下,想要卖得更好,就自然只能走外观的差异化——这就好比很多食品搞不出新口味的时候,最常做的就是换包装。
因为现在年轻人接触的数码产品,说实话都差不多,典型的就是手机,红米手机和iphone价格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但是红米手机和iphone功能有差到哪去?拍照都有,玩游戏都可以,打电话都可以,无非是拍照的效果到底好不好,现在手机越来越趋近,要看好不好还得凑近了仔细分析看,要是真乍一眼去看,还未必看得出来。
当年可不是,当年是真的天差地别,现在所说的索尼黑科技,其实是当年的产物,我举个例子
这个东西叫视频随身听,索尼出的,官方名字就叫GV-8,1988年推出的。
这东西有什么用呢?
它可以放V8的磁带,所以是个单放机。
可以录还可以放,所以还是个录像机。
他可以接受电视频道,所以他还是个电视机。
他可以视频输入输出。
他还是个便携设备。
想想吧,这可是1988年的产品,1988年中国人绝大多数也就是个小黑白电视,彩电普及都要到90年代了,索尼1988年就能整出这种产品,这里面的功能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要是觉得这个不够玄幻,还有更玄幻的。
这东西,叫FX-300,便携式三合一设备。70年代末的产品
它有一个电视屏,可以收电视节目,所以是个电视机。
它还是磁带播放器,还可以录音,。
它还是一个收音机。
它有内置扬声器。
它可以提着走,它自带喇叭,也可以用耳机。
70年代末,那会中国有几个人有电视?
正经黑科技。
现在呢?电子产品大同小异,只能在外观上追求点差异。
感觉科技都停滞了
麦肯锡季刊在2009年的时候发过一篇雄文[1],认为消费者的决策模型在互联网时代彻底改变了。
简单来说,传统的消费者决策模型是漏斗式的,当我们想购买一台电脑的时候,可能会先根据记忆想起一些品牌产品,然后再根据自己记忆中的品牌和需求偏好逐步缩小筛选范围:
但是互联网时代,当我们想要购买一台电脑的时候,很可能不是凭记忆和偏好去逐步缩小筛选范围,而是会去网上搜索各类相关的数码信息。这就不得不提及“谷歌效应”的威力:随着人类对互联网的依赖,人们不再记忆知识内容本身,而是只需要记忆能够搜寻出知识的相关线索即可。换到消费行为领域,谷歌效应的表现就是:人们对品牌记忆的依赖下降,而是更多开始参考网络搜寻到的实时信息辅助决策。
而当消费者在购买电脑之前,尝试去搜索各种产品的时候,会发现:不仅自己的选项范围没有逐步缩小,反而随着搜索的信息越来越多而逐步扩大了:
随着信息量的过载,人们的判断能力是下降的。相信看过卡尼曼《思考:快与慢》的人都不难得出一个推论:由于信息量实在太大,人们筛选不过来,于是消费决策就更容易受到一些直觉性的启发影响而冲动下单,这种情况下,外观等更容易激发直觉性决策的产品属性自然就比实用性的参数更重要了。
原本来说,并不是啥东西都要被“怎么看待,”买卖而已,你情我愿你买我卖,我喜欢啥样的我就挑啥样的,你有啥样的你就卖啥样的,我有钱了我就挑挑拣拣看东看西,没钱了我就抠抠嗖嗖比来比去。买东西而已,消费者恐怕犯不着把它搞成个文化传播似的。
但是在昨天看比赛莫名其妙点进那个《真知我们的数码时代》访谈节目后,我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节目里邀请了惠普华硕罗技等一群的科技公司高管搞直播,从各个方向去解构所谓年轻人的电脑选好需求,腾讯新闻和京东电脑数码一起参与的节目,内容深度还是不错的。
众所周知,笔记本这种东西应该是少数男性消费力大于女性的地方了,其适应性标准男性应该更为清楚,但是视频访谈的角度和提问方向都更接近于女性思维,比如让电脑成为一种像包一样的配饰之类的话题层出不穷。
我想我们大部分人在购买笔记本时,都应该不会把外观放在性能之上的,但无论是节目的拆机分析还是这个问题的引导方向,都是在鼓励我们重视外观提升档次呢?
很简单,外观的提升和更换远远比性能的迭代要简单的多。
同一款产品我可以轻松随意的给你整出黑的白的粉的蓝的流沙金琉璃红红里面带点紫紫里面透点绿绿里面映些黑黑中间还有个痘……无非是染料的不同罢了,但是这样简单的成本却可以塑造出更多的消费需求。
商家,包括所有在真知我们的数码时代节目里露脸的科技公司,都非常希望重视外观成为一种趋势,一种流行,一种裹挟着大部分人的潮流,这样当你今天看这个不顺眼明天看那个不合心意的时候,哪怕产品还没有坏,消费需求也来了。
当然,重视外观是无可厚非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装逼之意人之常情,经济基础雄厚了,想换点不一样的口味没有什么问题,不过自己的购物理念受到一些来自于商家的影响对于有想法的人来说可能心里会不对味。
男性是曾经的消费洼地,但是男性又是潜在消费能力巨大的群体,在女性消费潜力基本已经被挖空的情况下,如何从这个新群体里扣出钱来,是未来的商家们集体思考的大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年轻人的选择看上去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宽的原因,不让你眼花缭乱,你会掏钱吗?
我倒建议没事可以多瞅瞅这个节目,真是感慨良多。
数码科技产品的实用功能太接近了。
当实用功能够用甚至已经性能溢出的时候,功能的差异性已经无法协助消费者来进行选择。
这时候,剩下的维度就是品牌、性价比和外观。
而其中,在质量相近,质量体系保证完备的背景下,品牌除了售后以外的差异性也变小了。因为数码科技产品毕竟奢侈品的属性较少,因此品牌区隔的消费者选择策略也模糊了。
性价比的评估则相对简单,且大量的同类科技产品,性价比越来越接近。
这时候外观就成为了比较重要的选择策略。
一个工业设计上突出特定美感风格的产品,就会有较高的竞争力,使使用者无论在展现给他人,还是愉悦自己时有较大的正反馈。
同时,外形设计突出的产品也更易于被新媒体分享,从而获得更多的曝光和关注。
以上。
供参考。
大家如果逛商场时有留意到开在商场里的新能源车店,就会发现,新能源车的外观设计和以前那些燃油车差别大了去了,外观明显比燃油车好看很多。而数码的话,我看小米,华为这些品牌的数码产品,再想想多年前,也发现以前的手机是没有那么好看的。
这里有两种变化。第一是数码产品处于功能饱和,甚至过剩的状态。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要的产品功能并没有那么多,大多数人买手机,就是看视频,听歌,电话,打游戏,运行流畅就可以了。只要满足这些功能,接下来就是比外观了。看起来时尚,有逼格,年轻人就会买单。
第二就是年轻人的审美和以前的人不一样。大城市里面的那些商场,开的那些什么奶茶店,咖啡店,餐饮店,一个比一个看起来装修有逼格,其实食物还是那些食物,但是店面看起来华丽,就带有社交属性,在里面消费聚会,比在路边摊要看起来正式一些,这是避免不了的。而零食的包装也是这个趋势,看起来都比以前好多了。
这是好事。说明我们整体的审美提高上来了,以前有个答案吐槽说,我们包装设计很重要,如果我们的产品要走国际路线,那么光有技术和质量在还不够,还得有逼格,在审美上拿下海外市场。实用,颜值,我全都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