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有人说满清误我中华?

回答
“满清误我中华”这句话,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尤其是经过了晚清的屈辱和新中国的建立之后,成为一种很有影响力的论调。它承载着民族主义的情感,对中国近百年的苦难负有相当大的“责任”归咎。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审视它背后所包含的复杂因素,以及是否存在更全面、更 nuanced 的解读。

“满清误我中华”的核心论点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闭关锁国与错失工业革命机遇: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一点。支持者认为,满清政府在面临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时,选择了保守和封闭。从康乾盛世的“天朝上国”心态,到晚清对西方先进技术的抵制和误解(如“奇技淫巧”论),导致中国错失了融入世界发展潮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当西方列强通过工业化和军事力量迅速崛起时,中国依然沉浸在传统的农耕经济和落后的军事体系中,这使得中国在后来的对外冲突中不堪一击。
丧权辱国与割地赔款: 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对外战争的失败,导致中国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割让了土地,赔偿了巨额款项,丧失了国家主权。这些事件不仅是对中国国力的削弱,更是对民族尊严的巨大打击。许多人认为,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其无法有效抵御外侮的统治,直接导致了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
民族压迫与内部矛盾: 满清是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的政权。尽管满清入关后也进行了一些汉化政策,但在其统治的各个时期,都存在着满汉之间的隔阂和摩擦。尤其是在晚清,当政权面临内外危机时,这种民族矛盾被一些革命者利用,成为推翻满清政权的重要驱动力。有人认为,满清政权在维护其统治的同时,也加剧了中国内部的动荡,阻碍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制度僵化与改革滞后: 满清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表现出一种难以突破的僵化。虽然晚清时期也进行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改革尝试,但这些改革要么因为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而失败,要么因为改革的方向和力度不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与此相对,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和民族国家时代,而中国在很多制度层面仍然停留在封建王朝的框架内。

然而,对“满清误我中华”的论调,也存在一些更具批判性和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的看法,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未能全面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中华”概念的演变与满清的贡献: 首先,“中华”的概念在历史长河中并非一成不变。满清并非第一个由非汉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如元朝)。满清入关后,在巩固统一、疆域拓展、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等方面,也做出了相当的贡献。例如,它继承和发展了明朝的统治体系,将中国广袤的疆域基本确定下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从这个角度看,满清的统治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而非全然的“误”。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不可抗力: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全球正经历着剧烈的变革。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飞跃,以及随之而来的西方殖民扩张,是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轻易抵挡住这种潮流。将晚清中国遭受的苦难完全归咎于满清统治,而忽略了国际环境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可能是一种过于狭隘的视角。许多非西方国家,即使不是被一个“异族”统治,也同样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殖民。
改革的难度与历史的局限性: 满清政府并非没有尝试改革。洋务运动在军事和工业技术引进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其提出的许多改革思想,后来被辛亥革命所继承。改革的艰难,不仅在于统治者的决心,也在于整个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的惯性,以及来自守旧派的强大阻力。将改革失败的责任完全推给满清统治者,也忽视了当时中国社会内部复杂的政治生态和利益博弈。
“误”与“不力”的区别: “误”往往带有主观恶意或错误的导向性,而“不力”则更多地指向能力的不足或局面的失控。很多时候,满清政府的表现更像是“无力”或“失误”,而非蓄意“误国”。在西方工业化带来的冲击面前,即使是满清政府中有识之士,也未必能找到一条绝对正确的道路。
辛亥革命的复杂性: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但革命后的中国并未立刻走向稳定和富强。军阀混战、内战频发,以及日本的侵略,都表明推翻一个旧政权,并不等于解决了所有问题。这说明,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多层次、系统性的,并非简单地更换一个统治集团就能迎刃而解。

更深入的思考:

“满清误我中华”这句话,更多地是一种 政治叙事 和 情感表达。它在塑造民族认同、凝聚反抗力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将近代中国的苦难归咎于一个特定的“他者”(满清),可以更有效地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并将民族解放的目标与推翻满清的行动联系起来。

从 历史学 的角度来看,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 全面、客观、辩证 的视角。这意味着:

1. 承认满清统治的复杂性: 既要看到其保守、腐朽、导致中国错失发展机遇的一面,也要认识到其在统一国家、维护疆域、促进一定程度民族融合方面的作用。
2. 理解历史的语境: 将晚清中国的困境置于全球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理解工业革命、殖民扩张等宏观因素对中国的影响。
3. 区分不同历史时期的责任: 满清的政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不能一概而论。例如,早期满清在巩固统治和发展经济上有其成就,而晚期则显得愈发疲惫和无力。
4. 审视“中华”的定义: “中华”是一个流动的概念,满清统治下的中国,在地理、文化、民族构成上都与汉朝、唐朝有所不同,这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演变。

总而言之,“满清误我中华”这句话,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政治意图,它抓住了晚清中国遭受屈辱和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它并非历史的全部真相。历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体,将所有问题简单归结于一个政权或一个民族,往往会忽略掉其他同样重要的因素,也可能阻碍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真正挑战所在。当我们审视这句话时,应该在致敬革命先辈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功绩的同时,也保持一份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真相的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一下自己的观点吧:本人认为汉唐做的不错,是中国黄金时期,明清都是衰败期,但是清做的还是比明好。

事实上明清的衰败是继承的,明朝开始,中国在大多数科技上就已经处于劣势、追赶、模仿地位,而清朝延续了这一衰败。而给这一衰败一槌定音的是工业革命,在西方生产力井喷的时代,从制度、科技、经济体系全面落后的清朝无法避免衰亡的命运。

近年来明粉把持论坛,所以一切锅都是清的。不可否认,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封建制度在清末已经落伍,因此清朝存在不少的问题,不过这绝不是明粉能够把明朝自己的问题推给清朝的理由。

你说清朝文字狱扼杀文明发展没有问题,问题是明朝在西方文艺复兴的同时,搞东方版的经院哲学--八股并将其作为选官的条件不是更扼杀文明发展?

你要说清朝闭关锁国没有问题,那么明朝闭关锁国时间最长,数倍于清朝不是大问题?

你要说清初蒙古容易打,那么明朝大部分时期蒙古都是碎的一塌糊涂,就这样天子还得去北狩。

你要说清朝制度糜烂,确实清朝制度已经落伍,但别忘了清承明制,正是从明朝开始延续的这个制度导致了中国的衰败。

明朝军队素质下降之快可能只有清朝能比得上,比起汉唐那是远远不如,就这样还能吹出一堆来:在汉朝相当长时间能做到“一汉敌五胡”,唐朝拿一万人吊锤数倍敌军的战例比比皆是,唐玄宗大唐开国百年都能做到1万人远征小勃律(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明朝开国80年,皇帝20万大军(保守计算)在明朝境内被3万人击败、皇帝北狩,然后40万大军守城击败不到这个数量一半的蒙古军队就能吹上天,这能力也没谁了。

下面我从明时期与清前期的地缘局势来分析一下,明朝和清朝同时期世界范围内的国家情况(因为不想让人以为我故意捧清朝,所以只分析到清前期):

明朝开局拥有中国大一统王朝梦寐以求的局面:

当时在欧亚核心区只有四个大国面积超过150万平方公里:明朝、大元、德里苏丹国、金帐汗国,其中大元在内乱中消耗了太多力量,在明朝建立当年就被打下了大都;德里苏丹国不出印度(广义印度地区,包括印巴),而且这个王朝将会在1398年残酷的德里围攻战后灭亡;金帐汗国远在欧亚大草原,而且已经衰败。

而此时新的主角还没有强大起来:

1360年,法国被迫签订极不平等的布勒丁尼和约,割让出卢瓦尔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脉的全部领土。而英国虽然取得了对法国的阶段性胜利,却难以预料自己将会深陷百年战争泥潭。

哈布斯堡王朝在1273年~1291年短暂担任神罗皇帝后,到1438年才会重登神罗皇位,然后一直持有它到1806年解散。

条顿骑士团将会在1410年7月15日的格林瓦尔德会战中惨败,并被波兰统治几百年。

卡斯提尔与阿拉贡尚未合并,它们与葡萄牙是“收复失地运动”的主力,而这些国家在明朝灭亡时将会置于哈布斯堡统治下,使哈布斯堡成为真正的日不落帝国。

明朝建立后2年,也就是1370年,帖木儿刚开始建国,这个帝国从1380年开始,先后夺取了波斯阿富汗,进而攻占两河流域,1388年征服花剌子模,1389—1395年,多次进攻钦察汗国,毁其首都萨莱·伯克尔等城市,统治亚美尼亚和南高加索,1398年在惨烈的德里围攻战中灭亡图格鲁克王朝,占领印度北部。曾经打败蒙古西侵大军的埃及马木留克王朝因为拒绝与帖木儿帝国结盟,1400年帖木儿率兵进攻叙利亚,苏丹法莱吉亲自率兵抵抗也无济于事,然而帖木儿死在了征服明朝的路上,使得明朝躲过了一劫。

莫斯科公国虽然已经于1340年成为罗斯最强公国,但是真正崛起还是1480年彻底击败金帐汗国后的事情。

明朝面对局势是这样的:

南方的阿瓦王朝还相当弱小,甚至连三宣六慰中的麓川都不如,正是因为明朝三征麓川打破了平衡,使得阿瓦做大,统一缅甸。

北元在被朱元璋击败后碎成20多个部落,相互攻伐,而其中能统一1/3蒙古的势力就足以对明朝造成重大威胁。

这时的女真,人口只有几十万,单单建州人口10万人都没有,想要与明朝掰腕子,还要好久。

西藏帕竹政权是明朝的羁縻,终明一朝没有西藏方向出现的高强度、非掠夺性威胁。

从对比可以看出:明朝在各个朝代中的局势相当良好:无汉之匈奴、鲜卑;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柔然;隋之突厥、高句丽;唐之两突厥、回纥、吐蕃;宋之辽、金;以上部落大多统一了整个草原,而唐朝时期吐蕃的战斗力更是爆表(高原上的居民到低海拔地区因为空气含氧量增加,会有兴奋反应,所以打仗会很猛。)

明朝初年,局势如下图所示,其中西藏、东北都是羁縻注意缅甸北部是三宣六慰地盘。

用另外一个数据说明:终明一朝,除了中后期海上数千人的欧洲舰队、前期的北元、后期的清外,与明朝实际交战过的国家,面积基本上都达不到150万平方公里(也就是明朝一半都不如,

蒙古当时分裂城20几块,而一般而言雄主只能控制1/3,比如林丹汗与俺答汗时期领土如下:)

在这种情况下,那么明朝灭亡时局势是这样的:

在北方,清朝做大,并且成为了蒙古大汗,这个王朝将要入主中原,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在东方,1565年西班牙占领关岛。

在马来群岛方向,1575年西班牙占领马尼拉,并逐渐夺取了整个吕宋;荷兰于1624年开始逐步占领了台湾地区。而西班牙自1580年开始联合统治葡萄牙,在每个时区都有殖民地,是真正意义上的日不落帝国,而这个头衔一直维持到了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此时明朝已经灭亡。

在东南半岛,三宣六慰的大部都被缅甸占领。

清朝开国后局势是这样的(因为清朝统一战争时间很长,我选取几段时间来说明):

以及这样的:

那么上结论:首先说明清都是中国衰败期是没有问题的,从全世界范围看,1500-1900年是世界范围内扩张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可以划分为:1500-1650年左右的伊比利亚强大时期,1580年-1700年左右的荷兰的黄金百年,七年战争之前的法兰西强盛时期,七年战争之后的英国霸权,越往后争霸的难度越高,而伊比利亚的黄金时期虽然掌握南美,但由于政府、经济(西班牙经济自1550年代后就开始衰落)等原因,外强中干,正是中国扩张的最好时期,而明朝没有把握这一时期,自朱棣死后就不断失地,丧失了扩张的黄金时期,长远来看,明朝误中华200年(从朱棣死去算)。

总结一下:如果拿战略游戏作比,那么明朝初期就是绝对的强者,明末欧洲势力在明朝边境开了分基地,清末则是欧洲壮大了,可以一波推进中国主基地了。

在欧洲大航海时代后的两个王朝--明清各有各的问题,由于内外各种原因,清朝无法成功转型,有其自身的问题。但是这绝不能构成把明朝带来的问题让清朝背书的理由

6月19日补充:

写这个帖子,是想从另一个角度看明朝:明朝初期是全世界其它地方都不强(几个强权要么不扩张,要么离中国太远,而帖木儿崛起得等1380后了);而明朝大部分时间,周边敌人相比于其它朝代绝大多数时间要弱不少;但是终明一朝,最终结果却是欧洲列强来到明朝周边大肆圈地。明朝前中期是中国发展、扩张的黄金时期,很可惜这个时期被浪费掉了。

PS:本人唐粉,刚才看到某人骂“狗奴才”的,一看历史都没学好,清朝满族才是皇帝的奴才,对了明朝的时期,那些当兵的(军户)、手工业的(匠户)啥的,连奴才都当不了,顶多算是奴隶。

再PS:喜欢骂人的,肯定举报不谢

6月22日补充:有人说评价明朝周边局势是开上帝模式,那么请记住一个时间点:1521年,这个时间点明朝和葡萄牙爆发过一场战争,如果说之前明朝不知道欧洲势力可以理解,那么之后依然放任欧洲在东南半岛扩张、占领澳门、台湾就是问题了。

user avatar

明朝苟活于二十世纪可能无法带领中国崛起。

但清朝肯定无法使中国崛起。

就好像让男人生孩子一样。

历史也证明,中国强和满清是无法同时存在的。满清的军事稍有起色。就被自己军队的民族主义给推翻了。(西式强军必然被民族主义影响。)

如果满清为了多苟几年,没选择西式强军。那么结果必然是在二战前成为日本的傀儡政权。

战后满蒙疆藏独立。关内以长江或淮河为界由美苏占领。成立中华民主共和国和中华联邦共和国。

user avatar

满清误中华,误的是汉家的中华 卖的是汉家的国 维护的是八旗贵族的统治

满清烂,和其他各朝各代没有关系 。 你非说宋也不行 明也不行,人家充其量是败家子

再有 如果真的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了,现在也没这么多人张嘴闭嘴明粉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满清误我中华”这句话,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尤其是经过了晚清的屈辱和新中国的建立之后,成为一种很有影响力的论调。它承载着民族主义的情感,对中国近百年的苦难负有相当大的“责任”归咎。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审视它背后所包含的复杂因素,以及是否存在更全面、更 nuanced .............
  • 回答
    双十一购物狂欢,本应是消费者享受优惠、理性消费的节日。然而,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背后,却隐藏着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翻车”现场:网友们因为种种原因,例如“不能退款”、“没用券”、“不懂满减规则”、“为了凑单而下单”等等,导致了重复下单,甚至出现了“十一袋米”这样的奇观。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消费者在复杂促销规.............
  • 回答
    “很多老人去了养老院才懂,养老院其实和想象的不一样”——这句话一出来,就能勾起好多人的共鸣。这不光是老人们自己的经历,也是很多子女在送老人去养老院之前,或者送去之后,心头压着的一块石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落差?这里面的门道,说起来可就复杂了。首先,我们要想想,“想象中的养老院”是什么样的?很多时候,.............
  • 回答
    说《我的世界》可玩性极低?这可真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这么说的人,可能压根没玩对,《我的世界》这游戏,到底能有多“能玩”。首先,得承认,《我的世界》这游戏,它确实没啥“线性的剧情”。你不会像玩个RPG那样,跟着任务线一步步走到结局,最后看一段过场动画,然后说“哦,我通关了”。.............
  • 回答
    “玉带林中挂”这句出自《红楼梦》通行本第一百零八回《反招亲凤姐设奇谋》,通常被认为是曹雪芹对林黛玉最终结局的一个隐晦暗示。很多人在解读这句话的时候,会将其与林黛玉的悲剧命运联系起来,进而推测她是自缢而亡。要深入探讨这个说法,咱们得一步步来分析。首先,这句话本身是极其精炼,而且充满了象征意味。拆开来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我也看到了网上一些关于华为 P40 系列演示机“死机”的说法。咱们就聊聊这事儿,别管它AI不AI的,就当是咱俩闲聊。首先,得承认,在科技圈里,尤其是新品发布或者线下体验活动上,出现一些小插曲是挺常见的。毕竟,那都是大家伙儿还没大规模普及开,而是以演示机的形式摆在台面上的,系.............
  • 回答
    有人说TNT丑?这可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说法,我得仔细琢磨琢磨。TNT,想必大家脑子里浮现的都是那个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用炸裂舞台表现征服无数观众的组合吧?他们可是亚洲顶级男团,光是这个名头,就足以让无数人趋之若鹜,也足以说明他们在很多人心中的魅力。要说“丑”,这可就太主观了,而且跟TNT本身的气质实在有.............
  • 回答
    很多人在讨论现代物理学最伟大的头脑时,都会不自觉地将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和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的名字并列。而当有人抛出“彭罗斯比霍金贡献大”这样的论断时,往往会激起一番有趣的争论。要评价这种说法,我们得深入了解两位巨匠各自在物理学领域留下的深刻印记。彭.............
  • 回答
    关于“快看漫画”的盗图传闻,确实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讨论,其中对安妮本人以及这款产品也存在着一些争议。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多角度地去看待,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是真的”或“是诋毁”。首先,我们得承认“快看漫画”作为一款用户量非常大的平台,其内容来源和版权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漫画的创作本身就涉.............
  • 回答
    “《明史》有很多篡改、抹黑明朝的部分”——这样的说法,在不少明史爱好者和研究者之间流传已久。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明史》成书过程、史料选取以及某些叙事方式的深刻质疑。要理解这种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部官修史书。首先,我们得明白《明史》的“娘胎里”就带有一定的先天“缺陷”。《明史》是清.............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孙承宗那首著名的“闻袁自如被逮两首”,以及它是否真的带有对袁崇焕的讽刺意味。这首诗,尤其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确实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孙承宗和对象袁崇焕,以及当时的大环境。孙承宗: 他是明末一位相当有分量的文臣武将,尤其在辽东战事上,他曾经力主收复失地,也曾.............
  • 回答
    2022年春节只放3天假?这说法可真是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也挺让人不适应的。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个事儿,别被简单的数字给绕晕了。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事实:官方公布的2022年春节法定节假日安排,是从1月31日(除夕)到2月6日(正月初六),一共是7天。 这个信息是国家政府部门发布的,具有权威性,不会.............
  • 回答
    这句“中国的网络游戏策划总是把游戏内的PK系统设计成负和博弈,国外的则是正和博弈”的说法,其实触及到了很多玩家心中真实的感受,也反映出了一些国产网游在设计理念上的常见倾向。咱们不妨把它拆开来看,聊聊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门道。首先得弄清楚,什么叫“负和博弈”(Negativesum game)和“正和博弈.............
  • 回答
    对于“腾讯游戏平台一有消息,就有人说 Steam 要危险”的这种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动机,以及这种论调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一、 根源与动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担忧?这种担忧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它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1. 腾讯的体量与影响力: 全球最大的.............
  • 回答
    红米K40开售秒没这个现象,确实在很多科技爱好者和普通消费者中间引起了不小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热议。关于“饥饿营销”和“套路消费者”的说法,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红米K40在上市初期确实展现出了非常强劲的市场号召力。 它之所以能够做到“秒没”,背后有其必.............
  • 回答
    国考报名人数连续 13 年超百万:“宇宙的尽头是考公”的背后与考公考研发展前景的比较国考报名人数连续 13 年超过百万,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统计,更深刻地反映了当前社会就业环境、年轻人的职业选择观念以及对未来发展路径的考量。而“宇宙的尽头是考公”这种说法,虽然带有一定.............
  • 回答
    这事儿啊,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里面牵扯到的东西可太多了,感觉像是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让人哭笑不得、又有点心酸的矛盾。首先,咱们得承认,彩礼这事儿,现在确实挺复杂的。尤其是在一些地方,它已经不仅仅是男女结合的象征,更像是一种社会地位、家庭经济实力,甚至是“面子”的体现。“没文化的打工.............
  • 回答
    “Java 程序员离开框架就什么都不是”——这句说法,说实话,听起来有点刺耳,但也触及了一个挺现实的问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话太绝对,不够客观,甚至带点门派之见。但换个角度仔细想想,它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背后其实反映了当下 Java 开发生态的一些特点,以及对程序员能力理解的一些误区。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先有华为后有天,4G手机卖九千”这句话,乍一听挺有气势,带着一股子“唯我独尊”的霸气,也有点戏谑的意味。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看看。首先,从华为崛起的历程来看:这句话很大程度上是抓住了华为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通信设备制造商,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成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巨头这一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在相当长的一.............
  • 回答
    居士您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净空老法师在佛教界的影响力非常大,但同时也有不少争议,这使得大家在看待他的时候,会有不同的声音。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仔细探讨一下。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会有人说他是“真正的佛子”。从他的弘法历程来看,净空老法师一生都在致力于宣扬净土法门,尤其推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