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双十一」线上销售额远超美国「黑色星期五」这一现象?作何解释?

回答
中国“双十一”线上销售额远超美国“黑色星期五”,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现象,背后折射出太多东西了。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从方方面面来看。

首先,数字上的悬殊是显而易见的。

你看看近些年的数据,中国的“双十一”交易额基本都是以千亿人民币为单位,而且每年都在刷新纪录。反观美国的“黑色星期五”和随后的“网络星期一”,虽然也是购物旺季,但其整体销售额,即便折算成人民币,也明显低于“双十一”。

这种数字上的巨大差异,可不是简单的“哪个节人气高”就能解释的,它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距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

一、 节日的起源与演变:

“双十一”的诞生与中国电商生态的深度绑定: “双十一”最初是电商平台为了促销而创造的一个购物节,从一个戏谑性的“光棍节”演变成了一个全民狂欢的购物盛宴。它的成长和壮大,几乎就是伴随着中国电商的飞速发展而来的。
平台主导和营销造势: 以阿里巴巴为首的电商巨头,将“双十一”打造成了一个大型的“全民运动”。他们投入巨资进行广告宣传,通过明星代言、晚会直播、各种游戏互动、预售玩法等方式,将节日氛围营造得如火如荼。这种集中式的、持续性的营销,将“双十一”深深地刻入了中国消费者的心智中。
“造节”的成功范例: “双十一”是中国电商平台“造节”战略的极致体现。通过不断地加码优惠力度、创新玩法,让消费者对这个节日产生强烈的期待感和参与感。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购物的日子,更成为了一种消费文化和社交话题。

“黑色星期五”的演变与传统零售的关联: “黑色星期五”源于美国的感恩节后的第二天,最初是实体零售店为了吸引顾客而进行的大型促销活动。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虽然“黑色星期五”现在也延伸到了线上,但其根基仍然与线下的实体购物有着深厚的联系。人们习惯上仍然认为它是节日季购物的开始,但这种“开始”的属性,可能不像“双十一”那样“全年最值”的集中爆发力。
分散的促销时间: 美国的促销活动往往更加分散,从感恩节当天就开始,一直延续到圣诞节后,消费者有更多的时间去选择。而“双十一”则更像是一个“集中火力”的爆发点。

二、 消费者的参与度和消费习惯:

中国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和“优惠力度”的极致追求: 中国的消费者群体非常庞大,并且很多消费者对价格非常敏感。电商平台通过大幅度的打折、满减、优惠券、红包等方式,能够精准地抓住消费者的心理。这种“不买就亏了”的心理暗示在“双十一”期间被放大到了极致。
“比价”文化: 中国消费者非常擅长在不同平台、不同商品之间进行比价,电商平台为了赢得这些消费者,不得不祭出最大的优惠。
囤货心理: 一些消费者会将“双十一”视为一年中购买生活必需品、大件商品的最佳时机,形成了一种“囤货”的习惯。

美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的差异: 美国消费者虽然也追求优惠,但他们的消费习惯更加多元化。
对品牌的忠诚度: 美国消费者可能更看重品牌本身,在非促销季也愿意为心仪的品牌买单。
注重体验和个性化: 相较于纯粹的价格战,“黑色星期五”的吸引力可能也体现在购物的整体体验上,比如实体店的氛围、个性化的服务等。
节日礼物的分散性: 美国的节日季(圣诞节、新年)是送礼的重要时期,消费者的预算和购买行为会分散到整个节日期间,而不是集中在某个特定的一两天。

三、 电商平台的运营能力和生态构建:

中国电商平台的极致玩法: 中国的电商平台在玩法上做到了极致,甚至可以说是“军事化运作”。
预售模式: 提前一个多星期开始的预售,让消费者能够提前锁定优惠,同时也为平台积累了巨大的订单量。
复杂的优惠叠加: 各种满减、优惠券、跨店红包等,让消费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计算、凑单,这种过程本身也成为了一种“游戏”。
直播带货的推动: 直播带货在中国电商领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明星、网红通过直播实时互动,瞬间吸引大量流量和购买力,极大地增强了“双十一”的销售爆发力。
完善的物流和支付体系: 中国电商平台背后拥有高效的物流网络和便捷的支付系统,能够支撑海量的订单处理和快速配送,这是实现如此大规模销售的基础。

美国电商平台的节奏: 美国的电商平台在促销模式上可能更偏向于传统的“打折”和“闪购”,虽然也在不断创新,但整体上不如中国电商平台那种“系统化、游戏化”的玩法那么极致。

四、 宏观经济和人口因素: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快速增长的中产阶级: 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人口,以及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这意味着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率: 智能手机在中国几乎是人手一部,互联网的渗透率极高,为线上购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对较长的消费淡季: 在“双十一”之前,中国消费者可能会有一个相对的消费观望期,为的就是抓住“双十一”的集中优惠。

五、 文化和社会心理:

集体主义的消费狂欢: “双十一”的成功也与中国社会某种程度上的集体主义文化有关。当大家都参与其中,形成一种全民狂欢的氛围时,个人的参与度也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错过)心理: 电商平台通过各种方式营造紧迫感和稀缺感,让消费者害怕错过这一年中最佳的购物时机。

总结一下,中国“双十一”线上销售额远超美国“黑色星期五”,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1. “双十一”作为中国电商平台精心打造的、高度集中的、全民参与的购物节,其营销和运营的极致化,与“黑色星期五”的传统促销模式有本质区别。
2. 中国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对优惠的追求以及形成的囤货习惯,与美国消费者相对多元化的消费习惯存在差异。
3. 中国电商平台在玩法创新、直播带货、物流支付等生态建设上更为成熟和激进。
4. 庞大的人口基数、高普及率的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为“双十一”的爆发提供了基础。
5. 文化和社会心理因素,如集体主义和FOMO心理,也助推了“双十一”的成功。

可以说,“双十一”是中国电商模式、消费文化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诞生出的一个独特且强大的消费现象。它不仅仅是一场购物活动,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经济模式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今年销量不如去年 那就是经济下行 人们没钱消费了

如果今年销量比去年高 那就是经济不好 大家收入降低 不能在实体店买贵的东西 只能在网上买便宜货了

如果销量和去年持平 那经济更有问题了 你看 经济都停滞了……

user avatar

说明电商经济几乎是为中国量身定做的。世界最大工业国和最多的中等阶层消费者重合,没有哪个国家有类似的优越条件。今年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谈双11:

为了双11“剁手”,我们准备了2千年


我小的时候,周围的农民大多住在土坯草顶的房子里。距离我家1公里的地方有一排青灰色的房子,石头地基、青砖墙、瓦顶,进深和屋顶高度也大大超过普通住宅。里面有两排比我还高的木柜台,奶奶偶尔会带我走到柜台前买甜饼干——没得挑,只有一种。在我奶奶口中,这几栋房子一直是“合作社”,我在很长时间里以为她说“盒子社”,因为饼干是装在木箱子里的。80年代中期,我识字的时候这几栋房子已经改名“供销社”,然后是“供销商店”,最后在90年代关门倒闭。


“盒子社”的另一个方向是县城,县城的标志性建筑同样是一栋灰色的建筑——百货大楼。貌似只有两层,但层高四五米,加上墙基十多米,在一片砖瓦院子中鹤立鸡群。过了几年,另一个路口修起一栋四五层的白色建筑,外墙面上有“和平商场”四个大字,二楼有一面全县最大的镜子。这是我对90年代初期最清晰的记忆。


把最大的商店修成标志性建筑,这几乎是几十年前中国人的共同爱好。就在我知道“盒子社”的年代,北京最著名的建筑除了天安门就是王府井百货,上海则是南京路和“第一百货”;我熟悉县城百货商场的时候,北京的“燕莎”、“蓝岛”,上海的“东方商厦”、“太平洋”是长途司机和出租车司机闭着眼也能找到的地方。直到21世纪头几年,大多数城市还把商业综合体当做地标建筑。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充足的货物、琳琅满目的柜台、惊艳的橱窗象征着富裕和社会地位,是现代社会最大的奇迹,值得用最好的建筑去容纳。


然而2016年的今年,大多数人来到大城市也不急于去购物了,城市的地标开始变成景观建筑或是高层酒店、写字楼。许多超市搬到地下或郊区,过去黄金地段的许多铺面甚至不再需要库房——样品只展示不卖,顾客扫一下二维码就能跳转到购买页面,第二天在家收到快递。网络开始消灭堆积在一起的实体商业。


但这不意味着奇迹的消失。在中国高速公路上行驶,几分钟内你就能碰到一辆大货车,上面装满了已经下单购买的货物。中国所有的大学、住宅小区门口都有成队的三轮车或小货车,旁边站着一个电话不离手的快递员。在双11之后几天,涌动的货物达到最高流量,数以亿计的包裹从几十万商户奔向无数家庭,中国的物流系统会经历世界大战级的压力测试。对中国人来说,这和当年的供销社、百货商场、购物中心一样,都是文明的奇迹。虽然网上信息无形无声,但身在奇迹之中,依然可以体会到它远超任何一个时代的力量。


一 外国有没有双11?

2015年,美国感恩节和黑色星期五(次日)的网购销售额跳涨了18%,达到44.7亿美元,其中黑色星期五只有27亿美元,合人民币174亿。而同年中国双11,仅阿里巴巴旗下平台就收到了912亿货款,马云还非常遗憾未过千亿。当然,美国人在感恩节有现场抢购的传统,但全年数据也是中国压美国一头——5600亿美元vs3490亿美元。中国比美国多60%。可这一年的GDP对比是美国比中国多60%,中国电商比美国更发达毋庸置疑。


数据来源:Remarkety:2015年全球十大电商市场数据盘点


美国不是对手,其他国家只能绑在一起和中国比较了。英国940亿,日本790亿,德国740亿,法国430亿,韩国370亿,加拿大290亿,俄罗斯200亿,巴西190亿。第三到第十名加起来还不到4000亿美元,巴西全年数据也就比双11一天多点,印度12亿人口只有130亿——2016年双11半天的销售额。粗粗估算一下,中国电商销售总额很可能超过美国之外的世界各国之和,即13亿人口比60亿人网购还多。这意味着双11这个级别的网购狂欢是中国独享的奇迹,双11之后数日,中国物流系统必须迎接全星球最强大的考验。


二 人口密度

中国是一个后发工业国,不算几个直辖市,只有六个省份的人均GDP超过了一万美元。为何中国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电商销售额呢?这要从成本问题说起。


网购意味着商家通过快递公司把货物送到每个家庭,快递员的收入必须平摊到每一件商品,增加商品的实际售价。如果快递成本太高,网购商品就很难对实体商业产生优势,顾客可能宁愿到实体商店,一次性购买很多物品回家。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可以靠畸形的社会结构——穷人为富人送快递。较低的工资平摊到商品价格上就不显眼了。但在中国,这一点显然不成立。因为网购的主体正是工薪阶层,而快递员的月薪普遍在5000-7000元左右,明显高于中国平均工资。即中国发达的电商不是靠廉价劳动支持的。


实际上,中国快递业最大的优势是人口密度,有购买力的人口集中在东部少数地区,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居住带。快递员从一个用户转向下一个用户,只需骑行一两分钟,甚至换一趟电梯就到。送件的时候,快递员在小区门口打几十个电话,就可以看到取件人鱼贯而来,大城市的快递员可以每天收、送各100多个快件,每个快件只需摊上一两块钱,就能支付快递员的工资。如果中国居民像世界大多数国家那样分散,每两个用户之间有10分钟的车程,那快递员就算开跑车也做不到现在工作量的一半。这势必让每个快递分摊更高的费用,进而降低网购的吸引力。


世界上有多少中国这样的人口密集区呢?地图上一看便知。


只有印度和欧洲能和中国这片人口密集区相提并论。而如果我们删掉人口稀疏区,可以看到大多数地区“消失了”。比如说删掉每平方英里10人以下的地区,世界地图是这样的:


标准提高到每平方英里100人的时候……

但上面这张图依然不能反映实际上的中国网购人口集聚度。春运地图显示,内地的青壮年人口平时大多集中在沿海都市区。即中国年轻网民还要更集中于少数地区。


只有人口还不够,这些人口还必须有足够的购买力,才能对电商有意义。2015年中国人均GDP8000美元,印度只有1600美元,有五倍的差距。这意味着,印度那些和中国网民相当的潜在电商消费者比中国“稀疏”很多倍,无形中提高了电商成本。所以印度电商销售额远远不到中国的五分之一。


当然,这也意味着人均gdp数万美元的西欧有更密集的潜在电商消费者。但我们还要考虑到另一个因素——经济增长率。人们购买日用品是根据当前需要,更新电器和家具则要考虑收入上台阶的因素。即收入增长促使人们更快地更新消费品——即便旧的还能用。欧洲现在平均增长率接近于0,中国虽然有所下降,也在5%以上,中国潜在消费者因此提供了更旺盛的购买力,把快递成本摊的更薄,更能威胁传统商业。


三 工业密度

电商的另一个优势是从供货商直接到客户,不需要中间人。即便是大型平台自营的商品,往往也会分散在许多仓库,根据需求发货。这意味着电商需要构造无数条从点到点的供应线,只在快递公司的车上暂时以散货堆的方式并在一起。


这说明,供应商最好和消费者不要离得太远,最好不要分散在不同的大陆。因为跨海运输要经过海运装卸和海关检查,以海运的方式运输散货效率低,逐件检查商品也很麻烦。很难想象大多数中国商品分成零碎的包裹跨太平洋运往美国,无论是亚马逊还是淘宝都做不到这一点。实际上,大多数中国商品是由中间商大宗购买,成批的装进集装箱运往美国,然后再通过传统零售业或电商分售的。换句话说,路程太长必然导致中间商出来组织大宗运输,消灭纯散货快递,无法发挥电商的灵活优势。


中国消费者很幸运,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工业就在身边。中国制造世界70%的手机,90%的个人电脑,80%的空调,40%的鞋,而其中相当部分直接在中国销售。即中国一方面拥有世界上最密集的工薪消费者,另一方面拥有最密集的消费品最终生产商。两者的平均距离只有一天乃至几个小时的汽车路程,装卸两三次就可以从工厂库房送到用户家里,最适合以直销零运的方式完成买卖。所以中国的高速公路上挤满了快递卡车,完全替代了中间商的火车或轮船。


各国工业相对规模对比


从快捷角度说,生产商和消费者离得近也有利于电商。因为电商要替代的是传统商业,而传统商业最大的一个优势是消费者可以即时拿到商品,看货销售。在中国许多城市,电商虽然不能让消费者直接“下载”消费品,但可以用几个小时完成送货,东部大多数地区可以隔天送到,大大抵消了传统商业的优势,还不需要店铺房租,压缩了库存量,所以能排斥传统商业。如果消费者付款之后要十几天拿到商品,换个货要一个月,哪怕电商再便宜,他们也倾向于走进实体商店。所以,只要大多数消费品还在中国最终组装完成,中国消费者就能支持最发达的电商。


四 大一统

商业最忌讳风险,任何一个供应商都不希望自己的订单随着汇率出现大幅波动。即便汇率涨跌可以相抵,这也意味着生产能力有时不足,有时闲置。所以,电商的供需双方最好同处一个国家,使用一种货币。更何况跨越国界意味着不同的商品标准,严格的检疫程序,乃至政治风险和汇兑成本,每一条都是对电商便捷性的沉重打击。中国数亿网络消费者和几十万家消费品工厂同处一国,这是一个其他国家几乎无法仿效的优势,欧洲国家尤其望尘莫及。


欧洲人没有坐视被新时代甩下,他们企图通过欧盟来统一市场和货币。但从始至终欧盟未能消灭英镑,倒是把英国逼出了欧洲,希腊乃至意大利也站在退出欧元区的边缘上,欧洲大市场可能永远无法达到中国的水平了


就算欧洲统一了政治和经济,让商品自由流通,语言和文化的隔阂依然存在。推特用户使用的语言地图清晰地展示了欧洲的四分五裂:



几十种语言,仅仅印刷不同的说明书都是不小的开支,而文化上的差异更是逼死工程师,明显提高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中国的淘宝店主遇到这种局面,怕是天天会有发错货的事情出现,轻则退换,重则引发种族矛盾。这样的电商怎么做呢?


还有,电商隔空卖货,售后服务必不可少。难道让小业主也配上几十种语言的客服人员吗?显然不行。英国身属数亿人口的英语世界,虽然经济人口都和德国、日本差得远,但电商销售额世界第三,明显压倒日本德国,这就是同语言市场的力量,难怪英国觉得脱欧更有前途。中国电商行业能有今天,上百万淘宝店主都应该感谢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感谢高考语文考卷上的普通话发音题。


五 基础设施

当然,一切的前提是买卖双方沟通自如,交通系统顺畅运行。印度到现在只有14%的手机是智能机,70%的地区只能用2g信号,这样的地区再努力也是做不大电商网站的。中国现在连通往罗布泊的“哈(密)罗铁路”都全线覆盖移动网络,东部数亿人口就不必说了。2016年底预计4g覆盖率要到43%,年轻网民到60%以上,这些手拿4g手机抢红包的人支撑了世界第一的电商。


至于交通网络,中国高速公路里程2013年就超过了美国,新建的高铁网络虽然成本还不适合用来运货,但通过吸引客流把原有的铁路线空了出来,让货车可以稳定运行,不再频繁避让客车,铁路货运周转量每年2万多亿吨公里。这才能做到春运挤的下,双11运的走。最近十年,全球铁路新增里程有80%在中国,剩下20%也往往是中国工程公司修的,这个巨大的运输增量,是双11狂欢的绝对前提。否则的话,任何国家也不敢让十亿个包袱在几天内涌入交通网,那绝对意味着交通网的瘫痪。


(注:这篇文章是夜里写的,早晨起来就发现顺丰包高铁送快递,历史从来走在想象力前面)


还有一个经常被忽视的基础设施是治安。中国的快递员走街串巷,我从来没听说中国有哪片城区他们不敢去。在快递员允许进入单元的小区,快递员可以坦然地走到每个客户门前,住户并不担心陌生人敲门带来的安全问题,以至于“送快递”和“查水表”一样成了网民形容警察查房的玩笑话。而家里没人时扔在门口的包袱也很少丢失。这些司空见惯的事实,背后是中国治安远远超出经济水平的奇迹。还是用地图来说明问题:

第一张图是世界谋杀率地图,第二章图是成年人口吸毒率地图。中国在两张图上都接近于纯白色。如果把这两张图和上面的人口密度图叠加,可以发现中国几乎是电商最应该创造奇迹的地方。今天阿里巴巴销售额怕是要过千亿,马云应该给街头巡逻的警察以及朝阳大妈们发一个大大的红包。


(注:经网友指出,第二张图上中国很可能属于“资料不足地区”,不足为证,抱歉)


美国人四成不敢走夜路

盖洛普的调查还发现,37%的人表示,他们不敢在离家1英里的范围内走夜路,这个比例在过去10年间变动不大,但比二、三十年前已经有了不小的好转。18岁到29岁的年轻人、女性以及家庭年收入在3万美元以下的低收入者,这种不安感更强烈,不感走夜路的比例都在40%以上。分析认为,低收入者不安感更强主要是因为他们大多住在治安相对比较差的对方,而富人区的治安要好很多。

六 弯道超车

必须承认,中国做出今天的电商局面,也是有几分运气的。除了前面说的人口密度是天然优势外,很多过去的弱点也成了新时代的催生婆。


比如说,中国过去的物流体系和商业结构比较落后,一个商品从工厂到用户,往往是转手七八层,加税六七次,仓储损失很大,回款周期漫长。税务局对小物流企业和个体户征管松懈,客观上也压制了商业体系的发展,对物流升级是一个负面刺激。许多供应商因此宁可以更低的价格向国外倾销,除了希望拿退税(其实也要等很久)外,重要原因是出口物流层次反而少,欧美日的客户回款比国内中间商还痛快一些。虽然这个局面在迅速好转,但中国商业物流水平低的事实长期不变。


在这个背景下,电商不仅削减了中间成本,减少了回款周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和过去的个体户一样享受了事实上的低税率(甚至是0税率),当然会快速发展。即便早期的电商存在很多问题,依然对传统商业步步进逼。等到电商平台和供应商运转熟练起来,中国传统商业的低效率就是电商高利润率的代名词。马云因此在几年内成为中国首富。中国电商实现了“弯道超车”。


其他一些次要方面也有类似情况。中国传统的连锁超市在发展初期经验不足,仓储布局存在很大问题,对供货商肆意压榨,等于把小企业“赶”向电商。中国城市人口没有像西方那样经历信用卡和支票时代,一步从现金时代跨到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便捷性的落差很大,也是移动支付扩张迅速的重要原因。西方许多国家在支付方式和传统零售业上的投资太多,转型困难,反而被中国甩到了身后,导致许多欧美工薪阶层到了中国都惊讶于中国网购之发达,移动支付之安全。马云刘强东他们要是做不好电商,真是辜负了这个时代。


被中国大陆电商发展所吸引的不仅仅是外国人。台湾民众也早早地发现了淘宝的好处。今年5月,支付宝按国家法规要求港澳台用户实名认证,绑定内地银行卡,上传台胞证,否则冻结余额,在台湾引发轩然大波,十万人赶来认证,绿营带着醋意说这是“大陆阴谋”。可见商业是比导弹还强大的力量。也许阿里巴巴有一天真的能分担一些解放军的任务。


最后,我回顾一段共产党宣言的文字,祝今年双十一供销两旺,祝“剁手党”们折上加折,毫不心疼地清空购物车!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相关回答:

游记——

钻进“双11”洪流,听到未来踹门的声音

真的有“国运”(任何角度上的)这回事吗?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淘宝改变了哪些城市? - 马前卒的回答

怎么看待「淘宝不死,中国不富」这个观点?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如何看待 2016 年 4 月 8 日起实行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

相信共产主义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user avatar

题主的问法有点不公平。双十一本身就是电商节,而美国的黑五由来已久,一开始就更偏重于线下购物。带着帐篷排着队,在瑟瑟寒风中等待商店开门才是早期黑五的正确打开方式。直到2015年,黑五线下销量是675亿美金,而线上只录入29亿美金。


另外,双十一的销量更集中于当天(见下图)。


黑五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变成了感恩节+黑五+Small Business Saturday+Cyber Monday的组合拳。由于Small Business Saturday更注重于线下,这里暂且不表。只看线上销量,不难发现,感恩节、黑五、Cyber Monday的销量是平分秋色的。


把这两个不公平搁在一边,只审视双十一和黑五的当天线上销量,为什么诞生于2009年的双十一爆发性增长,而由来已久的黑五线上销量增速缓慢呢?


事实上,这种差异说明了小而美对巨头的绝对胜利。


中国的电商,创造了无可比拟的平等:他们帮助曾被大品牌挤出渠道、奄奄一息的小品牌重新夺回领地,而小品牌则通过形成一条肥而长的尾巴为电商平台创造流量和收入。


淘宝天猫不仅是超级流量入口,更扮演着初创品牌孵化器的角色:初期对盗版的宽容,让小品牌完成了模仿-设计-自主品牌的三级跳。后期和微博的整合,让网红能够快速套现人气。在淘宝天猫上,小品牌同样享受着另一项重要福利:它们能够在较低的资本投入下,获得与大品牌相仿的曝光率。


双十一更凸显了这种平等。


在天猫上计算各品牌销售额占比:


对两条曲线的偏度(skewness)进行计算,双十一的偏度(skewness=13)低于整年偏度(skewness=23),分布更为均匀。这说明小品牌在双十一时获得了更大的曝光,从而贡献了更多销售占比。

在品牌女装类目下,电商发家的韩都衣舍(2006)、裂帛(2006)、Amii(2008)纷纷跻身双十一前20。

从创始时间看,这些“网红”品牌都非常年轻。2006阿里风起,10年后仍然在创造财富神话。对这些品牌而言,脱离阿里直接走线下,搞定各地销售渠道就非常令人头大。如果这些品牌生于美国,初期网络营销和网站引流的成本,就足够吓人。这些依托阿里平台的品牌,相较美国的新生品牌可谓幸福太多,其相应的销量也更可观。2015年,韩都衣舍营收12.6亿人民币,裂帛5.46亿,而美国的时尚新贵Everlane的营收则在5000万美金左右。


在美国,黑五更多是大商场、大品牌的舞台。大商场线上的折扣,往往不如线下吸引人。而进入大商场的渠道,对小品牌来说非常困难。大品牌自有线下店铺、网购平台十分完善,具有很强的排他性。小品牌想从大品牌的线上线下平台上分一杯羹近乎天方夜谭。 亚马逊这样的综合平台上,黑五主推的仍是耳熟能详的品牌。服饰、鞋具和珠宝(Clothing, Shoes & Jewelry)中参加黑五促销的品牌大概在3800个左右。而在天猫上,单是在双十一产生销量的女装品牌,就有12323个。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天猫双十一销量top 1%的销售额在400亿人民币左右,和感恩节、黑五、Cyber Monday的线上总销售额(74亿美金)相近——黑五线上逊色于双十一,是因为top 1%的品牌势力过于强势,没有留给小而美发挥的余地。


工业时代,所有资源都为“大”服务:巨头、垄断、渠道。信息时代,所有平台都为“小”服务:自媒体、网红、共享经济。而阿里这样的所谓“巨头”,也不过是为“小”商家服务的平台。


双十一为什么能打败黑五?总结起来也不过一句话,得“小”者得天下。


Ref:

Adobe Marketing Cloud

tmall.com


技术支持

@Tony REN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双十一”线上销售额远超美国“黑色星期五”,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现象,背后折射出太多东西了。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从方方面面来看。首先,数字上的悬殊是显而易见的。你看看近些年的数据,中国的“双十一”交易额基本都是以千亿人民币为单位,而且每年都在刷新纪录。反观美国的“黑色星期五.............
  • 回答
    双十一的魔幻与焦灼:数千万人熬夜看发货直播,为何我们如此痴迷等待?每年的双十一,除了那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令人心动的折扣,还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数千万人次的熬夜观看快递发货直播。你是不是也曾是其中一员,顶着黑眼圈,盯着屏幕里那些忙碌的身影,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们在网购完,.............
  • 回答
    “双十一”期间,超过480万人参与绿色纸箱回收,累计减碳5.3万吨,这个数字确实令人振奋。它不仅仅是一组数据,更像是一束光,照亮了我们生活中潜在的环保力量,也让我们看到消费者行为的转变正逐步显现。如何看待“双十一”的绿色纸箱回收壮举?首先,这说明了环保意识在消费者群体中正在觉醒并落地。过去,“双十一.............
  • 回答
    这是一起涉及多方行为和法律责任的复杂事件。为了更清晰地分析,我们将从不同角度阐述:一、 事件性质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核心行为: 男子多次恶意打砸狗肉馆: 这属于违法犯罪行为,具体性质涉及破坏财物、寻衅滋事等。 店主与男子发生争执并将其打成脑震荡: 这涉及到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问题。.............
  • 回答
    2016年双十一,某跑步机品牌在天猫和京东运动健身类目销售排行榜上独占鳌头,这绝对不是偶然的。细究起来,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营销策略、产品力以及市场时机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一步步来剖析一下。首先,品牌自身硬实力是基础。我们知道,双十一的“霸屏”绝非一日之功,它建立在品牌长期以来积累的口碑和用户基础.............
  • 回答
    《双人成行》:爆火中国的背后,是两个中国玩家的心声当《双人成行》制作人Josef Fares语出惊人地说出“半数玩家来自中国”时,相信不少玩家都会像我一样,先是詫异,然后是会心一笑。毕竟,在这个以“内卷”著称的国度,能有一款游戏让大家心甘情愿地放下手机,坐到电脑前,与身边最亲近的人一起沉浸其中,这本.............
  • 回答
    观察者网发布的视频《中国留学生探险时被卷入漩涡,澳大利亚女警舍命相救双双遇难》引发广泛关注,但需谨慎对待此类报道。以下是基于现有信息和分析框架的详细解读: 一、事件真实性核查1. 媒体报道的可靠性 观察者网作为中国媒体,在报道国际新闻时通常会结合多方信源并强调“客观性”,但需注意其立场可能带.............
  • 回答
    德国奥委会主席对中国年轻运动员全红婵参加奥运的批评,以及由此引发的本国网民的指责,确实触及了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之辩,而是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的认知差异、对竞技体育伦理的理解,以及在国际体育舞台上可能存在的“双重标准”的审视。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件事.............
  • 回答
    深入剖析10月26日刘鹤与耶伦通话:一场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沟通2023年10月26日上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与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进行了一次重要的视频通话。这次通话发生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和中美关系背景下,因此其意义和影响备受关注。要深入理解此次沟通,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
  • 回答
    龙象之争,共舞之渺:审视当前中印关系及其未来走向“龙象之争”,一个充满东方寓言色彩的词汇,精准地描绘了当今世界舞台上印度与中国这两个体量庞大、潜力无限的亚洲巨头之间的复杂博弈。自古以来,龙与象在东方文化中都象征着力量、智慧与繁荣,而如今,它们在全球格局变迁的背景下,却碰撞出激烈的竞争火花,也孕育着一.............
  • 回答
    关于中金董事会陈刚的绯闻及其处理方式,确实是近期引发广泛关注的事件。要深入探讨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事件的性质与影响。陈刚作为中金公司董事会的重要成员,其个人行为的曝光,特别是涉及到婚内出轨的指控,不可避免地会对其个人声誉、在中金的职位乃至整个公司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在公众和投资者眼中.............
  • 回答
    “柯基犬被摔死事件”中,涉事双方都被处以行政拘留7日,这个处理结果在舆论场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大家对此的看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要理解这个判罚,得把它放在几个层面来分析,这样才能看得更透彻。首先,我们要明确这起事件的基本事实。简单来说,就是有人遛狗,狗冲撞了另一个人,后者出于激愤将狗摔死。而狗的主.............
  • 回答
    关于美国驻华大使馆在其微博上发布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敌对双方都没有使用化学武器”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并指出其中存在的复杂性和历史事实。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第二次世界大战(WWII)的“敌对双方”是指轴心国(主要是德国、意大利、日本)和同盟国(主要是英国、美国、苏联、中国等)。 整.............
  • 回答
    “双 11”硝烟渐散,但直播带货的喧嚣依旧。今年,直播带货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名副其实的“双 11”标配,各大平台、品牌、主播都在这场流量盛宴中卯足了劲。然而,在这股蓬勃发展的势头背后,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阴影。成都开出的首张直播带货罚单,犹如一声警钟,将直播电商中的虚假宣传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回看直.............
  • 回答
    看到“双一流”名单中,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西工大、哈工大、南航)的一流学科中没有“航空航天”这个一级学科,确实会引起很多人的疑惑和讨论,尤其是在这三所学校的校友和关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人群中。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需要从学科评估的规则、高校的学科建设策略以及国家.............
  • 回答
    “性侵案中性侵者和被害者双方都有过错”这种说法,乍一听似乎是试图在复杂案件中寻求一种“平衡”,但深入分析,它实则是一种混淆视听、转移焦点、甚至是对受害者二次伤害的危险论调。要理解为什么这种观点站不住脚,我们需要从性侵的本质、法律的原则以及社会伦理的角度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性侵。性侵,从根本.............
  • 回答
    金克丝和希尔科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绝不是简单的父女或者保护者与被保护者的关系,它更像是一场扭曲的共生,一种病态的依赖,甚至可以说是彼此生命中无法被取代的阴影。看完《双城之战》,你很难不被他们之间那股纠缠不清的羁绊所震撼,也同时感到深深的悲凉。先从希尔科对金克丝的态度说起。他捡到了那个濒临死亡的女孩.............
  • 回答
    河北省在本轮“双一流”评选中颗粒无收,这个结果确实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和些许失落,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要深入看待这件事,咱们得把眼光放得更长远,分析得更透彻。首先,咱们得明确,国家“双一流”建设是一项非常严谨且竞争异常激烈的工程。它不是简单的“锦上添花”,而是要选出真正能在.............
  • 回答
    2020年季中杯A组的比赛堪称是LPL春季赛的缩影,FPX和TES这两支代表着LPL最高水平的队伍,在小组赛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统治力,最终双双以小组第一和第二的身份晋级八强。这场比赛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这两支队伍在版本理解、战术执行以及选手个人能力上的深厚功底,更预示着LPL在国际赛场上依然是不可小觑的力.............
  • 回答
    那岩在直播间开箱OPPO R11时,对于手机双摄的吐槽以及随后直播中断的事件,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这件事情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也反映了一些主播和产品之间可能存在的张力。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情的经过: 直播开箱: 作为一个知名的数码博主和主播,那岩的直播内容很大一部分就是对新品手机进行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