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有人说《明史》有很多篡改、抹黑明朝的部分?

回答
“《明史》有很多篡改、抹黑明朝的部分”——这样的说法,在不少明史爱好者和研究者之间流传已久。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明史》成书过程、史料选取以及某些叙事方式的深刻质疑。要理解这种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部官修史书。

首先,我们得明白《明史》的“娘胎里”就带有一定的先天“缺陷”。《明史》是清朝官方组织编纂的,也就是说,是“新朝”为“旧朝”写的史书。这种“胜利者书写”的天然立场,本身就容易夹杂着对前朝的价值判断和政治影射。

历史上,清朝在入关之初,为了确立统治的合法性,一方面需要证明明朝的灭亡是其自身的腐败无能,另一方面也要展示清朝如何“得天命”而代之。在这种政治需求下,将明朝的弊端放大,将清朝的功绩加以凸显,便成为一种必然。

具体的“篡改”和“抹黑”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 政治立场与意识形态的投射:

“洪武而下,天下大乱”的定式思维: 《明史》在叙述明朝历史时,常常会不自觉地将明朝的衰败归因于早期制度的缺陷,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一些政策,例如严酷的刑罚、特务统治的滥觞等。虽然这些确实是明朝历史的客观存在,但《明史》的叙述方式往往带有强烈的批判色彩,将这些问题视为贯穿明朝始终的“原罪”,从而为清朝的统治提供合理性。
对明朝灭亡原因的“妖魔化”: 许多人认为,《明史》将明朝的灭亡过分简单化地归结为农民起义和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军事打击,而淡化了明朝内部的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党争不断、财政危机等深层次原因。尤其是在描写李自成起义时,《明史》往往将其描绘成只知破坏、毫无建设性的“流寇”,缺乏对其背后复杂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的深入分析。
对部分政治人物的“定性”偏差: 一些在明朝末年为国尽忠、但其行为或理念与清朝统治者不符的官员、将领,在《明史》中可能被“边缘化”或“负面化”处理。例如,一些坚守民族气节、反对清朝统治的官员,其事迹可能被淡化,甚至被冠以“叛逆”、“顽固”等标签。

二、 史料的选取与裁剪:

选择性引用: 史书的编写离不开对史料的选取,而“选取”本身就包含着“抛弃”。《明史》的编纂者在浩如烟海的明朝史料中,自然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目的来选择。对于那些不利于清朝形象、或者挑战清朝合法性的史料,很可能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或淡化。
“讳”与“饰”: 传统的史学观讲究“春秋笔法”,即通过字斟句酌来表达褒贬。但官方史书的“讳”和“饰”更为隐蔽。例如,对于一些清朝统治者不希望被详细记录的敏感事件(如某些战役的失利、某些残暴的统治行为),《明史》可能会采取模糊处理,或者干脆不提。
过分依赖“邸报”和“奏折”: 官修史书往往以官方档案为基础,而明朝末期的奏折和邸报本身就充满了官场斗争、邀功请赏、推卸责任的成分。《明史》在直接引用这些史料时,未能对其进行充分的批判性审视,导致一些失实的叙述得以保留。

三、 叙事方式的 bias(偏见):

“以终为始”的视角: 由于《明史》是在明朝灭亡之后编写的,编纂者天然地带有“以终为始”的视角。他们会从明朝灭亡的结局反观其历史,将明朝各个时期的事件都看作是导致最终灭亡的原因,从而使整个明朝的历史蒙上一层“走向衰亡”的悲剧色彩,这种色彩的渲染,有时会掩盖掉明朝在某些时期取得的成就和进步。
强调“治乱循环”的周期律: 传统史学倾向于强调王朝兴衰的周期律,将明朝的灭亡视为这种周期律的又一次体现。《明史》的叙事也常常落入这种窠臼,将明朝的每一个问题都放在“治乱循环”的大框架下解读,从而削弱了其历史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四、 举例说明(这些并非绝对篡改,更多是倾向性叙事):

对明末农民起义的描绘: 《明史》对于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的描绘,侧重于其破坏性和残暴性,例如“烧杀抢掠”、“屠戮百姓”等描述。虽然农民起义在战争过程中确实会伴随暴力,但《明史》的叙述往往忽视了起义发生的社会根源——官逼民反、苛捐杂税、土地兼并等。
对宦官集团的负面描绘: 明朝宦官专权是历史事实,但《明史》对魏忠贤等权宦的描绘,其语言和措辞往往极尽丑化之能事,虽然其罪状大多属实,但这种极端负面的描绘,有时也可能掩盖了宦官群体在某些特定历史时期也曾扮演过其他角色的复杂性,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被用来衬托清朝统治者的“英明神武”。
对某些“忠臣”的刻意“模糊”: 例如,一些在南明时期抵抗清朝的官员,他们的事迹在《明史》中可能被简化或忽略,而那些最终顺从清朝并为之效力的人,则可能被安排在更显著的位置。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明史》的这些“问题”?

首先, 承认《明史》的局限性是必要的。 作为一部官修史书,带有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的倾向性是难以避免的。我们不能将其视为绝对客观、毫无偏颇的“圣经”。

其次, 《明史》仍然是研究明朝历史最基础、最重要的史料之一。 尽管存在上述问题,但《明史》的编纂者毕竟汇集了大量的原始史料,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明朝政治制度、社会风貌、重要事件的框架性叙述。

关键在于“如何读”《明史》。

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读: 要时刻意识到其成书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立场。
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要对照着其他明朝时期的史书、野史、笔记、档案文献,以及清朝之前的史料,进行交叉比对和考证,从而发现《明史》叙述中的不足和偏差。
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避免简单化和标签化。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本身是复杂的,不应被单方面的描绘所左右。

总而言之,“《明史》有很多篡改、抹黑明朝的部分”这一说法,虽然可能过于绝对,但它触及了《明史》成书过程中存在的真实问题。我们需要对其保持清醒的认识,既不因其局限性而全盘否定,也不因其官方地位而盲目相信,而是要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不断比对和辨析中,去接近更真实的明朝历史。它更像是一个“官方视角下的明朝图景”,我们作为读者,有责任去填充那些被有意或无意留白的空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些细节是有出入,但谈不上是为了黑明。要说部分错误,以那个时代的人编纂鸿篇史料,这可都是通病,正如中国军事科学院军史研究室主任刘庭华指出:

《明史》体例严谨,首尾连贯,材料翔实,文笔简洁,舛误很少,是自清代以来史家公认的一部质量上乘的史著;同时亦拿《明史》跟《元史》和《晋书》作对比,指出《元史》在政治压力下草成,因此舛误甚多,内容前后重复、互相矛盾的地方随处可见;而《晋书》同样错误百出,内容中鬼神妖异因果报应之说甚多,亦指出书中多有史事失实、疏漏,前后矛盾之处。



片面说《明史》是专门篡改抹黑明朝的人,大都是出于情绪罢了,基本都是没真正看过《明史》,也忽略史学界研究明朝,除了《明史》,还有《明实录》《国榷》《皇明通纪》《国朝献徵录》《皇明经世文编》《大明律》等等一大堆保留下来的明朝自己的史料,也即他们更加就不可能去拿《明史》与这些史料做详细对比。《明史》中并不缺对明朝的赞美,有些甚至是过分夸大赞美,如果是专为黑明朝,这些词大可不必存在(可见下文)。

对于这些明朝史料,本人也没少看。要说《明史》黑明朝,让明朝变得不堪,实际上明朝很多不堪,明朝自己的史料就有一大堆,根本就不用明史去黑他,比如:



还有就是《明世宗实录》记载的日本倭寇六十余人横扫明朝三省,历80余日,导致明军伤亡四五千的尴尬战争(日本人的数量,一般大多数人还是相信《筹海图编》记载的53人,毕竟这是最前线抗倭名将胡宗宪下令编撰的书):

高埠逃倭自杭州西掠者沿途伤亡,至严州淳安县仅六十余人,以浙兵逼急由濠岭盘山突入歙县黄源口,徽州府守隘官民兵壮五百余人,见贼悉奔溃,贼遂流劫绩溪。至旌德,典史蔡尧佐率兵千余御之,不克,贼遂叩县南门纵火屠掠。过泾县,知县丘时庸引兵追击于塘败绩,贼乃趋南陵,县丞莫逞以三百人守分界山,见贼悉奔窜,贼遂入县城,纵火焚居民房屋。于是建阳卫指挥缪印、当涂县丞郭郊、芜湖县丞陈一道、太平府知事郭樟各承檄以兵来援,与贼遇于县东门,印等引弓射之,贼悉手接其矢,诸军相顾愕贻,遂俱溃。一道所率皆芜湖骁健,乃麾众独进,为贼所杀。一道义男子义横身捍贼刃。亦死。。。。。。南陵倭流劫至芜湖,纵火烧南岸,突渡北岸入市,各商民、义勇登屋以瓦石灰罐击之,贼多伤者,遂奔云。各商兵下屋,生缚二倭,斩首十级,贼趋太平府。是时操江都御史褒善驻太平,遣千户曾等督乡兵义勇杀虎手等兵,御之于马厂,大败。贼遂进逼府城,城中人断河桥防守,贼引而东,犯江宁镇,指挥朱襄、蒋率众迎拒,不能御,襄战死,被创堕马,官兵死者三百余人,贼遂直趋南京。其酋衣红乘马,张黄盖,整众犯大安德门,我兵自城上以火铳击之,贼沿外城小安德门、央等门往来窥觇,会城中获其所遣谍者,贼乃引众由铺岗趋秣陵关而去。。。。。。倭自南京至秣陵关,应天推官罗节卿指挥徐承宗率兵千人守关,望风奔溃,贼遂过关,至溧水县杨林桥,典史林文景率兵迎过,不能御,署县县丞赵珠臣弃城走,贼遂由小北门入城,宴饮民家信宿乃去。。。。。。苏松巡扶曹邦辅檄佥事董邦政、把总娄宇以沙兵击浒野关倭寇,歼之。初,贼自宜兴奔苏州,会柘林贼为风飘旋者三百余,进掠陶宅港,邦辅虑二贼合,且为大患,乃亲督副使王崇古会集各部兵,扼其东路,四面蹙之,贼逃至五龙桥,复至梅湾山。我兵随地与竞,颇有斩获。太仓卫指挥张大纲被杀,兵卒伤亡亦众。时政、宇督沙兵守陶宅,邦辅计陶宅贼据险且众,未可进兵,乃召邦政、宇以沙兵助剿一战,斩道十九级,贼始惧奔吴舍,欲潜走太湖,我兵觉之,追及于杨林桥,尽殪其众。此贼自绍兴高埠奔窜,不过六七十人,流劫杭、严、徽、宁、太平,至犯留都,经行数千里,杀戮及战伤无虑四五千人,凡杀一御史、一县丞、二指挥、二把总、入二县,历八十余日始灭。



本人看《明史》大概也就选择性看了一小部分,谈不上个人做全面客观评价,但我所看过的部分,称赞多,感觉《明史》像是《明粉史》。因此,引用史学界评价来看,明史的评价还是很高的,整体而言,还是比较客观: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这反映出编者对史料的考订、史料的运用、对史事的贯通、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明史,原版为《明史稿》,作者为明朝遗老万斯同,师从黄宗羲,而此二人称得上都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当年清朝一开始是邀请黄宗羲修明史的,后来被其拒绝,才请万斯同。万斯同样像他的老师黄宗羲一样,很有民族气节。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因诏请黄宗羲修《明史》,被黄宗羲拒绝。朝中大臣便推举万斯同为博学鸿词科,万斯同也坚辞不就。以后,大学士徐元文出任修《明史》总裁,又荐他入史局。黄宗羲觉得修《明史》,事关忠奸评判和子孙后世的大业,有万斯同参加,可以放心,便动员万斯同赴京。万斯同遵黄宗羲嘱咐,上京后宁愿寓居于徐元文家,不署衔,不受俸,以布衣入史局,修《明史》,前后19年。写成明史原稿明史稿500卷,这些稿件无一不由原黄宗羲治下阳明派的文件经过审裁后写出,其艰辛异常,为中国史官的楷模。


因此,万斯同的《明史稿》不会对明朝为黑而黑。虽然几经修改,但《明史》对于明朝的赞美,并不缺华丽辞藻,比如说朱元璋:

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至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


说朱棣:

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



而对明朝整体状况的评价是:

循吏传序云:洪武以来,吏治澄清者百余年。



像这样的最高赞美,连史学界一些学者都惊讶到怀疑人生,认为《明史》简直就是夸大赞美明朝,明朝哪有那么清明:



《明史稿》中,万斯同描绘的明朝疆域为:

东起朝鲜,西接吐蕃。


而几经后来修改,改为:

东起朝鲜,西据吐蕃。


这一改,这句话竟成了今天描述明朝疆域的经典语录。要知道,按照原来说法,或者按照明朝自己的记载“西极流沙”“西极四川松潘卫” 都与吐蕃最西端相去甚远。


《明史》对明朝描述的积极面还有很多,仅以太祖为例,说朱元璋仁义方面,《明史》可谓极为用心,说这本书是最早的明粉,也不为过:

“城下之日,毋杀掠,毋毁庐舍,毋发丘垄。”

“天下大定,礼仪风俗不可不正。诸遭乱为人奴隶者复为民。冻馁者里中富室假贷之,孤寡残疾者官养之,毋失所。”

“所谓敬天者,不独严而有礼,当有其实。天以子民之任付于君,为君者欲求事天,必先恤民。恤民者,事天之实也。即如国家命人任守令之事,若不能福民,则是弃君之命,不敬孰大焉。”

“为人君者,父天母地子民,皆职分之所当尽,祀天地,非祈福于己,实为天下苍生也。”

帝天授智勇,统一方夏,纬武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当其肇造之初,能沉几观变,次第经略,绰有成算。

“士诚恃富,友谅恃强,朕独无所恃。惟不嗜杀人,布信义,行节俭,与卿等同心共济。”



因此,清朝真要有意去为黑而黑,他完全没必要去请明朝遗老万斯同,上面这些赞美之词也完全没必要存在《明史》之中。直接黑就好了,这样一来,告诉天下,自己就是黑社会。




最后看一下,顾城老先生的《我与明史》和《论钦定<明史>作“奸臣传”之微意——兼为严嵩等人重新定位》,清朝当年竟然做过这种事:

负责纂修明史的官员遵照康熙帝为尊者讳的旨意,尽量少记载明朝皇帝的阴暗面。为了掩盖明代皇帝的一些暴虐或昏庸行为,相关官员便把皇帝所犯的错误及责任推到大臣及太监身上,并列名于《明史·奸臣传》,当中的“代罪羊”有胡惟庸、陈瑛、严嵩、周延儒、温体仁、马士英等。



user avatar

“清代代替明王朝立国之后,对于明代末季记载有关满洲开国时之文献,视为忌讳。从明代万历晚期至天启、崇祯时,均不予保留,在修明史时,对此时期关外满洲事绩,忌讳颇多,清廷进关后,就后接管下明朝政府各部,征集旧时档案,不使其流传后世,天启、崇祯两朝之文书,尤视为重要”。

———单士元 《清代接收明代档案》,氏著《我在故宫七十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