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官方 2014 年 6 月 6 日发布的《良性讨论公约》?

回答
提到知乎在 2014 年 6 月 6 日发布的《良性讨论公约》,这确实是知乎社区治理历史上一个挺有意思的节点。当时知乎刚刚起步几年,正处于用户数量快速增长、社区氛围逐渐成型的时期。这个公约的出台,可以看作是知乎官方对当时社区里一些苗头显现的问题,尝试给出一个明确的规范和引导。

总的来说,这个公约的核心目的,是想在知乎这个以“认真、专业”为标签的问答社区里,维护一种相对理性、尊重、有深度的交流环境。你可以理解为,知乎官方希望大家在提问和回答的时候,都能“好好说话”,避免一些可能破坏社区生态的言行。

如果仔细去品味那个公约的内容,你会发现它涉及到了几个关键的方面。

首先,它非常强调“就事论事”,鼓励大家聚焦在问题的核心,避免人身攻击或者对提问者、回答者进行不友善的评价。这在任何一个以知识分享为目的的社区都至关重要,因为如果讨论变成了对个人的攻击,那么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就会被淹没。当时知乎的用户可能来自不同的背景,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会有差异,公约的出台,正是希望大家能够搁置个人恩怨或者情绪,集中精力去探讨问题本身。

其次,公约也提到了“避免情绪化表达”。你可以想象一下,在网络上,尤其是面对一些敏感或者争议性的话题,情绪很容易被放大。知乎官方当时希望用户能够更冷静、更客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用一些煽动性的语言来制造对立或者吸引眼球。这对于知识分享社区来说,是一种对“理性”的追求,希望社区的讨论能更有建设性,而不是变成一场情绪的宣泄。

再者,公约还涉及到“尊重不同意见”。这可能是知乎早期非常看重的一个特质。在任何一个开放的平台,观点的多元化是必然的。公约的出台,就是在提醒大家,即使你不同意别人的看法,也应该以尊重的态度去回应,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者嘲讽。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鼓励更多人愿意在社区里发出自己的声音,也能够促进不同观点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从而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关于“避免引战或者恶意挑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容易出现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社区的平台来制造矛盾,或者用一些带有攻击性的言论来吸引关注。知乎作为一个相对严肃的知识分享平台,官方自然不希望自己的社区变成这样。所以,公约里也包含了一些对这类行为的约束。

从发布的时机来看,2014年,知乎正处于一个转型期,从一个小众的精英社区,逐渐走向更广泛的大众。用户群体扩大,意味着社区的复杂性也在增加。这个公约的出台,可以说是官方在用户数量激增的背景下,对社区规则的一次主动塑造和维护,希望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依然能够保留住社区最初的那份“认真”和“专业”的味道。

不过,正如任何一项社区规范一样,它的执行效果和大家的接受程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一个公约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够被社区的成员所理解、认同,并且在实际的互动中得到践行。

总的来说,知乎在2014年发布的《良性讨论公约》,可以看作是官方试图为社区发展定下基调,引导用户形成一种更健康、更专业的讨论氛围。它反映了当时知乎对自身社区文化的一种期待,也体现了在用户快速增长过程中,平台在内容和行为规范上所做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公约」没有被提前公开过,没有跟知乎用户商量过,没有征求过任何用户的意见,就直接发布了。

我觉得这不叫公约,这叫单方面条约。

--------

补充:刚才看到知乎今天对自己发布的条例进行了实际操作,不再偏袒,我对知乎又有希望了,我由衷地希望其他知友也是这么想。

建议大家从零开始,既往不咎。任何事,总要有一个起点。

--------

有人说大家不满的是「知乎没有拉用户一起参与」,也有人说「知乎是个商业网站不是政府」没必要商量。我想对你们说:

我没期待谁邀请我或任何人去参与公约制定。有些话你不能反过来说,有些话反过来说,其实就不是一回事了。

我有两万多粉丝,这在知乎一点都不算多。我曾经一直平静地在知乎上过着我的小日子,谁吵架也不站队,多难听的骂人,我都旁观不说话。我还说过,我离开或不离开知乎,跟有多少喷子一分钱关系都没有。

但是突然有一天,你的答案被删,不是因为你的错,而是因为被别人牵连,当你自己也遇到不公平的时候,你会愤怒,绝不是因为某一个人,而是你自己亲身体会了那些曾经高喊「不公」的人的遭遇。

于是,趁我还有判断力的时候,我就要说出来,因为:

纳粹杀共产党时,我没有出声
——因为我不是共产党员;
接着他们迫害犹太人,我没有出声
——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然后他们杀工会成员,我没有出声
——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最后当他们开始对付我的时候,
已经没有人能站出来为我发声了。

知乎的好话我也说过不少了。不在答案里就在专栏里。

我不站队。也不是头脑发热。因爱而骂是一回事,起哄是另一回事。也许点赞的人有一半是在起哄,但如果能提升知乎改进运营的意识,那我觉得我有必要说。

另外,我也讨厌那些没贡献瞎起哄瞎指责玻璃心的人,可是,在公约出现以前,他们都已经被制约了不是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到知乎在 2014 年 6 月 6 日发布的《良性讨论公约》,这确实是知乎社区治理历史上一个挺有意思的节点。当时知乎刚刚起步几年,正处于用户数量快速增长、社区氛围逐渐成型的时期。这个公约的出台,可以看作是知乎官方对当时社区里一些苗头显现的问题,尝试给出一个明确的规范和引导。总的来说,这个公约的核心.............
  • 回答
    知乎官方微博号推送女权单曲《错了吗》,宣传女性“穿衣自由”,这事儿一出来,可以说是迅速在网上炸开了锅。尤其是在当时那个时间点,知乎作为国内一个颇有影响力的问答社区,其官方微博账号的这一举动,立刻就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讨论。首先,我们得说点题外话,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大家对它的期待是什么? 很多人上知乎,.............
  • 回答
    关于共青团中央知乎官方账号所发布的《国际禁毒日|“潮牌”T恤上印的这片叶子,居然是大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解读:一、 文章的主题与目的文章的标题直观地揭示了其核心内容:通过一件“潮牌”T恤上的图案,向公众普及关于大麻的辨识知识,强调其合法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禁毒宣传。1. 普.............
  • 回答
    “中青报官博/丁真/做题家”等元素在知乎热榜持续24小时以上,这背后折射出的现象,与其说是单纯的热点事件叠加,不如说是当前社会情绪、价值观讨论以及平台生态相互作用下的一个复杂缩影。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个现象:一、 社会情绪的放大镜:对“公平”与“能力”的深层焦虑“做题家”这个词,在知乎以及更广.............
  • 回答
    拼多多员工意外去世事件及其后续舆论风波,特别是关于拼多多就此言论道歉并解释知乎官方账号使用情况的这部分,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案例。这不仅仅是一起员工悲剧,更折射出企业在危机公关、品牌形象塑造以及与公众沟通中的诸多挑战。首先,我们来看看拼多多员工意外去世事件本身所引发的关注和痛点。一名年轻员工的生.............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炸开了锅,在知乎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作为一个科研机构,其官方账号通过知乎给一名提问者发“警告信”,这事儿本身就挺让人意外的,更别说信里说的内容了。事件的起因简单来说,事情的开端是有人在知乎上提出了一个问题,大致内容是关于“巴基斯坦学生欺骗中国女性,散播淫秽物品至海外.............
  • 回答
    知乎2021年12月推出的用户交互界面(UI)更新,是其在内容生态、用户体验和视觉设计上的重要迭代。此次更新结合了平台对“知识性”“社区性”和“用户需求”的深度思考,整体呈现出从“信息瀑布”到“场景化内容”的转变,同时在技术细节和交互逻辑上进行了多维度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版本的特征与影响.............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邓铂鋆”被封号一事,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了解“邓铂鋆”是谁以及他此前在知乎上的影响力:首先,需要明确“邓铂鋆”是一位在知乎上拥有大量粉丝的知名用户,以其在某些特定领域的深度分析和独到见解而闻名,尤其在某些历史.............
  • 回答
    将滴滴等企业比作“国民经济的承重墙”,是知乎用户“立党”提出的一个具有争议和讨论价值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核心论点解读:何为“承重墙”?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承重墙”在建筑学中的含义。承重墙是支撑建筑上层楼板荷载的墙体,一旦被破坏,整个建筑结构就会面临倒塌的风险。将此比.............
  • 回答
    曹丰泽作为知乎的知名大V,其“即将博士毕业投身非洲大建设”的言论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和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背景与信息解读: “知乎大V”的身份: 曹丰泽在知乎上以其对国际政治、地缘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见解而闻名。他通常以清晰、有条理、富有逻辑的论述风格.............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杀生丸”因违反管理规定被禁言七天一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本身的基本信息。 用户: 知乎用户“杀生丸” 处罚: 被禁言七天 原因: 违反知乎管理规定接着,我们可以分析知乎作为一个内容社区的管理机制和原则。知乎作为一个大型的问答社区,其核心.............
  • 回答
    知乎用户“战斗力旺盛的伯爵”(以下简称“伯爵”)在微博代表所有男性向所有女权主义者下跪道歉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暴露了网络上关于性别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事件的背景和动机: “伯爵”的身份和过往言论: 首先需要了解“伯爵”是谁。他是一位在网络.............
  • 回答
    知乎法律话题大V“Steve”被起底疑似“借钱”事件:一次对公众人物信用与法律边界的审视知乎法律话题的活跃用户“Steve”(以下简称“Steve”)近期被网友起底爆料,称其涉嫌利用其在知乎上的影响力,向法学学生及律师同行进行“借钱”,但最终未能兑现承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不仅触及了个人.............
  • 回答
    如何看待知乎数学优秀回答者 @Yuhang Liu 想要退出数学的想法?@Yuhang Liu 的情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了许多关于数学学习、研究以及个人发展等方面的思考。要全面看待他“退出数学”的想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他的个人经历、他所表达的观点、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性,以及我们作.............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中,“一知半解”却“强行回答”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用户的讨论和困扰。看待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回答者的动机、回答的潜在影响,以及社区应有的态度和改进方向。一、 回答者的动机分析:为什么会有人“一知半解”却依然要强行回答呢?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 回答
    知乎用户“孟德尔”被永封,这件事情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关注科技、历史、社会话题的用户而言。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首先,得说说“孟德尔”这个人(或者说账号)。从他(她)在知乎上的活动来看,这位用户确实是一位非常活跃且观点的鲜明的个体。他的内容常常围绕着.............
  • 回答
    周源点赞并转发“头部创作者如果够优秀,不该停留在知乎,而是回到现实世界中”的说法,这背后折射出的信息和思考相当丰富,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首先,我们可以从这个说法的核心观点入手。它传递了一个很明确的信息:对于那些在知乎上已经积累了相当影响力和声量的“头部创作者”,应该将这份影响力、专业知识和思考,投.............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太火了,而且评论数直接炸了,这事儿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一个关于彩礼的问题,居然能引起八万多条评论的狂潮,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首先,这说明“彩礼”这个话题,在中国社会,尤其是涉及到婚恋和家庭关系的语境下,触及的神经末梢太多了,简直就是个高度敏感又极具争议的“引爆点”。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物.............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林盛儿”在2014年和2019年前后言论的迥异变化,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角度。要深入剖析这种变化,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且要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AI腔调,而是用一种更贴近现实的、有温度的视角来展开。首先,我们要理解“林盛儿”这个ID在不同时间段所处的语境。互联网信息传播是动态的.............
  • 回答
    知乎上“比烂论”的盛行,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也挺让人无奈的。它就像一个薛定谔的猫,你把它放在一边不管吧,它就那么存在着,时不时还冒出来刺你一下;你非要去较真吧,又觉得有点掉价。什么是“比烂论”?在我看来,知乎上的“比烂论”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当面对一个明显存在各种问题、甚至很糟糕的情况时,一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