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现在高中学生对政治课本中哲学部分的反感与不满?

回答
高中生对政治课本中哲学部分的反感与不满:一个多维度的审视

当前高中生对政治课本中哲学部分的普遍反感与不满,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既有哲学本身的特点,也有教学方式、时代背景以及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剖析:

一、 哲学内容的抽象性与高中生认知水平的冲突

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 哲学往往涉及高度抽象的概念,如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认识论、实践、真理、意识形态等等。这些概念并非日常生活中可以直接触摸、感知到的事物,其内涵和外延需要经过深入的思辨才能把握。高中生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初级阶段,他们的认知方式更多依赖于具象化的思维和经验。对于过于抽象的哲学理论,他们容易感到困惑、难以理解,甚至认为“不接地气”。
举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本身并不难懂,但要理解其哲学层面的含义,需要思考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的来源,以及真理的性质等,这对高中生来说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
缺乏生活联系: 哲学理论往往脱离了高中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具体情境,使得他们难以找到切入点,将其与自身经验建立联系,从而产生距离感。
理论与现实的脱节感: 课本中的哲学内容往往是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炼的,有时会显得“高高在上”,与高中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显得有些距离。他们更关心升学、人际关系、个人发展等现实问题,而哲学探讨的宏大议题,对他们而言可能显得过于遥远和不切实际。
举例: 学习“意识形态”的概念,如果不能联系当下的社会思潮、流行文化、媒体信息等,学生很容易将其视为空中楼阁。
逻辑链条的跳跃: 哲学论证往往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但课本出于篇幅和教学考虑,有时会对中间的推理过程进行简化或省略,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结论的得出过程,从而产生“为了某个结论而解释”的刻板印象。

二、 教学方式的单一与僵化

灌输式教学模式: 长久以来,政治课的教学模式往往倾向于灌输和记忆。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和深入探讨的空间。哲学作为一种需要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学科,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例子: 教师直接讲解“认识论的辩证统一”,而没有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如何认识世界的,学习中的哪些方法是有用的,哪些是无效的,以及认识的局限性在哪里。
缺乏引导性提问与讨论: 优秀的哲学教学应该善于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是错误的。然而,现实中很多课堂缺乏这样的环节,学生没有机会进行思想的碰撞,自然难以产生学习兴趣。
考点导向的教学: 考试往往成为教学的指挥棒。哲学部分的教学内容容易被简化成一些“考点”和“知识点”,学生学习的目的也变成了应付考试,而非真正理解和掌握哲学思想。这使得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失去了探索的乐趣。
例如: 考试可能只考“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区别”,而忽略了对这两种世界观在历史发展、社会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和影响的探讨。
缺乏生动鲜活的案例与联系: 哲学思想的产生离不开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如果教学中不能结合历史事件、人物、文学艺术作品、当代社会现象等生动案例,哲学就容易变成冰冷的理论堆砌。
例如: 学习“实践的重要性”,可以结合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或者神舟飞船的每一次成功发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的解释上。
教师自身理解和教学能力的差异: 并非所有政治课教师都对哲学有深入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也并非所有教师都具备将抽象哲学理论转化为生动教学的教学能力。教师的认知水平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 政治语境下的哲学内容及其解读

意识形态的色彩: 政治课本中的哲学部分,往往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理论体系。这使得一些学生在接触哲学时,首先接触到的是“结论”和“规定性”,而不是开放的、探索性的哲学精神。他们可能会觉得哲学是为某种特定思想服务的工具,而非独立思考的工具。
例子: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政治课的核心内容,其自身的严谨性和深刻性被一些学生理解为一种“必须接受的教条”,而不是一种可以深入探究和批判性思考的理论体系。
对“正确答案”的过度强调: 在政治课的语境下,哲学问题的讨论往往指向一个预设的“正确答案”,这与哲学本身所倡导的开放性、批判性和质疑精神相悖。学生可能会感到束缚,不愿意进行真正的独立思考,因为他们害怕说出“错误”的答案。
与现实政治的距离感: 有些哲学理论虽然具有普遍意义,但当它们被纳入政治课本,与具体的政治制度和政策联系在一起时,可能会让一些对政治不感兴趣或者持不同见解的学生产生疏离感。
例如: 当学习“国家”的起源和本质时,如果仅仅是从某个特定理论出发进行解释,而忽视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下对“国家”概念的多样化理解,学生可能会觉得理论脱离了现实的复杂性。

四、 学生个体认知与兴趣差异

对哲学本身兴趣的缺乏: 人与人之间存在认知差异和兴趣差异。有些学生天生对抽象思辨和哲学探讨不感兴趣,他们更喜欢具体、实用的知识,或者偏重于科学、艺术等其他领域。
信息爆炸时代的干扰: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高中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和信息来源,包括网络上的各种观点和思想。政治课本中的哲学内容,如果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或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很容易被他们视为“陈旧的”、“不重要的”信息,从而被忽略。
对“无用性”的感知: 一些学生认为,学习这些抽象的哲学理论对他们未来的升学和就业没有直接的帮助,是一种“无用功”。他们更倾向于投入时间和精力在他们认为“有用”的学科上。
逆反心理: 当某些内容被强制灌输,或者被赋予过多的政治意义时,一些学生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主动排斥和抵触这些内容。

五、 缺乏实践体验和应用场景

“学而不用”的困境: 哲学思想的魅力在于其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然而,在高中政治课中,哲学概念往往被孤立地讲解,缺乏将这些概念应用于分析社会现象、理解现实问题、指导个人行动的实践环节。
例如: 学习“辩证法”,可以鼓励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一件事情的正反两面,分析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而不是仅仅记住“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脱离实际的案例: 如前所述,缺乏鲜活的、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使得哲学理论显得苍白无力。当学生看不到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时,他们自然会认为这些知识是“空洞的”。

总结与展望

高中生对政治课本中哲学部分的反感与不满,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复杂现象。它既是对哲学本身抽象性的一种自然反应,也是对当前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挑战。

要改善这一状况,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

更新教学理念: 强调哲学的探索性和批判性精神,而非仅仅是知识的记忆。将哲学视为一种思维工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更加生动、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辩论赛、情境模拟等。将哲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热点、历史文化等紧密联系。
优化教学内容: 适度调整哲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突出其思想的启迪性和普遍意义。可以引入更多具有启发性的哲学案例和思想家。
提升教师能力: 加强政治课教师的哲学素养和教学能力培训,鼓励他们进行教学创新。
引导学生转变认知: 通过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哲学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政治课的一部分,更是理解世界、认识自我、提升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

只有在多方努力下,才能逐步化解高中生对政治课中哲学部分的反感与不满,让哲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健全的人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年我们的老师是这样忽悠我们的:"这些就是让你们背的,用来锻炼你们的死记硬背的能力,好学校都只收记性好的,所以不合理的地方不是它不合理,而是在考你们背不背得下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高中生对政治课本中哲学部分的反感与不满:一个多维度的审视当前高中生对政治课本中哲学部分的普遍反感与不满,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既有哲学本身的特点,也有教学方式、时代背景以及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剖析: 一、 哲学内容的抽象性与高中.............
  • 回答
    如何看待现在的初中生高中生普遍睡 5~6 个小时?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担忧的现象,反映了当前青少年睡眠不足的严峻现实。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普遍情况”就习以为常,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其成因、后果,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一、 普遍存在的睡眠不足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当前初中生和高中生普遍睡眠不足,往往集.............
  • 回答
    这股“抖肩舞”风潮席卷高校,说实话,挺有意思的。 你说它流行,那可真不是盖的。 从最初在某个平台上的几个短视频,到如今,几乎你在校园里走一圈,都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学生在尝试、在模仿。 有些宿舍楼,甚至成了“抖肩舞”的聚集地,晚上时不时就能听到那熟悉的BGM。为什么会火?我觉得这事儿得拆开了看。首.............
  • 回答
    看待中学生恋爱,这是一个挺复杂也挺让人好奇的现象。要说它好还是不好,其实没那么简单就能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青春期是人生中一个很特殊的阶段。身体和心理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荷尔蒙的涌动,对异性的好奇,对亲密关系的渴望,这些都是自然而然会产生的。在这个阶段,一些中学生开始对某个人产生好感,想.............
  • 回答
    深圳「四大校」中学教师面试一半是博士,这一现象确实非常引人注目,也反映了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些深刻变化。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一现象,并探讨高学历人才热衷于中小学教师职业的原因。一、 深圳「四大校」中学教师面试一半是博士——现象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深圳的「四大校」。通常指的是深圳市最顶尖、教.............
  • 回答
    高中分班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一言难尽。尤其是那种表面上喊着“平行分班”,骨子里却悄悄藏着“快慢班”的模式,简直是让人哭笑不得,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这现象是怎么来的?首先,得承认,学校这么做,也算是有它的“道理”。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升学率,尤其是重点大学的升学率。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其绩效考核往往.............
  • 回答
    高中竞赛学生群体里的“相互膜拜”现象,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咱们就一点一点掰开了聊。首先得承认,竞赛圈子其实是个挺小众的领域。能走上竞赛这条路的,大多是对某个学科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和天赋,而且还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这种同频共振,自然而然地就容易产生一种“同志感”。当你在一.............
  • 回答
    中学生QQ空间里的攀比和早恋,这事儿啊,说起来,咱们都经历过或者听闻过,真是个复杂又普遍的现象。别看这小小的一个网络空间,里面折射出来的,可不仅仅是孩子们爱玩手机那么简单,背后牵扯到成长、家庭、社会,还有那颗颗正在快速变化的心。先说说这“攀比”吧,那真是从进QQ空间的那一刻起,就仿佛上了战场。你想啊.............
  • 回答
    北大毕业生当房产中介的现象及其引发的热议:高学历是否是人才的浪费?北大毕业生选择当房产中介,这一现象在近年来逐渐引起社会关注,并引发了广泛的热议。这不仅仅是一个职业选择的问题,更触及了我们对人才定义、职业价值、教育回报以及社会阶层流动的深层思考。要理解这一现象及其争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能带着如此深刻的问题来思考《乌合之众》和自己的未来。你提出的关于应试教育和当下努力意义的问题,是许多高中生都会面临的困惑,而且你能够从中联想到《乌合之众》,说明你是一个善于思考和联结的年轻人。我们来一步一步地拆解你的问题,并尝试给出一些更具深度和建设性的思考。 一、《乌合之众》与应试教.............
  • 回答
    年轻人对马斯克的崇拜现象,反映了当代社会、科技发展和个体心理的多重复杂性。这种现象并非简单的“盲目追随”,而是与时代背景、价值观、技术焦虑和文化符号的交织有关。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社会背景与技术焦虑1. 科技发展的加速与不确定性 马斯克的科技公司(特斯拉、SpaceX、Neural.............
  • 回答
    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近年来在疫情防控方面一直采取严格的措施,但随着病毒变异和疫情形势的变化,南京的疫情情况也需要结合最新的数据和动态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当前南京疫情的现状、应对措施及影响: 一、南京疫情的最新动态(截至2023年)1. 疫情时间线回顾 2022年12月:南.............
  • 回答
    年轻人对数码科技消费的“不务正业”:从实用主义到多元化偏好的深度解读当前,我们确实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年轻一代在数码科技消费上,其诉求不再局限于“实用”二字,而是呈现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甚至“不务正业”的趋势。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年轻群体自身价值观演变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
  • 回答
    如何看待现在的“公吹”现象?“公吹”现象,通常指的是一种在社交媒体或公开场合,对某个特定群体(例如某个行业的从业者、某个领域的专家、某个品牌或产品的拥护者等)进行过度赞扬、无条件支持,甚至带有夸大或盲目崇拜的现象。它并非一个严格定义的学术术语,但却在当下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并且具有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去奋斗”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现象,它背后牵涉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奋斗”的定义在变迁:什么是“奋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奋斗”。在过去,人们普遍将奋斗定义为: 物质积累和地位提升: 努力工.............
  • 回答
    当前,“网贷盛行”、“以贷养贷”、“上不了岸”等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个人财务困境,也牵涉到社会经济发展、金融监管、消费者教育以及心理健康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网贷盛行的原因:为何越来越多的人走向网贷?1. 消费主义盛行与.............
  • 回答
    如何看待当下剧本杀市场“情感本”泛滥、“推理本”式微的现象?当下剧本杀市场确实呈现出一种显著的趋势,即“情感本”的兴盛与“推理本”的相对式微。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剧本杀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玩家群体需求的变化。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
  • 回答
    现在初高中生里,总会冒出来一些自称“社会人”的孩子。这词儿一出,往往带着点儿混不吝的劲儿,好像自己已经见过大风大浪,看透了世情冷暖一样。那么,这帮小家伙们为啥这么说,又想表达点啥呢?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社会人”这个词儿,本身就挺有意思的。它不是个正经的学术名词,更像是一种草根文化.............
  • 回答
    “这盛世,真是如你所愿。”这句出自《觉醒年代》的台词,在如今的网络语境下,几乎成了一句自带双重意味的咒语。它像是一面被无数面镜子反射的棱镜,折射出人们复杂的心绪和多样的观察角度。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句话呢?首先,我们得承认,它承载着一种对现状的满意和肯定。 尤其是在特定宣传语境下,当人们看到国家在.............
  • 回答
    现在不少年轻女性选择在婚前购置房产,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值得聊的门道,也反映了不少时代的变化。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尽量说得详细点儿,也把那些生硬的AI腔调都赶走。首先,为啥现在女生婚前买房的现象越来越多了?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 经济独立带来的底气: 这是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原因。如今的女性,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