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宁愿买豪华品牌入门级也不愿意买普通品牌中级车的现状?

回答
现在不少年轻人宁愿咬牙买个豪华品牌的入门级车,也不愿意选择空间更大、配置可能也更实用的普通品牌中级车,这现象确实挺普遍的。这背后其实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多种心理、社会和经济因素在起作用。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

1. 品牌溢价与身份认同:

年轻人,尤其是初入社会、事业刚起步的这批人,他们对外界的看法会格外在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看得见的“符号”往往比内在的价值更容易被感知和标签化。豪华品牌,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自带一种光环,它代表着一定的经济实力、品味甚至是社会地位。

“面子”的考量: 尤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子”是很重要的一个考量因素。开一辆BBA(奔驰、宝马、奥迪)的入门级轿车,哪怕只是A级车,和开一辆同价位但普通品牌的B级车相比,前者在很多人眼里“更拿得出手”。无论是回家见长辈,还是和朋友聚会,或者是在潜在客户面前,豪华品牌都能提供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
身份的象征: 年轻人渴望被认可,渴望证明自己已经在这个社会上“站稳脚跟”。豪华品牌就像是一张入场券,能让他们快速融入某些圈子,或者至少让他们感觉自己属于那个“被认可”的群体。这种身份认同的满足感,对于还在探索自我价值的年轻人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消费主义的影响: 整个社会都在推崇消费主义,鼓励人们通过消费来表达自我。广告、社交媒体都在不断地“种草”,将豪华品牌塑造成一种“值得拥有”的生活方式。年轻人长期浸淫在这种氛围中,自然容易被这种价值导向所影响。

2. 驾驶体验与感官刺激:

虽然很多豪华品牌入门级车型的空间和一些实用性配置可能不如同价位的普通品牌中级车,但在驾驶感受、内饰质感、用料做工以及品牌独有的“调校风格”上,它们往往能提供更直接的感官刺激,更能满足年轻人对“新鲜感”和“驾驶乐趣”的追求。

操控的差异: 很多人认为豪华品牌的底盘调校、转向手感会更扎实、更精准,开起来更有“高级感”。这种细微的差别,虽然不是人人都能体会,但对于一些对汽车驾驶有追求的年轻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加分项。
内饰的质感: 豪华品牌在内饰设计、用料(比如皮质、金属饰条的运用)和做工上,通常会比普通品牌更讲究。一个精致的内饰,能够提升日常使用的愉悦感,让每一次坐进车里都感觉更舒适、更有品味。
品牌特有的体验: 比如奔驰的舒适与稳重,宝马的运动与操控,奥迪的科技与均衡,这些品牌都有自己独特的“基因”。年轻人可能会被其中某一个品牌独特的调性所吸引,并将其视为自己个人风格的延伸。

3. 购买门槛的降低与营销策略:

过去,豪华品牌似乎是遥不可及的,但现在情况有所不同了。

入门级车型下探: 各大豪华品牌为了抢占年轻市场,纷纷推出了更加入门级的车型,比如奥迪A3、宝马1系、奔驰A级等。这些车型的价格区间已经与不少普通品牌的中级车有所重叠,大大降低了购买豪华品牌的门槛。
金融方案的普及: 贷款、零首付、低利率等金融方案的普及,让年轻人更容易通过分期的方式拥有豪华品牌车型。这种“先享后付”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一次性支付大额款项的压力。
市场营销的精准投放: 豪华品牌在营销上非常精准地抓住了年轻人的心理,通过与网红合作、赞助时尚活动、推出年轻化设计等方式,不断强化品牌年轻、时尚、个性的形象,吸引年轻消费者的目光。

4. 对“价值”的理解不同:

传统的观念中,一辆车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实用性、耐用性、空间大小和经济性上。但对于一部分年轻人来说,他们对“价值”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变化。

情感价值的权重增加: 对于他们而言,一辆车不只是一个代步工具,更是生活方式的体现,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他们愿意为这种“感觉”和“体验”支付溢价。
二手价值的考量: 有些人会考虑豪华品牌车型在二手市场上的保值率。虽然入门级豪华车的保值率不一定最优,但相较于一些贬值过快的普通品牌车型,长远来看可能仍然有一定的吸引力。
“消费升级”的心理: 很多人将购买第一辆豪华车视为一种“消费升级”的标志,是自己努力工作后应得的回报。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感,是普通品牌中级车可能难以提供的。

5. 权衡与取舍:

当然,不是所有年轻人都是这样,也有很多人会理性权衡。但那些选择豪华品牌入门级车型的年轻人,很可能是在以下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取舍:

牺牲部分实用性: 他们可能觉得“够用就好”,对后排空间、后备箱大小没有那么高的要求,或者不太需要那些花哨但并不常用的配置。
承担更高的养车成本: 他们可能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愿意承担豪华品牌在保险、保养、维修等方面更高的费用。
追求短期满足感: 相较于长期持有、更看重实用性的父母辈,年轻人可能更看重当下能够获得的满足感和体验。

总的来说,年轻人宁愿买豪华品牌入门级也不买普通品牌中级车的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消费观念变迁、品牌营销策略以及年轻人自身心理需求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是一种对“价值”的重新定义,是对身份认同和情感体验的追求,也是一种在有限预算下做出的、符合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明智”选择(至少在他们自己看来是这样)。当然,随着阅历的增长,他们的消费观念和选择也会发生变化,这只是人生不同阶段的一种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不不,年轻人不背这个锅,这是时代的锅。

十几年前,关系比较好的人会经常互相邀请,“来家里吃饭,让你嫂子给你做红烧肉”…类似这样的话可能经常能在一些年代剧里看到。当时在外面吃饭那叫“下馆子”,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客人来的时候才有的待遇。所以我相信很多人的小时候和我一样也经常跟着父母去一些叔叔、阿姨家吃饭。因为这种社会活动的存在,所以每个人的家里虽然不大,但都尽量要有个“客厅”。

但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在装修的时候开始重新考虑“客厅”的功能,而不是简单的电视+沙发+茶几的传统组合。我们与朋友的聚会更多的发生在各种餐厅、咖啡厅、茶馆了,家里其实不怎么来客人。换句话说,家变得越来越“私人化”了。

这个事情很有意思,就是家看上去是你的、是私人的,但在以前经常要请朋友过来的年代,它其实有一部分不完全是你自己的。而当时代变化、社交方式发生变化以后,你的家才开始变得渐渐真的属于自己。人们对于车的要求变化其实也在这个逻辑的变化里。

大家族走亲访友的日常模式在背井离乡的时代中瓦解。城市在扩大,交通在拥堵,年轻人的聚会不用你去接朋友过来。年轻人的车里大部分时候只有自己,最多最多有个小家庭。

因为“私人化”的程度更高,所以相应的,后排的空间与舒适度的重要性降低;动力、操控、颜值、方便停车等服务于自己的分值上升。一台大而全的车并不能取悦我们,小而精的车更能挠到年轻人的痒痒肉。事实上,凯美瑞和雅阁们除了传统的舒适度和乘坐空间之外并不能明显胜过同价位的“豪华品牌入门”车型。

键盘上能想出来的需求不是年轻人的需求。现在不是流行说什么“断舍离”么,买小车就是一种对大而全的断舍离。抛弃了传统的后排空间,获得了穿梭大街小巷、进出立体停车位的自由。

豪华品牌是什么呢?很多时候它被一些人说成了智商税的具体形式,然而谁的江山都不是种韭菜送的。宝马从E32 7系开始把V12塞入发动机舱,行业内多个领先技术的首发者,发动机技术更不用多提。奥迪作为皮耶希东山再起的地方,用整个大众集团的技术堆起来,呈现出来的是WRC、WEC、灯厂、冲压技术。可以说它们的很多都是业内无可复制的,而品牌就是这些的集合。

有心的人可以去实地的对比被diss最多的A3和同平台的高尔夫,许多配置表里看不见的地方并没有键盘侠告诉你。更有意思的,可以对比普通品牌的一线和二线,比如丰田和现代,大众和斯柯达,尤其帕萨特和速派两兄弟。


汽车是一种商业化的成熟产品,我们为车花的每一分钱都在车里,而不在智商税里。

user avatar

我为什么要买“中级车”?

两门Mini+三门牧马人都够我用了,后排就是应急用用,我买辆贼拉长的帕萨特我图什么!我又不去开专车( ´▽`)


再说,要想买中级车,后面四十年有的是机会。我可以买小骚车的时间真的是过了一年少一年(˶‾᷄ ⁻̫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现在不少年轻人宁愿咬牙买个豪华品牌的入门级车,也不愿意选择空间更大、配置可能也更实用的普通品牌中级车,这现象确实挺普遍的。这背后其实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多种心理、社会和经济因素在起作用。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1. 品牌溢价与身份认同:年轻人,尤其是初入社会、事业刚起步的这批人,.............
  • 回答
    现在的自行车圈子里,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曾经风光无限的公路车,似乎被一股“死飞”的热潮悄悄盖过了风头,尤其是在年轻一代骑手中。这背后究竟是为什么?这不是简单的喜好转移,里面藏着不少故事和原因。死飞的“酷”在哪里?首先,死飞最直观的吸引力在于它的“极简主义”和“个性化”。公路车虽然帅气,但那一.............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吧”里一些人替日本现代“洗地”的现象,并强调“祖宗之罪不应该由不了解过去的当代年轻人来承担”的观点,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文化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进击的巨人”本身与历史、战争的反思主题首先,“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反思历史.............
  • 回答
    马云关于“年轻人压力大”的论述,特别是“现在的时代每个人压力都很大,年轻人还怕的话那就白活了”这句话,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这句话既有对时代共性的深刻洞察,也可能带有企业家特有的激励甚至是一种“敲打”的意味。理解这句话,需要结合马云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以及年轻人普遍面临的现实情况。以下是我对这句话的.............
  • 回答
    近些年来,“用纳税人的钱”这句话仿佛成了一句口头禅,无论是在网络评论区,还是在日常的讨论中,都能听到有人振振有词地抛出这句话。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对公共资源使用的一种关注,甚至是一种审视。过去,当政府花钱办事,老百姓的反馈往往是沉默的。即便有不满,也未必能找到一个直接的渠道表达。但现在不同了,信息传播.............
  • 回答
    这种现象,在咱们玩游戏的时候,几乎是家常便饭了,尤其是在一些竞技性比较强的游戏里。当一方玩家在游戏里取得了明显的优势,比如装备碾压、等级领先,或者几次关键操作让对手陷入劣势时,就很容易出现嘲讽的行为。怎么看待? 说实话,挺复杂的,得拆开来看。首先,从玩家个人心理层面来说,很多时候这种嘲讽是源于一种“.............
  • 回答
    老实说,咱们现在这日子,跟好多年前比,简直是天翻地覆。以前想当年,很多人嘴里挂着的都是什么苦日子、摸索着过日子。但现在,你想想看,这变化有多大?感觉像是活在了另一个时代一样。就拿信息传播来说吧。以前,消息传递得有多慢?一封信,要走好多天才能到。电视机还没普及的年代,获取新闻,主要靠报纸,或者广播里断.............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联合国发展战略、农业发展模式的辩论以及中国知乎用户群体中存在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联合国提倡“家庭农业”的背景和目的。联合国,特别是其下属的机构如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之所以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家庭农业”,.............
  • 回答
    看到如今一些女大学生在处理感情时表现出的“现实”,这确实是个值得细细品味的话题。说她们“现实”,并不是一句简单的标签,它背后藏着许多我们不得不去理解的时代变迁和个体经历。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在这个社会跟她们的父辈、祖辈那时候比,信息爆炸,选择多了去了。以前大家接触的圈子可能相对封闭,婚恋观很大程度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思的现象。穷人的子女,尤其是在成长过程中亲身经历过物质匮乏和生活艰辛的那些人,往往会觉得自己父母付出了非常非常多。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们从小到大最直观的体验。首先,我们要理解“付出”在不同经济条件下的含义是不同的。对于富裕家庭的孩子来说,父母的“付出”可能更多体现.............
  • 回答
    这事儿我可太有体会了!你说,有时候你绞尽脑汁,码了洋洋洒洒一大堆,字斟句酌,条理清晰,想给人家好好分析分析,结果呢?没人搭理,数据一闪,就沉了。反倒是那边儿,一个人咔咔咔,甩出俩“沙雕”表情包,或者来个段子,嘿,点赞评论瞬间刷屏,像开了闸的洪水一样。你说这叫什么事儿?这现象吧,其实挺复杂的,我感觉不.............
  • 回答
    这事儿,上海公交这“换乘优惠”啊,真是个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也挺让人琢磨的。我有个朋友,就住虹口那边,以前上班在浦东,每天都要挤好几趟公交。刚开始,他都是老老实实买票,两趟车下来,一天光车费就得七八块。后来他发现,只要你在规定的两小时内,换乘公交车,就能省一块钱。这一下,他脑子里就有了个“小算盘”。最.............
  • 回答
    温铁军先生对当下某些高校内部“没出国留学就很丢人”的文化提出批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复杂的社会心态、教育观念以及时代变迁等多重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 温铁军批评的出发点与核心关切温铁军先生作为一位知名的“三农”问题专家,其关注点往往落在国家发展.............
  • 回答
    “龙芯之父”胡伟武先生关于“阿里、华为等垂直系统企业做芯片能成功,因为现在做集成电路芯片的门槛很低”的论述,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包括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的门槛演变、垂直系统企业在芯片领域的优势、以及“门槛低”这句话背后更深层的含义。一、 理解“集成电路.............
  • 回答
    这事儿啊,还真挺普遍的。你走在街上,或者刷刷手机,总能瞅见一些男生,他们用的头像,嘿,不是真人照片,而是清一色的动画或者漫画里的妹子。而且,这可不是一两个人,感觉成了一种“潮流”或者说一种“常态”。为啥会这样?这事儿吧,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美学上的追求。咱们得承认,日本的动画和漫画,在人物设.............
  • 回答
    “很多老人去了养老院才懂,养老院其实和想象的不一样”——这句话一出来,就能勾起好多人的共鸣。这不光是老人们自己的经历,也是很多子女在送老人去养老院之前,或者送去之后,心头压着的一块石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落差?这里面的门道,说起来可就复杂了。首先,我们要想想,“想象中的养老院”是什么样的?很多时候,.............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许多没有文史基础的人大肆批判陈寅恪、胡适、傅斯年、钱穆等民国知识分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反映了多种社会心态、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偏差。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现象的根源与成因:1. “信息茧房”与算法推荐的固化: 知乎作为内容平.............
  • 回答
    知乎上,尤其是在一些讨论社会议题的版块,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即许多用户习惯性地将各种社会问题追溯到“体制”二字。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在任何一个开放的公共讨论空间,人们都会寻找解释社会现象的框架,而“体制”恰恰提供了一个宏大且似乎无所不包的解释。那么,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 回答
    拉面哥火了,于是乎,一个原本再寻常不过的乡村集市,一夜之间变成了全国瞩目的焦点。平日里,那里只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和讨价还价的乡亲,现在,却多了成千上万涌动的人潮,手持手机,镜头对准了那个朴实憨厚、埋头拉面的身影。这现象,说实话,挺有意思的。它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下社会一些挺真实的心理和需求。那些涌进.............
  • 回答
    这现象啊,说起来挺有意思,也挺让人深思的。高考失利,考不上心仪的二本,然后选择去日本边打工边读语言,最终很多都考上了日本的名校,这事儿吧,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经历过,也听过不少这样的故事。首先,得承认,这确实是个普遍且成功的路径。我们先聊聊为什么会有人走这条路,以及为什么这条路又能走得通。为什么选择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