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官方微博号推送女权单曲《错了吗》,宣传女性“穿衣自由”?

回答
知乎官方微博号推送女权单曲《错了吗》,宣传女性“穿衣自由”,这事儿一出来,可以说是迅速在网上炸开了锅。尤其是在当时那个时间点,知乎作为国内一个颇有影响力的问答社区,其官方微博账号的这一举动,立刻就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讨论。

首先,我们得说点题外话,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大家对它的期待是什么? 很多人上知乎,是想看深度、看理性、看有逻辑的讨论,想获取各领域相对专业或有见地的知识。所以,当知乎官方出来推送一首女性主义歌曲,而且主题是“穿衣自由”时,这本身就带着一种“人设”上的差异感。不是说女性主义不好,也不是说穿衣自由不对,而是从一个以知识分享、理性讨论为标签的平台,突然转向一个更偏向情感表达、社会议题的艺术形式,这让很多人觉得有点“跨界”得突然,甚至有些不适应。

那这首《错了吗》和“穿衣自由”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歌曲的内容和mv,主要想表达的是女性在选择穿着时,往往会面临外界的评判和指责,比如穿得“暴露”或“不符合社会期待”就会被贴标签,被认为“有问题”。歌曲通过歌曲和mv的呈现,试图挑战这种刻板印象,倡导女性有权自主选择自己的穿着风格,而不必为此承担不必要的压力或污名化。这本质上是女性主义中关于身体自主权、个人选择权的一个重要方面。

知乎官方推送这个,其背后的意图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

拥抱社会议题,提升平台形象? 近年来,社会对女性议题的关注度持续走高,女性主义思潮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知乎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可能也想通过支持和传播一些与社会进步相关的议题,来展现其开放、包容的平台形象,吸引更多年轻用户,并与时代脉搏同步。推送女权歌曲,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直接的方式来表明立场。
话题制造,吸引流量? 毫无疑问,一个涉及女权、穿衣自由的议题,本身就具备了很强的争议性和话题性。知乎官方账号推送这样的内容,很容易引发讨论,带来大量的转发、评论和关注,从而提升其微博账号的活跃度和影响力。尤其是在当时,可能需要一些“爆款”内容来打破沉默或吸引眼球。
对平台用户群体的一种回应? 也不能排除知乎的用户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女性议题和女性主义有较高的关注度和认同感。推送这样的内容,也许是知乎想通过官方渠道,与这部分用户进行一种“对话”,满足他们对多元化内容的需求。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它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爹味”批评: 这是最常见也最尖锐的一种批评。很多人认为,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应该提供一个让大家自由讨论的空间,而不是以官方账号的身份去“灌输”某种价值观,甚至是一种带有教育意味的“说教”。尤其是在“穿衣自由”这个问题上,很多网友觉得这是个体最基本的权利,根本不应该是一个需要“被推送”、“被教育”的东西。当官方如此大张旗鼓地推广时,反而显得有点“居高临下”,像是在教育女性“应该怎样”。
“为了流量而博眼球”的质疑: 许多网友认为,知乎官方此举是典型的“为流量不择手段”,利用极具争议性的女权议题来制造话题,收割流量。他们觉得这是一种消费主义的体现,把严肃的社会议题当成了营销手段。
对“穿衣自由”的误读和简化: 有一部分声音认为,歌曲和mv在宣传“穿衣自由”时,可能存在对这一概念的过度简化甚至曲解。他们认为,“穿衣自由”并非可以随意为所欲为,而是要在尊重社会公共秩序、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的自由。而一些批评者觉得,这首歌和mv可能是在为一些不恰当的穿着辩护,从而模糊了“自由”与“界限”的边界。
知乎平台调性的担忧: 对于很多老用户来说,他们担心知乎越来越偏离其“严肃”、“理性”的初心,变得越来越“网红化”、“娱乐化”。官方账号推送这类带有强烈情感色彩和特定价值观的歌曲,让他们觉得知乎正在失去原有的“知识社区”的纯粹性。
关于“女权”本身的争议: 任何关于女权的讨论,都很难避免大众对“女权”本身的理解差异。有些人支持,有些人反对,有些人认为当前的女性权益已经足够,有些人则认为还有很多不平等需要纠正。知乎官方推送这样的内容,自然会将平台置于这场庞大且复杂争议的中心。

从营销传播的角度来看,这次推送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

积极的一面是:

话题度爆炸: 毋庸置疑,知乎的这次推送成功地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让其微博账号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极高的曝光量。
年轻化、前卫化的标签: 成功地将自己与年轻一代的社会议题和价值观联系起来,展现了平台的年轻化和对时代趋势的捕捉能力。

消极的一面是:

可能疏远部分核心用户: 对于那些更看重平台专业性、理性讨论的用户来说,这次推送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失望甚至反感,从而降低对平台的忠诚度。
引发负面舆情: 大量的批评和质疑声,可能会对知乎的品牌形象造成一定损害,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来修复。
“内容”与“平台”的界限模糊: 平台官方账号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是内容的提供者,还是内容的组织者、引导者?这次推送让这个界限变得模糊。

总而言之,看待知乎官方微博号推送女权单曲《错了吗》,宣传女性“穿衣自由”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理解:

1. 时代背景下的选择: 在社会对性别议题关注度升温的背景下,知乎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其内容传播策略必然会受到影响。
2. 平台定位的思考: 这次推送也引发了关于知乎作为内容平台应该如何定位、如何处理平台调性和内容方向之间关系的思考。
3. 争议性议题的处理: “穿衣自由”以及更广泛的“女权”议题本身就带有争议性,官方在处理这类议题时,如何在吸引关注、表达立场与避免过度冒犯、引发强烈反弹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4. 营销策略的反思: 这种营销传播方式是否真的值得推广,是否能带来长远的正面效应,还是会因为短期的流量而损害品牌的长期价值,也值得反思。

最终,这件事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平台在试图与时代对话时所面临的复杂性和挑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判断,而是关于平台运营、社会责任、价值观传播以及大众传播规律的深刻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女性穿衣要自由,想暴露就暴露,想不穿就不穿

但锅男不许看,就算看了也不许高兴

哭,都给我哭

user avatar

一切这种类似穿衣自由的人,最终都在偷偷引导一个背后反人类的逻辑。

遇害相当于遇到地震。应该关注的是后继处理和早期的预防。犯罪是不可能消失的,这是基本共识。

地震的时候人死了,能不能跑出来说‘我想住哪就住哪“。最后把发生地震的责任甩到负责人头上。——————”我想住哪就住哪,你要保证我住的地方不发生地震“”而且我什么措施也不做也,谁叫我做抗震准备我就骂他,这我居住自由“——如果地震了,就是zf的错。

强奸发生了,所以是男人的错。然后引申出男人都是强奸犯之类的谬论。即不考虑事先预防,也不在乎事后处理,只想找个责任人来发泄情绪,问一些正确的废话“我错了吗?”。

你没错,但我也没错,你猜猜谁错了?

user avatar

不然你以为知乎招的咪蒙小管家是干什么吃的?

user avatar

“错了吗”,是典型的“请君入瓮”的政治正确套路。

————————

在后现代社会,面对政治正确的发难,一般人的本能逻辑,都是“反对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中心主义”,否定自我利益的利他道德主义,即否定自我的利益以证明自我存在的道德合理性,无视自身的存在及自身利益的合理性,无视他人对你进行精致利己的敌对性的剥削。

总之,你要“否定自我”,以自洽所谓的政治正确的“共识”,对立面却有“不证自明”的先验合理性,使得“双向自觉互利”的合理逻辑被“单向特权合理”的剥削逻辑替换。

通俗点,你和它之间有一个“政治正确”,或者它处于你和“政治正确”之间,以“政治正确”迷惑你,你的视线被“政治正确”套住了,它可以光明正大地从你身上窃取利益,或者它的行为成本就理所当然地转移给你。

——————————

对于女权,要从“女权”概念本身固有的特权性和敌对性——去认识它们的性别决定论剥削逻辑。

以女权政治正确“男女平等共识”为前提,在共同体内部构建敌对面,以此开展对敌“斗争”,人民内部的敌我矛盾,双重语境,界限模糊,且社会意识滞后,被敌对面当然处处被动,自我矛盾(普通人的政治正确困局,不愿被别人剥削就会被认为不尊重别人,需要剖腹验粉),反抗又投鼠忌器,所以,女权政治正确很容易在舆论上“节节胜利”。

user avatar

我记得上次争取的还是跳车自由。中国女孩何时才能实现跳车自由?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4664

user avatar

世界名画

“男乎”

男乎宣传穿衣自由是不是想以此为由找穿的少的小姐姐媚男?

给我狠狠的拳击!

user avatar

曾有人问“为什么水乎两性对立内容这么多?”,答案来了:小管家为了流量在推田园女权。


在我看来,号召别人穿衣自由,这叫慷他人之慨,这叫怂恿别人去送,这叫嘴炮。

小管家真的支持穿衣自由的话,大可以身体力行,穿着情趣内衣戴上腿环,到新德里的贫民窟过两晚,然后随便说什么穿衣自由。


让我们恭祝小管家一路平安,早日脱单。支持的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官方微博号推送女权单曲《错了吗》,宣传女性“穿衣自由”,这事儿一出来,可以说是迅速在网上炸开了锅。尤其是在当时那个时间点,知乎作为国内一个颇有影响力的问答社区,其官方微博账号的这一举动,立刻就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讨论。首先,我们得说点题外话,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大家对它的期待是什么? 很多人上知乎,.............
  • 回答
    提到知乎在 2014 年 6 月 6 日发布的《良性讨论公约》,这确实是知乎社区治理历史上一个挺有意思的节点。当时知乎刚刚起步几年,正处于用户数量快速增长、社区氛围逐渐成型的时期。这个公约的出台,可以看作是知乎官方对当时社区里一些苗头显现的问题,尝试给出一个明确的规范和引导。总的来说,这个公约的核心.............
  • 回答
    关于共青团中央知乎官方账号所发布的《国际禁毒日|“潮牌”T恤上印的这片叶子,居然是大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解读:一、 文章的主题与目的文章的标题直观地揭示了其核心内容:通过一件“潮牌”T恤上的图案,向公众普及关于大麻的辨识知识,强调其合法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禁毒宣传。1. 普.............
  • 回答
    拼多多员工意外去世事件及其后续舆论风波,特别是关于拼多多就此言论道歉并解释知乎官方账号使用情况的这部分,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案例。这不仅仅是一起员工悲剧,更折射出企业在危机公关、品牌形象塑造以及与公众沟通中的诸多挑战。首先,我们来看看拼多多员工意外去世事件本身所引发的关注和痛点。一名年轻员工的生.............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炸开了锅,在知乎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作为一个科研机构,其官方账号通过知乎给一名提问者发“警告信”,这事儿本身就挺让人意外的,更别说信里说的内容了。事件的起因简单来说,事情的开端是有人在知乎上提出了一个问题,大致内容是关于“巴基斯坦学生欺骗中国女性,散播淫秽物品至海外.............
  • 回答
    “中青报官博/丁真/做题家”等元素在知乎热榜持续24小时以上,这背后折射出的现象,与其说是单纯的热点事件叠加,不如说是当前社会情绪、价值观讨论以及平台生态相互作用下的一个复杂缩影。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个现象:一、 社会情绪的放大镜:对“公平”与“能力”的深层焦虑“做题家”这个词,在知乎以及更广.............
  • 回答
    知乎2021年12月推出的用户交互界面(UI)更新,是其在内容生态、用户体验和视觉设计上的重要迭代。此次更新结合了平台对“知识性”“社区性”和“用户需求”的深度思考,整体呈现出从“信息瀑布”到“场景化内容”的转变,同时在技术细节和交互逻辑上进行了多维度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版本的特征与影响.............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邓铂鋆”被封号一事,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了解“邓铂鋆”是谁以及他此前在知乎上的影响力:首先,需要明确“邓铂鋆”是一位在知乎上拥有大量粉丝的知名用户,以其在某些特定领域的深度分析和独到见解而闻名,尤其在某些历史.............
  • 回答
    将滴滴等企业比作“国民经济的承重墙”,是知乎用户“立党”提出的一个具有争议和讨论价值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核心论点解读:何为“承重墙”?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承重墙”在建筑学中的含义。承重墙是支撑建筑上层楼板荷载的墙体,一旦被破坏,整个建筑结构就会面临倒塌的风险。将此比.............
  • 回答
    曹丰泽作为知乎的知名大V,其“即将博士毕业投身非洲大建设”的言论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和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背景与信息解读: “知乎大V”的身份: 曹丰泽在知乎上以其对国际政治、地缘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见解而闻名。他通常以清晰、有条理、富有逻辑的论述风格.............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杀生丸”因违反管理规定被禁言七天一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本身的基本信息。 用户: 知乎用户“杀生丸” 处罚: 被禁言七天 原因: 违反知乎管理规定接着,我们可以分析知乎作为一个内容社区的管理机制和原则。知乎作为一个大型的问答社区,其核心.............
  • 回答
    知乎用户“战斗力旺盛的伯爵”(以下简称“伯爵”)在微博代表所有男性向所有女权主义者下跪道歉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暴露了网络上关于性别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事件的背景和动机: “伯爵”的身份和过往言论: 首先需要了解“伯爵”是谁。他是一位在网络.............
  • 回答
    知乎法律话题大V“Steve”被起底疑似“借钱”事件:一次对公众人物信用与法律边界的审视知乎法律话题的活跃用户“Steve”(以下简称“Steve”)近期被网友起底爆料,称其涉嫌利用其在知乎上的影响力,向法学学生及律师同行进行“借钱”,但最终未能兑现承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不仅触及了个人.............
  • 回答
    如何看待知乎数学优秀回答者 @Yuhang Liu 想要退出数学的想法?@Yuhang Liu 的情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了许多关于数学学习、研究以及个人发展等方面的思考。要全面看待他“退出数学”的想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他的个人经历、他所表达的观点、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性,以及我们作.............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中,“一知半解”却“强行回答”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用户的讨论和困扰。看待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回答者的动机、回答的潜在影响,以及社区应有的态度和改进方向。一、 回答者的动机分析:为什么会有人“一知半解”却依然要强行回答呢?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 回答
    知乎用户“孟德尔”被永封,这件事情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关注科技、历史、社会话题的用户而言。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首先,得说说“孟德尔”这个人(或者说账号)。从他(她)在知乎上的活动来看,这位用户确实是一位非常活跃且观点的鲜明的个体。他的内容常常围绕着.............
  • 回答
    周源点赞并转发“头部创作者如果够优秀,不该停留在知乎,而是回到现实世界中”的说法,这背后折射出的信息和思考相当丰富,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首先,我们可以从这个说法的核心观点入手。它传递了一个很明确的信息:对于那些在知乎上已经积累了相当影响力和声量的“头部创作者”,应该将这份影响力、专业知识和思考,投.............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太火了,而且评论数直接炸了,这事儿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一个关于彩礼的问题,居然能引起八万多条评论的狂潮,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首先,这说明“彩礼”这个话题,在中国社会,尤其是涉及到婚恋和家庭关系的语境下,触及的神经末梢太多了,简直就是个高度敏感又极具争议的“引爆点”。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物.............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林盛儿”在2014年和2019年前后言论的迥异变化,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角度。要深入剖析这种变化,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且要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AI腔调,而是用一种更贴近现实的、有温度的视角来展开。首先,我们要理解“林盛儿”这个ID在不同时间段所处的语境。互联网信息传播是动态的.............
  • 回答
    知乎上“比烂论”的盛行,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也挺让人无奈的。它就像一个薛定谔的猫,你把它放在一边不管吧,它就那么存在着,时不时还冒出来刺你一下;你非要去较真吧,又觉得有点掉价。什么是“比烂论”?在我看来,知乎上的“比烂论”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当面对一个明显存在各种问题、甚至很糟糕的情况时,一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