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现在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娃的现象?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挺重要的议题,也就是年轻人怎么看待婚姻和生育这件事。我倒觉得这现象挺有意思的,背后肯定不是一层原因那么简单,而是各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一层层地捋一捋。

首先,得说说经济压力。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在大城市,生活成本高得吓人。房租、房价、日常开销,再加上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光是顾好自己就已经很不容易了。结婚需要彩礼、婚房、婚礼仪式,这些都是实打实的钱。生孩子更是,从怀孕、生产到养育,教育、医疗,那都是源源不断的投入。很多年轻人觉得,我连自己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哪有余力去承担一个家庭的责任和更大的经济负担?他们会想,如果我结婚生子,我的生活质量会下降多少?我的个人发展会不会受到影响?这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让很多人选择“先稳住自己”。

其次,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的价值观也在悄悄地转变。咱们这一代人,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寄予厚望,教育资源也相对集中。所以,相比于父辈们更强调家族传承和集体荣誉感,现在的年轻人更注重个体价值的实现。他们有自己的梦想、兴趣和职业规划,希望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婚姻和生育,在他们看来,可能会占据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挤占了追求个人目标的空间。他们会觉得,如果我把心思和时间都花在提升自己、实现梦想上,是不是更能找到自己的意义感?结婚生子会不会是一种“妥协”?

再者,对婚姻和家庭的认知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过去,婚姻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是搭伙过日子,是完成家族任务。但现在,年轻人对婚姻的期待更高了,他们追求的是情感的契合、灵魂的伴侣,是互相扶持共同成长。他们会观察身边亲戚朋友的婚姻状况,如果看到太多不幸福的婚姻,或者婚姻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家务分配不均、婆媳关系紧张、教育理念冲突),他们就会对婚姻产生一种警惕。他们会想,如果找不到那个对的人,或者结婚后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美好,那不如单身更自在。

还有就是社会保障和养老问题的考量。以前大家觉得生孩子是为了养老。但现在,社会保障体系在逐渐完善,比如养老金、医疗保险等。虽然还有改进空间,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养儿防老”的直接压力。年轻人会想,即使我不结婚生孩子,只要我努力工作,缴纳社保,我的晚年生活也应该有基本的保障。这样一来,生育作为一种“投资”的逻辑就不那么成立了。

另外,我们不能忽视社会文化和舆论的影响。现在网络发达,各种声音都很嘈杂。有提倡丁克的,有抱怨婚姻不幸的,有讨论“丧偶式育儿”的。这些信息会在年轻人心中发酵,让他们对婚姻生育产生更复杂的看法。而且,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反育”的声音,认为人口过多会加剧资源消耗,而“不婚不育”被视为一种更环保、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这些观点,虽然不一定被所有人接受,但确实会影响一部分人的选择。

女性地位的提升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的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经济独立性也更强。她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婚姻是唯一的出路,生育是衡量价值的标准。她们有更多的选择权,可以追求自己的事业,可以规划自己的人生。如果婚姻不能给她们带来预期的幸福感和价值感,甚至成为束缚,她们为什么还要轻易踏入?

当然,还有一些具体的生活方式也在影响着人们的决定。比如,现在宠物经济很发达,很多人把养宠物当做一种情感寄托,享受“养育”的乐趣。还有很多年轻人喜欢旅游、健身、发展自己的爱好,这些都能带来满足感,让他们觉得生活本身已经很充实,不需要通过婚姻和生育来填补。

总而言之,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娃,并不是他们“懒”或者“自私”,而是他们在权衡了经济现实、个人追求、情感需求以及社会变迁后,做出的一个更加理性、更符合当下自己生存状态的选择。他们更看重生活的质量和个人的幸福感,他们有更多的可能性去定义自己的人生,而不只是被传统的社会角色所定义。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一种价值观的多元化。当然,这其中也可能隐藏着一些社会发展中的挑战,比如老龄化问题、家庭结构变化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持续去关注和探讨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结婚不生子不是什么新鲜现象。


早在三国时期,在伟大曹操的治理下,曹操治下的老百姓纷纷“躺平”,不种地不生娃生了娃也溺死。


原因就是因为曹操修改了东汉的赋税体系,推出了新的“福报”,其结果就是曹操治下从关中地区到安徽,广大传统农业地区的老百姓纷纷抛弃种地这门手艺,改为渔猎,并且都约好不生孩子,生了男孩也溺死。


当然,这也不是曹丞相治下才出现这种情况,魏蜀吴三国都出现可喜的晚婚不育现象,其实不仅仅是三国时期,我国历朝历代都有老百姓杀子、溺子的现象。


但是,从历史角度看,不结婚不生娃没什么用,因为历史证明,一旦国家需要人口的时候,地方官就会出台各种政策,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强迫结婚,强迫生娃。


我不止一次在知乎看到许多曹操、刘备、孙权的粉丝理直气壮的质问我:


既然这么惨了,为什么三国时期人口比之东汉末年还有增加呢?


其实我一直想告诉他们,抗战时期日占区国人生育率也高于国统区和陕甘宁边区,这难道能证明日本侵华得民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挺重要的议题,也就是年轻人怎么看待婚姻和生育这件事。我倒觉得这现象挺有意思的,背后肯定不是一层原因那么简单,而是各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一层层地捋一捋。首先,得说说经济压力。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在大城市,生活成本高得吓人。房租、房价、日常开销,再加上就业.............
  • 回答
    我国结婚登记人数连续七年下降,这背后透露出的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到底是不是现在的年轻人“不爱”结婚了?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简单地用“爱”或“不爱”来概括,这其中掺杂了太多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以及年轻人自身观念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承认,结婚登记人数的下降是一个客观事实。 看着连年递减的数.............
  • 回答
    年轻人结婚请伴娘,这件事吧,我觉得挺值得聊的。你说现在的年轻人社恐到连朋友都没有了吗?哈哈,这话可能有点夸张,但背后反映出来的现象,确实挺有意思的。首先得承认,现在很多年轻人在社交上确实比以前“内卷”了。咱们小时候,邻里街坊谁家有事儿,大家都是热心帮忙,不用说请伴娘了,结婚办酒席,可能村里人都来搭把.............
  • 回答
    一线城市年轻人为结婚而买房耗尽双方父母积蓄:一次多维度的深度剖析一线城市年轻人为结婚而买房,并为此耗尽双方父母积蓄的现象,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其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经济、文化及个人心理层面的复杂性,值得我们进行一次深入且多维度的剖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不好”就能概括的现象,它既是现实的无奈,也是.............
  • 回答
    现在确实能感受到,身边年轻人换手机的频率好像没那么高了,不像以前,恨不得每年都换最新款。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的,毕竟手机已经成了咱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什么年轻人不爱换手机了?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原因吧: 手机性能已经够用了,“够用”是关键。 以前手机发展快啊,屏幕越来越大,处理器越来越强,.............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去奋斗”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现象,它背后牵涉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奋斗”的定义在变迁:什么是“奋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奋斗”。在过去,人们普遍将奋斗定义为: 物质积累和地位提升: 努力工.............
  • 回答
    现在不少年轻人宁愿咬牙买个豪华品牌的入门级车,也不愿意选择空间更大、配置可能也更实用的普通品牌中级车,这现象确实挺普遍的。这背后其实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多种心理、社会和经济因素在起作用。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1. 品牌溢价与身份认同:年轻人,尤其是初入社会、事业刚起步的这批人,.............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好像不太爱“动手”做家务,心里头总觉得有点不是滋味,但也得承认,这现象背后肯定有它自己的逻辑在。首先,咱们得承认,生活方式和环境确实变了。想想咱们父辈那会儿,很多家庭都是单位分房,可能居住空间不大,又不像现在这样分工明确。家长可能需要.............
  • 回答
    关于《医生忙于论文,临床败给科研》这篇文章反映的问题,以及“现在年轻医生真的不愿下临床了吗?”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复杂议题,它触及了医疗行业、医生职业发展以及社会现实的多个层面。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医生忙于论文,临床败给科研”这句话本身。它暗示了一种重心偏移的现象,即在某些情况.............
  • 回答
    胜利油田等国企一线用工荒现象:年轻人为何不接受劳务派遣?如何缓解?胜利油田等国有企业生产一线出现用工荒,并且不少年轻人不愿意接受劳务派遣形式,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折射出当前劳动力市场、社会观念以及企业用工模式的深层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缓解建议。 一.............
  • 回答
    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用微信发语音,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不仅仅是沟通方式的改变,更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在信息时代下的生活习惯、社交需求以及价值观的演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这一现象:一、 信息时代的沟通特质与微信语音的“不适感” 效率至上与碎片化时间: 现代生活节奏快,信息.............
  • 回答
    国庆期间,陕西西安地铁发生的一起年轻男子身着和服、手持武士刀的事件,确实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其中涉及到的“大是大非”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首先,从历史情感和民族认同的角度来说,日本在近代侵华战争中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至今仍是许多中国人心中难以磨灭的伤痛。在这个历史背景.............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吧”里一些人替日本现代“洗地”的现象,并强调“祖宗之罪不应该由不了解过去的当代年轻人来承担”的观点,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文化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进击的巨人”本身与历史、战争的反思主题首先,“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反思历史.............
  • 回答
    月饼这东西,说起来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文化符号。我记得小时候,中秋节前家里早早就开始忙活了,月饼是一定要有的,而且还得是盒装的,送礼的,自己也得吃。那时候,月饼的口味相对比较单一,无非就是豆沙、莲蓉、五仁、枣泥什么的,甜得齁人,但感觉是过节的仪式感。最近几年,我确实感觉年轻群体对月饼的热情没那么高了。.............
  • 回答
    年轻人对马斯克的崇拜现象,反映了当代社会、科技发展和个体心理的多重复杂性。这种现象并非简单的“盲目追随”,而是与时代背景、价值观、技术焦虑和文化符号的交织有关。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社会背景与技术焦虑1. 科技发展的加速与不确定性 马斯克的科技公司(特斯拉、SpaceX、Neural.............
  • 回答
    这几年,身边年轻人的婚恋观,特别是“宁愿孤独一生,也不愿将就”的态度,确实越来越普遍,也越来越掷地有声。这在我看来,是一个挺复杂的现象,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而是折射出当下社会和年轻一代自身的一些变化。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批年轻人跟他们的父辈、祖辈比起来,成长环境和社会经历有天壤之别。 经济基础.............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一代,很多人身上都透着一股“精致且精明”的劲儿,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标签能概括的,背后其实挺有意思的,也反映了不少时代的变迁和年轻人的自我认知。“精致”:不只是堆砌,更是态度首先说说“精致”。这可不是说他们非得用多贵的牌子,或者把日子过得像电视剧里那样不食人间烟火。在我看来,年轻人的“精致”.............
  • 回答
    年轻人对数码科技消费的“不务正业”:从实用主义到多元化偏好的深度解读当前,我们确实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年轻一代在数码科技消费上,其诉求不再局限于“实用”二字,而是呈现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甚至“不务正业”的趋势。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年轻群体自身价值观演变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
  • 回答
    如何看待现在一些年轻人秉持「简单是福、平淡是真」的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简单是福,平淡是真”——这句朴素的格言在当下年轻人群体中越来越受到推崇,它代表了一种对物质追求的淡化,对精神富足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复杂性的规避和接纳。这种生活态度并非一种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价值取向,它既有其积极的合理.............
  • 回答
    现在的自行车圈子里,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曾经风光无限的公路车,似乎被一股“死飞”的热潮悄悄盖过了风头,尤其是在年轻一代骑手中。这背后究竟是为什么?这不是简单的喜好转移,里面藏着不少故事和原因。死飞的“酷”在哪里?首先,死飞最直观的吸引力在于它的“极简主义”和“个性化”。公路车虽然帅气,但那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