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经常看到很多少数民族都被说成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这是夸赞还是事实上如此? 为什么会有的民族能歌善舞?

回答
“能歌善舞”是很多关于少数民族的常见说法,它既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也可能带有一定的浪漫化和标签化的成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一、“能歌善舞”的来源和事实依据:

1. 历史文化传承的积淀:
日常生活与仪式紧密结合: 在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社会中,歌舞不仅仅是娱乐,更是日常生活、宗教信仰、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祭祀活动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一些民族的农耕收获会伴随歌舞庆祝,祭祀祖先时会有特定的歌舞表演,婚礼上也会有载歌载舞的环节。这些活动代代相传,使得歌舞成为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口传文化的重要性: 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主要依靠口头传授,歌舞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载体。通过歌谣,他们可以讲述历史传说、民族起源、英雄故事、生活经验;通过舞蹈,他们可以表达情感、模拟劳动、展现精神风貌。
艺术表现力的外化: 歌舞是人类表达情感、交流思想最直接、最富有感染力的方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民族可能更注重通过歌舞来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展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态度。

2. 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影响:
集体主义文化: 许多少数民族保留着较强的集体主义传统。歌舞作为一种集体活动,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共同分享喜悦,可以加深成员之间的联系。
与自然的亲近: 一些少数民族生活在自然环境优美、节奏相对舒缓的地区(如山区、草原),与大自然的亲近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加富有诗意和节奏感,这为歌舞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例如,模拟动物动作的舞蹈,或是描绘自然景色的歌谣。
相对较低的物质文明压力: 在一些早期社会或特定时期,当人们的生存压力相对较小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精神文化和艺术活动中。

3. 民族认同的象征:
“我是谁”的体现: 歌舞常常承载着民族的特有情感、风格和审美观。一个民族的代表性歌舞,往往能够瞬间唤起该民族成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成为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
对外展示的窗口: 当外部世界了解一个民族时,歌舞往往是最直观、最容易被感知和传播的文化符号。因此,在民族节庆、官方推介等场合,歌舞的展示更为突出。

二、“能歌善舞”的潜在问题与批判性思考:

虽然“能歌善舞”有其事实基础,但我们也需要警惕其中的过度概括和刻板印象:

1. 标签化与刻板印象: 将“能歌善舞”作为所有少数民族的普遍标签,容易形成一种刻板印象。这忽视了少数民族内部的巨大差异,也可能掩盖了他们其他的才能和贡献。并非所有少数民族的成员都擅长歌舞,就像汉族也有很多音乐家、舞蹈家一样。
2. 浪漫化与失真: 这种说法有时会过于浪漫化少数民族的生活,将其视为纯粹的、不受世俗烦恼影响的“歌舞升平”状态。这忽略了少数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困难、挑战以及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所付出的努力。
3. 被选择性呈现: 在一些文化交流或旅游推广中,往往会选择那些最具视觉冲击力和观赏性的歌舞表演,以吸引受众。这种被“包装”和“精选”的文化展示,可能并不完全代表该民族日常生活的全部。
4. 与现代化进程的张力: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年轻一代可能更倾向于接受新的文化形式,对传统歌舞的掌握程度和热情也可能有所不同。

三、为什么有的民族“能歌善舞”——更深入的分析: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为什么某些民族在歌舞方面表现突出:

1. 音乐和舞蹈的根源:
模仿自然和劳动: 许多原始歌舞都源于对自然现象(如风声、雨声、鸟鸣)的模仿,或是对生产劳动(如播种、收获、狩猎)过程的模拟。这些模仿和模拟本身就具有节奏感和表现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具有一定规范和艺术性的歌舞形式。
表达情感的需要: 在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发达的时代,人们通过歌唱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喜悦、悲伤、爱恋、思念),通过舞蹈来宣泄情绪、庆祝仪式。这些基本的情感表达需求是普遍的,但不同民族在表现方式上会形成独特的风格。
声音的传播性: 歌声比口语更容易传远,在辽阔的草原或山区,歌声是重要的沟通和联络方式。而舞蹈则通过肢体动作展现,在集体活动中能起到很好的协调和统一作用。

2. 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
和谐与共鸣: 一些民族可能更注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他们的歌舞风格往往表现出一种舒缓、悠扬或热情奔放但充满韵律的美感。追求在集体活动中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表现力与感染力: 有些民族可能在歌舞的技巧、表现力和感染力上有着更高的追求,将歌舞发展成一种高度成熟的艺术形式,能够深刻地触动观众的情感。

3. 社会功能和传承机制:
社会凝聚力的工具: 歌舞是很多民族维系社会结构、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手段。通过共同的歌舞活动,强化了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育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歌舞是知识和道德规范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歌舞,年轻一代不仅学会了艺术技能,也接受了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仪式化和节庆化: 当歌舞被赋予重要的仪式意义,并在固定的节日和庆典中反复上演时,其重要性会被大大提升,也更容易得到传承和发展。例如,藏族的锅庄、维吾尔族的麦西热甫、蒙古族的长调和草原舞等,都在各自的文化体系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举例说明:

蒙古族: 其广阔的草原生活方式,游牧的特性,造就了其粗犷、豪放、辽阔的歌舞风格。长调可以表现对家乡、草原的眷恋,模拟马蹄声;舞蹈则常模仿骑马、摔跤等牧民的生产生活场景,充满了力量和动感。
藏族: 宗教和高原地理环境深刻影响了其歌舞。歌舞常与宗教仪式结合,具有庄重、虔诚的特点。同时,高原的空气稀薄,使得藏族人民的体力和耐力较强,舞蹈动作常有大幅度的跳跃和旋转。锅庄舞作为一种集体舞蹈,是藏族人民庆祝丰收、祭祀神灵的重要方式。
维吾尔族: 其历史文化受丝绸之路影响,融合了东西方多种文化元素。维吾尔族歌舞热情奔放、旋律优美、动作细腻,尤其以头部和手指的细微动作见长,如代表性的“十二木卡姆”就包含了丰富的歌唱和舞蹈内容。

总结来说:

“能歌善舞”并非绝对的评价标准,但它确实反映了许多少数民族文化中歌舞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及其高度发展。这是历史、地理、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以及艺术审美等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看待这一说法时,我们应保持尊重和理解,认识到歌舞是这些民族文化中宝贵而独特的一部分,是他们表达自我、传承历史、凝聚认同的重要方式。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过度简化和刻板印象,看到每个民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他们作为个体所拥有的多元才能和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歌舞是原始社会重要的社交方式,越城市化,这种方式就越淡化,社会文化生活越单调,这种方式就越盛行。

很多高赞说,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是表演性质的,其实谬也。

我在多个少数民族山寨里都看到过自发的歌舞,跟旅游并没有多少关系。

而且我发现,越是生活方式古老,歌舞的传承形式就越多元。

拿广西来说,苗寨,侗寨,瑶寨的歌舞文化就很盛行,比较平原地区的壮族村庄里就基本上只剩下山歌了。

汉族民间歌舞不是一种典型的社交方式,因为普通人男女接触,大声唱歌,不符合礼教。

虽然如此,只要有机会歌舞,天性还是会得到释放的。比如曾经的歌舞厅,现在的KTV,广场舞,本来就是释放这部分天性用的。

但是也必须承认,这些玩法至今我们伦理上依然不怎么接受,多半还是认为有点不正经。

user avatar

明末有人說“今俗絕不識舞”,當時大部分漢人已經不善舞了。

姚旅《露書》:“今俗絕不識舞,有之,惟兩都中貴家,然所見菩薩舞耳。人演大士,額戴一碗,手持兩碗爲節,公孫大娘舞劍器,此舞器耳,不知者直以爲雜劇。往在洪洞,所見有涼傘舞、回回舞、菩薩舞、花板舞、拓拔舞、巫舞。 ​​​回回舞飾貌如回,有容無聲;涼傘舞手持小涼傘爲節;花板舞手持檀板,隨曲應節,如飛花着身;巫舞即古鞞舞也。餘舞尚多,則皆巾舞也,因曲赴蹈,雖未盡古,古意猶有存焉。今劇場,歌舞之遺意也。近世歌舞道絕,直云劇戲耳。古人傅粉,今人若傅粉不免哄堂;古人善舞,今人若舞即指爲兒戲。”

user avatar

“能歌善舞”本质上是kabuki式的civilizer凝视,是一种猎奇的他者文化想象。

user avatar
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犹斯舞,舞斯愠,愠斯戚,戚斯叹,叹斯辟,辟斯踊矣。

其实日常的底层文艺娱乐活动在社会化大分工大生产之前,算是小规模经济下的,普通人的常态。

这其实生发于,额,你比如说吧,春夏之际草长莺飞,虫儿鸣鸟儿唱,它们是为了啥?

人类也是一样的,只不过人类有了更多的文化形式,唱歌不单单表示“我想和你交配”了,当然了这一主题知道今天仍然是流行音乐文化的最大主轴

你看古代的作家,通常也是大官儿

杨柳青青江水平,忽闻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是个会写歌的人,也当过官儿,更不要说张九龄啊李绅啊这些真正的大官儿,韩愈柳宗元王安石司马光都是顶大的官儿。

汪伦是个会唱歌的居士,当然汪伦原来也是当官儿的文化人后来辞了跑桃花潭享福去了

你看李白大文豪吧,人家能歌善舞还耍得一手好剑

所以古代汉族人也都如此,我们从古至今留下的很多诗歌,有很大一部分是民谣

深度分化的社会生产让人类开始接触更深入、更专业、更集中的工作体系,而创作这种情况也开始“让专业的人来”

而解放时汉化程度不深的的民族就会留存这样的特点,而且他们的唱腔也和汉族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

所以自然就产生了这样的感觉

user avatar

兴之所致,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


啥意思呢,心情激动了,说出来。不过瘾,就唧唧歪歪。还不过瘾,就唱歌。再不过瘾,就抽羊癫疯。


咱们汉族以前也是能歌善舞的,抽起羊癫疯也是不遑多让。


汉代的时候,汉族人还是一言不合就抽羊癫疯,谁要是说那时候汉族人不算能歌善舞,我一个说唱俑砸他头上。


唐宋以后汉族人确实不怎么能歌善舞了,反映在陶俑泥塑唐三彩里,人物表情动作明显没那么夸张。


这是为啥呢?


因为唐宋以后,汉语言文学蓬勃发展,汉族人表达感情,说说话写写诗就可以了。上层往往以语言表达就可以了,激动不起来,也不大可能抽羊癫疯。


上行下效,反映在社会风气里,特别是文物古迹上,就是汉族人不能歌善舞,少数民族都个个能歌善舞。


举个例子:


今天一起床,哇,天气真好诶!

少数民族:我们跳个舞乐呵乐呵吧!

汉族:极目楚天舒。


哇,下大雪了,好漂亮!

少数民族:我们唱个歌乐呵乐呵吧!

汉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哇,妞儿真漂亮!

少数民族:姑娘跳个舞好么?

汉族: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打仗了!

少数民族:动次打次every八弟high起来!

汉族: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所以说汉族不能歌善舞,你谁也怨不着,你只能怪李白、苏东坡、陆游这些小王八犊子去。就是他们,写得太美太精妙,阻止了汉族人民抽羊癫疯,成功让这个民族停留在了唧唧歪歪这一步。


所以呢,是,汉族算不上能歌善舞,想要表达感情,汉字就足够了。技能点全部点在文学上了,略偏,歌舞技能就差了点。


当然,总有语言无法表达的感情。这种时候汉族人也抽羊癫疯,但是因为确实平时不大抽,技能比较生疏,不是蛮好看。

比如说我,我每次跑到雪山上去,壮美、纯粹外加缺氧,就乐呵得像个200斤的傻子。

user avatar

说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并非指他们比汉族人具有更多的歌舞表演天赋,或者他们创造过更多的歌舞文化,而是指歌舞在他们的文化里是一种日常的,生活化的表达方式,而这在汉族里是不多见的。

有时候我们去贵州,云南之类的地方旅游,总免不了有当地的少数民族妹子举着酒跳着舞唱着歌欢迎游客,这个未必全是噱头,当地人的习惯可能真是那样的。

比如我们还聚族而居的黎族人,我记得小时候回老家,大家喝酒喝着喝着就唱起来是很平常的事。有迎客的歌,还有劝酒的歌,总之花样不少。旋律是固定的几套,词可以现编,具体可以参考张帝。

再比如有次我看电视,里面中国人帮非洲一个村子建设信号塔,建好后当地人拿出手机发现真的能用了,现场就跳起舞来,场面非常嗨皮,反而是那帮中国工程师有点懵逼。

中国文化是一种成熟的非常早的文化,日常中有一大套各式各样的礼仪来取代这些东西。而少数民族保留了很多相对原始的习性,碰到喜怒哀乐就要歌之舞之。随着现代化的一步步深入,少数民族这些习惯也越来越少了。比如我,我敢说我从来没有在酒桌上唱过歌。

user avatar

说到能歌善舞,你们看看各种视频上汉族农村大爷大妈们的群魔乱舞吧。

其实舞蹈这个东西,讲究的就是个兴之所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古代人一没电脑二没电视,又不识字,在那个连啪啪啪都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的年代,跳舞是最廉价的娱乐方式之一了,其实所谓原始藏舞蒙古舞什么的,比今天快手大妈瞎扭好不到哪里去,可能节奏感上还稍逊一筹,现在民族舞基本上是解放以后的学院派舞蹈家们引入现代舞蹈为框架,再提炼出一些具有特色的动作整合出的新式舞蹈,已经魔改到不行了,你还真以为随便逮个套马的汉子都能给你来一段鸿雁呢。

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后,汉族有大比例人口进入了城市适应了工业化生活,一方面是维持高质的生活致使娱乐时间变少,另一方面是可替代的娱乐项目变多,不像村里面,农闲一闲闲半年,在过去那个没有歪坏又木有快手的年代,劳动人民们只能跳舞玩。

汉族显得不那么能歌善舞的唯一原因就是现代化城市化程度高。

比如你再看满族,你听说过满族能歌善舞吗?

还有回回,虽然现代化程度不是那么的特别高,但是你听说过回回能歌善舞吗?

美国人能歌善舞吗?

但是amigo 和黑叔叔就特别的能歌善舞。

user avatar

这是就业压力+就业偏向+刻板印象+游客心态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就业压力:当地经济不发达,不当艺人的话日子会过得很艰难(当然当艺人过得好的话也要看天赋、努力和运气),就类似拉美贫民窟里的孩子一样,要么踢球、打球,走上运动员的道路,要么穷一辈子

就业偏向:各种选秀项目往往对少数民族艺人有偏向,更容易胜出(高考其实也是)

刻板印象:很多人对少数民族的印象就是穿着民族服装载歌载舞的样子,其他方面并不了解

游客心态:你们少数民族只要会唱歌跳舞就行了,要是过上现代化生活,破坏了民族传统文化,多可惜

user avatar

汉人不能歌善舞?放屁!楼下跳广场舞的大妈们都是啥民族?

user avatar

能歌善舞的文化基因是在“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相对应的生活状态、生产方式的相互叠加影响下形成的。

不出意外的,一些回答和评论中叒扯到了马克沁机枪,凡是提到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话题都少不了马克沁机枪梗,这甚至让我产生了马克沁机枪是汉族人发明的错觉。

大家伙可别忘了,汉族人在西方殖民者炮火下吃过的苦、流过的血可不少。在以这种方式对他族进行冷嘲热讽之前,也想一想本民族在近代的悲惨遭遇。

龙牙的那个高赞回答纯属扯淡,且字里行间带有强烈的文化与地域偏见,作者完全没有搞清雅文化(由贵族或学者引领的文化)和俗文化(在平民群体中形成的文化)的区别。

龙牙所理解的历史只是贵族的历史,知识分子百家争鸣,跟草民有啥关系? 天朝上国只是君王和贵族的天朝上国,甭管你是大宋大唐还是大明,就算你文化再繁荣、生产力再发达,平民照样都是文盲,吟诗作赋只是少数知识分子的专利。如果你觉得一些少数民族的歌舞活动是欠发达文明的产物,那你应该去看看古时(近代仍存)中原民间的各种繁杂苛捐、耗费大量金钱和时间的民间宗教活动,之后你会对封建与迷信有新的认识。

再举个栗子:

为什么北欧多出童话故事(无论暗黑系)和神话传说? 在没有灯泡照明的年代,生活在北欧地区的人们的生产方式是会受到自然环境极大的制约的,极昼与极夜的奇观给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更丰富的想象。在漫长冬天的漫长黑夜里,一家人围火炉而坐,这种条件催生了各类口头文学,人们得以也仅此以丰富精神世界。

歌舞文化也是同理,一些地区如中亚,古时和平时期,秋收之后,如没有徭役等强制劳动,从立秋到诺肉孜节,平民会有较为富足的闲余时间,这就为歌舞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纵观中原各民系,虽不善舞,但能歌者居多,民歌本就是各民系之间的特色之一,不过中原王朝的宫廷音乐确实不太发达。但是各地各式各样的民歌还是展现出了贫下中农最基础的文化生活。

最后,我认为每个文明的涌现是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如果把宋人与喀喇汗人互换地理位置,宋人也能发展出底蕴浓厚的歌舞文化。如果把隋人与半岛众多游牧部落互换位置,隋人也会成为ysl的传播者,众多游牧部落也能在东亚建立天朝上国,最终走向内卷之路。

user avatar

啊哈哈,龙牙大叔的回答笑死我了

原来汉人是因为进化了,都去写诗作赋抒情了,没人再唱歌跳舞来表达情感。但少数民族没有进化,依旧停留在只能唱歌跳舞表达感情的阶段,翻来覆去表达的意思就是“能歌善舞”是落户野蛮族群。他可能是认知水平有限导致的刻板印象吧,而不是偏见或其他,毕竟接受过党和军队教育的人。

先不说古代汉人认字率多少,其中会作诗的占比有多少等等问题。能歌善舞的野蛮人古代维吾尔族写的诗词也不少的,而且维吾尔族还有比正规文学诗词外,还有数量更庞大的百姓的简单诗词。

我倒是能理解,能歌善舞过去都是只用于夸赞少,涉嫌诋毁汉族,伤到了很多人的民族自尊心。所以这几年部分汉族同胞使劲论证“能歌善舞”是劣根性,“能歌善舞”变成了不与其他技能冲突不能共存的,不具备其他特长的低等动物才具备的,如机枪逼的、不做劳动、原始野蛮等等,哈哈哈哈。


答题

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是古代生活模式形成的,比如古代维吾尔族以部落或小绿洲为单位的合作社会,合作社会没有等级划分,老人教士读书人和也突出贡献特产的勇士猎人等受人尊重,共同生产和分产,老人孩子共同抚养。而且因气候原因,漫长的冬天不仅需要相互救急一起过冬,还需要一些集体活动来打发时间,组织组团打猎和频繁的集体庆祝娱乐活动来丰富青少年的舆论需求,借此保持群体内的治安稳定。这也是不同地区维吾尔族的能歌善舞程度不一样的原因,和田东部沙漠这样以家庭家族为单位的地方就不那么能歌善舞了。


貌似一些汉族同胞对古代误解很大,经常以现在的情况推古代,这也是所谓自古以来世俗论不迷信崇尚科学论等等奇葩观点的来源。

据我所知,如同所谓“礼仪”指的是官场政治礼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只是大家闺秀一样,能读书写诗经邦论道的那是以官场为中心的读书人才能干的,普通百姓才没有享受这些的资格。所以我认为古代那套儒家的传统文化基本局限于上流社会,底层汉人与其他族群的底层百姓没有什么差别。

建国后三十年的社会革命彻底粉碎了汉族文化,并且把“传统”通通贬低为垃圾。开改后国家主导重建文化,开始提倡批判性恢复传统文化,近期又提倡复兴传统文化。而这些指的传统文化仅限于古代上流社会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领域的文化,从容容易造成古人都精通儒家世俗且远离迷信等等的错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