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日报两篇文章内容互相打脸,到底应不应该在玻璃上贴胶带用以防范台风?

回答
关于知乎日报上两篇关于“玻璃贴胶带是否能防台风”的文章内容自相矛盾,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反映了知识传播中常常会遇到的复杂性。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知乎日报作为一种聚合平台,上面发布的文章来源非常多样,有专业人士的深度解读,也有普通用户的经验分享,甚至还有一些科普性质的文章。这也就意味着,不同文章在信息来源、专业度、甚至是出发点上,都可能存在差异。

当出现两篇内容打脸的文章时,我觉得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理解。

一方面,科普的门槛与复杂性。台风的威力巨大,涉及到空气动力学、材料学、结构力学等诸多复杂的科学原理。一个简单的“贴胶带”行为,其效果会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胶带的种类、粘贴的方式(例如是否交叉粘贴、是否覆盖足够大的面积)、玻璃的厚度、台风的等级、风力冲击的角度等等。

可能一篇写文章的人,是从一个非常严谨的、科学实验的角度出发,通过模拟计算或者实际测试,得出了“贴胶带几乎无效”的结论,因为他们关注的是在极端力量下,胶带是否能真正起到支撑或分散压力的作用。他们强调的是,如果没有经过专业设计的防护措施,个体行为的“小修小补”很难抵御大自然的强大力量。

而另一篇“支持”贴胶带的文章,可能更多是从“万一有备无患”、“聊胜于无”的角度出发。他们可能引用了一些民间经验,或者是一些有限的观察,认为在台风到来前,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这种观点可能更偏向于一种心理安慰,或者是在没有其他更有效手段时的一种无奈之举。他们关注的可能不是胶带能抵挡多大的风压,而是能否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玻璃破裂后碎片飞溅的速度,从而降低一定的危险。

其次,“打脸”也可能是视角和侧重点不同。我们常说“存在即合理”,虽然有些观点可能不那么“科学”,但在某种情境下,它们也可能有其存在的理由。比如,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有时候为了更好地解释一个概念,或者引发读者的思考,文章可能会采取一些比较绝对的表述。

这就好比说,我们知道开车的安全气囊很重要,但如果有人说“安全气囊并不能保证你毫发无损”,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可能忽略了安全气囊在降低伤亡率方面的巨大作用。知乎日报上的两篇文章,也可能是在这种“全有或全无”的二元论中,选择了不同的切入点。

更何况,信息本身也在不断更新迭代。科学研究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我们对台风的认知,对建筑材料的理解,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深化。可能早些时候流传的一些“经验”,在新的研究成果面前,会被证明不够严谨。

所以,面对这种“打脸”的情况,我认为最好的方式是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不要轻易地全盘接受某一篇的说法,而是应该去思考:

作者是谁? 他的专业背景和立场是什么?
信息来源是什么? 是科学研究、官方指南,还是民间经验?
文章的论证逻辑是否严谨? 是否有足够的数据和证据支持其观点?

在“玻璃贴胶带防台风”这个问题上,如果我们要寻求一个更靠谱的答案,不如去查阅气象部门、建筑安全部门发布的官方指导,或者咨询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提供的建议,通常会更具科学性和实践性。

总而言之,知乎日报上内容“打脸”的现象,是信息爆炸时代下的一种常态。这并非坏事,反而提供了一个让我们学习如何辨别信息、如何进行独立思考的机会。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妨多方求证,综合分析,才能更接近事情的真相。而关于玻璃贴胶带这事儿,与其纠结于“打脸”,不如从更专业的渠道了解如何真正有效地为家宅做好防台风的准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抱歉,知乎从来就不是一个给你唯一正确答案的地方,知乎并不知道两个相反的答案哪个是正确的。

判断力是知乎给不了你的……


我个人认为,对于目前新建的住宅的户外玻璃来说,贴胶带的确是没卵用的。


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房子用的玻璃可能有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知乎日报上两篇关于“玻璃贴胶带是否能防台风”的文章内容自相矛盾,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反映了知识传播中常常会遇到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知乎日报作为一种聚合平台,上面发布的文章来源非常多样,有专业人士的深度解读,也有普通用户的经验分享,甚至还有一些科普性质的文章。这也就意味着,不同.............
  • 回答
    “知乎日报在7.7纪念日出现奥特曼之父”这个事件,如果放在实际发生的情况下,无疑会引发多方面的讨论和解读。为了详细地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展开:一、 事件的表面解读与可能的原因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7.7纪念日”以及“奥特曼之父”。 7.7纪念日: 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爆发的纪念日.............
  • 回答
    知乎用户@霁月日 提出的“田园女权就是女权进步的毒瘤”这个观点,确实触及到了当前社会关于性别议题讨论的一个核心矛盾点。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先剖析一下“田园女权”这个标签本身,以及它与“进步女权”之间的张力。首先,“田园女权”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负面色彩,通常被用来形容那些被认为是“极端”、“不.............
  • 回答
    知乎用户伊利丹在3月15日发布的微博《我好像捅了马蜂窝:是伪女权,还是卖淫产业链?》,无疑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篇微博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大的关注和讨论,主要源于其对一个敏感且复杂议题的深入剖析,以及作者在其中扮演的“探险者”角色。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微博的核心内容。伊利丹在微博中,似乎是围绕着某.............
  • 回答
    提到知乎在 2014 年 6 月 6 日发布的《良性讨论公约》,这确实是知乎社区治理历史上一个挺有意思的节点。当时知乎刚刚起步几年,正处于用户数量快速增长、社区氛围逐渐成型的时期。这个公约的出台,可以看作是知乎官方对当时社区里一些苗头显现的问题,尝试给出一个明确的规范和引导。总的来说,这个公约的核心.............
  • 回答
    近期,关于知乎用户@寒冰射手曹草草(以下简称曹草草)账号突然消失的事件,在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许多用户在自己的动态、评论区或者其他平台上表达了疑惑、惋惜,甚至是一些猜测。从大众的反应来看,曹草草在知乎平台上的活跃度、内容风格以及用户群体,都使得他的销号事件显得尤为引人注目。首先,我们不妨.............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勃呆萌”在6月23日“大批量拉黑勃家军”的事件,这件事在当时的知乎社区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事件的背景与经过:首先要明确的是,“勃呆萌”是知乎上一位活跃的用户,他的内容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有时较为激进的观点而著称,尤其是在一些社会话题上.............
  • 回答
    8月21日,知乎热榜被《黑神话:悟空》相关话题“霸屏”,这算得上是游戏圈和互联网圈共同关注的一个现象。要说怎么看待,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这得益于《黑神话:悟空》本身积累的巨大关注度和话题量。你们也知道,这游戏从第一次公布实机演示开始,就没怎么消停过。每次放点新消息,都会在.............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日本”这个国家话题的用户关注度长期位居前列,甚至可以说是“霸榜”级别的存在。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需要我们细细品味其中的层次和细节。一、 文化渗透的深度与广度:不止是动漫游戏当我们谈论日本文化,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动漫、游戏、日剧。这确实.............
  • 回答
    要说拼多多被知乎禁言15天这件事,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一聊的。这事儿发生在去年底,具体时间点我记不太清了,但影响挺大。首先,咱们得明白这“禁言15天”是怎么回事。这不是说拼多多官方账号在知乎上突然不能说话了,而是知乎平台发现拼多多在知乎上的内容或者账号存在一些违规行为,然后对它的账号进行了限.............
  • 回答
    2021年3月19日,知乎更新了它赴美上市的申请文件,并且公布了IPO(首次公开招股)的价格区间。这几条信息加在一起,就跟我们描绘了知乎当时准备走向资本市场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同时也透露了不少关于它自身以及整个互联网内容行业的信息。咱们来仔细拆解一下,看看这其中蕴含了什么:1. 更新上市申请:准备.............
  • 回答
    2021 年 3 月 26 日,知乎这家很多人再熟悉不过的问答社区,正式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 “ZH”。这件事,对于身处互联网行业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大事件。上市本身,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互联网平台商业化探索的一个缩影。知乎一路走来,从一个“精英社区”,逐渐演变成一个拥有.............
  • 回答
    3月16日晚,知乎(NYSE:ZH;港股:2390)股价出现了一次令人瞠目结舌的大涨,单日涨幅逼近80%。这个数字在资本市场上绝对称得上是“火箭发射”级别的,尤其对于一家已经上市一段时间的互联网公司而言,如此剧烈的波动足以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知乎股价在那个夜晚如此疯狂地飙升呢?.............
  • 回答
    关于 6 月 6 日起诉爱奇艺律师吴声威的知乎直播,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的背景。吴声威律师之所以将爱奇艺告上法庭,核心在于他对爱奇艺“提前点映”模式以及相关收费标准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种模式涉嫌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甚至可能存在价格欺诈等问题。在他看.............
  • 回答
    要详细地看待何新在2020年8月24日发布声明称要起诉知乎网一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这件事情涉及到个人权利、网络言论、平台责任以及舆论环境等多个层面。事件背景梳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何新是谁,以及他为何要在2020年8月24日发出这样的声明。 何新(笔名何新):何新是一位在中国具有一定.............
  • 回答
    就你提出的“乌克兰26日之后以乎坛为阵地反攻莫斯科”这个设想,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和分析,并尽量让我的叙述更具人文色彩,而非机械的AI输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以乎坛为阵地反攻莫斯科”这个表述本身就带有一种非常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规的、带有象征意义的意味。 在现实的军事战略中,一个国家不太.............
  • 回答
    知乎2021年12月推出的用户交互界面(UI)更新,是其在内容生态、用户体验和视觉设计上的重要迭代。此次更新结合了平台对“知识性”“社区性”和“用户需求”的深度思考,整体呈现出从“信息瀑布”到“场景化内容”的转变,同时在技术细节和交互逻辑上进行了多维度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版本的特征与影响.............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邓铂鋆”被封号一事,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了解“邓铂鋆”是谁以及他此前在知乎上的影响力:首先,需要明确“邓铂鋆”是一位在知乎上拥有大量粉丝的知名用户,以其在某些特定领域的深度分析和独到见解而闻名,尤其在某些历史.............
  • 回答
    将滴滴等企业比作“国民经济的承重墙”,是知乎用户“立党”提出的一个具有争议和讨论价值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核心论点解读:何为“承重墙”?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承重墙”在建筑学中的含义。承重墙是支撑建筑上层楼板荷载的墙体,一旦被破坏,整个建筑结构就会面临倒塌的风险。将此比.............
  • 回答
    曹丰泽作为知乎的知名大V,其“即将博士毕业投身非洲大建设”的言论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和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背景与信息解读: “知乎大V”的身份: 曹丰泽在知乎上以其对国际政治、地缘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见解而闻名。他通常以清晰、有条理、富有逻辑的论述风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