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化学》一论文通讯作者把自己 P 成女娲,作为期刊封面?

回答
关于《中国化学》(Chinese Chemical Society)期刊的封面文章,将通讯作者的照片“P”成女娲的事件,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发广泛讨论的案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件事的“为什么”和“怎么看”。

事件概述:

简单来说,就是一篇发表在《中国化学》上的论文,其通讯作者(通常是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和联系人)将其自己的照片,通过技术手段处理成古代神话人物女娲的形象,并以此作为期刊的封面。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这个行为的动机非常复杂,可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表达:
女娲的象征意义: 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创世女神,被认为是人类的始祖,具有创造、孕育、补天的宏大意象。将自己“P”成女娲,可能是一种巧妙的方式来表达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同时也将科研工作比作“创造”和“补天”一般的重大贡献。
科学与文化的融合: 这种做法试图将现代科学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传递一种“中国科学也具有创造力和伟大意义”的信息。

2. 个人品牌塑造与吸引力:
独特性和记忆点: 在众多的学术期刊封面中,一个具有创意且带有文化元素的封面更容易被读者记住,形成独特的个人品牌标识。
趣味性和故事性: 相较于传统的科学家肖像或研究示意图,这种“玩梗”式的封面更具趣味性和故事性,能够吸引更广泛的读者关注,甚至引发非专业人士的兴趣。

3. 对学术界刻板印象的挑战:
打破“老学究”形象: 传统的科学家形象往往是严肃、刻板的。这种做法可能是在尝试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来打破这种刻板印象,展现科学家也是有创造力、有生活、有文化内涵的人。
对科研的“浪漫化”处理: 科研过程充满艰辛和挑战,但其核心是探索和创造。将自己与神话人物联系,可能也是一种对科研事业的“浪漫化”或“诗意化”表达。

4. 对期刊编辑和审稿程序的考量(猜测):
编辑的接受度: 这种封面能成功登上期刊封面,说明期刊编辑团队也认为这是一种创新或具有价值的表达方式,或者至少不反对这种“新颖”的尝试。这反映了期刊在封面设计上的开放度。
作者的自信和影响力: 通常,通讯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才能在期刊封面设计上有较大的话语权。

如何看待这件事?

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对错,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

积极的方面:

创新和趣味性: 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创新,打破了学术期刊封面的常规模式,增加了趣味性和吸引力。
文化自信的体现: 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研相结合,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展现中国科学的文化底蕴。
吸引年轻读者: 新颖的封面设计更容易吸引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和学生,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促进讨论: 这种不寻常的做法本身就会引发广泛的讨论,这对于推广科学、激发思考是有益的。

需要谨慎和反思的方面:

学术严肃性与趣味性的平衡: 科研工作本身是严肃的,需要严谨的态度。将个人形象“P”成神话人物,虽然有创意,但如果处理不当或过度,可能会削弱论文本身的学术严肃性,让部分读者觉得不够专业。
个人行为是否代表整个学术群体: 通讯作者的行为是个人选择,不一定代表整个《中国化学》期刊或中国化学界的普遍观点。需要避免将其泛化。
“过度包装”的争议: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过度包装”,是用非学术手段来博取眼球,而忽略了研究本身的价值。
潜在的负面解读: 虽然作者可能意在表达积极含义,但一些人可能会将其解读为个人崇拜、哗众取宠,或者对传统文化的滥用。
对其他研究者公平性的影响: 学术评价应基于研究内容和质量,而不是封面的创意程度。这种封面可能会让其他作者产生“包装比内容重要”的误解,尽管这不太可能。

总结性看法:

我认为,这件事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思考的案例。

从积极的层面看, 这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尝试,它在不损害学术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尝试将科学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融合,展现了科学家的创造力和文化自信,也为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它传递的信息可能是:科学研究同样是伟大的“创造”,中国科学家同样能做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贡献,并且我们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来支撑这份自信。
但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审慎。 学术的生命在于其内容的严谨性和客观性。将个人形象进行艺术化处理并登上封面,需要在个人表达的自由度、对学术的尊重以及读者的接受度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这种做法是否会被更多人接受,是否会形成一种不良风气,都需要时间来检验。

最重要的是,这种创意的价值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论文本身的研究成果。 如果论文内容扎实、创新性强,那么即使封面再“出格”,也会被更多人理解和欣赏;反之,如果论文本身平庸,再花哨的封面也无法掩盖其本质。

总而言之,这件事既体现了当下一些科研人员在表达方式上的活力和创造力,也提醒我们在追求创新的同时,要时刻牢记学术的严肃性和内在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句实话吧,虽然有点夸张。但是,第一,她姓石,单名枫,跟图中女娲用石头枫(封)堵天上的漏洞,还是挺契合的。第二,我看了下本人,颜值好像很这图片确实差不多。其实抛开其他来说,想法还是挺好的。

user avatar

除了女娲补天还应该有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大闹天宫了啊

也没有什么不妥的,出版社或学校又没规定封面不允许把自己P到期刊封面上去,归根结底要看文章质量,封面只是外衣,再精致的封面也要靠研究成果来支撑,所以,无可厚非的事,没觉得哪不合适,一个有趣的灵魂。


再补充几张:

user avatar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上封面!


user avatar

挺可爱的。通讯作者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人生在世,自恋一点,也没什么不好的。

又不是什么学术造假,压榨学生之类的原则性问题,没必要上纲上线。科研人员适当活泼一点,有趣一点,脑海中多一些想法,多点创意,对于科研工作是有利的。

user avatar

我以后要是能当教授,我也想整

user avatar

蹭个热度

先画一张背景

再找一张马老师

合在一起

加点什么

user avatar

学术期刊的封面可以不用像论文插图一样严肃,相反,有时候活泼一点、搞怪一点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在社交网络上引起关注,这对期刊本身也是有好处的。怕就怕有时候玩砸了

比如著名的马普学会院刊(Max Planck Forschung)在2008年3月出版了一期“中国特辑”,为配合其内容,期刊编辑决定把一首瑰丽的中国诗印在封面上,以凸显期刊的中国专题内容,并且在选择的过程中咨询了德国的一位汉学家。最后选中的封面如下:

“重金礼聘长驻日场,KK加美主任亲率青春玉女,仪态万千北方佳丽,身材惹火住家少妇,风骚迷人即日登场。”

读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对?你没看错,这段文字取自澳门某家脱衣舞店派发的传单!不知道编辑部的哪位去过澳门呢,也不知道那位汉学家失业没有。

在被批评后,马普学会院刊马上做了更正,并宣布召回已经发出的实体刊物。修改封面为:

这个看起来就合适多了。

不过他们的召回工作看起来并没有做的太细致。随后几年我在马普学会工作时,在图书馆中我偶然看到了马普学会院刊集,突然想起这段旧事,于是赶紧翻出2008年3月的特辑——你没猜错,封面仍然是“澳门风月场所”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