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双十一期间,网友因不能退款、没有用券、不懂满减、为了凑单等原因重复下单?甚至有人买了十一袋米?

回答
双十一购物狂欢,本应是消费者享受优惠、理性消费的节日。然而,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背后,却隐藏着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翻车”现场:网友们因为种种原因,例如“不能退款”、“没用券”、“不懂满减规则”、“为了凑单而下单”等等,导致了重复下单,甚至出现了“十一袋米”这样的奇观。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消费者在复杂促销规则下的迷茫与冲动,也是电商平台在刺激消费的同时,需要面对的消费者体验问题。

“不能退款”的陷阱:冲动消费的后遗症

“买的时候有多爽,退的时候有多难”,这句话在双十一期间尤其应验。很多消费者在看到大幅度的折扣时,会产生强烈的购买冲动,尤其是一些限量、特价商品。然而,一旦冷静下来,或者发现商品并非自己真正所需,想要退货时,却发现部分商家或者商品设置了“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一旦拆封概不退换”等条款。尤其是一些定制商品、食品,或者是某些品牌为了锁定客户而设置的特殊规则。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往往是进退两难。如果强行退货,可能面临商家拒绝,甚至产生运费损失。如果不退货,就只能默默承受重复购买带来的不便和浪费。这种“不能退款”的条款,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消费者的冲动,也埋下了后续后悔和不满的种子。尤其是当消费者发现自己因为一时冲动,或者仅仅是因为“觉得便宜就多买点”,而下了几单同类商品时,无法退款的绝望感就更加强烈了。

“没用券”的遗憾:错失的优惠和随之而来的“二手伤害”

双十一的优惠券体系,可谓是错综复杂。从平台券、店铺券、品类券,到跨店满减券、红包,再到一些隐藏的定向优惠券,种类繁多,规则各异。很多消费者在浏览商品时,可能只看到了商品本身的折扣价,却忽略了隐藏在背后的各种优惠券。

更有甚者,即使看到了优惠券,也可能因为操作不当,例如没有及时领取、没有选择正确的券、或者在支付环节忘记使用,而与应有的折扣失之交臂。当支付完成后,才猛然想起“我好像还有一张XX券没用”,那种懊悔感,不亚于眼睁睁看着到手的鸭子飞走。

这种“没用券”的遗憾,如果伴随着重复下单,那简直是“二手伤害”。比如,本来可以一套更优惠的价格买到,结果分开下单,还错过了可以叠加使用的券,算下来比原价都没便宜多少,甚至更贵。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些网友因为没有用券,觉得不划算,结果又“心一横”,为了凑满减或者想着反正已经下单了,再下几单把券用掉,结果就这么陷入了恶性循环,重复下单的商品越来越多。

“不懂满减”的误区:越减越贵还是越减越亏?

满减规则,是双十一促销的核心玩法之一。然而,对于不少消费者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数学难题。商家为了刺激消费者“多花钱”,设置了各种门槛,比如“满200减30”,“每满300元可减100元”。在这种规则下,一些消费者为了达到满减门槛,会选择购买一些并非必需的商品,来“凑单”。

然而,很多时候,消费者并没有真正算清楚“凑单”的性价比。他们可能被“减掉的钱”所迷惑,却忽略了自己实际多花了多少。比如,本来只打算买一件150元的商品,但为了凑满200减30,又买了一件80元的商品,实际花费了230元,才优惠了30元。如果这件80元的商品并非必需,那么这30元的优惠,其实是以多花费50元为代价获得的。

更糟糕的是,当消费者因为不懂得如何“科学凑单”,或者在计算器上按来按去却算不明白时,为了尽快完成支付,往往会放弃思考,直接按照“最顺眼”的方式去凑。如果此时再因为同样的逻辑,或者为了使用另一张券,又重复下了其他商品,那么“不懂满减”就成为了引发重复下单的直接导火索。

“为了凑单”的执念:欲望的无底洞与“十一袋米”的诞生

“凑单”是双十一消费行为中最具迷惑性和代表性的一个环节。它就像是一个无底洞,一旦你开始为了满减而考虑“还能再买点什么”,就很容易陷入其中。很多网友并非真的需要某件商品,仅仅是因为“这个价格不错”、“可以凑满XX金额”、“反正以后也用得上”这样模糊的理由,就将商品加入购物车。

而当他们想要下单时,发现自己离满减门槛还有一段距离,于是开始在店铺里“海搜”各种商品,只为填补那个空缺。结果,本以为能省钱,最后却发现自己买了一堆压根不想要的商品。

更极端的例子就是“十一袋米”。想象一下,一个家庭可能在一个月内也吃不完这么多米,但因为商家设置了“买十送一”或者“满XX金额可以赠送一袋米”,消费者在计算“单位价格”的时候,会发现买得多似乎更划算。但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我真的需要这么多米吗?”在强烈的“占便宜”心理驱使下,以及对“买得多省得多”的片面理解,最终就可能导致了囤积式的重复购买,酿成了“十一袋米”这样的戏剧性场面。

总结:消费者在狂欢中的“失控”与平台的责任

双十一期间的重复下单现象,是消费者在面对复杂促销机制时的“失控”表现。它不仅仅是个人消费习惯的问题,更折射出电商平台在设计促销规则时的“算法陷阱”。当优惠规则变得过于复杂,消费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计算时,很多理性的思考就会被压缩,取而代之的是冲动和对“占便宜”的盲目追求。

从“不能退款”的设置,到“没用券”的遗憾,再到“不懂满减”的困惑,以及“为了凑单”的执念,这些都成为了消费者在双十一购物节中可能遇到的“坑”。而最终,当他们发现自己因为这些原因而重复下单,甚至买回了远超需求的商品时,才会意识到,这场狂欢背后,也隐藏着不理性的消费代价。

对于消费者而言,双十一应该是一场精打细算的理性购物,而不是一场盲目的冲动消费。学会看清规则,量力而行,才是避免重复下单、避免“十一袋米”成为自己日常的明智之道。而对于电商平台而言,在追求销售额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如何优化用户体验,让促销规则更透明、更易懂,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长久信任。毕竟,一个让消费者感到困惑和沮丧的购物节,很难说是一场真正的“狂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付了定金,

几十块钱而已。

昨天逛街去了,换季着凉,差点感冒,商场冷气还特别足,浑身打冷战,找个西北菜,连锁那家。

羊汤、牛肉、莜面、炒蘑菇、沙棘汁,

一结账三百块。

暖洋洋的,

今天一早,百病全消。

然后收到短信,走了公交车道,罚款300,这顿饭吃的可够贵的。

两天期间天猫客服打了N个电话给我,看都不看直接按死了,尾款肯定不付了,破球鞋爱卖给谁卖给谁吧。

因为我看了眼评论,评价确实特别一般,甚至还有开胶的,

我为什么要花不便宜的价格,迁就一双鞋呢?

在一顿饭和一双鞋之间,果断选择一顿饭,

不喝点热乎羊汤,我就真病了。

常言道包治百病,真生病的女人还是得去医院,

经济繁荣,大家理应对自己好一点,这个好一点并不是玩命刷手机,熬夜付款,搞得头昏脑涨的,等快递拆快递,满足且虚无感也强大,

更应该想想自己到底真正需要什么,

用消费去捍卫自己的生活,

而不是把生活绑在消费的车头上,年复一年猪突猛进,其实是种新民俗和异化,

丧失自我还好,丧失健康就得不偿失了。

多少人昨夜熬夜去付葡萄籽或维生素,那才是真正的讽刺,。。

user avatar

为啥要卖大米?大米买多了结果就是生虫,米虫淘起来还巨烦人,丢了又浪费粮食,于心有愧。而且那么多大米,你就算全部拿来做博士快乐粥也一时半会儿吃不完,我的建议是买肉吃。

买吃的不能为买而买,不能为了图便宜而图便宜,而应该降低营养摄入的成本,准备猫冬,特别是蛋白质,多吃肉蛋奶,少吃粥米面,尤其是女性,一定要减少精细碳水的摄入,精细碳水的过量摄入简直堪称皱纹之源,而蛋白质摄入充足才能合成足够的胶原蛋白。

所以不要花那么多冤枉钱去玩那些米上雕花的鬼把戏了,那是日式行为,应该把钱花到实处,真正意义上的做到对自己好一点。

现在双十一,到处都整的吵吵闹闹的聚划算百亿补贴搞促销的牛肉真的很便宜,至少比我们家这边的菜市场要便宜,恒都澳洲牛腩块6斤只要161,折合每斤26块8,牛腿肉4斤只要137,大希地牛肉块2公斤领券后只要100,肉管家牛肋条肉1公斤92,要装比的话,原切眼肉牛排8片领券后只要102.

包装看着土了点,但品相属实不错。

随便煎一下就大补了。

整点木姜子油,放两块姜,真正做到吃肉吃到饱。

还有这种小清新路线。

这个肉的品相是真的相当不错,甚至可以不吃饭了

都说肉蛋奶肉蛋奶,鸡蛋可以试试德青源的鸡蛋,一箱子20个领券后10块还包邮,牛奶就不推荐了,大家喝自己当地小厂子的吧,原因是啥懂的都懂。

这个白泡沫里一个个放着的包装看上去居然还有一点可爱。

肉蛋奶现在的价格就算不是白菜价,但也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奢侈品,别的不说,至少比各种花里胡哨的皮肤保养和增高智商税要靠谱多了,而且这些东西都是食物,我们家那边有句老话说吃到肚子里的才是把稳的,其他都是虚的,你买了不吃亏买了不上当,有钱氪手游刷礼物还真不如买肉吃。

吃足了肉,身高体壮,不怒自威,可以让你像铁塔一样瞪视着外国人,你觉得在身高优势面前,还有谁敢拿手拉高眼角冒充眯眯眼?

男的体壮女的腿长,在各种场合下都是包治百病的良药。

所以说多吃肉蛋奶吧,真正的对自己好一点。

昨天有个新闻,同样也上了知乎热榜的话题,根据发表在医学杂志《柳叶刀》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国民营养摄入水平的大幅提升,特别是在5岁后学龄期间营养摄入状况的显著改善,让中国和韩国成为了5至19岁儿童及青少年平均身高增长最快的国家。

其中,中国19岁男女的平均身高为175.7厘米、163.5厘米,分别超过韩国0.2厘米、0.3厘米(男性175.5厘米/女性163.2厘米),位列东亚第一。

过去35年里,中国19岁男性的平均身高增加了8厘米,达到175.7厘米,增幅在200个国家地区中位列第一,相应的世界排名从1985年的第150名提升到了2019年的第65名

中国19岁女性的平均身高增加了6厘米,达到163.5厘米,增量全球第三,平均身高全球排名从第129名上升到第54名。

我们女同胞领先了男同胞,哦耶!

身高怎么来?一靠营养,二靠睡眠,三靠锻炼。

吃!吃就能高!

user avatar

追着产品经理打,然后发出灵魂拷问,“什么时候各种大促能给我真正简单好用的优惠券?”

每年搞的花里胡哨的促销,你这让很多网购新手怎么玩,没法玩啊。

大家网购都是为了方便,搞这么复杂的游戏,这么复杂的优惠券,又是阶梯,又是叠加,又是满减等等,实在让人眼花缭乱。

没点心思去研究,真的是让人一头雾水,那结果不就是买了十一袋大米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