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化学》一论文通讯作者把自己 P 成女娲,作为期刊封面?

回答
关于《中国化学》(Chinese Chemical Society)期刊的封面文章,将通讯作者的照片“P”成女娲的事件,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发广泛讨论的案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件事的“为什么”和“怎么看”。

事件概述:

简单来说,就是一篇发表在《中国化学》上的论文,其通讯作者(通常是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和联系人)将其自己的照片,通过技术手段处理成古代神话人物女娲的形象,并以此作为期刊的封面。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这个行为的动机非常复杂,可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表达:
女娲的象征意义: 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创世女神,被认为是人类的始祖,具有创造、孕育、补天的宏大意象。将自己“P”成女娲,可能是一种巧妙的方式来表达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同时也将科研工作比作“创造”和“补天”一般的重大贡献。
科学与文化的融合: 这种做法试图将现代科学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传递一种“中国科学也具有创造力和伟大意义”的信息。

2. 个人品牌塑造与吸引力:
独特性和记忆点: 在众多的学术期刊封面中,一个具有创意且带有文化元素的封面更容易被读者记住,形成独特的个人品牌标识。
趣味性和故事性: 相较于传统的科学家肖像或研究示意图,这种“玩梗”式的封面更具趣味性和故事性,能够吸引更广泛的读者关注,甚至引发非专业人士的兴趣。

3. 对学术界刻板印象的挑战:
打破“老学究”形象: 传统的科学家形象往往是严肃、刻板的。这种做法可能是在尝试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来打破这种刻板印象,展现科学家也是有创造力、有生活、有文化内涵的人。
对科研的“浪漫化”处理: 科研过程充满艰辛和挑战,但其核心是探索和创造。将自己与神话人物联系,可能也是一种对科研事业的“浪漫化”或“诗意化”表达。

4. 对期刊编辑和审稿程序的考量(猜测):
编辑的接受度: 这种封面能成功登上期刊封面,说明期刊编辑团队也认为这是一种创新或具有价值的表达方式,或者至少不反对这种“新颖”的尝试。这反映了期刊在封面设计上的开放度。
作者的自信和影响力: 通常,通讯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才能在期刊封面设计上有较大的话语权。

如何看待这件事?

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对错,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

积极的方面:

创新和趣味性: 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创新,打破了学术期刊封面的常规模式,增加了趣味性和吸引力。
文化自信的体现: 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研相结合,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展现中国科学的文化底蕴。
吸引年轻读者: 新颖的封面设计更容易吸引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和学生,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促进讨论: 这种不寻常的做法本身就会引发广泛的讨论,这对于推广科学、激发思考是有益的。

需要谨慎和反思的方面:

学术严肃性与趣味性的平衡: 科研工作本身是严肃的,需要严谨的态度。将个人形象“P”成神话人物,虽然有创意,但如果处理不当或过度,可能会削弱论文本身的学术严肃性,让部分读者觉得不够专业。
个人行为是否代表整个学术群体: 通讯作者的行为是个人选择,不一定代表整个《中国化学》期刊或中国化学界的普遍观点。需要避免将其泛化。
“过度包装”的争议: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过度包装”,是用非学术手段来博取眼球,而忽略了研究本身的价值。
潜在的负面解读: 虽然作者可能意在表达积极含义,但一些人可能会将其解读为个人崇拜、哗众取宠,或者对传统文化的滥用。
对其他研究者公平性的影响: 学术评价应基于研究内容和质量,而不是封面的创意程度。这种封面可能会让其他作者产生“包装比内容重要”的误解,尽管这不太可能。

总结性看法:

我认为,这件事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思考的案例。

从积极的层面看, 这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尝试,它在不损害学术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尝试将科学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融合,展现了科学家的创造力和文化自信,也为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它传递的信息可能是:科学研究同样是伟大的“创造”,中国科学家同样能做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贡献,并且我们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来支撑这份自信。
但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审慎。 学术的生命在于其内容的严谨性和客观性。将个人形象进行艺术化处理并登上封面,需要在个人表达的自由度、对学术的尊重以及读者的接受度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这种做法是否会被更多人接受,是否会形成一种不良风气,都需要时间来检验。

最重要的是,这种创意的价值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论文本身的研究成果。 如果论文内容扎实、创新性强,那么即使封面再“出格”,也会被更多人理解和欣赏;反之,如果论文本身平庸,再花哨的封面也无法掩盖其本质。

总而言之,这件事既体现了当下一些科研人员在表达方式上的活力和创造力,也提醒我们在追求创新的同时,要时刻牢记学术的严肃性和内在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句实话吧,虽然有点夸张。但是,第一,她姓石,单名枫,跟图中女娲用石头枫(封)堵天上的漏洞,还是挺契合的。第二,我看了下本人,颜值好像很这图片确实差不多。其实抛开其他来说,想法还是挺好的。

user avatar

除了女娲补天还应该有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大闹天宫了啊

也没有什么不妥的,出版社或学校又没规定封面不允许把自己P到期刊封面上去,归根结底要看文章质量,封面只是外衣,再精致的封面也要靠研究成果来支撑,所以,无可厚非的事,没觉得哪不合适,一个有趣的灵魂。


再补充几张:

user avatar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上封面!


user avatar

挺可爱的。通讯作者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人生在世,自恋一点,也没什么不好的。

又不是什么学术造假,压榨学生之类的原则性问题,没必要上纲上线。科研人员适当活泼一点,有趣一点,脑海中多一些想法,多点创意,对于科研工作是有利的。

user avatar

我以后要是能当教授,我也想整

user avatar

蹭个热度

先画一张背景

再找一张马老师

合在一起

加点什么

user avatar

学术期刊的封面可以不用像论文插图一样严肃,相反,有时候活泼一点、搞怪一点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在社交网络上引起关注,这对期刊本身也是有好处的。怕就怕有时候玩砸了

比如著名的马普学会院刊(Max Planck Forschung)在2008年3月出版了一期“中国特辑”,为配合其内容,期刊编辑决定把一首瑰丽的中国诗印在封面上,以凸显期刊的中国专题内容,并且在选择的过程中咨询了德国的一位汉学家。最后选中的封面如下:

“重金礼聘长驻日场,KK加美主任亲率青春玉女,仪态万千北方佳丽,身材惹火住家少妇,风骚迷人即日登场。”

读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对?你没看错,这段文字取自澳门某家脱衣舞店派发的传单!不知道编辑部的哪位去过澳门呢,也不知道那位汉学家失业没有。

在被批评后,马普学会院刊马上做了更正,并宣布召回已经发出的实体刊物。修改封面为:

这个看起来就合适多了。

不过他们的召回工作看起来并没有做的太细致。随后几年我在马普学会工作时,在图书馆中我偶然看到了马普学会院刊集,突然想起这段旧事,于是赶紧翻出2008年3月的特辑——你没猜错,封面仍然是“澳门风月场所”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化学》(Chinese Chemical Society)期刊的封面文章,将通讯作者的照片“P”成女娲的事件,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发广泛讨论的案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件事的“为什么”和“怎么看”。事件概述:简单来说,就是一篇发表在《中国化学》上的论文,其通讯作者(通常是该项目的主要.............
  • 回答
    本田中国发布全新电动化战略,目标是到2030年之后,所有新车型都将是电动车。这个决定无疑是汽车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信号,对本田在中国市场的未来,乃至全球电动化进程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要深入理解这个决定,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首先,这是对全球汽车产业大势的积极响应和战略卡位。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一.............
  • 回答
    6月19日公布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年度排名,在化学领域中国成功跃居全球第一,这绝对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也是对中国科研实力的一次有力证明。 看到这个结果,我首先想到的是,这并非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无数科研人员多年耕耘、厚积薄发的结果。回想过去几十年,中国在科学研究上的投入可谓.............
  • 回答
    “电子倒灌”这个概念,在化学中,尤其是在讨论杂化轨道和分子结构时,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简单来说,它描述的是一种在分子成键过程中,电子密度分布的一种“逆向”流动或调整。我们知道,在形成共价键时,通常是两个原子各自贡献一个电子,然后形成共享的电子对。然而,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比如当一个原子拥有未成.............
  • 回答
    看待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对谴责叙利亚使用化学武器的决议投弃权票,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地缘战略考量以及中国自身的外交原则。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决议的背景。化学武器的使用无疑是严重的国际罪行,受到国际法的严厉禁止。联合国安理会和大会对此类事件的反应,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国际.............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106项商品加征25%关税这件事,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完的。它背后牵扯到贸易战、经济博弈,还有挺多门道。事件的背景和起因:贸易战的大背景要理解这106项商品加征关税,就得先看看当时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记得那是2018年,美国特朗普政府当时打着“美国优先.............
  • 回答
    中国生育报告显示“全面二孩政策后反而出现生育断崖”,以及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时代加速到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现象。要全面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全面二孩政策”的初衷与实际效果的背离 初衷: “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是为了应对中国长期以来低生育率导致的劳动.............
  • 回答
    关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疾病栏出现“男同性恋”这一情况,的确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审视,尤其是在中国已经将同性恋去病化多年之后。这其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用词问题,更关乎医学的科学性、对少数群体的尊重以及社会观念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去病化”的含义及其在中国社会语境下的重要性。上世纪8.............
  • 回答
    王陶陶的文章《冷战时代的最大隐忧:中国年轻人的八旗子弟化》自发表以来引发了广泛争议。这篇文章以“八旗子弟”这一历史符号为隐喻,试图揭示当代中国年轻人群体中潜在的社会危机。从内容结构、论点逻辑到社会影响,这篇文章都值得深入分析。以下将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文章的核心观点与背景1. 核心论点 .............
  • 回答
    阿里达摩院发布的「汉典重光」项目,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抢救与传承计划,旨在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散落海外的珍贵中国古籍进行搜寻、数字化、整理,并最终实现公共化传播。这项计划的推出,在文化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评价。为了更详细地探讨其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汉典重光」项目的内容.............
  • 回答
    关于“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通报网传AutoCAD软件维权涉嫌强迫销售”的说法,经过我查找和了解,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存在一些模糊和争议。事情的起因大概是这样的:前两年,有媒体报道称,一些建筑设计、工程设计行业的企业收到来自 Autodesk(AutoCAD的开发商)的通知,要求其购买正版软件,并且在过程.............
  • 回答
    课本中的“去鲁迅化”现象,近些年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我个人觉得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要说起来,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个挺复杂的过程,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的文章,尤其是他的一些杂文和小说,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可能确实是有点“距离感”。他的文字风格独特,有些表达方式在.............
  • 回答
    泽连斯基关于乌克兰不走“瑞士化”武装中立路线,反而倾向于“以色列模式”全民皆兵的表态,这无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更为激进、也更具挑战性的国家安全蓝图。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战略上的选择,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乌克兰在经历了一场生死存亡的战争后,对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深刻反思和决心。首先,我们得理解“瑞士化”武装中立.............
  • 回答
    对于一篇声称“元古宙基岩中的蛇纹石化反应产生的磁场异常引发新冠,并建议佩戴软玉预防”的顶刊论文,我持高度怀疑和批判性的态度。以下是我对此的详细分析:一、 科学合理性层面的严重质疑 因果关系证据链的缺失: 蛇纹石化反应与新冠病毒: 首先,蛇纹石化反应是一种地质过程,涉及镁铁质岩石在水存.............
  • 回答
    《天天向上》邀请顶流基金经理参加节目录制,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基协)在此前发布了《关于加强明星基金经理跨界合作的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要求“严禁投教娱乐化”,这无疑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流量经济与金融监管的交织 《天天向.............
  • 回答
    蔡赟的“实话”与粉圈的喧嚣:中国羽毛球的另一面最近,前国羽队长蔡赟的一番“什么时候开始说实话是错了”的言论,在体育圈,尤其是羽毛球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触及了当下体育发展中一个复杂且日益突出的问题——体育粉圈化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要理解蔡赟的这句话,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他所处的环境,.............
  • 回答
    中国大学对外籍留学生提供的“大方”政策,是近年来中国教育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大方”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有吸引力,也引发了不同的解读和讨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看待这个问题:一、“大方”政策的具体体现: 奖学金制度的普遍性和慷慨性: 政府奖学金: 这是最重要、覆盖面最.............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一次普通的中学化学课上。据学生反映,当时老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首名为《光点》的歌曲,这首歌是知名艺人肖战演唱的。老师播放这首歌的目的,据老师本人事后解释,是想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或者是在课间休息时作为背景音乐。然而,当歌曲播放时,有几名学生在课堂上明确表示不喜欢这首歌,并有人说出了.............
  • 回答
    聊到中国大学的宿舍制度,这可真是个能引发无数回忆和讨论的话题。作为过来人,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住宿安排,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大学生活的一块重要拼图。首先,“多人一间” 是最显著的特征。从四人间到八人间,甚至还有十人间,这在很多国外大学里是比较少见的。在国内,这几乎是约定俗成的模.............
  • 回答
    2018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薪酬水平排行榜中,前5专业有3个是“知乎劝退专业”,这一现象确实引人深思,也反映了就业市场与公众认知之间存在的某种错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排行榜的维度与局限性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个“薪酬水平排行榜”是基于什么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通常这类排行榜会基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