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有人说「很多老人去了养老院才懂,养老院其实和想象的不一样」这一现象?

回答
“很多老人去了养老院才懂,养老院其实和想象的不一样”——这句话一出来,就能勾起好多人的共鸣。这不光是老人们自己的经历,也是很多子女在送老人去养老院之前,或者送去之后,心头压着的一块石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落差?这里面的门道,说起来可就复杂了。

首先,我们要想想,“想象中的养老院”是什么样的?很多时候,这种想象是被影视剧、媒体宣传,甚至是过去那个年代的集体记忆所塑造的。人们可能会想象一个非常温馨、像大家庭一样,大家围坐在一起聊天,有专业的护理人员像子女一样嘘寒问暖,每天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填满生活,环境就像花园一样舒适宁静。这种理想化的形象,就像给养老院加了一层滤镜,美好得有点不真实。

但现实往往是骨感的。当老人真正踏入养老院的那一刻,冲击就来了。

第一重冲击:失去自主权和熟悉的环境。

对于一个在家里住了几十年、习惯了自己支配时间、自己做饭、自己铺床的老人来说,养老院的生活节奏是完全陌生的。每天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活动,都由机构安排。个人的生活习惯,比如什么时候喝茶,什么时候看报,都要尽量 맞춰 机构的规矩。这种“被安排”的生活,对很多老人来说,是从未有过的体验,也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主导权。

更别提那些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老物件,那些承载了回忆的家具,都被留在了曾经的家里。即使允许带一些私人物品,也无法完全填补那种“根被拔起”的感觉。那个自己熟悉的房间,那个能看到窗外熟悉的风景,那种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在养老院可能只是一个相对标准化的房间。这种环境的剧变,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心理挑战。

第二重冲击:人际关系的改变和陌生感。

人们常说“人老了就喜欢热闹”,也想象在养老院能找到新的伙伴。但实际上,养老院里的人际关系,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

同龄人的隔阂: 虽然大家都是老人,但年龄、经历、性格、健康状况、经济水平都可能存在巨大差异。有些人可能已经久病缠身,行动不便,没什么精力社交;有些人可能身体还比较硬朗,但脾气古怪,不容易接近。找到志同道合、能聊到一块儿去的人,并不容易。
护理人员的“专业距离”: 想象中护工就像家人,但现实中他们可能是轮岗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量和压力。他们需要照顾很多老人,不可能对每一个人都倾注特别多的个人情感。这种“专业”的照料,虽然在技术上是合格的,但在情感上可能就达不到那种“家人般”的温暖。老人需要的是情感的慰藉,而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照顾。
家庭关系的疏离感: 有些老人去养老院是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但这意味着与子女的日常接触会大大减少。即使子女经常探望,那种朝夕相处的亲密感也会被时间和距离冲淡。当老人发现,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子女关注的中心时,可能会产生一种被遗忘或被“边缘化”的失落感。

第三重冲击:对“服务”的理解差异。

“服务”这个词,在不同人那里有不同的理解。子女送老人去养老院,可能期望的是“全包式”的服务,即除了基本的生活照料,还能有情感陪伴、精神慰藉、医疗保障等等。

但养老院作为一种商业机构,其提供的“服务”是有其边界和成本的。

服务的内容和质量: 有些养老院宣传时会夸大其词,或者服务标准存在水分。例如,宣传中提到有很多活动,但实际参与度不高,或者活动内容单一枯燥;宣传中说有专业的医疗团队,但可能是基础的健康监测,遇到复杂病情可能还是要转院。
收费与性价比的落差: 高昂的费用未必能换来想象中的高品质服务。很多老人和子女在选择养老院时,可能对价格和价值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当实际体验与支付的费用不成正比时,就会产生不满。
“被动接受”与“主动选择”: 在家时,老人可以主动选择想要的东西,想要的服务。但在养老院,他们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机构提供的服务,很多时候并没有太多选择权。

第四重冲击:身体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自然衰退,这是客观事实。但一些原本还能勉强自理的老人,一旦到了养老院,可能反而因为生活环境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身体或精神状态加速下滑。

“习得性无助”: 当一切都有人代劳时,一些原本还能自己做的事情,老人可能会慢慢“忘记”或者“不再去做”,久而久之就丧失了部分自理能力。
精神上的孤独和焦虑: 离开熟悉的环境,面对新的不确定性,以及前面提到的种种冲击,都可能导致老人产生孤独、焦虑、甚至抑郁情绪。这些情绪反过来又会影响身体健康。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去了才懂”的情况?

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

1. 信息不对称: 很多时候,子女在选择养老院时,信息渠道有限,或者过于相信宣传。他们很难完全体会到老人离开熟悉环境后的真实感受。老人自己也可能碍于面子,或者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脆弱,而在沟通中有所保留。
2. 沟通的缺失和误解: 子女和老人之间的沟通往往不够深入。子女可能觉得“我已经为你安排好了最好的,你就好好享受吧”,而老人真正想要的却不是这些。老人可能觉得子女不懂自己的内心需求,或者子女认为老人“事儿多”。
3. 期望管理的问题: 子女和老人对养老院的期望值可能过高,或者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当现实与幻想有差距时,就会产生失望。
4. 社会的现实: 现实中的养老院,很多都是在成本和利润之间寻找平衡的机构,很难做到像“家人”一样的服务。社会也还没有完全构建起一套真正支持居家养老的社会化体系。

总而言之,这句“很多老人去了养老院才懂,养老院其实和想象的不一样”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关于老年人生活安排和心理适应的难题。它提醒我们,在为老人做选择时,除了考虑物质条件、专业护理外,更要深入了解老人的内心感受,注重情感连接和尊重他们的自主性。与其说养老院“和想象的不一样”,不如说,我们对“养老”这件事的理解,需要更深邃、更人性化的思考。这不单单是为老人找个去处,更是如何让他们在生命的晚年,依然能感受到尊重、有尊严地活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生活能不能自理是很关键的。能自理的情况就不多说了,不能自理的话,以现在的科技水平不管你好有钱,都是靠护理人员的,这时候考验的就是人性,古话说的久病床前无孝子,就是孝子日子长了思想都要转变,还不要说毫无血缘关系的护理人员,完全是赌人性,不要以为只要钱给足了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所有在没有实现人工智能化机械化看护之前,我是不看好所谓的养老院的。我不想赌人性,不如交给冷冰冰的机器和人工智能更让我放心。

user avatar

很简单就可以概括了:

亲生儿女都做不好的事情,你怎么去指望和你没血缘关系的人做好?

按照大家理想的标准:

在交通尚可的地方舒服的单间或双人间(100一天打底),合理的膳食偶尔有一顿特别好的(70/天打底),卫生阿姨(30/天,每天给你房间打扫半小时加所有衣物的清洗),医疗帮扶(1000/月),可以有附近活动的自由(雇司机地陪,一个月出去五趟1500),合理的院内娱乐如棋牌汗蒸打乒乓看书(20/天),强大的安保和响铃随叫随到服务(50/天),这样的养老院大概需要近万元/月打底。这个打底的意思是,如果在一线大城市,这个价格还要翻倍甚至更多。

如果老人无法生活自理,还需要一个6000/月的阿姨照顾所有生活起居。

而几个老人或老人子女,愿意花16000一个月或者一万一个月去养老的?这还是不算去医院的费用的情况下。

我考察过(因为真的有意向做)海南和浙江这边的养老院(老年公寓),也了解过一些前高官或离休干部的生活,一般来说,五千/月以下的,不如托关系住院。一万/月以下的,因为养老院还得有利润,老人很难没有怨言。而一万/月以上(一般都是12000这个标准)的,已经做到可以有单间和我上面说的那些服务,且住户平均素质相对偏高,院落也漂亮(海南),只有在这个价位上面,老人们还是比较满意的。

个人感觉,现在养老院最大问题是服务人员的素质和工资完全不匹配,所以期待有一家大公司可以出来树立一个标准,而且最好可以有些公德心不把赚钱放在首要位置,能为老人提供和东南亚一致的,6000/月可以住好吃好并且开开心心的服务。

如果想不明白,参考下月子中心的收费就可以了。那些3000/月甚至更低的养老院,你仔细核算下成本真的不是把老人送去遭罪的么?

user avatar

每一个人都会面临养老的问题,而绝大多数人都打算把自己未来的养老问题托付给养老院。

所谓养儿防老,已经成了一个被人嘲笑的土气词汇。

不靠儿子,不靠女儿,自己攒够钱,老了就去养老院,多潇洒。

这么想没问题,但你首先要了解一下真实的养老院是个什么样子。

在很多人的眼里,养老院就是每天有人伺候你吃饭,伺候你穿衣,伺候你洗澡,然后你和一群老人们每天散步打牌吹牛的好地方。

以上是对养老院最基本的要求(幻想),还有些人甚至觉得养老院应该安排护工提供给老人聊天甚至按摩服务。

这些服务,在古代可都是王爷级别的服务啊,你年轻力壮的时候都没享受到,凭啥觉得自己老了就能享受到。

真正的养老院应该提供什么服务?

养老绝不止是给生活费,让一个老人有饭吃有衣穿,以今天中国的国力,这并不算什么。

只要你还有力气拿外卖,并能自己把饭吃下去,且能用洗衣机,你都不需要养老。

你首先要明白,只有失去照顾自己能力的人,才真正需要养老服务。

我现在看到很多什么所谓的老人结伴养老,姐妹结拜养老,都很想笑,因为真的太可笑了。

找个伴聊天还行,指望其他老人给你养老那就真的算了。

并不是每个老人都需要养老的,有些老人一辈子身体健康,可以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洗澡,某一天突发疾病去世了。

这叫喜葬,因为这位老人没受罪。

只有失能的老人,才会涉及到真正的养老问题,在此之前最多只是抱怨没人陪伴而已。

什么叫失能?

当一个老人无法完成吃饭、穿衣、洗澡、上厕所、室内走动、上下床中的至少一项时,叫失能。

如果一个老人不能完成上述一项以上,叫重度失能。

如果一个老人不能完成以上全部项目,叫完全失能。

根据CCTV的数据,中国老人在80~89岁阶段,重度失能的概率为12.7%。

这些人,才是真正需要养老的人。

子女对老人的养老,并不只是给生活费,也不是每年回家看老人几次。

这些是义务,具备最低良知的子女都会这么做,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养老。

生活费老人可以自己攒,养儿防老早就是过去式了,现在国家也会发养老金。

而子女的常回家看看,只是会让老人更开心而已,并不会实际解决什么问题。

但是当老人失能之后,真正的养老问题就来了。

一旦老人失能,就需要一个人全职照顾,寸步不能离身。

这个时候,你才开始需要真正的养老。

和你结伴养老的老人,不可能服侍你吃饭穿衣,和你结拜养老的姐妹,也不可能帮你端屎端尿。

能真正提供这些服务的,只有养老院里的年轻护工。

很多人觉得,只要我年轻的时候攒了足够的钱,就可以找到好的养老院安度晚年,不需要依靠任何人。

有钱能使鬼推磨,一定会有人尽心尽力的把自己伺候舒服的。

超级富人也许可以,但工薪族就别想了,你指望自己存的那几十万块钱就能过上这样的日子简直是做梦。

没去过养老院的人,首先应该了解到一个常识。

在法律上,幼童和失能老人都是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

幼童必须要有一个法律上的监护人,一般是自己的父母。

失能老人也需要有监护人,一般是自己的子女。

如果有失能老人想入住养老院,必须要有自己的监护人签字,也就是自己的子女。

签了这个监护人的字,以后老人在养老院产生的一切费用,包括突发重病的抢救费用,都由这位签字的子女负责。

没有子女,养老院一般是不收的,因为不敢收。

万一中间突发重病,万一医疗花费极其巨大,怎么办?

养老院不治,会被指责为冷血屠夫,治了但没人愿意承担这个费用,养老院会破产。

这就是失能老人入住必须子女签字的原因。

没有子女就不能住么?

也行,但老人要先交押金,很多很多押金,然后你有任何支出,养老院都可以在这笔钱里代扣代缴。

无子女,失去部分甚至全部行动能力和反抗能力,自己有一大笔钱在养老院账户里可以被任意扣除,自己没有能力监管也找不到人帮自己监管。

这种老人,约等于唐僧肉。

请大家注意一个基本常识。

幼儿园的服务对象是家长,而不是幼儿。

养老院的服务对象是子女,而不是老人。

因为只有家长才有能力投诉幼儿园,只有家长才能到处找媒体曝光,但幼童不能。

而在养老领域,只有子女才有能力投诉养老院,只有子女才能到处找媒体曝光,但失能老人不能。

养老院的费用挺贵的,最便宜也得两三千一个月,贵的要好几万。

你知道养老院的护工多少工资吗?

不到三千块一个月。

一线城市那种每月收1万块费用的高端豪华养老院,给护工开的工资能到四五千,但绝大多数普通养老院的护工,就两三千左右。

即便给护工的工资这么低,养老院也是一个出名的低盈利行业,仅有5~6%的利润,支出成本和收入几乎都是明帐,其盈利对应于庞大的基础投入而言少的可怜。

利润少,导致养老院的床位一直不足,2019年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养老床位不足30张。

所以护工的工资,提不上去。

这么点工资能招到高素质人才么?你觉得这么多工资应该能招到什么层次的人才?

但这些护工的工作强度却特别大,给老人穿衣,喂老人吃饭,给老人洗澡,服侍老人换尿不湿,端屎端尿。

而且,是一个护工对接多个老人。

护工也是人,你觉得护工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心态?

你上班可以不开心,可以摸鱼,护工也会。

对比一下,你花三五千一个月送孩子去的幼儿园,给幼师的工资虽然只有三四千,但已经比护工高了。

你把自己的孩子视若珍宝,每天接送,孩子情绪稍微不好一点你都感知的到。

就算这样,幼儿园又出了多少虐童事件?

而养老院,有几个子女能做到每天去探望老人一次?

一个月能去一次的就是好孩子了。

照顾失能老人,比照顾孩子难多了,子女探望的又少,监督的力量很弱。

你觉得养老院里会发生什么?

当然,现在养老院的管理很严格了,直接对老人施加暴力这种事已经基本不存在了。

但你要是要求护工给老人提供一个开心的情绪,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养老院对护工的考核,主要是老人的身体是否干净,是否有异味,有没有按时吃饭和吃药。

老人是否开心,这个没办法考核,也不可能去考核。

所以护工的一切劳动,都主要围绕着清洁来进行,及时给老人换尿布,及时给老人房间扫地拖地等。

很多老人,就像一个有声物品一样,每天被护工定期擦拭一番,只要把老人喂饱了,不让老人磕着碰着,这一天就算功德圆满。

最后,很多老人的目光,变得越来越呆滞。

什么样的老人能在养老院里过得好,能让护工多费点心照顾?

有子女经常来看望的老人。

有位养老院的院长说,子女经常来看望的老人,没一个好惹的。

一旦被这些子女发现了问题,要么大闹养老院,要么会敲养老院一笔钱或者减免养老费,总之都是巨大的麻烦。

对于子女经常来看望的老人,护工都会尽量多给点照顾,因为怕自己惹上麻烦。

如果你是护工,你也会这么选择。

而如果子女来看望老人时,每次顺便给护工带点东西或者给一点小费。

那这位老人的待遇会和其他老人截然不同,差距非常大,他会真正的享受到什么是情绪照顾。

优先照顾谁,每天对谁笑一笑,对谁的语气软一点,这都是护工自己说了算。

一个经常来看望,且出手大方的子女,明显极其重视老人。

一旦出了啥事,那可是天大的麻烦。

而且还有小费,那么护工自然会做的尽善尽美。

这样的老人,是养老院的老人圈里最顶层的存在,简直可以横着走,其他老人只有羡慕的份,也不敢多说什么。

养老院的鄙视链:子女经常来看望的老人>可以电话迅速喊来子女的老人>子女在外地很难喊来的老人>完全无子女的老人。

完全无子女的老人,在养老院里真的是小心翼翼的活着,谁都不敢惹,连隔壁床的老人都不敢惹,因为别人可以喊来孩子撑腰。

至于护工,那更不敢惹,因为自己连下床走路的力气都没了,绝不可能靠自己维权。

钱,此时是没有用的。

失能且无子女的老人,如果还很有钱,那犹如三岁小儿持金过市。

如果一个孩子突然失去父母,无任何监护人,爸妈所有的财产被交给幼儿园代管,根据幼儿园的需要代扣代缴。

你猜这个孩子会遭遇什么?

别说幼儿园代管财产,就算很多亲叔叔亲姑姑代管财产都会发生很可怕的事情。

老人失能后,其体力和智力都开始飞速的退化,失能老人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和三岁孩子几乎没有区别。

这个时候没有监护人是万万不行的。

此时子女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支付生活费,还是一种对养老院潜在的威慑和制约力量。

你的子女不一定会大闹养老院,也不一定找记者曝光,但需要有这种潜在的可能性。

就像核武器,你也许一辈子都不用,但不能没有。

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最终是由人来掌管钱的。

在你决定自己的人生决策之前,建议可以先去当地的养老院调查调查,和里面的老人聊一聊,或者在里面闲逛几个小时。

也许,你会改变自己的人生观。

作者:远方青木(ID:YFqingmu)

原文:谈谈真实的养老院

user avatar

在这个问题上,我得到了惨痛的教训,才深刻体会到了。我母亲五十岁就去逝,父亲又找了个老伴,父亲是抗美援朝的,退休工资在5000元左右。父亲八十岁以后,走路有时摔跤,就不敢走路了,慢慢的不下床了。到了八十五基本不下床,大小便都不方便,后老伴受不了了,一走了之。我是独子,无兄弟姐妹。之前就想送父亲去养老院,很多人劝我别送,说养老院是杀老院,我更本不信,说这怎么可能呢?也不见报导。我最终选择离我家约500米远的一个养老院将我父亲送去,因为养老院吃的不好可以理解,我这有心理准备,我想在家烧好送去很方便。问养老院多少钱一个月,养老院说2100元,我说太少了,我给2500元。这是2019年9月20日。之后我每天早上打果汁送去,隔一二天烧个好菜送去,父亲喜欢吃水饺,我就买手工水饺送到养老院,和他们说父亲要吃就帮他下。2020年春节后,由于疫情,养老院不给进,我每周送一次水果糕点和水饺,并一次给护工200元让她买一些父亲喜欢吃的菜,用完再转基本一个月转2次,这样在养老院过了一年。觉得还好。2020年9月初我一个同学摔跤受伤住院,去看他,他说他报了个去东北的旅行团,去不成了,我就顶他去了,走之前对我父亲放不下心,每天都去看一下,最后一天给了二个护工和一个烧饭的每人200元。

2020年9月26日中午10半养老院给我发了我父亲吃中饭的视频,说一切都挺好的。到中午12点半,打电话对我说我父亲没了,我无法相信这是事实,由于我孩子和老婆都在美国,所以我叫一个朋友马上到养老院去看一下情况。我朋友去了后说老爷子确实走了,我让他看一下有没有外伤,他又看了一次说眼角有青。我让他报了警,我当时在长白山,二十四小时不吃不喝不睡一路转车回到马鞍山。我看到我父亲时脖子上一道明显的勒痕。

由于无目击证人,公安认可养老院说辞,为怕我父亲掉下床,护工在养老院负责人允许下,用广告布做的绳子从双腋捆绑了我父亲(养老院不舍得买束缚带),而我父亲掉落床下被隘死。现在公安坚持不刑事起诉养老院负责人,只是刑事起诉了具体绑的护工。没个说理的地方,老百姓没事可以傻乐,有个事叫天天不应,哭地地不灵!下面视频中的老人是我父亲去世前2个小时录的,二个小时后老人就因养老院捆绑致死?需要捆绑吗?到那说理!!!!!!

https://www.zhihu.com/video/1362352104489705472

user avatar

虽迟但到,混过养老院的来答一下。养老院的设施服务,花钱能搞定一部分,但很多事钱也解决不了。

因为养老院这种讲求服务的地方,真正好的体验来源于人。

就像老人也要交际的,一帮老人拉帮结派不说,个别老人被孤立怎么办?一群老哥哥们,为了老奶奶争风吃醋怎么办?关系处不好,干架怎么办?当然,这兴许问题还不算大。

最重要的,老人赖以生存的护工们,他们的服务态度是个核心问题。优先满足谁的需求,不理谁,对哪个老人选择性忽视,故意挑拨离间等等,这些东西能直接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这些冷暴力,算不算欺负?而且一些老油条护工,有一百种方法给你使绊子穿小鞋,还保管摄像头拍不到。还是那句话,哪怕不用多干什么,不理会你的需求就好了。

“想吃这个”“等着,还有俩老头没吃呢”

“想上厕所”“又上?不刚上过么?等着那个好久没上了,让他先...”转身,就去楼道里耍20分钟手机再来...

侮辱性大不大?很多问题根本说不上“虐待”,有监控在谁也不会傻到明目张胆的欺负人,就算养老院想管,也管不了。

有钱的老人很多,每个月给养老院个三万也不稀奇,但到这些护工手里也就几千。久病床前还无孝子呢,你指望这些干着脏累活的打工人,给老人服侍的提体贴贴跟亲爹一样?

现在小孩读幼儿园,很多私立收费比养老院还高,但幼师的工资比护工还低,在他们看来,照顾好是情分,没顾得上才是本分。讲真,只要没安全问题,还真就指望不上这些人做这做那。

这就不得不另提一嘴,“养儿防老”。不说孩子能给你照顾的多好,他们也有家庭工作要忙。所以养老院圈子里一个较广泛的认知是:孩子的存在,最大的用处可以理解为一种“震慑”,就像核威慑一样。

养老院可以说是一个相对“与世隔绝”的微缩版社会,失去了社会联系没了透明公开,规则就显得不重要起来,甚至几乎要脱离社会舆论道德监督。

这时候,除了孩子,你被人各种欺负了,谁还能帮你撑腰?找始作俑者算账?你的同学朋友也八九不离十都在养老院齐活了,有的早就去了。即便调个摄像头,也需要有个孩子去帮你调记录才行,养老院里只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更进一步说,孩子其实也不需要真的出面,只要他“存在”就行。这就是威慑的意义,就是给别人看的,来不来无所谓,关键是一定要“有”孩子这个人,可以替你告状可以给你发声。我有个孩子在外面,在XXXX哪混的,你们敢搞我,我让你们都不好受。

所以可以看出来,老人跟养老院里的一干人矛盾很难避免,这个时候有孩子这个外部力量,你就不会孤立无援。

人到了这个时候,生活不能自理,但意识还是清醒的。你之前多有钱有地位,卸了任没了社会联系,没人会关心你的晚年生活,是不是受屈辱,是不是愤懑,有没有自尊。

这个时候,就跟小孩子在学校被欺负,找妈妈爸爸出气是一个道理,没爸妈?谁管你。老师没违反规则,拿不住他们把柄,但就是能欺负你。反正这事jc肯定是管不了。

我不是生娃党。有了孩子不一定能让你老年生活变得多好,但至少不会太差。别人生不生?不生导致社会怎么样?一个小民也可以不在乎,就是想老了以后可以多一个筹码。

很多时候,钱在年轻的时候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到了这个时候会发现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只有血缘关系。

当你老了,钱真的只是钱了。科技没发展到这个地步,余生能不能活得像个人,只取决于身边的人是不是把你当个人。

---------------------------

关于养老,也可以看看我的这个答案:

「鸽」-----------------------还有一件事

关注公号「光年meo屋」,写作课运营课安排上。

(二鸽)----------------------------以下ans,各位大佬有兴趣了瞄一眼:

为什么公务员挣的不多,甚至不被看好,但还是有很多人考?

为什么当代年轻人那么丧?

为什么普通男性不能自信?

高学历年轻人拿着一手「好牌」,为何却选择「躺平」?

为什么学历不值钱但学区房值钱?

为什么我上了985还会这么焦虑?

大学四年不加入社团、学生会,不当班委,对以后发展会有不好的影响吗

婚恋难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了吗?

拥有金钱会让一个人变得自信起来吗?

消费主义是如何通过伪造文化来欺骗年轻人的?

能不能用事实告诉我门当户对有多么重要?

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user avatar

养老院的问题

主要是护工虐待老人的问题,其次是老人行动吃力或智商下降严重的问题。

万事不求人的状态是最理想的

但这不是钱的问题,要看命,光有钱是买不到的。

去宗教机构开办的养老机构要好得多

只要护工信教,知道子女看不到的地方,天上还有眼睛看得到。过分的虐待就会少很多很多。



现在划重点。。。。。。。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养老院的本质就是坐牢。

养老院的本质就是坐牢。

养老院的本质就是坐牢。



要解决的不是自不自由的问题,而是能不能不挨打的问题。

user avatar

养老院的本质就是花钱消费的地方,很多人觉得失望是正常的,你花多少钱就享受什么样的服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老人去了养老院才懂,养老院其实和想象的不一样”——这句话一出来,就能勾起好多人的共鸣。这不光是老人们自己的经历,也是很多子女在送老人去养老院之前,或者送去之后,心头压着的一块石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落差?这里面的门道,说起来可就复杂了。首先,我们要想想,“想象中的养老院”是什么样的?很多时候,.............
  • 回答
    “《明史》有很多篡改、抹黑明朝的部分”——这样的说法,在不少明史爱好者和研究者之间流传已久。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明史》成书过程、史料选取以及某些叙事方式的深刻质疑。要理解这种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部官修史书。首先,我们得明白《明史》的“娘胎里”就带有一定的先天“缺陷”。《明史》是清.............
  • 回答
    “很多NBA中锋控球比CBA后卫还好”——这句话要是从我这儿说出来,嘿,那可真是要掀起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浪。不过,咱们作为篮球爱好者,不能光凭着一腔热情就下结论,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这句话里头确实藏着几分事实的影子,但它绝对不是一个能够简单套用的普适真理,更不能忽略背后的复杂性。.............
  • 回答
    关于脂20减肥产品,确实最近身边不少朋友都在讨论,也看到了不少人在使用后反馈效果不错。所以我也去了解了一下,试着从几个角度给大家讲讲我的看法,希望能更全面地帮助大家了解这个产品。首先,为什么会觉得效果好?很多使用过脂20的朋友,反馈比较多的就是体重在短期内确实有所下降。这背后可能的原因有好几种,咱们.............
  • 回答
    “能歌善舞”是很多关于少数民族的常见说法,它既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也可能带有一定的浪漫化和标签化的成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能歌善舞”的来源和事实依据:1. 历史文化传承的积淀: 日常生活与仪式紧密结合: 在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社会中,歌舞不仅仅是娱乐,更是日常生活.............
  • 回答
    最近上海楼市确实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身边朋友的反应也挺有代表性:有房的觉得是机会,没房的又觉得水深。这种分歧挺正常的,毕竟房子对大家来说都是一笔巨款,态度不一样也很自然。要说上海房价到底怎么走,这事儿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它就像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受太多因素影响,而且每个阶段的表现都可能不一样。我跟.............
  • 回答
    这事儿吧,挺让人唏嘘的,也挺常见的。你看着人家桌上堆着毛笔字帖,宣纸也练了不少,可写出来的字,还是那么“灵魂出窍”,歪歪扭扭,结构松散,力道也好像没使对地方。为啥会这样呢?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方法不对,徒劳无功是常态。这是最常见也最根本的原因。练字这事儿,跟学其他技能一样,有科学的方法和顺序.............
  • 回答
    《最后生还者2》发售后,围绕其剧情的讨论可谓是滔滔不绝,从叙事手法、人物塑造、情感冲突到游戏对主题的探讨,几乎成为了玩家、媒体乃至评论界的焦点。然而,有趣的是,相对于剧情的高度关注,游戏性本身却似乎被置于了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很少成为讨论的主体。这种现象背后,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读,而且这并非一.............
  • 回答
    姜文这句“美国电影拍得很烂也有人爱,因为美国有航母”,这话糙理不糙,道出了一个颇为深刻的文化现象背后逻辑。它不是简单的对美国电影的批评,更像是一种带着调侃和洞察的概括,说透了文化产品与国家实力之间的微妙联系,以及观众心理的复杂构成。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拆解开来看。首先,它点出了“国家实力”对文化输出.............
  • 回答
    薇娅直播卖火箭发射服务这事儿,我第一反应就是:这脑洞也太大了吧!简直是把“万物皆可直播”的概念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说实话,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脑子里闪过无数个问号,尤其是那句“真的会有人买吗?”这件事有趣的点,首先在于“跨界”的极致。 咱们平时看直播,卖衣服、卖零食、卖美妆,偶尔来个大件儿,比如车.............
  • 回答
    看到敦煌景区出现“专坑游客公厕”的现象,以及伴随的收费拖车服务,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不快和失望的遭遇。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游客的体验,更可能对敦煌作为一个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一、 问题的具体表现与运作方式: “专坑游客公厕”的定义与场景描述.............
  • 回答
    这事儿啊,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知乎上近两年关于哥大、UCL“水”的讨论,确实有点儿此起彼伏的架势,而且奇怪的是,一边是网上骂声一片,另一边呢,这两所学校的国际排名好像还挺稳当,该高还是高。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首先,为啥会有人觉得“水”?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总得有点.............
  • 回答
    .......
  • 回答
    陈时中作为台湾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局局长,在2022年疫情初期曾因对大陆疫苗的负面态度引发争议,但近期的言论变化引发了台媒关注。这一表态涉及两岸疫苗合作、台湾防疫政策调整以及两岸关系的复杂互动,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陈时中言论的背景与语境1. 台湾疫苗采购的困境 台湾在疫情初期因政.............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甚至人类学的多个层面。人们之所以会陷入邪教,并非仅仅因为“不可信”,而是因为邪教往往利用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某些需求和弱点。为什么有人会相信邪教?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邪教信徒看作是愚蠢或缺乏判断力的人,事实上,很多邪教信徒在加入之前可能拥有正常的智力和社会.............
  • 回答
    “满清误我中华”这句话,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尤其是经过了晚清的屈辱和新中国的建立之后,成为一种很有影响力的论调。它承载着民族主义的情感,对中国近百年的苦难负有相当大的“责任”归咎。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审视它背后所包含的复杂因素,以及是否存在更全面、更 nuanced .............
  • 回答
    说《我的世界》可玩性极低?这可真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这么说的人,可能压根没玩对,《我的世界》这游戏,到底能有多“能玩”。首先,得承认,《我的世界》这游戏,它确实没啥“线性的剧情”。你不会像玩个RPG那样,跟着任务线一步步走到结局,最后看一段过场动画,然后说“哦,我通关了”。.............
  • 回答
    “玉带林中挂”这句出自《红楼梦》通行本第一百零八回《反招亲凤姐设奇谋》,通常被认为是曹雪芹对林黛玉最终结局的一个隐晦暗示。很多人在解读这句话的时候,会将其与林黛玉的悲剧命运联系起来,进而推测她是自缢而亡。要深入探讨这个说法,咱们得一步步来分析。首先,这句话本身是极其精炼,而且充满了象征意味。拆开来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我也看到了网上一些关于华为 P40 系列演示机“死机”的说法。咱们就聊聊这事儿,别管它AI不AI的,就当是咱俩闲聊。首先,得承认,在科技圈里,尤其是新品发布或者线下体验活动上,出现一些小插曲是挺常见的。毕竟,那都是大家伙儿还没大规模普及开,而是以演示机的形式摆在台面上的,系.............
  • 回答
    有人说TNT丑?这可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说法,我得仔细琢磨琢磨。TNT,想必大家脑子里浮现的都是那个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用炸裂舞台表现征服无数观众的组合吧?他们可是亚洲顶级男团,光是这个名头,就足以让无数人趋之若鹜,也足以说明他们在很多人心中的魅力。要说“丑”,这可就太主观了,而且跟TNT本身的气质实在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