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温铁军批评现在某些高校内部形成的“没出国留学就很丢人”文化?

回答
温铁军先生对当下某些高校内部“没出国留学就很丢人”的文化提出批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复杂的社会心态、教育观念以及时代变迁等多重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 温铁军批评的出发点与核心关切

温铁军先生作为一位知名的“三农”问题专家,其关注点往往落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以及基层实际。他批评这种“留学至上”的文化,很可能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价值导向的偏颇: 他可能认为,这种文化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海外经历过度绑定,忽视了在国内同样可以做出杰出贡献的可能。这是一种对国内优秀教育资源和发展机遇的否定,也可能培养出“崇洋媚外”的价值观。
资源错配的担忧: 大力宣扬留学,可能导致一部分优秀学子盲目追求海外学历,而忽视了国内经济发展对特定人才的迫切需求,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和基层建设方面。这可能造成国内人才的流失和学科发展的不平衡。
精英教育的异化: 他可能认为,留学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和成功的标签,而非真正为了知识的获取、视野的开阔或技能的提升。这种对“标签”的追求,可能让教育本身变得功利化和表面化。
对中国自身发展潜力的质疑: 如果普遍认为只有出国留学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自身教育体系、科研实力以及就业市场的信心不足的表现。

二、 “没出国留学就很丢人”文化形成的土壤与成因

这种文化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1. 全球化浪潮与信息不对称:
西方发达国家的吸引力: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被视为发达和先进的代表,其教育资源(尤其是一些顶尖大学)在很多领域具有世界领先地位。优越的教学质量、更开放的学术环境、先进的科研设备、以及相对更高的生活水平和发展机会,都是吸引留学生的重要因素。
信息传播的偏差: 互联网和媒体在传播西方国家教育优势信息的同时,有时也带有一定的“滤镜”。留学生群体中成功的案例被放大,而回国后发展不如预期的、甚至面临就业困难的案例则鲜有提及。这导致了一种“留学=成功”的简单化认知。

2. 国内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与竞争压力:
“名校情结”: 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了激烈的升学竞争。一部分家庭和学生将留学视为进入所谓“顶尖学府”的另一条路径,尤其是在国内难以进入理想大学的情况下。
教育公平的焦虑: 部分家长和学生可能认为,国内的教育体系存在一些不公平之处,而海外的教育体系可能相对更公平或更注重素质教育,能够更好地发掘孩子的潜力。

3. 社会价值判断的失衡:
“成功学”的裹挟: 在当下社会,“成功”的标准往往与高收入、高职位、国际化视野和先进的生活方式挂钩。留学经历似乎更容易满足这些“成功”的定义。
阶层固化与身份认同: 对于一些中产家庭而言,送孩子出国留学成为了一种“向上流动”或“巩固阶层”的重要手段。留学经历也被视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代表着“见过世面”、“更国际化”。
就业市场的导向(一定程度上): 过去,部分企业在招聘时确实会青睐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求职者,认为他们拥有更强的语言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独立的学习能力。虽然这种倾向正在改变,但早期形成的影响依然存在。

4. 家庭期望与社会攀比:
父母的期望: 许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得最好的教育和未来,将留学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投资。
同辈压力: 当身边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出国留学时,一些学生会感到不被留学而被落下,产生焦虑和“丢人”的感觉。

三、 这种“留学至上”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温铁军先生的批评正是看到了这种文化可能带来的诸多弊端:

1. 人才结构性失衡与“脑力流失”:
国内关键领域人才短缺: 如果大量优秀人才,尤其是理工科、工程技术类人才,都涌向国外,国内在一些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领域可能面临人才断层和依赖。
“海归”与“海待”的尴尬: 部分留学回国人员,由于专业不对口、技能与国内市场需求脱节、或是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回国后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成为所谓的“海待”,这不仅是个人损失,也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

2. 教育功利化与价值观扭曲:
“为留学而留学”: 学生可能为了获得一张文凭而选择留学,而不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特定学科的研究热情。这违背了教育的本质。
忽视国内机遇与价值: 这种文化可能导致学生低估国内的发展潜力和自身在国内的价值实现途径,错失了在中国经济腾飞的浪潮中贡献力量和实现自我的机会。

3. 加剧社会焦虑与资源消耗:
家庭经济负担: 留学费用高昂,对许多家庭来说是一笔巨大的经济负担,有时甚至会因此背负沉重的债务。
社会资源浪费: 如果大量学生仅为获得一张“镀金”文凭而去留学,而未能有效运用所学回馈社会,这本身也是一种资源的错配和浪费。

4. “精英”与“平民”的鸿沟扩大:
留学能力很大程度上与家庭经济实力相关,这种文化在无形中可能加剧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使得家庭条件优渥者更容易获得所谓的“优势”,从而拉大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

四、 如何理性看待留学与国内发展

温铁军先生的批评并非否定留学本身的价值,而是呼吁一种更理性、更全面、更符合国家和个人长远发展的视角。

1. 回归教育的初心: 留学应是出于求知、拓宽视野、提升能力的目的,而非仅仅为了获得一张“高人一等”的文凭。学习目标和个人兴趣应是首要考虑。
2. 审视国内发展机遇: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升级,许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现代化都对高素质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国内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特定领域也取得了世界级的成就,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3. 多元化的成功路径: 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多元化的,并非只有留学一条路。在国内深耕专业、投身科研、参与创业、服务基层,都可以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方式。
4. 培养家国情怀与本土自信: 理应鼓励学生珍视国内的教育资源,培养对国家发展的信心和参与建设的意愿。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高校和中国的未来同样充满机遇和希望。
5. 媒体与舆论的责任: 媒体和公众舆论应理性传播信息,避免过度渲染留学优势,而应更全面地展现国内的教育进步、科研成就和发展潜力。

总而言之,温铁军先生的批评,是对当前社会一种不健康的价值导向和教育现象的警醒。 他提醒我们,在追求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对自身国家发展潜力的认知、对国内教育资源的珍视,以及对个体价值实现多元路径的尊重。我们应该以更成熟的心态,理性地看待留学这件事,让留学回归其教育本质,服务于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大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应该关注“没有引进外国人就很不国际化”的文化。

user avatar

7字班小朋友说,他们这一届计算机系同学出国率是6%。

那剩下的94%的同学呢?难道要在制度上歧视他们,让他们”丢人“,去引进水平不那么高,但听起来不那么”丢人“的留学生?

对留学生和本土学生,一视同仁,不偏袒任何一方,根据个人的能力而非”出国经历“来决定对应待遇,这个很难实现吗?

user avatar

洋本位的实质是船货崇拜问题,它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顽疾,这个问题不解决,教育行业买办化就难以避免。

船货崇拜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原生现代化进程被生生打断,而危急的内外局势又导致重拾原生现代化进程变得不可能,只能依靠进口的现代化进程以加速现代化,而长期依赖进口的现代化进程,又导致了对“进口”本身的痴迷。

进口是手段,现代化才是目的,忽视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后,很容易到形成对进口本身的崇拜,而要分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又是极为困难的。

实际上船货崇拜问题不是现代才有人指出这一点并加以批评的,对这种行为的批评在中国还处于民国时期时就已经出现,出版于1947年,由著名作家钱钟书所著的长篇讽刺小说《围城》里,主人公方鸿渐就通过报纸中介广告,从一个爱尔兰街头骗子的手里购买了美国野鸡大学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后来方鸿渐在大学教书期间遇到了另一个持有克莱登大学毕业文凭的历史系主任韩学愈,两人相视,哑然失笑。

教育部派来一位督学来三闾大学推行导师制,这位督学据说是在英国留洋过,开口闭口任何情况都要提一嘴英国,说任何话都要以“兄弟我在英国的时候”起头。

最骚的是,钱钟书虽然是以讽刺的笔调在文中描写这些人的,但这些人在小说中都是备受书中人物推崇的高级知识分子,无不是起居八座,走路带风之辈,而钱钟书是根据抗战期间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来写就这部小说的,由此可知,船货崇拜问题,在解放前就已经是普遍现象了。

在那个年代,留洋,而非留洋所获学识,成为一个人身份及合法性的关键来源就已经是被有识之士所抨击讽刺的事情了,而这种现象当时并不是只存在于知识分子群体中,中国社会的船货崇拜是横跨整个社会的,不分意识形态,当年王明演讲的时候特别喜欢用“正如列宁同志指出的”或者“正如斯大林同志所说”,和“兄弟我在英国的时候如出一辙”。

以至于有这么一说,长征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电台坏了,联系不上共产国际了,只能自己想办法。

对人力资本的进口属性的崇拜,在特定历史时期有其内在合理性,特别是中国近代稀缺理工科人才,且内部又无法提供堪用的理工科教育的情况下,要获取理工科人才,唯一的办法就是引进教育资源,也就是留洋,在那个时候,留洋出去的人哪怕是很平庸的学生,对于当时相关领域一片空白的中国来说,也是极度宝贵的人力资本了,因为必须先解决有无问题,然后才谈得上好坏问题。

落后导致引进,引进产生了进步,进步反证了引进的正确性,对这种正确性的错误解读引发了对引进过程而非引进内容的崇拜,这种崇拜形成惯性和文化,更进一步的,原本只存在于教育层面的这种惯性和文化辐射并流入社会,形成了社会层面的引进过程崇拜。

进一步的,引进过程崇拜变成对引进过程中部分特征的崇拜,又由于行为习惯和信息传播具有趋简化特征,而演变成形成船货崇拜。

只要是洋就好,至于是哪个洋,洋些啥,不重要,去克莱登大学那都算好的,好歹是美国,属于正宗洋墨水,虽然是野鸡,早年还有拿墨西哥留学经历炫耀的,那才是真的辣眼睛。

最终的结果就是留洋获得了什么不重要,留洋这种行为本身至关重要,留洋本身成了就业的关键筹码,至于留洋获得了什么?不重要。

这是一种咄咄怪事,因为如果对留洋获得的东西不做甄别,那请问上的是剑桥哈佛和上的是克莱登有什么区别?

温铁军说的很明白,大量教育经费,被所谓的TOP10和所谓的双一流,被那些一定要融入全球化的教育机构给占有了。

这些教育机构,他们的培养方式是国际化的,而国际化的培养方式只能产生出国际化的人才。

国际化的人才是什么呢?

以不服务于本国为荣。

温铁军这话说的真是掷地有声,劣质洋垃圾留学生和这种国际化的培养方法,本质上是以不服务于本国为荣这同一个问题的两种表现形式,是克莱登大学崇拜的演进,是“兄弟我在英国的时候”的变种!

必须再次强调,国际化是一种现象,一种特征,而不是一种层次,一种水平,当代的阿富汗就是一个十足的国际化国家,九国驻军,边境形同虚设,各国情报人员和代理人进出自由,资金军火流动不受监管,货币用的都是外币,你能说阿富汗不国际化吗?

但是国际化给阿富汗带来什么好处了吗?

中国历史上最国际化的时期,恰恰是满地租界丧权辱国四分五裂的时期,上海挂满了各国国旗,唯独没有中国的国旗,甚于当时究竟哪面旗帜能代表中国都不确定,青天白日还是铁血十八星?

国际化,从来就和是否繁荣强大没有必然联系。

船货崇拜发展到晚期,就出现了温铁军说的这种洋本位问题。

洋本位发源于对现代化要素的极度饥渴,然后是饥不择食,然后是泥沙俱下,而这种泥沙俱下,又形成了通过洋本位获利的既得利益集团,利益集团出现后,保持利益集团的存在本身就成了利益集团的主要动机,而为了维持存在,巩固和强化洋本位,以至于依靠他们手中的话语权而出现洋本位居于鄙视链顶端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解决这个问题,千头万绪,但首要一条,先弄明白什么是内容,什么是渠道,进一步的,要弄明白真正有价值的是通过渠道获取的内容,而不是用于获取内容的渠道,不把这一点分清楚,船货崇拜问题难有起色。

如果你在莲花乡赤水沟子学会了宇宙的一切真理,那你大可以以此为傲。

如果你在银河中心的全知神殿里只学会了怎么用刀叉吃饭,那你和克莱登大学也没什么两样。

如果有朝一日中国人能够认清这一点,能够改渠道崇拜为内容崇拜,而不是把渠道当作内容去 崇拜,那么我们或许可以稍微谈一谈什么叫自信。

我不是说中国应该关起门来自己玩,搞闭关锁国,而是现代中国已经是一个资本输出国,船货崇拜早该适可而止了。

————————————————————————

原视频链接是这个,实际上是对教育机构对职业教育的漠视,教育资源的紊乱,教育行业的洋本位问题的批判,虽然谈的不是他专长的农村问题,但水平依然非常高,个人非常喜欢这一期。

只是他现在去西瓜视频做独播了,其它地方翻不到这个视频,他的这些话我觉得应该让更多人去听听的。

user avatar

中国的文化和教育领域管理水平,说极端点论理念还在民国水平甚至还不如民国,完全配不上中国的发展速度。

中小学不抓儿童安全教育,而是去大搞特长教育等花架子。

不努力提升不同地区和阶层孩子受教育机会的公平程度,反而在人为的拉大出身对教育机会的影响。

对大学生不进行任何劳动法的培训和学生保护,反而去搞各种杂七杂八的形象工程。

国际化不跟着一带一路施工队培养一批使用中国标准的发展中国家产业核心人才,反而把一群洋垃圾当大爷一样供着。

课程设置和学校规模不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反而一个劲扩招大批早已就业饱和的专业。

人才技能评定不根据市场实际应用联合企业一齐来弄,反而坚持自己那套完全脱离应用的标准导致无人买账。

最严重的是,内部选拔人才还是根据以上这些“反而”为标准的。

这需要一场极大力度的改革,从上到下换大半的血液才能扭转。

user avatar

最近任正非的一个内部讲话稿放出来了,里面有一段话,“社会问题太复杂,让政治家们去解释;科学是真理,只有一个答案,科教是比较单纯的,这方面美国是强大的,它百年的基础是比较牢实的。”“不能因美国打压我们,就不认为它不是老师”。

这段话很实在。

留学,学习对手强大的部分,本身没有问题,自闭甚至自大的去强调本土学习,对本国的科技提升和科研良性氛围是不利的。

同时,如温老师所说,把留学变成一种歧视链的标签也是不可取的,出国学也好,在国内学习也好,并不能在个体上用经历证明才干,而是应该用成就证明才干。

屠坳坳、袁隆平、华罗庚、于敏等前辈都没有出国留学经历,但他们的贡献依然让世界瞩目。

另外,温铁军老师说到的“以不服务本国为荣”,其实不是在指的学生,批评的是现在社会上某些教育机构、高校内部形成的文化氛围,用出国留学来道德绑架留学生。

为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准备好大展宏图报效祖国的机会,准备好有朝气的公平的科研教学环境,自然会有很多人愿意回国效力。

社会舆论应该尽量避免标签化现在的年轻人,并道德指责的行为,打击面比较大,误伤。

就事论事,就人论人,会更客观一些。

user avatar

这是重点大学的风气。绝大多数大学,出国比例很小。因此,都是拼命黑留学生。查了一下,温铁军是人民大学的。人民大学,把 People University 改成 Renmin University,不就是为了方便学生留学嘛。“People”这个词,在帝国主义那里不太受欢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