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中国将在2049年成为全球最让人向往的留学目的地”?

回答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的“中国将在2049年成为全球最让人向往的留学目的地”这一目标,既体现了中国教育国际化战略的长期规划,也反映了国家在教育、经济、文化等多维度竞争力的提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综合考量国际教育竞争格局、中国自身的发展路径以及全球人才流动的趋势。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目标的背景、意义、挑战及可能的实现路径:



一、目标背景与战略意义
1. 国际教育格局的演变
全球留学目的地竞争加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传统留学目的地长期占据优势,但近年来中国在高等教育质量、科研实力、经济吸引力等方面持续提升,逐渐成为全球第二大留学目的地(2023年数据显示,中国留学生人数超过美国,但美国仍占主导地位)。
中国教育强国的定位:中国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将教育视为国家核心竞争力之一,留学目的地的吸引力是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2. 政策导向与国家发展需求
人才战略:中国需要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尤其是科技创新、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人才,而留学目的地的吸引力直接关联到人才回流与国际人才的集聚。
软实力提升:通过教育输出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全球传播。

3. 时间跨度的现实考量
2049年与百年目标的关联:这一目标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2021年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2有用的)相呼应,强调中国在21世纪中叶成为全球教育中心的愿景。



二、中国留学目的地吸引力的现状与优势
1. 教育资源的持续提升
高校排名与科研实力:中国高校在QS、THE等国际排名中持续上升,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在多个学科领域处于全球前列。
“双一流”建设:通过“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科技与创新资源: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等领域的科研成果,为留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学术和实践机会。

2. 经济与就业支持
就业市场潜力: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庞大的市场需求,留学生毕业后就业机会丰富,尤其在制造业、服务业、科技企业等领域。
政策支持:中国近年来推出“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就业支持计划”“人才引进新政”等,为留学生提供更便捷的就业和生活保障。

3. 文化与生活吸引力
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中国在文化输出方面(如影视、文学、非遗等)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同时国内生活成本相对较低,且拥有丰富的旅游和休闲资源。
“一带一路”教育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不断深化,推动“走出去”战略,增强国际学生对中国的认知。



三、实现目标的挑战与关键因素
1. 国际竞争的激烈性
美国教育体系的长期优势:美国在高等教育体系、科研资源、国际学术网络(如哈佛、斯坦福等)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性,尤其在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
英国与澳大利亚的吸引力:英国的文理传统、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环境,以及英联邦国家的签证便利性,仍吸引大量国际学生。

2. 教育质量与国际化程度的提升
语言与文化适应性:英语是国际学术通用语言,但中国高校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语言能力、跨文化教育水平仍需提升。
课程体系与国际标准的对接:中国高校需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与国际教育标准接轨,增强课程的国际认可度。

3. 签证政策与留学服务优化
签证便利性:中国近年来简化了留学生签证流程,但与美国、英国等国家相比,仍需进一步优化签证审批效率和政策透明度。
留学服务与支持:如国际学生服务中心、语言培训、就业指导等配套服务需进一步完善。

4. 社会认知与文化吸引力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偏差:部分国家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环境存在误解,需通过教育交流减少偏见,提升国际学生对中国社会的正面认知。
文化输出与软实力:通过教育合作、文化交流活动(如孔子学院、国际学生文化节)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四、可能的实现路径
1. 深化教育国际化改革
推动高校国际化战略:鼓励高校设立国际校区(如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加强与全球顶尖高校合作,提升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
加强课程国际化:推动课程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如开设双学位项目、联合培养项目,提升课程的全球竞争力。

2. 完善留学支持政策
优化签证与移民政策:简化留学生签证流程,提供更灵活的就业、创业政策,吸引长期留居人才。
加强就业与创业支持:建立留学生就业信息平台,与企业合作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提升留学生回国后的就业率。

3. 提升国际交流与文化吸引力
推动“一带一路”教育合作:通过“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扩大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加强文化输出:通过国际学生交流项目、文化活动、媒体传播等,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好感。

4. 提升教育质量与科研实力
加大科研投入:通过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如“卡脖子”技术攻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吸引全球顶尖学者和学生。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团队,提升教学质量与国际化水平。



五、国际社会的潜在反应与影响
1. 对中国的认可与竞争
短期:竞争加剧:中国留学目的地的吸引力提升可能促使美国、英国等国家加强教育竞争,推动其教育体系进一步优化。
长期:全球教育格局重构:中国可能成为全球教育竞争的重要参与者,推动国际教育格局向多元、均衡发展。

2. 对全球人才流动的影响
人才回流与国际人才集聚:中国通过教育吸引全球人才,可能加速高端人才回流,同时为国际人才提供长期发展的机会。
教育合作与全球治理:中国可能通过教育合作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推动国际教育标准的制定。



六、结论:目标的现实性与未来展望
陈宝生提出的“2049年成为全球最让人向往的留学目的地”目标,既具有战略高度,也面临复杂挑战。其实现需要中国在教育质量、国际竞争力、文化吸引力、政策支持等方面持续发力。尽管美国、英国等国家仍占据优势,但中国近年来的教育改革、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已为这一目标奠定了基础。未来,中国若能进一步优化教育体系、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有望在21世纪中叶成为全球最吸引人的留学目的地,成为全球教育格局中的关键力量。

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是教育领域的战略任务,更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的重要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照现在这个样子发展下去,未来中国会成为最不令人向往的留学目的地。

原因很简单,假设你现在是个病人,得了某种罕见病。

这时候有2个医生说可以救你,第一个是哈佛博士,第二个是某野鸡大学博士。

你想让谁救你?肯定是哈佛那个对吧?

大家都知道哈佛医学博士的实力大概率是很强的,学不到的毕不了业。而野鸡大学的医学博士你都不知道他学的到底是啥。


同理,就现在国内高校对待留学生那标准,毕业出来的学生能有多少真本事很成问题,要是这么一直搞下去,最后别搞到其他国家不认中国留学文凭,那就搞笑了。

user avatar

说个挺残酷的事实,可能很多人不知道。

大家知道大学排名嘛?对,你一定听过QS、泰晤士等等,但是我们海内外校友相当多的人的认为这种排名是英系自吹自擂的留学广告,英国的几个大学排名有很多指标有严重的主观性和非科学性,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外籍留学生数量。

于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为了研究到底哪些大学的高等教育质量好,没有那些奇奇怪怪的权重,上海交通大学推出了上海交通大学全球高校科研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y。以科研实力论高校的质量未必全面,但是起码比主观的雇主评价、无根据的外籍留学生数量等等指标要强

但是残酷和扎心的是什么呢?比起辛辛苦苦吸引海外人才归国,提供软硬件设施,耐心地等待科研实力的成长,快速倒贴获取留学生更快捷更容易,所以国内很多高校把QS当作黄金排名,并以此大力引入留学生,不问质量,只看数量。

QS排名夸张的啥程度呢,英国爱丁堡与耶鲁、哥大、普林斯顿不分伯仲,英国曼大吊打美国加州伯克利......你拉一个清北本科生,你问他硕博曼大、加州伯克利选哪个这都不需要犹豫的.....

其实说多了都糟心,南大还不错招收了不少东亚的留学生,比如韩国的,我脂肪瘤手术一位医生就是南大韩国留学生,中文很棒,刀功也不错,还和我聊了挺久中韩文化和棒球(用中文),南大门口有个美食街,一帮韩国留学生要毕业回国了,集体到他们常去的一家中国人经营的韩式餐馆拉着服务员鞠躬告别。再想想我每次去学则路乌泱泱一大片深色到处找娱乐场所....

user avatar

没有太大选择余地的事儿。

我点进来是知乎给我推送了一条只有“恶心”两个字的8000+赞答案,刷新了我对知乎平台答案质量下限的理解。可惜,就算集齐十万赞,也改变不了现实的趋势。

根据目前中国的人口变化趋势,2049年,一部分高等教育院校将需要用物质奖励吸引学生,还有一些可能面临关门和合并。今年刚刚公布了人口普查结果,下面是某机构预测2050年中国人口结构,假设2020年以后每年的出生人口开始进入下滑期,那高考适龄人口的下滑将从2038年左右开始,最近媒体报道高考规模会稳定到2034年,差不多。须知我国高考虽然达不到100%录取率,但每年的招生规模和录取人数是持续增加的。也就是说除非2034年以后高中普及程度、高考报名比例提高,且高校数量和录取能力保持特定水平不扩张,不然高校招生吃不饱是迟早会出现的。而且,高校招生计划完成出现缺口并不会等到高考人数不及招生人数的那一天才出现,因为高招还涉及到志愿和其它因素影响。

另外一个版本的预测:

21世纪以来我国高考竞争最激烈的时期大约在2008年前后:

如果中国科技可以保持今天的发展势头,那么到时候也根本不再需要政策照顾以吸引留学生来,互联网舆论将是另外一个画风,留学将成为可观的产业和财政收入来源。

不靠留学产业,自己国家学生又不够,今天挤破头在国内谋求教职的这一代年轻人到时候靠西北风养活吗?如果没有那么大需求,国家每年从财政里拿巨资维持那么多公立高校运转还有必要吗?这些都是其它国家走过的老路,没什么新鲜的,也不是教育部能决定的,除非你响应国家号召生孩子,逆转老龄化趋势,否则谁都不可抗拒发展规律。

用今天的情形去批评2049年的政策目标毫无意义。

2049年还有整整三十年。1990年已经成年的人,你要是当时向他们讲述2020年中国的社会面貌和舆论形势,一半以上的人会认为是天方夜谭。今年他们已经50了,不妨问问他们什么叫翻天覆地。


————————

污言秽语地评论毫无价值,本答案根本没有涉及关于“跪舔留学生政策”的内容及评价。也没有支持通过政策优惠吸引留学生。

本答案仅限于指出留学生数量增加在数十年这个时间尺度上极有可能是无法避免的趋势。如果看不懂中文或者要自己立个靶子,此处不欢迎无关的留言。

user avatar

挺好的目标。

不过供老爷可供不出来“令人向往”,带清把领土拿出来孝敬也没几个西方人来向往中国。退一万步说,就算洋人涌过来,人一多,这四百八十寺的供桌可没人上得起,最后还是一地鸡毛。

建设“让人向往的留学目的地”,那就得有“让人向往的硬件设施”、“让人向往的学术风气”、“让人向往的文化环境”……打铁还须自身硬嘛。

另外,既然要“让人向往”,那肯定不能随便放人,许可也得卡一卡。

要不先拿国人实验比较好,先让国人那批上国外读本的向往,再让那些留学的高等人才向往,他们的白皮黑皮朋友自然就开始向往了。

梧桐树栖凤凰,鸟食不栖

user avatar

去年以前,我连骂他胡扯的兴趣都没有。

user avatar

我此前讨论过,到了2049年,山西的GDP能否赶超波兰都是有疑问的。

波兰留学在世界范围内很受欢迎吗?我看未必。

user avatar

陈先生,步子不要迈那么大,先定一个小目标,2039年成为全球最让中国人向往的求学目的地吧。

user avatar

教育部对外工作的重点,应该是跟着一带一路建设,在外培养中国标准下的工科人才,其中选优在中国留学工程管理。培养一大批只会在中国标准下管理和工作的发展中国家产业骨干。

为此应该将培养在目标国担任一定职务的学生为国际化唯一标准。鼓励高校出国办学,择优培养留学人才。

而花钱培养垃圾的学校,也不用处理校长,把校长和副校长打包送去非洲援建就行。

user avatar

这么说起来,国内大学生的好日子还在前头呢

user avatar

那我也希望中国选拔国外留学生时,也让他们参加高考,语文数学英语地理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而且必须用汉语答题,来公平竞争啊,毕竟咱们出国留学,考的就是美国英国的高考,或者研究生入学考试。然后外国人的学费至少要是本国人的10倍,这样才合理,毕竟我们去英美国也是交着10倍的学费。

如果考试方式都没达到公平,那就是反向歧视,国人辛辛苦苦纳税,到头来给别的国家的,没能力还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还到处寻衅滋事的留学生发奖学金,自己国家的孩子想拿点奖学金,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似的,拼了老命的内卷,请问这TM算个啥?

我在美国读大学,可不是因为学校给分配三个白人妹妹当学伴(学伴?根本不存在的,能平等待你就不错了),读研究生的时候是实打实的交的学费。我来是因为想要更高质量的教育。来了美国也是和本土学生一样,学院一视同仁,毕业标准大家都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在奖学金,美国很多奖学金都限制了必须是有美国国籍才能申请,从来就没有听说过给外国学生单独设的奖学金,即便有,也少得可怜。

user avatar

1,80万人民币购买瓦努阿图2+2的投资移民身份,未成年人不能单独移,只能这样走流程。

2,生二胎,收益高。

3,让你孩子14岁之前注销中国国籍,成为尊贵的纯瓦努阿图人。

4,让你孩子14岁到18岁之间选2年居住在瓦努阿图,每年居住9个月。安全角度,17到18岁是最合理的,就当度假。瓦努阿图治安还是不错的,实在不放心当地可以雇个华人兼职照顾下。

房租比较贵。可以买个房子, 一套占地面积1000平米建筑面积150平米(地便宜,盖房子贵,所以那边喜欢造的稀疏)的花园泳池豪斯不到200万。瓦努城市人口增长期,地价在升。两年后可以卖掉,说不定还能赚点,至少保本问题不大。其他费用,一个月5,6千足矣,给多了搞不好还学坏。

5,重点来了,18岁回国,直考清北。3,4很重要哦,不然没资格,清北也从当年几内亚比绍事件吸取教训了,人家也在成长。面试环节不必担心,虽然你的孩子玩了两年,还处于高一水平。但只要智力超过5%的同龄中国学生,碾压黑哥哥如探囊取物。唯一注意的是两年玩耍期多去海滩日光浴,晒得黑一点,避免被面试官种族歧视。

满打满算,净投入100万了不起了。培养出2个清华毕业生。而且是高中纯玩2年,大学再浪4年,度过一段美好的青春,心智都比做题家健康,这不比留国内鸡娃值?

寇可往,我亦可往。打不过就加入嘛!这辈子来不及了,下一代可不能耽误。

user avatar

我现在就很向往啊,一年10万奖学金,3个学伴,还有哪能有?

我就恨自己不是黑皮或者白皮

user avatar

现在你们明白了吧……

user avatar

收学费!

收留学生学费!

收留学生学费补贴国内生!

user avatar

要么学美国,因为严进严出,让人向往。

要么学德国,因为宽进严出,让人向往。

要么学英联邦,因为有钱就能进,让人向往。

但绝不能像现在这样,因为贴钱让人进,让人向往。

user avatar

提问的人可能是天真,但更大可能是阴险,太阴险了。

他在问题里问:如何看待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出的balabala,下面的答主们一个个还真都以为这是教育部长提出的政策。炸出了一堆没水平、没层次、不懂体制运行方式还特别敢大放厥词的妖魔鬼怪。

国家基本的政治规矩都不了解,还在这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就这种政策你以为是教育部长就能抛出来的?


年轻人,多学习,少上知乎。

user avatar

秉承锅男思维简单粗暴地送钱送福利送法律豁免,还是没能让现在的中国成为全球最让人向往的留学目的地,由此可见这种锅男思维确实是错误的,想要吸引留学生得靠其他方法,别再送了

user avatar

可怕的不是[白人]都知道了。

更可怕的是全世界[黑人]都晓得了。

从quora上,可以直接看到很多黑人的回答和文章,他们对于中国是非常向往的。

第一,中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在非洲。久而久之,黑人对于中国的观感明显好于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那一套。毕竟伦理道德和黑奴买卖谁都明白哪个好。

第二,中国逐渐冲击世界第一,各方面高速发展,黑人中的优秀人才也开始来中国取经。这几天带动了很多底层的黑人。

政策加上国情,黑人愈发的趋向于中国。

广州的黑人聚居区是个典型,但不是个案,纵容下去,不正之风只会更甚。成都吴施蒙是个典型,这个是不是个案,大家去P站自己考证。




利益相关:本人大学在读!!!


先看图:
















































视频

https://www.zhihu.com/video/1403019950798303232


https://www.zhihu.com/video/1403019963821555712


https://www.zhihu.com/video/1403019991763992576


https://www.zhihu.com/video/1403020005642993664


https://www.zhihu.com/video/1403020026488721408


https://www.zhihu.com/video/1403020082176585729


https://www.zhihu.com/video/1403020173222207489


https://www.zhihu.com/video/1403020246609874944


https://www.zhihu.com/video/1403020300355723264


https://www.zhihu.com/video/1403020369003859968

有个群体叫[媚黑],有个东西叫[Easy Girl ]。

某特、某书、某管、或者直接去P站,可以看看这帮人的嘴脸!!!

user avatar

说真的,比起所谓的“目标”,我更想看到为了到达目标而做的工作与细节。因为这个目标,从我个人对国际留学市场的了解来看——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目标。

从学术层面上来说,国际留学生的流动性问题研究——已经发展了超过半个世纪,美国甚至十多年前就有专门研究如何吸引留学生的本科与硕士学位设置。而我国在这个领域的建设,还属于起步阶段——通俗的讲,两边都不讨好,对外很难吸引到好的学苗,对内很多国人都对国际留学生的管理颇有微词。

影响国际留学生流动性(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是客观因素——远远超出了教育部的权限和职能,比如:

1.国际留学生学生毕业后是否可以在当地工作,移民是一个吸引优秀的国际留学生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无法满足,那么很多留学生不会选择这个国家。中国的移民和文化融入难度都非常非常高,并不利于吸引国际留学生——且处理移民政策远远超出了教育部一个部门的权限。

2.国家的富裕程度也是吸引国际留学生的一个重要条件,中国虽然GDP全世界第二,但是实际上人均工资,福利待遇,不要说跟欧洲美国这种传统的教育相对发达的国家比,就算是跟日本,韩国比,也不占优势,排名没有进前五十(2018年数据是全世界第72)。从理论上来说,很难从发达国家吸引优秀的留学生——就算是针对第三世界吸引人才,人才在选择的过程中也会考虑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荷兰,新加坡等国,所以很难让人保有乐观的想法。

从教育部目前已经做了的事情来看,都是一些相对比较常规的方法,比如留学生学费减免,留学生奖学金发放,留学生入门门槛的降低,组织各校加大对留学生的人文关怀,留学生活动组织,安排辅导员与心理医生——

然而以上这些学校层面上的行政策略,是留学国家都在做的事情,就说留学生入门门槛,英国,澳大利亚都放的比较低;零条件录取或者双录取的高排名大学很常见。留学生学费减免这方面嘛——由于没有看具体的数据,不好说。能讨论的是:由于中国的高等教育的公立教育体制在全世界范围来看,性价比已经很高了,留学生在中国并不能像在英、加、美等国的留学生一样,给学校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感觉上这种教育贴补的收益性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数据评估。

至于其他的软件建设,比如给留学生配备的辅导员、心理医生,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因为中国的大学工作人数往往受到上级行政部门的限制,中国的铺导员群体常年都是超额工作,所以未来三十年是否可以进一步加大教育资源上的配比,很难说。

未完

user avatar

毫无疑问,我对这一目标的实现充满信心!

user avatar

营销是个系统工程。首先必须要有正面案例。补贴一堆劣质老外勉强混个文凭只会砸了招牌。要花钱的话,集中资源认真培养几个。并且在他们毕业以后持续扶持,确保他们在各自行业成为励志神话。

有十来个这样的人 ,配合比较给力的宣传,就可以吹上小二十年。这期间自然可以招到一些更好的苗子。让他们和前一批行程前后辈搭配,事业上互相扶持,商业上互相吹捧。这就有望形成良性互动了。

user avatar

有一说一,陈部长这句话从事实判断来说没什么问题。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长,他说的大概率是可以变成现实的。

只不过问题在于——“那我们呢?”

中国成为全球最让人向往的留学目的地,跟中国人有什么关系啊?

教育口大清洗之前,看都不看。

user avatar

就靠这类人加强教育吗?

user avatar

中国出生率持续走低,到2049年不知有多少大学要裁撤关停呢。大肆招收外国留学生,也有招收外国移民补充国内下降的人口数量,补充劳动力的意思。教育部这么表态,证明当局有为改善人口年龄结构,放松移民门槛,引入外国人入籍的相关规划。

user avatar

我这个人啊,没文化,理解能力差得我都不好意思活了,等我搞明白了预言——算命——吹牛逼之间的区别了,我就去死吗?不,我去考大学,那是2049年。

user avatar

要不,咱男同胞凑钱吧。

大家想一想啊,你随便买个房子买辆车,少说也得百八十万,有这个钱,咱不如买通舆论或者一些场面人,让他(她)们建议增加招收女留学生,女外教……

又或者,你自己掏几十万请女外教。

我也想学外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的“中国将在2049年成为全球最让人向往的留学目的地”这一目标,既体现了中国教育国际化战略的长期规划,也反映了国家在教育、经济、文化等多维度竞争力的提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综合考量国际教育竞争格局、中国自身的发展路径以及全球人才流动的趋势。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目标的背景、意.............
  • 回答
    看待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关于“大学增负、中小学减负”的发言,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潜在的积极意义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争议。一、 发言的背景与核心内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陈宝生部长发言的整体语境。通常,这类发言是针对当前我国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改革方向。 “大学增负”: 这里.............
  • 回答
    教育部长陈宝生的这番言论,即“我们唯一能追求的公平,就是规则公平,但它并不会带来结果平等”,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这句话触及了教育公平的核心,也揭示了现实中的复杂性。一、 核心观点:“规则公平”与“结果平等”的区分这句话最核心的论断在于区分了两种不同层面的公平: 规则公平 (Pro.............
  • 回答
    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这份通知,可以说是教育领域一股相当重要的“清风”,它直指当前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尤其是在以中高考成绩作为唯一甚至主要评价标尺的问题上,给出了明确的否定和纠正方向。这份文件的出台,背后有着深刻的考量,也预示着我国教育评价体系的一次重要调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提出?核心症结在.............
  • 回答
    关于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文规定“企业设立的培训机构不得称大学”,这无疑是近期教育领域内一个颇具影响力的政策调整。在我看来,这个规定的出台,背后有着多重考量,也触及了当前培训行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问题。首先,最直接、最核心的目的,无疑是为了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 过去,一些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吸引.............
  • 回答
    “强基计划”的落地,对于那些一路披荆斩棘、在各大科学竞赛中斩获佳绩的“竞赛生”及其家长们来说,无疑是一记重锤。不少家长因此感到“被抛弃”,甚至组织起请愿活动,向教育部表达他们的不满和诉求。这背后,是多年心血的幻灭,是对教育公平的追问,更是对孩子未来道路的焦虑。心血的投资与期望的破灭我们得承认,为了让.............
  • 回答
    江西余干县教育体育局部分职工存在迟到早退现象,且相关解释将原因归咎于“有些女同志要做饭”。这事儿一传开,立马就炸了锅,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议论。首先,我们得承认,家庭责任,尤其是照顾老人、孩子,以及一日三餐的准备,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女性承担的居多。在咱们国家,社会分工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家庭里的.............
  • 回答
    看待部分省教育厅开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俄乌形势”,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和理解:一、 背景与动因: 俄乌冲突的复杂性与全球影响: 俄乌冲突自2022年爆发以来,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信息传播快,对全球政治、经济、安全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场牵动世界神经的重大事件,其复杂性、多维度性以及.............
  • 回答
    在男权社会里,权力结构往往是层层嵌套的,而我们观察到的“部分女性压迫另一部分女性”的现象,正是这种复杂结构下产生的令人痛心的一幕。这并不是说所有女性都乐于此道,更不是说这是女性的本性,而是社会环境、成长经历、以及为了生存和适应而内化的价值观,共同塑造了这样的行为模式。想想看,一个女性,从小生活在一个.............
  • 回答
    看到女教师发布批评“形式主义”文章《一群正在被毁掉的乡村孩子》后被官方约谈,以及后续的处理方式,这件事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包括作者的意图、文章的内容、官方的反应以及社会舆论的看法。首先,从女教师的发文动机和文章内容来看: 出发点: 这位女教师的.............
  • 回答
    国内部分中小学强制教师手写全年教案,不得电子编辑的这一做法,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在我看来,这背后有着一些值得深入剖析的原因和潜在的影响。为什么会有“手写教案”的要求?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为什么教育部门或者学校会出台这样的政策。这背后可能藏着几层考量: 强调教师的“匠心”与“用心”: 传统观念里.............
  • 回答
    这事儿真是闹得沸沸扬扬的,尤其是在电子科技大学这个以理工科见长的学校里,发生这种学术圈内的事情,更引人关注。咱们先得把事情捋清楚了。核心就是,电子科技大学的郑文锋教授因为一些原因被停职了,而导火索据说是一部分学生向学校反映的情况。关键在于,这部分学生反映的情况是否属实?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这就牵扯到.............
  • 回答
    日本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部分内容引进教材一事,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我的奋斗》这本书本身。它是由阿道夫·希特勒在狱中写成的自传和政治宣言,里面充满了极端的民族主义、反犹主义以及对种族优越论的鼓吹。这本书在历史上臭名昭著,与纳粹德.............
  • 回答
    深圳高薪招聘教师的传闻,再到如今被曝降薪、津贴取消,这背后反映出的是一个城市教育发展策略的调整,以及经济大环境下可能存在的“收缩”信号。这事儿,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得拆开来看。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当年那股“高薪抢人”的热潮。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人才吸引。在教育领域,为了.............
  • 回答
    关于教育部答复“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以及“阳刚之气”培养的讨论,涉及性别角色、教育政策、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以下从概念解析、政策背景、争议焦点、落实路径及反思四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阳刚之气”的文化内涵与现代理解1. 传统语境中的“阳刚” 在儒家文化中,“阳刚”通常与“刚健.............
  • 回答
    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国家层面对于校外教育培训行业的高度重视和系统化治理的决心。要详细地看待这一举措,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背景、目的、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潜在的挑战。 一、 背景与动因:为何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校外教育培训行业在过去几十年中飞.............
  • 回答
    如何看待教育部调查“十堰17岁中专生实习自杀”,副校长“愿以死谢罪”?“十堰17岁中专生实习自杀”事件以及副校长“愿以死谢罪”的表态,无疑是一起令人震惊和心痛的悲剧,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要全面看待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 一、 事件的性质与影响:悲剧背后的多重拷问1. .............
  • 回答
    教育部拟规定“学校不得因家长职业等对学生区别对待”,这是教育公平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确保所有学生都能享有平等、公正的教育机会。这项规定触及了教育资源分配、社会观念转变以及学校管理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看待:一、 规定的出发点与核心价值:教育公平 保障教育的根本性质: 教.............
  • 回答
    教育部恢复第二学士学位招生,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政策调整,它背后反映了教育理念、社会需求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看待这个政策:一、 政策背景与出台的动因 解决“专业不对口”与“技能鸿沟”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一些毕业生发现自己的专业与就.............
  • 回答
    关于教育部要求提高艺术类专业高考文化课录取线的这件事,咱们得好好捋一捋。这事儿可不是小事,牵扯到不少人,也确实能带来挺多变化。首先,咱们得明白这“提高艺考文化课录取线”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以前很多艺术院校和专业,对文化课的要求相对较低,甚至有些专业是“文化课分数达到一定标准就能进”,更侧重于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