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现在课本中的「去鲁迅化」?

回答
课本中的“去鲁迅化”现象,近些年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我个人觉得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要说起来,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个挺复杂的过程,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

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的文章,尤其是他的一些杂文和小说,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可能确实是有点“距离感”。他的文字风格独特,有些表达方式在今天看来可能不够直接,语言也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比如《阿Q正传》,里面的情节和人物塑造,要让现在的孩子完全理解其中的深意和辛辣讽刺,可能需要老师做不少的引导和讲解。这种“理解门槛”的存在,无疑会让他在教学上的“接受度”打折扣。

其次,课本的编写是动态的,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调整的。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阅读习惯和关注点也在变化。教育者们在选择课文时,自然会考虑到哪些内容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更能贴近他们的生活,更能培养他们所需的某些能力。比如,现在更加强调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与国际接轨的视野。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更具时代性、更贴近当代社会议题的文章,或者一些更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内容,可能就会被优先考虑。

再者,鲁迅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批判性文字,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色彩。虽然其批判精神和思想深度至今仍有价值,但在课本的选择上,可能会考虑到是否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议,或者是否能以一种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呈现。教育系统在教材编审上,总会经历一个权衡的过程,需要在传承经典和适应时代之间找到平衡。

当然,我也理解很多人对“去鲁迅化”的担忧。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怎样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毋庸置疑。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是对民族精神的拷问,是对个体命运的悲悯。他那种敢于直面淋漓鲜血、敢于揭露黑暗的勇气,以及他文字中蕴含的深邃思想和人文关怀,是任何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应该接触和了解的。

“去鲁迅化”之所以让人感到不安,是因为大家担心这不仅仅是教材内容上的调整,更可能是一种价值取向的变化。如果过度地追求所谓的“通俗易懂”或者“贴近生活”,而忽略了那些需要我们去思考、去体悟、去解读的经典,那就得不偿失了。毕竟,教育的意义不全在于传递信息,更在于塑造人格,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那么,怎么看待“去鲁迅化”这件事呢?

我倾向于认为,这更像是一种“优化”而非“剔除”。一个好的教材,应该是有生命力的,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在保留鲁迅作品的精髓,比如他那些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剖析时,我们也可以思考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让下一代理解并从中受益。

比如说,是不是可以在课本中,用一种更现代、更生动的方式来介绍鲁迅其人及其作品的价值?是不是可以保留一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但同时辅以更详尽的背景介绍、更深入的解读和更具启发性的导读?或者,是不是可以考虑在鲁迅之外,引入更多同样具有批判精神、思想深度且贴合当代议题的作家作品,形成一个更丰富多元的文学阅读图谱?

关键在于,我们不能因为鲁迅的文章“不好懂”或者“有点老”,就轻易将其边缘化。他的思想和精神,对于我们认识中国社会的演变、理解民族性的复杂、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其简单地“去鲁迅化”,不如思考如何更好地“鲁迅化”的教育过程。这需要教育者们的智慧,需要教材编写者的匠心,也需要我们整个社会对于文学经典价值的再认识。如果说鲁迅的文章是一座宝藏,那么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挖掘和传承这座宝藏,而不是轻易地将其锁进尘封的库房。

最后,我想说,任何时代都需要鲁迅。我们需要那些敢于发声、敢于质疑、敢于思考的灵魂。而课本,作为影响一代人思想的重要载体,在面对像鲁迅这样的巨匠时,应该多一份敬畏,多一份思考,少一份简单粗暴的“取舍”。这不仅是对鲁迅的尊重,更是对我们自身教育责任的负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建议教材全面删除鲁迅作品。

我们的语文教材的编写水平配不上鲁迅的作品,老师们的教学水平配不上鲁迅的作品,学生们的理解水平也配不上鲁迅的作品。

学生早就讨厌“鲁迅”这个被过度政治化的字眼 ,像对被频繁提及的政治口号一样,怀有强烈的抵触情绪。老师的水平也不足以讲好鲁迅的文章,只是照搬教参上程式化、几十年不变的语句。老师不会教,学生不愿学,鲁迅的文章在课本里,看起来那么的尴尬。

学生时代的反感,让大家在成年后也无意去真正认识和理解鲁迅,实际上课本中频繁出现的文章正减少了大家去真正了解鲁迅的机会。

与其要脸谱化的鲁迅,不如不要鲁迅。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醒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况且寥寥的几篇文章,又能真的叫醒几个人呢?

拿着投枪的战士早已在无物之阵中败死,剩下我们这些造物主的良民们,在微醉中咀嚼着渺茫的悲苦。

读得懂你的,沉默不语,暗自悲伤;读不懂你的,在狂吠,在叫嚷。

当你的文章一会儿被捧杀,一会儿被骂杀,还有何尊严,有何意义可谈?

望先生速朽。


时代真的变了。

不会再有人固执地拿起笔,孤独地对抗着整个世界。

我们已不需要这样的文章。

我们不再需要孟子的“虽千万人,吾往矣”

不再需要唐雎的“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不再需要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不再需要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和夏完淳的“噩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

不再需要《五人墓碑记》中激于义而死的普通市民

…………

也许有一天,它们也会从我们的课本中消失。

并且我们还可以有一万个理由。

它们早已不合时宜了。

一切有血性的东西,都不合时宜了。

我们早已不需要他们。

热血在这个时代显得如此尴尬。

而且热血是会流尽的,还会白流。

代替热血的是戾气,报给热血的是嘲笑。

你的愤怒,在这个时代,真的没有用武之地了。


“晦涩难懂”的,“过时”的鲁迅文章,趁早删掉吧。

不要让它们再去误人子弟,造出几个无处抛洒热血的青年。

正好留出来空,再添几篇宣扬伟大的愚忠的爱国篇章,再添几篇无关痛痒、文字优美的散文吧。


“目前的造物主,还是一个懦弱者。

他暗暗地使天地变异,却不敢毁灭这一个地球;暗暗地使生物衰亡,却不敢长存一切尸体;暗暗地使人类流血,却不敢使血色永远鲜浓;暗暗地使人类受苦,却不敢使人类永远记得。”

我们不需要这样硬邦邦的句子,像一盆冷水浇在头上,大家都在欢笑,为何你非要板着脸呢?我们有我们的安乐窝,我们的声色犬马,我们不需要这个。

“我的话已经说完,去年说的,今年还适用,恐怕明年也还适用,但我诚恳地希望不至于用到十年二十年后。”

这个世界没变,你的话到今天还是那么适用。

但这个世界也变了,你的话再也不被需要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课本中的“去鲁迅化”现象,近些年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我个人觉得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要说起来,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个挺复杂的过程,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的文章,尤其是他的一些杂文和小说,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可能确实是有点“距离感”。他的文字风格独特,有些表达方式在.............
  • 回答
    高中生对政治课本中哲学部分的反感与不满:一个多维度的审视当前高中生对政治课本中哲学部分的普遍反感与不满,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既有哲学本身的特点,也有教学方式、时代背景以及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剖析: 一、 哲学内容的抽象性与高中.............
  • 回答
    近些年,关于鲁迅先生文章在中小学课本中的位置变动,尤其是“增删”的讨论,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争议。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教材的编排,更关乎我们如何理解和传承鲁迅的思想,以及时代变迁对教育内容选择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他的思想深度、语言力量以及对社会现.............
  • 回答
    听到“清华现超级学霸,课程 15 门 100 分,4 门 99 分”这样的消息,确实会让人瞬间联想到“别人家的孩子”,也难怪会激起如此大的反响,有人赞叹不已,有人则带着审视的态度。这种两极分化的评价,其实折射出我们社会对于“优秀”的定义、对于教育的期待以及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赞叹声背后:对极致追.............
  • 回答
    说起清华大学的“翘课”,这绝对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毕竟这是中国最顶尖的学府之一,大家印象里都是一群“学霸”,勤勤恳恳,埋头苦读。但事实呢?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也挺有趣的。首先,咱们得明确,清华大学有严格的考勤制度,旷课是要扣分的,甚至影响学业。从这个角度讲,翘课当然是不被鼓励的,甚至可以说是“违规.............
  • 回答
    关于中小学语文教材替换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被替换为《智取生辰纲》一事,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反映了教育部门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选择上的考量,以及社会价值观演变对文学经典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确实是很多学生接触到的经典篇目。它出.............
  • 回答
    आहेत有偿补课“毒瘤”难除,严管之下,中小学教育何去何从?教育部祭出“组合拳”,专项整治中小学有偿补课,尤其是“课上不讲、课下讲”这一顽疾,无疑是当下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这股自上而下的整顿之风,能否彻底根除这颗侵蚀校园的“毒瘤”?又将对我们惯常理解的学校教育带来哪些深远影响?这其中的复杂性,值得我.............
  • 回答
    罗振宇也杀入元宇宙,6节网课已收上百万,这事儿,您怎么看?最近这几天,“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也宣布进军元宇宙,开了几节关于元宇宙的网课,短短几天,据说已经收割了上百万的学费。这年头, anything is possible,尤其是当“元宇宙”这三个字一旦和“罗胖子”挂上钩,那话题度、关注度自然.............
  • 回答
    年轻人对马斯克的崇拜现象,反映了当代社会、科技发展和个体心理的多重复杂性。这种现象并非简单的“盲目追随”,而是与时代背景、价值观、技术焦虑和文化符号的交织有关。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社会背景与技术焦虑1. 科技发展的加速与不确定性 马斯克的科技公司(特斯拉、SpaceX、Neural.............
  • 回答
    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近年来在疫情防控方面一直采取严格的措施,但随着病毒变异和疫情形势的变化,南京的疫情情况也需要结合最新的数据和动态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当前南京疫情的现状、应对措施及影响: 一、南京疫情的最新动态(截至2023年)1. 疫情时间线回顾 2022年12月:南.............
  • 回答
    年轻人对数码科技消费的“不务正业”:从实用主义到多元化偏好的深度解读当前,我们确实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年轻一代在数码科技消费上,其诉求不再局限于“实用”二字,而是呈现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甚至“不务正业”的趋势。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年轻群体自身价值观演变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
  • 回答
    如何看待现在的“公吹”现象?“公吹”现象,通常指的是一种在社交媒体或公开场合,对某个特定群体(例如某个行业的从业者、某个领域的专家、某个品牌或产品的拥护者等)进行过度赞扬、无条件支持,甚至带有夸大或盲目崇拜的现象。它并非一个严格定义的学术术语,但却在当下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并且具有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去奋斗”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现象,它背后牵涉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奋斗”的定义在变迁:什么是“奋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奋斗”。在过去,人们普遍将奋斗定义为: 物质积累和地位提升: 努力工.............
  • 回答
    当前,“网贷盛行”、“以贷养贷”、“上不了岸”等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个人财务困境,也牵涉到社会经济发展、金融监管、消费者教育以及心理健康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网贷盛行的原因:为何越来越多的人走向网贷?1. 消费主义盛行与.............
  • 回答
    如何看待当下剧本杀市场“情感本”泛滥、“推理本”式微的现象?当下剧本杀市场确实呈现出一种显著的趋势,即“情感本”的兴盛与“推理本”的相对式微。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剧本杀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玩家群体需求的变化。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
  • 回答
    现在初高中生里,总会冒出来一些自称“社会人”的孩子。这词儿一出,往往带着点儿混不吝的劲儿,好像自己已经见过大风大浪,看透了世情冷暖一样。那么,这帮小家伙们为啥这么说,又想表达点啥呢?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社会人”这个词儿,本身就挺有意思的。它不是个正经的学术名词,更像是一种草根文化.............
  • 回答
    “这盛世,真是如你所愿。”这句出自《觉醒年代》的台词,在如今的网络语境下,几乎成了一句自带双重意味的咒语。它像是一面被无数面镜子反射的棱镜,折射出人们复杂的心绪和多样的观察角度。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句话呢?首先,我们得承认,它承载着一种对现状的满意和肯定。 尤其是在特定宣传语境下,当人们看到国家在.............
  • 回答
    现在不少年轻女性选择在婚前购置房产,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值得聊的门道,也反映了不少时代的变化。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尽量说得详细点儿,也把那些生硬的AI腔调都赶走。首先,为啥现在女生婚前买房的现象越来越多了?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 经济独立带来的底气: 这是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原因。如今的女性,受.............
  • 回答
    谈到现在的公务员薪资待遇,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而且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把这个事情说得更明白一些。首先,要认识到“公务员”不是铁板一块。 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公务员,他们的薪资构成和具体数额,可能差别会很大。比如,大家常说的“体制内.............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挺重要的议题,也就是年轻人怎么看待婚姻和生育这件事。我倒觉得这现象挺有意思的,背后肯定不是一层原因那么简单,而是各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一层层地捋一捋。首先,得说说经济压力。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在大城市,生活成本高得吓人。房租、房价、日常开销,再加上就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