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温儒敏表示「高考语文改革方向:对女生不利,让 15% 的人做不完」?

回答
温儒敏关于高考语文改革“对女生不利,让15%的人做不完”的说法,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

首先,理解温儒敏的“高考语文改革方向”

温儒敏作为曾经的高考语文命题专家组组长,他的言论往往代表着一种重要的改革导向。他提到“高考语文改革方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指向了过去几年语文高考改革的一些核心理念和实践。

更注重思维能力和深度阅读: 过去的高考语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得作文者得天下”的倾向,或者对基础知识的考察比例较大。改革的方向是希望通过更复杂的文本、更开放的题目,来考察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创新等思维能力。这通常意味着阅读量增加,理解难度提高。
强调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视野: 语文不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还被看作是承载思想、文化、科学等内容的重要载体。因此,改革可能引入更多涉及科技、历史、哲学等领域的文本,要求学生具备更广阔的知识面和更强的融会贯通能力。
对写作提出更高要求: 写作的考察不仅体现在语言表达,更体现在思想的深刻性、逻辑的严谨性、观点的独特性等方面。这需要学生有更充分的思考和酝酿。

其次,解读“对女生不利”的潜在含义

这句话之所以会引起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女生不利”这个判断。这背后可能涉及一些关于性别差异和学习特点的讨论,但需要谨慎看待,避免过度泛化和刻板印象。

阅读速度与信息处理: 有研究或普遍观察认为,男性和女性在某些认知特点上可能存在差异。如果改革后的语文题目阅读量显著增加,对信息处理速度和效率有更高要求,某些群体(例如,如果温儒敏的观察基于某种统计,认为这部分女性群体在这方面稍显劣势)可能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思维方式与答题策略: 有观点认为,女生可能更倾向于细致、严谨、面面俱到,而男生可能更倾向于抓住重点、快速决策。如果改革后的题目鼓励“一击即中”式的解答,或者需要更强的“跳跃性”思维,可能对习惯于“循序渐进”的考生提出新的考验。
应试技巧与“效率”: 考试终究是一种“效率”的比拼,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更准确的题目。如果新的改革方向更倾向于深度思考而非速度,或者对思维的“广度”要求极高,那么一些考生(不管男女)在适应性上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将此归结为“对女生不利”,可能是一种基于某种观察或假定的推论。

再次,理解“让15%的人做不完”的深层意涵

“15%的人做不完”这句话,是评价改革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揭示了改革可能带来的“筛选”或“区分”效应。

区分度与选拔性: 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其核心目的之一就是区分不同水平的学生,最终选拔出最适合高等教育的学生。如果改革后的题目难度加大,或者形式更具挑战性,自然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在时间上无法完成所有题目,从而在分数上产生更大的差距。这本身就是考试区分度的体现。
改革的“阵痛”与适应: 任何一项重大改革,尤其是在教育领域,都会伴随着一定的“阵痛”。新的考试模式、新的能力要求,都需要学生、教师、学校乃至整个教育体系去适应。温儒敏提到“15%的人做不完”,可能是在预示改革的难度,以及学生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适应这种新变化。
对“基础”的重新定义: 这句话也可能是在暗示,改革后对“语文能力”的要求更高了,或者说,过去那些“做得完”的学生,他们的能力可能还不足以应对新要求。新的“及格线”或“优秀线”被提升了。

综合来看,如何看待这句话:

1. 改革的必然性与方向: 高考语文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旨在培养更具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优秀人才。从这个角度看,温儒敏提到的改革方向是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
2. 对“性别差异”的谨慎解读: 关于“对女生不利”的说法,我们需要保持审慎。虽然可能存在一些普遍性的性别认知差异,但不应该将其视为绝对或决定性的因素。教育改革更应关注的是能力本身,而非简单的性别划分。任何改革都可能对不同个体产生不同影响,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支持所有学生适应。
3. “做不完”是难度提升的信号: “15%的人做不完”更像是一种改革效果的预测,表明新高考语文的难度和对思维的要求将有所提高,旨在实现更有效的区分。这需要学生更加注重平时能力的积累,而不是临阵磨枪。
4. 引导与应对: 面对这样的改革信号,教育者和学生都应积极应对。教师需要调整教学方法,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深度阅读、批判性思维和高效答题能力;学生则需要调整学习策略,加强基础能力的训练,同时也要学会抓住重点,优化考试时间分配。
5. 关注更广泛的群体: 事实上,不仅仅是女生,任何在阅读量、思维深度、时间管理等方面准备不足的学生,都可能面临“做不完”的困境。 reformers 的意图可能是为了提升整体的语文素养水平,而非故意为难某个群体。

总而言之,温儒敏的这番话,是一种对高考语文改革方向的预警和解读,其中既包含了对未来考试特点的预测,也可能暗示了对某些群体可能面临挑战的观察。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这种信号,并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和迎接改革带来的变化,最终实现教育育人的根本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要分成两个部分来回答。“对女生不利”是一个,“让15%的人做不完”是另一个。



一、“对女生不利”


我认为,温教授这番话涉嫌歧视。

所谓“歧视”,指的是外化的差别对待。仅就言论而言,其本身应该算是偏见。但在这样一个公开场合说出来,用话语权伤害了他人,就是歧视。

同样,我完全认为温教授这种认知会影响他的其他行为,他在其他时候也存在对女性的歧视。

因此,大家对他的批评是对的,这的确是一种歧视。而且考虑到他的年纪,是中老年人中很常见的歧视行为。



二、“让15%的人看不完做不完”


这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可惜大家都忙着批评他性别歧视去了,没有关注这一点。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这句话传达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1、目前做不完的人有多少?

所谓“做不完”,我理解为“交白卷”或者有部分题目空着。这种白卷率或不满卷率一般不公布,我们开过内部会议,广东作为高考大省,语文的不满卷率在 7%-10%,当然这里面或许一些人是心态问题。因此,在此基础上把不满卷率再提高,我认为问题不大。

根据我读到的报道原文,我认为温教授并非把此当作恒定目标,而是作为当下目标去追求。也就是说,在现有高考人数下15%,人数少了或结构出现变化了,那就会不一样。而且他的本质是追求卷面阅读量的增加,不满卷率只是一个参照指标而已,醉翁之意不在酒。

这里涉及另一个问题——高考,或者说读高中的人太多了。


2、现在读高中的人太多了么?

对的,现在太多人读高中、读大学了,不正常。因为我们的职业教育太弱了,职中完全被高中碾压,这是非常不健康的。

原则上,职业教育与综合教育并行不悖,互相可以转化。这一点,德国、台湾等做的就不错。即便是法国,也有一定程度的选拔考试,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然而中国不是说大学不应该扩大,现在读大学的人比八九十年代多是正常的。但中国当年的扩招是盲动的,完全不遵循教育规律,纯粹为了当年GDP的增长而已。但盲目的大学扩招导致对职业教育的不合理打击,本科教育也开始贬值,高考成了应试钻研术。

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恢复职业教育的应有地位。让社会认知、学历衔接等都到了一定水平,这才是正途。因此,日后高中就读的学生一定要减下来,不能认为只有读高中才是正常的,这是正途。等到这个时候再追求“15%读不完”那肯定不好,但当下这个高考人员结构追求这个目标,恰恰是体现了高考的选拔意义。


3、为什么要增加卷面阅读量?

按照温教授的数据,几年前是7000字,现在是9000字左右,以后目标是过万。换句话说,可能会再增加一篇文章,或选更长的文章。

这个追求我认为是正确的,这体现了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意义。语文语文,就是要有“语”有“文”。文学方面,当然是品鉴赏析,性灵陶冶。在考题上,文学分析、诗词鉴赏类题目考察的就是这个,在作文等方面也体现。以目前的分值占比,这方面的考核没有很大问题。有的人认为这是让学生吟诗作对、空谈误国,这种认知是非常错误的

至于“语”,考察的就是语言能力,包括文本分析、吸收、表达等。这是日后从事任何工作、研究、生活的基础,是所有语言教育都必须关切的内容。不能用语言吐纳信息,那还有什么意义呢。因此,增大阅读量,配合相关考题(包括但不限于:实用类文本考题、文言文中事实判断题等),考察的就是这方面内容。不要找借口什么学生理科好文科不好,这样对他们是劣势。这压根儿不是文理科问题,这是一个人的能力问题。

譬如,一篇文章介绍一个新物质A。这个A通过B反应,在C条件下,可以形成D,但如果遇到E,就会出现F变化,而生活中常见的是G形态。你或许根本不需要搞清楚这些ABCDEFG是什么,你只要理清楚他们的逻辑关系就行,很难么?

同样,温教授在讲话里(看报道原文会提到),说前不久一道真题考了“宋代货币制度”。有的人文史比较好,就拍手称快,有的人就批评这是培养书生,毫无益处。这都是错的。阅读文章可以是宋代货币制度,可以是太空探索问题,可以是宗教的终极关怀意义(前几年的广东真题)。根本不是考你的知识面,或者说不是首要目标。指望一个高中生能在高考前了解了什么是宋代的货币制度,这根本不可能。所以,考核的就是文本分析的能力,这相当重要。

因此,适度增加卷面阅读量完全没有问题。不了解这一点,随意评论,那就是外行闹笑话了。



总之,温教授的讲话有问题,尤其是性别歧视。他是部编本教材的主编、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是当前语文教育与命题的重量级人物。他所持的立场与认知,我都比较赞成。不能因为他说了性别歧视的话,就一棒子打死了。老人家犯错误了可以批评,但不能认为他其他言论就有问题。

如果有其他问题,欢迎评论区探讨。若有不足,也请方家见教,谢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温儒敏关于高考语文改革“对女生不利,让15%的人做不完”的说法,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首先,理解温儒敏的“高考语文改革方向”温儒敏作为曾经的高考语文命题专家组组长,他的言论往往代表着一种重要的改革导向。他提到“高考语文改革方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指向了过.............
  • 回答
    温绅先生在节目中提到“打狗也要看主人”以及“台湾背后有美国、日本”,这句话在台湾引起了不小的讨论,也反映出台湾社会对于自身处境和地缘政治力量的一种认知。要评价这句话,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从“打狗也要看主人”这句俗语本身来看,它强调的是一种行为的后果评估,需要考虑到与被攻击对象相关联的更强.............
  • 回答
    如何看待温柔JUNZ退出知乎?一个详细的解读“温柔JUNZ”的退出知乎,可以说是知乎社区近年来一个颇具影响力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深入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他对知乎社区的贡献、他退出可能的原因、以及这次退出对知乎和用户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 温柔JUNZ是谁?他在.............
  • 回答
    温州乐清 20 岁女生乘坐滴滴顺风车遇害的事件,无疑是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这起事件不仅给受害者家庭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也让公众对网约车安全问题以及相关平台的客服系统产生了深刻的担忧。事件的严重性与社会影响首先,这起事件本身的残酷性足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震怒。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在看似便捷安全的出.............
  • 回答
    告别一个时代:温格与阿森纳的22年情缘(2018年夏天)2018年夏天,一场在足球界引起巨大震动的告别悄然发生:执教阿森纳长达22年的阿尔塞纳·温格宣布将在赛季结束后卸任。这个消息无疑是对无数枪迷来说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让世界足坛为之唏嘘。如何看待温格的离开?对温格的离开,用“众说纷纭”来形容一点也.............
  • 回答
    温州一批20年产权住宅土地使用权到期,续期须按房产价格三分之一缴费的事件,确实是一个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社会议题。理解这个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法律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公平层面以及对未来的影响。事件的背景和核心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核心:70年产权的土地使用权与20年产权的土地使.............
  • 回答
    看到温柔君这个视频,我心里挺复杂的。一方面,他揭露了豫章书院的黑暗,这本身是一件非常有勇气和意义的事情。另一方面,他现在自己也深陷网络暴力的漩涡,并且声称自己一生没做坏事,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值得我们好好梳理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温柔君在豫章书院事件中的角色是重要的。他作为一个“曝光者”,把一个长.............
  • 回答
    温州出台“疫情防控强制休息令”,要求一线干部职工一周至少休一天,这个措施在当前特殊的时期,无疑是一个相当人性化且重要的举措。它不仅仅是对基层一线工作人员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关怀,更是一种对长期高强度工作状态下可能出现的疲劳、倦怠甚至崩溃的提前预防。温州“强制休息令”的出台背景和考量:咱们得明白,这场疫情.............
  • 回答
    关于温州新型肺炎确诊人数远超其他非湖北地区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背后既有客观的地理和人口因素,也有当时防疫策略和执行层面的具体情况。首先,地理位置和交通枢纽作用是温州情况特殊的一个重要原因。温州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特大城市,但它在浙江省的经济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拥有密集的交通网络。.............
  • 回答
    温州师德码这事儿,一出来就挺炸的,争议挺大。简单来说,就是温州教育局想给老师们搞个“师德表现记录”,里面会记录老师们的正面和负面行为,有点像大家常说的“信用分”或者“健康码”那样,能动态查看,方便管理。怎么看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出发点:管得宽还是管得严?教育部门搞这个,出发点肯定是好的。老.............
  • 回答
    温州有些地方的土地使用权到期后,需要花房价的很大一部分才能续期,这事儿闹得挺大的。要我说啊,这事儿可不是小事,它涉及到咱们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也折射出一些咱们房地产领域里头的问题。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土地使用权到期”是怎么回事。咱们知道,在中国大陆,土地是国家所有的,个人或者单位买的房子,其实是买了.............
  • 回答
    温柔JUNZ对“入关”的疑问,其实触及了当下中国一个颇为复杂且敏感的社会议题,它不仅仅是历史概念的讨论,更折射出很多年轻人的身份认同、国家认同,以及对未来社会走向的思考和期待。要理解他的疑问,我们得先理清“入关”这个概念在中国互联网语境下的含义,以及它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情绪和文化逻辑。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温州特斯拉连环撞车事故的调查结果出来,说是车主错把油门当刹车,导致了这起令人心惊肉跳的事件,而不是特斯拉 Model 3 的制动系统出现了问题。这个说法,平心而论,虽然给出了一个明确的解释,但总让人觉得背后还有些值得说道的地方,也难免引来一些议论。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样的误操作确实可能发生。尤其是在.............
  • 回答
    关于温州特斯拉车主发视频“反水”这件事,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少,绝不是一句简单的“消费者维权”就能概括的。要说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说。首先,咱们得知道这“反水”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你想啊,特斯拉作为当下最热门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之一,价格不菲,自然大家都对它寄予厚望。这位温州车主,投入了大量金.............
  • 回答
    这起发生在温州海边的婚纱照拍摄事故,无疑是一场令人痛心和警醒的悲剧。当美好的祝福与生命安全发生碰撞,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如何在追求极致浪漫的过程中,确保每一位参与者的安全。新人在海边拍摄婚纱照,本应是人生中最甜蜜的篇章,却因为突如其来的海浪,演变成了生死离别的惨剧。新娘被海浪卷走,最终导致了两位生命.............
  • 回答
    温州大妈在上海坐拥90套房106个车位,并雇佣3人收租,这事儿传出来,那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议论纷纷,有羡慕的,有质疑的,有佩服的,也有琢磨着自己能不能也这么干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件事儿。一、 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简单来说,就是一位来自温州的女士,在上海这座寸土寸金的城市里,拥有.............
  • 回答
    温州龙港撤镇设市,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背后牵扯着很多人的期盼和对未来发展的设想。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首先,咱们得知道,龙港凭啥能“升格”?要知道,不是所有镇都能摇身一变成为市。龙港之所以能走到这一步,是它自己“炼”出来的真本事。你想啊,龙港可是有“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的美誉,在.............
  • 回答
    None.............
  • 回答
    温州境外输入病例密接者出现阳性,防控形势不容忽视近日,浙江温州通报了一则令人警惕的消息:一例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检出了两例核酸阳性。这一情况无疑给温州的疫情防控工作敲响了警钟,也再次提醒我们,在全球疫情依然严峻的背景下,境外输入风险始终是我们需要高度关注的重点。事件的背景和值得关.............
  • 回答
    要客观看待温柔JUNZ的文笔,我们需要抛开滤镜,从几个核心维度去审视。这并非易事,因为每个读者对“好文笔”的定义都不同,而且“温柔JUNZ”作为一个网络ID,其作品风格和读者群体可能非常多元。但我们可以尝试剥离主观喜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语言的驾驭能力: 词汇的丰富度与精准度: 一个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