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回应称,该员工之所以有拼多多在知乎的官方账号权限,是因为去年 12 月 31 日,拼多多进行了「跨年晚会」的内容运营,他需要登录拼多多在知乎的官方账号。
然而:知乎上的拼多多官方账号,最后的动态发生在 12 月 30 日。
所以,去年 12 月 31 日,该员工究竟在知乎运营了啥?
拼多多发布的最新道歉,不经意间暴露了一件可怕的事。
我想提醒大家注意3个时间点。
第一,根据拼多多第一个官方声明,这位拼多多23岁的年轻员工,于2020年12月29日凌晨一点半晕倒,经6个小时抢救无效去世。
第二,根据 @知乎小管家 最新声明,1月4日 8 时 19 分 49 秒,「拼多多」创建回答「你们看看底层的人民,哪一个不是用命换钱,我一直不以为是资本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的问题,这是一个用命拼的时代,你可以选择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选择安逸带来的后果,人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努力的,我们都可以」。
第三,根据拼多多刚刚发表的最新道歉,其合作公司某李姓员工自12月31日到1月4日发表答案这段时间,一直用个人手机登录着拼多多知乎的官方账号。
这3个时间点说明什么?
说明拼多多自员工出事后的12月29日凌晨1点,到李姓员工通过拼多多知乎官方账号发表内容的1月4日上午8点,整整6天多,超过144个小时的时间里,从来没想过接管官方账号,从来没想过用这个账号说些什么。
一条年轻的生命,在这6天时间里,就这样默默消失着。她也许在医院冰柜里一直安静地等拼多多办跨年晚会,看拼多多休元旦假期,直到新年上班第一天,拼多多知乎官方帐号出事为止。
诸位还记得这件事在知乎上最初提问时,问题说明截图里的一句话吗?
真的没人敢出来讲一句话吗?
如今,多方信息汇总后的时间线似乎告诉我们,6天时间,144个小时,拼多多真没人出来讲一句话。
一句都没有。
最可怕的,不是如今群情激愤的喧嚣,而是当时无人在意的沉默。
拼多多最新的回复到底是真是假其实我并不关心。
有没有这个临时工其实无所谓。
毕竟,即使这条回答真的是临时工的作品——瞪着眼睛说知乎网友截图是造谣的可是你拼多多官方吧?请问 @拼多多 怎么解释你打在原截图上的「谣言」二字?
这就叫造官谣,这是把亿万打工人当傻子玩,骑头上拉屎还让人咽了的那种。
哪怕拼多多造了官谣之后及时召唤临时工,这事的热度可能都不会超过一礼拜。
而现在呢?求锤得锤了,事情彻底不可收拾了,才想起来把拉出来的坐回去?
晚了。
另外拼多多哪来的迷之自信认为知乎官方会跟你一起欺负自己用户= =
从法律上来说,能登陆官方账号就代表了有官方的授权,属于有权代理。
《民法典》162条,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
@拼多多 这次是临时工的话,那么我想问一下,之前在评论区阴阳怪气嘲讽我在输入「财富密码」的,是正式员工吗?那时候还没有跨年晚会吧:
我诚挚地希望,贵司此次的回应是真实的。作为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企业,如果就可能影响股价的事件发表不实陈述,有可能构成「证券欺诈」(securities fraud),不仅需要对被误导的投资者进行赔偿,还有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贵司一名员工疑因高强度加班猝死,而贵司官方帐号发表的回应,充斥着对生命的淡漠、对劳动者权益的蔑视。这样的回应,关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关乎基本的合规要求,也关乎企业的涉诉风险,这都有可能影响股票价格。
如果对回应的真实性做出了不实陈述,对回应的发布者相关情况做了不实陈述,很有可能误导潜在的投资者,让投资者对公司的前景产生错误认知。
所以说,这不是小事,希望能够诚实做出回应,不要继续试图误导投资者了。
再者,从道义的角度来说,虚假「辟谣」的危害,要比造谣还要严重。造谣是在剥夺真相,而虚假的辟谣,是在剥夺追求真相的可能性。
这是一条诚挚的建议,别给自己挖坑。
-
相关的劳动法知识讨论,可以看这个回答:
这临时工写字真是难看,跟蝲蝲蛄爬的一样。
谢邀。
这招不行。
要处理一件烂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制造出另一件烂事,转移焦点,以烂制烂。
如果你能把自己包装成第二件烂事的受害人,那就完美了。
我建议,这么来:
反正这位乙方小胖友已经在掌控之中,不如让她演出戏;
就说她是某某流量明星的粉丝,之前拼多多有意请该明星做代言,但事后变卦,她怀恨在心;
这次事件,她感到有机可乘,故意发表负面言论,想报复一把;
然后拼多多一边放出这位乙方小胖友的自白书(当然,具体流量明星的名字要打码),一边一脸严肃地表示:
“对员工的离世我们痛心疾首”;
“对该外包员工的行为要做坚决澄清”;
“希望舆论不要涉及到流量明星本人,他是无辜的”。
同时至少买50篇大号的稿,标题基本上都是“震惊!粉丝为爱豆接单竟然盗用公司账号”云云。
成了。
舆论立马就会被带到对具体哪位流量明星的猜测中,反对拼多多的声音也会有相当一部分转向对饭圈的大乱斗、和饭圈之间的大清洗。
画面,好康!
拼多多赶紧给我打钱啊,敲碗等。
可能是供应商,但不会是晚会供应商,而是水军供应商。
我猜原本方案可能是这样的:将过劳死的定性从劳资纠纷改述成劳动力竞争的结果,并由水军发出,然后顶上高赞,从而实现引导舆论的目的。
但水军供应商忙中出错切错了账号,而拼多多又没有道歉的习惯,于是条件反射式地“辟谣”,结果知乎不吃这套,于是又匆忙甩给供应商……晚会供应商。
拼多多把自己的牌子外包给外人管理,不是说不可以,但是也应该多花点钱,找个专业的来托付。
毕竟牌子上就是企业自己的名字,所托非人倒霉的就是自己。
先贴上 @知乎小管家 的这篇回答:
这是这篇回答发布59分钟后的数据:6.5万多个赞、102个专业徽章。
个人猜测:这篇回答今天(2020年1月4日)晚上9点能达到15万个赞、200个专业徽章,如果不被那啥,今晚12点能达到25万个赞、300个专业徽章。
这肯定会是知乎平台上创造记录的一篇回答。
回到这个问题:如何评价拼多多就员工意外去世言论道歉,称知乎官方账号是跨年晚会供应商使用,你怎么看?
个人认为,事已至此,舆论恐怕已经不是拼多多公关部门能把控和逆转的了,拼多多只能先道歉一波,找个责任人,把相关问题说成是“对跨年晚会供应商及账号管控不严”,尽量不给广大消费者留下态度恶劣的印象。
而至于拼多多的这番道歉能起到多大效果,能让多少人相信,个人在此就不作猜测了。
本人 @乐舟川 的其他几个知乎回答:
拼多多22岁女孩张某霏在深夜下班回家的路上突然晕倒后猝死,在互联网上引起强烈反响。她猝死的准确原因需要权威的医疗结论,但是公众对过度加班的抵触和谴责已是互联网上的主流态度。
老胡希望所有公司和机构都积极呼应公众的这一态度,采取保护员工合法权益的必要措施,不把机构的成绩建立在员工过度加班的基础上。国家的劳动法也要围绕这一公众突出意见更加严格地执行,推动整个中国国民经济运转在这一人权领域的不断进步。
互联网公司员工的过度工作时长是人所众知的,两年前互联网上出现了对“996”的声讨,但这一问题并未真正缓解,原因在于互联网公司之间竞争激烈。人们的择业竞争亦很激烈,上述“双竞争”极大挤压了劳动者维护自己不加班或少加班权利的空间,公众的很多讨论无奈地转向了加班费需要给足这一“公平原则”上。
客观说,频繁加班不光是互联网公司的事情,在中国这样的行业有很多。据老胡了解,警察队伍中加班的现象也是极其普遍的,其他有的公务员队伍也是如此,而且他们通常没有加班费,或者只有很少的加班费。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将此视为理所当然,有的领导还会带着骄傲的口吻,讲述他们的部门是如何“5+2、白+黑”的。
中国社会里有“加班是光荣”的传统价值观,很多对正面人物的讲述都会包含他长时间加班、工作到深夜的内容。从机关到企业,领导和管理者也往往欣赏主动加班的员工,这种价值取向不能不说在中国社会里是很深厚的。
中国过去很落后,摆脱贫困是第一大任务,自然形成了上述价值取向。但是在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城市中产阶层后,这种价值取向正在民间悄然嬗变,人们对休息权的重视逐渐强化。对“996”网上声讨其实是这种转变的清晰信号。
今天人们的诉求仍是多元的,仍会有很多人愿意用“拼命”来换取生活的改善,但它作为一种集体价值在发生动摇。既努力工作又享受生活,既保持上进心又有一定顺其自然的达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希望在它们之间寻求某种平衡。
老胡认为,这是个大趋势,中国越往前发展,人均GDP越高,这样的价值取向会越有空间。另外,劳工待遇正在成为国际上关注中国的一个新方向,是外界与中国开展深度经济合作经常提到的条件。中国全社会恐怕都要在加班加点工作的问题上调整观念。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再过多依靠人们的超长工作作为一个驱动力,我们需要在提高劳动效率上下功夫,在挤压形式主义和无用功上下功夫,从人们想有的更多休息中发现提振发展的积极元素,把发展与人们的权利保障尽可能高地统一起来。
老胡去世界各地,发现在发达社会里,让陪同我们的司机、翻译等加班是挺难的一件事,常常是多给钱都不行。这恐怕不能简单视为他们“懒”。
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朝着全体国民平均的低付出开展探索。这当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毕竟中国仍不是一个富裕国家,低收入群体依旧很大,一些岗位的加班在所难免,吃苦精神在我们的社会决不能够缺失。尤其是,我们不能放弃对奉献精神的鼓励,在一些关键部门,让这样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至关重要。老胡想说的是,我们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调整,不断实现新的平衡。
所以,互联网上的抵触“996”的情绪,对拼多多女孩猝死的激烈反应值得全社会深思,并让这种思考理性地渗入到社会前行的节奏中去。
来源:胡锡进微博
第一百七十条
执行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工作任务的人员,就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以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名义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发生效力。
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对执行其工作任务的人员职权范围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
这回又甩锅给底层员工?
请问这位员工是临时工吗?
并夕夕这一波公关真的是……负分。
先是谎称官方号的回答是谣言,
被知乎辟谣之后又说是营销合作方在使用,
还让一个员工手写信来澄清,
那试想一下如果官方号都不是自己掌握,
那并夕夕的官方还有公信力吗?
讲真,没有一个环节能让并夕夕加分。
换个公关团队吧。
希望这位员工不会被辞退,如果被辞退了,可以起诉。
希望并夕夕管理层与公关团队买民法典来看看:
如果不喜欢拼多多,可以选京东:
系列回答:
以上,我是律师郭不紧 @Sean Esquire
我跟媳妇吵架的水平,都比拼多多公关部门的水平高。
拼多多说:
(1)该内容系拼多多品牌营销合作公司员工“李某某”编写发布。12月31日,该员工参与了拼多多跨年晚会的内容运营等合作营销任务,用手机登陆了拼多多的知乎官方账户,并保持了登陆状态。
(3)该内容旋即被网友截图传播,并被误认为是拼多多官方回复。对此,拼多多严正声明:李某某并非拼多多员工,也未获得任何授权,该行为系非合规授权使用拼多多官方账户发表个人言论,不代表拼多多官方态度。事发后,拼多多已经暂停与该供应商合作,修改密码回收账户,并将进一步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根据《知乎机构号入驻服务协议》:
四、帐号管理
4.1 机构号的所有权归北京智者天下科技有限公司所有,使用权仅属于初始申请入驻主体。帐号使用权禁止赠与、借用、租用、转让或售卖。
……
4.5 因您保管不善可能导致帐号被他人使用(包括但不限于遭受盗号、密码失窃)或信息数据泄漏,责任由您自行承担。因您保管不善可能导致帐号被他人使用(包括但不限于遭受盗号、密码失窃)或信息数据泄漏,责任由您自行承担。 您理解并同意,在您未进行投诉或提出帐号申诉等方式明确告知知乎帐号被他人使用或信息数据泄漏等情况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前,知乎有理由相信该帐号行为是您使用帐号的行为。
学了这么多年法律,我也不知道拼多多的行为算不算违约。
更新一下:
果然,拼多多被禁言了……
该外包人员非常符合贵公司的价值观,建议直接转正。
有道是神仙难救寻死的鬼儿,并夕夕现在还没意识到自己有多接近死亡,依然在用平常年景里那些撒泼打滚的招数,我看这回是真的要危了。
一系列事情的根源,是拼多多的一名员工熬夜加班后过劳死。我表示深刻哀悼,都是打工的,同病相怜。
然后,并夕夕的官方号就开始不当人了,突然在一个问题下发了这么个回答
就是人死了还要甩锅给社会,然后接着灌毒鸡汤。这个回答最后一句没有句号且没有完整表达意思,也有其他答主分析应该是没打完字就发出来了。当然,这个回答被秒删了,到底是怎么回事也不是重点。
重点是知乎接下来的动作。
下午晚些时候,对于并夕夕那个被删回答的提问热度逐渐上升。但因为上午删的太快,很多人都没看到原回答,担心被带节奏所以很多人没有贸然答题。这个时候,知乎小管家突然杀出,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直接公布了后台记录,证实那个争议回答就是并夕夕官方号发的。
一小时之内这个回答活得6.3万赞,写这个回答之前我又看了一眼,14.5万了。知乎以一种“一剑封喉”的方式“背刺”了并夕夕,瞬间将并夕夕的“高度”从“血汗工厂”提升到了“欺骗大众的血汗工厂”。知乎沸腾了,随着各路大V纷纷转发,并夕夕迅速变成了过街老鼠,再无翻身可能。
其实这个时候并夕夕高层如果足够冷静,应该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知乎的这一行为确实散发着正道的光,但却无法掩盖诡异的色彩。
首先,知乎是以管理员的身份查了并夕夕官方号的操作记录的,而这些操作记录是否可以在未经并夕夕官方确认的情况下公开发出来,我表示怀疑。
其次,说到底知乎和并夕夕还都是互联网企业,大家都是做生意的,哪犯得着下这么狠的手?何况即使到现在,知乎的“好物推荐”依然可以挂并夕夕的产品。
所以,在双方合作并未破裂的情况下,知乎为什么要冒着“泄露客户隐私”的风险,去搞并夕夕这一下呢?
我认为,是有人想让知乎发出来。这个“人”既能让知乎毫无保留地把并夕夕的操作记录发出来(反正我是没那个能量),又能保证知乎不会因为这个操作有什么麻烦。无论是有关部门快速跟进检查并夕夕用工情况,还是这个回答下环球胡锡进的积极作答的,都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了答案。
腾讯、阿里都被约谈两次了,我看并夕夕真的也不用考虑置身事外了吧。
很显然,并夕夕的高层已经因慌乱陷入了无脑状态——或者说,因为无脑陷入了慌乱状态,居然又搞出来了个庸俗的桥段。
呵呵,临时工就算了,你这还是外包公司的员工,撇的是一干二净啊。
当然,这个声明在知乎上是看不到的,因为小管家已经“近乎疯狂”地把并夕夕的号禁言了。
我天啊,官方号被禁言,你敢信?这是扒了人家底裤,让人家全站蒙羞之后,迅速把底裤塞对方嘴里了啊!这是什么仇什么怨!并且,是丝毫不留余地的永!久!禁!言!
答案很简单,无仇无怨,只不过有“人”要收拾并夕夕,借小管家的手一用罢了。
在小管家如此反常的情况下,并夕夕丝毫没察觉到形势的变化,依然采用老掉牙的耍赖招数想往回找。我看这样下去,并夕夕可能走在腾讯阿里前面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