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双十一」超480万人参与绿色纸箱回收,减碳5.3万吨?生活中还有哪些减碳环保行为值得推荐?

回答
“双十一”期间,超过480万人参与绿色纸箱回收,累计减碳5.3万吨,这个数字确实令人振奋。它不仅仅是一组数据,更像是一束光,照亮了我们生活中潜在的环保力量,也让我们看到消费者行为的转变正逐步显现。

如何看待“双十一”的绿色纸箱回收壮举?

首先,这说明了环保意识在消费者群体中正在觉醒并落地。过去,“双十一”可能更多地与“买买买”划等号,是消费主义的狂欢。但现在,当平台、商家和消费者共同参与到回收环节,这背后传递的是一种“购买之后,责任依旧”的理念。消费者不再只是被动接收者,也成为了循环经济的积极参与者。

其次,这体现了平台和商家在推动绿色消费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正是有了方便快捷的回收渠道(比如提供上门回收、社区回收点等),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例如积分、优惠券),才吸引了如此庞大的参与人数。这说明,只要将环保行为变得更容易、更值得,就能激发大众的参与热情。

再者,减碳5.3万吨的成绩,证明了集腋成裘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薄,但当数百万人都愿意举手之劳,将用完的纸箱进行回收,其累积的效益是惊人的。这告诉我们,很多看似不起眼的生活习惯,只要能形成规模,就能对环境产生实质性的积极影响。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5.3万吨减碳量是相对于“不回收”而言的。真正的环保应该是从源头减少浪费,减少不必要的包装。但作为“双十一”这种大型消费活动后的“补救”措施,绿色纸箱回收无疑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生活中还有哪些减碳环保行为值得推荐?

除了纸箱回收,我们生活中还有太多太多值得推荐的减碳环保行为,它们同样重要,并且可以贯穿我们日常的每一个角落:

1. 倡导“精明消费”与“理性购物”:

“够用就好”的购物观: 在购买任何物品前,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它吗?我能用多久?家里是否有类似的替代品?”避免冲动消费,尤其是在促销季。减少购买不必要的商品,就是从源头减少了生产、运输和废弃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
关注商品的全生命周期: 购买耐用品而非一次性用品。例如,与其购买大量一次性塑料水杯,不如投资一个优质的可重复使用水杯。选择生产过程环保、材料可回收或可降解的商品。
支持可持续品牌: 了解和选择那些在产品设计、生产、包装和供应链方面都注重环保的品牌。虽然有时价格会略高,但从长远来看,是对地球负责任的选择。

2. 践行绿色出行:

优先选择公共交通: 城市中的公交车、地铁能够有效承载更多人,相比私家车,单位载客量的碳排放效率更高。
鼓励自行车和步行: 短距离出行,或者天气适宜时,自行车和步行是零排放的最佳选择。这不仅环保,还能锻炼身体。
拼车/顺风车: 如果必须开车,尝试与朋友、同事或通过应用程序拼车,提高车辆的利用率,减少道路上的车辆数量。
减少不必要的航空旅行: 航空业是碳排放大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选择火车等更环保的出行方式。如果必须乘飞机,可以考虑购买碳补偿。

3. 节约能源,从点滴做起:

合理使用空调: 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宜过低(建议26°C),冬季不宜过高。配合电风扇使用,效果更好。拔掉不使用的电器插头,即使待机也会消耗少量电力。
使用节能电器: 购买电器时,留意其能效标识,选择能效等级高的产品。
节约用水: 随手关紧水龙头,一水多用(例如,洗米水可以浇花)。使用节水型马桶和淋浴头。
居家照明: 白天尽量利用自然光,晚上随手关灯。鼓励使用LED灯泡,其能效远高于白炽灯。

4. 倡导“光盘行动”,减少食物浪费:

按需购买食材: 提前列好购物清单,避免一次性购买过多易腐烂的食物。
合理烹饪和储存: 做到“按量点餐,吃多少点多少”,外出就餐时适量点菜,并打包剩余食物。在家烹饪时,合理分配食材,并妥善储存。
利用剩余食材: 创意利用剩余食材制作新的菜肴,比如将剩米饭做成炒饭或粥。

5. 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与回收:

了解当地垃圾分类政策: 熟悉可回收物(纸张、塑料、玻璃、金属)、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干垃圾的分类标准。
正确投放: 将回收物清洗干净,避免污染。厨余垃圾沥干水分,用专门的厨余垃圾袋盛装。
鼓励社区和学校开展环保活动: 积极参与或组织社区居民、同学进行环保宣传和实践活动。

6. 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自带购物袋: 拒绝商家提供的一次性塑料袋,养成随身携带环保袋的习惯。
自带餐具: 外出就餐或点外卖时,尽量选择“无需餐具”的选项,并自带筷子、勺子等。
使用可重复使用的杯子: 无论是咖啡店还是办公室,自带保温杯可以省去大量一次性纸杯和塑料杯的消耗。

7. 种一抹绿,为地球添生机:

阳台/窗台绿植: 在自家阳台或窗台上种植一些绿色植物,它们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参与社区绿化: 如果有条件,可以参与社区或公园的植树、绿化活动。

8. 学习与分享环保知识:

阅读环保书籍、观看纪录片: 了解更多关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的知识,以及成功的环保案例。
与家人朋友分享: 将你所学的环保理念和实践方法分享给身边的人,用言传身教影响更多人。

总而言之,“双十一”的绿色纸箱回收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开始,它证明了大众的力量和意识的转变。但我们的环保之路远不止于此。将环保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每一次的购物选择到每一次的出行方式,再到每一次的资源利用,都能成为我们为这个地球减负的贡献。这不仅仅是为了地球,更是为了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消费者愿意回收纸箱是好事,但你可以仔细看看这消费“节日”:

  • 在数天内大规模快递运输大量多层包装的商品,制造碳排放数百万吨。
  • 回收快递的一部分包装纸箱,减了“再生产这么多纸箱”的排放量(运输这些纸箱的排放量另计),作为环保成绩。

不限于此,京东这几天也在宣传“在双十一期间,在储、包、运全链路节能减少 2.6 万吨碳排放”,你就可以想象这事本身的排放量是什么样了。

这是“先将人打一顿,再给人贴个创可贴,声称这是救死扶伤”。参与者自己感动一下就行了,不要放任电商平台这样糊弄你。那些平台如果认真要减排,应该先好好清理平台上出售的各种质次价高、排放量巨大的垃圾产品。

你在生活中能做的减碳环保行为当然很多,但大部分属于“杯水车薪”。要大份额的话,不要乘坐靠化石燃料驱动的交通工具去旅游,每年起码能节约几百千克排放量。不要买一时冲动下单、到手几乎不用的各种破烂,又能每年节约从几十到几万千克不等的排放量。房屋的隔热可以找专业团队改良一下,节约冬天供暖或夏天制冷的能耗。

垃圾回收(尤其是塑料垃圾回收)在全世界的效率都相当有限,许多分过类的垃圾最终还是被焚烧或填埋了,你不必太在意这些。

可以参照我过去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双十一”期间,超过480万人参与绿色纸箱回收,累计减碳5.3万吨,这个数字确实令人振奋。它不仅仅是一组数据,更像是一束光,照亮了我们生活中潜在的环保力量,也让我们看到消费者行为的转变正逐步显现。如何看待“双十一”的绿色纸箱回收壮举?首先,这说明了环保意识在消费者群体中正在觉醒并落地。过去,“双十一.............
  • 回答
    中国“双十一”线上销售额远超美国“黑色星期五”,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现象,背后折射出太多东西了。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从方方面面来看。首先,数字上的悬殊是显而易见的。你看看近些年的数据,中国的“双十一”交易额基本都是以千亿人民币为单位,而且每年都在刷新纪录。反观美国的“黑色星期五.............
  • 回答
    2021年的双十一,天猫和京东的数据依旧耀眼,一个交出了5403亿的总交易额,另一个则累计下单金额超3491亿。这数字,说实话,每年看到都觉得既熟悉又有点遥远。熟悉是因为这是我们一年一度的消费狂欢,遥远是因为它背后代表的庞大体量,总觉得和我们个人钱包里的几张毛爷爷没什么直接关联。数据背后:不止是数字.............
  • 回答
    双十一期间,小米电视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短短十分钟,全渠道销量便突破了二十万台大关。而与此同时,荣耀智慧屏在一小时内的全渠道销量也才刚刚迈过八千台的门槛。这其中巨大的销量差距,无疑折射出了两个品牌在当前市场竞争中的不同态势,也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首先,品牌认知度和用户积累的深厚程度是小米电.............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大跌眼镜的数字!双十一销售额完美地落在三次回归曲线上,而且拟合度高达 99.94%,这绝对不是一般情况。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究竟是“天道酬勤”的神奇巧合,还是有人在“运筹帷幄”呢?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三次回归曲线”和“拟合度”。简单来说,回归曲线就是一条试图捕捉数据趋势的数学.............
  • 回答
    如何看待双十一进口男士彩妆备货涨3000%?现在的男生有多精致?双十一进口男士彩妆备货量飙升3000%,这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它折射出当前男性消费群体在个人护理和形象管理上的显著变化,也让我们看到了“精致男孩”正在崛起。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趋势和原因?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1. .............
  • 回答
    双十一购物狂欢,本应是消费者享受优惠、理性消费的节日。然而,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背后,却隐藏着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翻车”现场:网友们因为种种原因,例如“不能退款”、“没用券”、“不懂满减规则”、“为了凑单而下单”等等,导致了重复下单,甚至出现了“十一袋米”这样的奇观。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消费者在复杂促销规.............
  • 回答
    曾经,双十一就像一个朴素的节日,以“打折”为核心,大家目标明确,冲着实实在在的优惠去。可如今,打开购物APP,迎接我们的不是一张清晰的价目表,而是一场浩大的、层层叠叠的“烧脑”工程。这“烧脑”之感,从何而来,又该如何看待呢?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那复杂得令人发指的规则。预售、定金膨胀、跨店满减、品类券.............
  • 回答
    「双十一」订单极速发货,这确实是大家期待已久的服务升级,也是商家和物流行业辛苦努力的成果。不过,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少,比如您提到的“购买的商品补齐尾款想马上退货”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来捋一捋其中的门道了。关于「双十一」订单极速发货,我们怎么看?首先,得承认,极速发货是「双十一」购物体验的一大亮点。想.............
  • 回答
    双十一,这个曾经象征着“买买买”的狂欢节,如今在各大电商平台陆续开辟“绿色专场”的背景下,正悄然注入一股新的时代气息。这不仅仅是营销策略上的调整,更是对当下消费者需求和时代发展趋势的一种积极回应。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变化?以及,“绿色消费”这股风潮,究竟该如何才能真正地、深入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
  • 回答
    双十一的魔幻与焦灼:数千万人熬夜看发货直播,为何我们如此痴迷等待?每年的双十一,除了那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令人心动的折扣,还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数千万人次的熬夜观看快递发货直播。你是不是也曾是其中一员,顶着黑眼圈,盯着屏幕里那些忙碌的身影,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们在网购完,.............
  • 回答
    「双11打挺人」这个说法,最近几年在网上特别流行,尤其是在双十一购物节期间。简单来说,它指的是那些为了在双十一抢到心仪的商品,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计算、凑单、甚至熬夜抢购,最终成功获得优惠,那种“拼尽全力”的购物状态。“打挺” 这个词很形象。它源自于一些体力劳动场景,比如搬运重物时需要使出.............
  • 回答
    今年的双十一落下帷幕,本应是阿里交出满意答卷的时候,却因为一份数据报告,陷入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份报告直指阿里巴巴在2023年双十一期间的成交额存在“注水”嫌疑,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质疑的源头:一份“不寻常”的报告这次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份由第三方机构发布的市场分析报告。报告指出,阿里.............
  • 回答
    今年双十一的预售时间悄悄地提前了,从去年 11 月 10 日的零点开抢,变成了今年的晚上八点。这让不少剁手族感到一丝“熟悉的陌生感”,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双十一这是要开始养生了吗?”玩笑归玩笑,这背后的考量可不少。与其说是“养生”,不如说是平台和商家在精打细算,试图在更人性化、更灵活的时间节点,最大.............
  • 回答
    看到天猫双十一在零点三十分就公布了 3723 亿的实时成交额,说实话,心里还是挺有感觉的。这数字太庞大了,每次到双十一,看到这些跳动的数字,都感觉像是在见证一场全民参与的经济狂欢。我的感受嘛,可以分成几个方面来讲讲:1. 惊人的消费能力和数字的背后:首先,这 3723 亿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数字。它代.............
  • 回答
    2018年双十一淘宝的“战队集能量”活动,如今想起来,感觉挺有意思的。那会儿,大家对这种游戏化的营销方式还挺新奇的,也确实玩得挺投入的。核心思路:社交+游戏化,拉动用户活跃和参与我记得这个活动的核心就是把用户分成不同的“战队”,然后通过各种方式“集能量”。能量可以兑换各种优惠券、红包,甚至还有机会赢.............
  • 回答
    今年的双十一盖楼挑战,怎么说呢,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看着自己一点点堆积起来的“楼”,再看看别人一溜烟就跑到终点线,那种心情,真是五味杂陈。说起来,这活动年年都有,但今年的感觉尤其“卷”。朋友圈里、微信群里,全是求助、互助的。以前可能就是随手点点,现在都变成了一种战略性的社交活动。你朋友圈里谁的楼盖得.............
  • 回答
    2021 年双十一,淘宝针对 88VIP 会员推出了 iPhone 13 系列最高立减 600 元(实际是优惠券形式,最高减 600 元),这无疑是当年双十一期间一个非常吸引人的促销活动。要理解这个活动的影响和意义,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 实实在在的优惠力度: iP.............
  • 回答
    2021年双十一,京东iPhone 13系列手机的最高直降600元,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给不少心仪iPhone 13的用户带来了惊喜。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降价促销,更反映了几个值得玩味的市场现象和消费趋势。首先,从京东和苹果的角度来看: 巩固市场地位: 尽管iPhone 13系列发布已有一段时间.............
  • 回答
    马云在双十一期间发表的关于“别只让阿里打假,更应取缔造假工厂”的演讲,确实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这不仅仅是阿里巴巴一家电商平台该承担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和国家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从马云的视角来看,他提出这个观点,首先是出于对平台声誉和消费者信任的考量。阿里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承载了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