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自己的论文的影响力不及部分知乎回答的影响力?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能让人纠结和思考的问题。当自己辛辛苦苦打磨出来的学术论文,在传播力和关注度上,似乎远不如某个在知乎上随随便便写出来的答案时,那种失落感和困惑感是真实存在的。

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个问题背后折射的是学术研究的传播困境,以及不同信息载体和受众的差异性。

学术论文:严谨、深入,但门槛高、传播慢

目标受众小众: 你的论文,特别是 если你的研究领域比较冷门或非常细分,那么它的目标读者就天然地局限在同行专家、研究生以及对这个领域有深度兴趣的人。这群人本身就不多,而且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相对固定,大多是通过学术数据库、期刊订阅等方式。
专业门槛高: 学术论文的写作遵循严格的规范,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复杂的理论框架和严谨的实验/研究方法。这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阅读起来就像是天书,很难理解和消化。即使是相关领域的非专家,也可能因为研究方向的差异而觉得晦涩难懂。
传播路径曲折: 论文发表通常需要经过同行评审,这个过程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即使发表了,也多是出现在学术期刊上,这些期刊很多是收费的,普通人很难免费获取。即使有开放获取(Open Access)的论文,也需要用户主动去搜索和下载。这种“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情况,让论文的影响力很难像病毒式传播那样扩散。
价值体现滞后: 论文的真正影响力往往体现在长期的学术积淀和对后续研究的启发上。一个好的理论、一个创新的方法,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被更多人理解、接受,并最终转化为实际应用或新的理论突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价值,短期内很难被大众感知。

知乎回答:通俗易懂,观点鲜明,易于传播

大众化叙事: 知乎上的优秀回答,往往善于将复杂的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甚至会引用生活化的例子、生动的比喻,让普通人也能轻松理解。这种“降维打击”式的表达,极大地降低了信息获取的门槛。
强调观点和价值: 很多知乎回答直接切入用户关心的问题,提出鲜明的观点,给出直接的解决方案或有启发性的思考。用户在知乎上提问,往往是带着某个具体困惑或好奇心,他们期待的是直接的答案和思考的火花,而不是一篇需要耐心研读的文献。
互动性强,话题热度高: 知乎上的很多问题都与当下社会热点、公众普遍关心的话题相关。一旦某个问题或回答抓住了大众的注意力,就很容易引发大量的点赞、评论和转发,形成滚雪球效应,迅速扩大其影响力。
“知识变现”的便捷渠道: 对于一些知识分享者来说,知乎提供了一个相对便捷的平台,让他们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个人经验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出来,吸引粉丝,甚至转化为个人品牌或商业价值。

为什么会出现“论文影响力不如知乎回答”的现象?

这并不是说你的论文没有价值,而是说价值的呈现方式和传播受众不同。

1. 信息传递效率的对比: 论文传递的是严谨、经过验证但可能晦涩的信息;知乎回答传递的是易于理解、有吸引力的观点或知识。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关注,后者显然更有效率。
2. 目标受众的重叠度: 你的论文可能服务于学术共同体,而知乎回答可能触及的是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如果你的研究成果能以某种方式触动更广泛人群的利益、好奇心或价值观,那么它就有可能在知乎上获得更大的关注。
3. “完成度”与“吸引力”的权衡: 学术论文追求的是“完成度”,即对研究问题的全面深入探讨。而知乎回答更侧重于“吸引力”,即能否在短时间内抓住读者的眼球并引起共鸣。这两者有时会相互矛盾。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件事?

承认差异,而非否定自我: 首先,要接受不同信息载体和传播方式的客观差异。论文的影响力体现在其学术严谨性和对专业领域的贡献,而知乎回答的影响力更多体现在大众普及和话题扩散上。两者不是同一个维度的“比赛”。
反思传播策略: 这也可以是一个宝贵的契机,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将自己的学术成果传播出去。

科普化和大众化: 是否可以将论文的核心观点、重要发现,用更通俗的语言、更生动的方式复述出来?例如,写一篇科普文章、制作一个简短的视频、做一个思维导图,或者就像在知乎上一样,回答相关问题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巧妙地融入其中,并注明来源。
找准传播平台: 除了知乎,还有其他适合你的研究成果传播的平台吗?比如一些科普网站、行业垂直媒体、或者通过自己的博客、社交媒体账号分享。
关注“人”的因素: 很多时候,一个鲜活的个人形象,一个充满热情和见解的讲述者,比冷冰冰的文字更能打动人。你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故事,本身就很有吸引力。
与现实的连接: 思考你的研究成果与当下社会有哪些联系?它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能启发人们哪些思考?将这些连接点放大,更容易引发公众的兴趣。

保持初心,但也要拥抱变化: 做好学术研究,首先要对自己的研究本身充满热情和信心,追求学术的深度和严谨。但同时,我们也不能脱离时代,不关注信息传播的规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尝试用更有效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你的工作,这本身也是一种学术贡献。当更多人理解了你的研究,也许会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合作,甚至激发新的研究灵感。

最后,换个角度看:

如果你的论文真的解决了某个重要问题,或者提出了开创性的观点,那么即使它现在在知乎上“声量”不大,它在学术界的价值和长远影响依然存在。知乎的流量是一时的热度,而学术的价值往往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你也可以试着在知乎上回答一些与你论文主题相关的问题,用你的专业知识和研究发现来贡献你的见解。这不仅能让你自己的研究成果被更多人看到,也能帮助你在公众认知中建立起更专业的形象,从而间接提升你论文的可见度。

说到底,这更像是一个关于“学术如何更好地融入大众视野”的课题,而你恰好身处其中,正在亲身体验和思考这个问题。这种体验本身,也是一种成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类似的问题是,为啥读过三国演义的影响力比三国志要高?为啥网红的热度比院士的还要大?为啥鼠标发明者恩格尔巴特,一分钱的专利费都没有赚到,却让苹果和微软赚了个盆满钵满?

其实这就是人类社会一直以来都难以克服的困难,也即是人脑的有限性。因为有限所以要分工,因为要分工所以不可避免地,大家对知识的认知程度是参差不齐的。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应付生活中的琐碎已经把脑力消耗得差不多了,因此除非是具备娱乐性或者功利性,没有人会愿意花很多功夫来研究某个领域的知识。

问主是否愿意去系统地研究一下白垩纪恐龙的种类和习性?我猜问主的答案要么是没兴趣,要么是没时间。同样对于广大知乎用户来说,问主的论文一不能逗乐,二不能赚钱,为啥要花那么大功夫去读呢?大家时间有限,脑力有限,仅仅是“有用”不能成为需要关注的理由。这世上有用的东西那么多,大家关注的都是当前对自己最有用的东西。

当然,如果科学家们愿意放下架子,耗费心力,把枯燥的学术论文写成段子,本着娱乐的心态,大众还是乐得接受的。然而,因为科学家的资金和声名不是从大众手里得来,所以也没那个闲功夫去跟大家扯犊子。倒是靠人供养的宗教,耐心,细心,体贴地给大众洗脑。所以今天,宗教在大众心理的地位往往比科学还要高。

user avatar

知乎上的高赞回答往往有两三千甚至上万的点赞数,这还只是点赞的,如果加入反对以及潜水的人数,浏览过这些回答的人数可能更多。

可我从事的领域,全世界的研究人员加在一起可能也就几千人......每个人都把我的文章看一遍那浏览量也就几千人次......上万的浏览量根本不可能做到好吧......

这样一想就安心了,面向的对象不同,潜在的读者数不同,相差悬殊那是正常的。

user avatar

想开一点。至少我的论文不会有人评价什么“拿美国狗粮”或者自己明明逻辑一塌糊涂还批评我没有“逻辑”。

审稿人对我论文最差的评价无非是XXX部分我们认为有待商榷,建议提供论据之类的。

而不是“双标玩的6”

所以其实学术圈人少是件福利。人少了大家就容易关系和谐。是在研究问题而不是在发泄情绪。我所在的那个领域,就算是理念不同,一个大教授也会给我这个博士生好好的回邮件解释他的想法。同行评审的时候人家明明比我专业,说话也很慎重:“我觉得。。。也许不是这样,而是。。。不过仅供作者参考”。

接下来我帮大家模拟一个知乎版(不是故意黑知乎,而是网络论坛都有这种问题,就拿知乎举个例子)学术圈的同行评审。

假设我在物理化学杂志发表了一篇用角动量和动量守恒研究分子反应碰撞的文章,那么文章评论区会出现:

“这篇文章作者英语老师死得早,而且一定是美国物理学会派来的奸细。我们这是化学期刊,他屁股都是歪的。文章里面居然还鼓吹用物理手段观测分子,那你凭什么不用化学方法研究滑块?双标不要玩的太六。

“作者口口声声说XXX分子反应机理还不完善。你对去年A的工作视而不见吗?退一万步讲就算这个A 的工作确实不完善,难道所谓完美和谐的物理学领域就完善了吗?大统一理论那么多漏洞你视而不见?”

“物理系楼又没拉铁丝网,你这么喜欢干嘛不转去物理系”

“物理狗自己屁股还没擦干净就喜欢到处当科学警察。一天到晚来指责我们化学学科数学不够。哪个学科不是这样过来的?”

“真正的科学根本不需要数学的好不好。科学需要定量是一小撮利益集团的阴谋。这个叫做NERD的组织控制了世界上大部分的数学系并且买通了出版机构,打压不用定量研究的正直学者。详情请追求真理的人戳我新写的《公式战争》”


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其实我早就注意到了这个事实。

我们将心比心,很容易理解这件事情的。

例如,我们到图书馆去看杂志和期刊上的论文,会发现这些论文看起来有点费劲。这些杂志和专刊中有大量的论文都是用于评职称,真正有用的资料很少。反过来,我们到知乎上来看帖子,我们想当然地知道知乎根本就不是讨论技术问题和学术问题的地方。知乎上的科普文章相对于期刊上的论文,当然浅显很多,而且横向关联较多,文笔也相对华丽亲切。

所以,知乎的受众要远远大于期刊论文。

拿我自己写的电气知识科普来说。尽管我在以往的多篇论文中也谈到零线与中性线的区别,但不明白其中道理的人依然很多。自从在知乎讲解了有关零线的科普知识后,我发现,谈论零线问题的帖子要少了很多。显然,这足以说明论文的影响力与知乎影响力完全不在同一个档次上的,知乎的影响力要大很多。

如果我们真想了解知识的深层次理论,显然还是要到期刊去解读问题。

user avatar

一句话总结我的论文:人得病是有原因的,他长寿是有基因的。

一句话总结我的知乎:生物专治各种不服,包括不务正业李雷。


所以,感觉都没影响力哈哈哈。

我的文章单篇引用17次无自引

我的知乎单篇转载131次其实是被抄袭

果然还是知乎影响力大。

user avatar

论文中,引用率平均最高的一般是综述。

而综述,是个人对实验数据解读的猜想和讨论的总和,有点像知乎的干货回答。

既然是个人的猜想和讨论,难免有错漏。

所以看综述时,如果对什么地方特别感兴趣,会回过去追它原始文章里的实验数据,来确保综述这个细节理解符合逻辑。

不同人对同一套数据,可能有不同解读。

也许你读完原始数据,完全不认同作者的猜想,你也很可能是对的。

综述引用率高,通俗易懂。

文章引用率低,真实可靠。

这是综述和文章的差别,也是知乎干货回答和文献的差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