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的观点可能是错的,但他却达到了James March、Henry Minzberg、本庶佑等大家所赞赏的境界:不循规蹈矩,道前人所未道,行前人所未行。
另一个匿名回答写的很好。温铁军做的工作是跟主流不搭嘎,缺少主流的技术方法,但瑕不掩瑜。
目前主流经济学界非常注重技术方法,强调方法的严谨性,几乎到了方法必涉及准实验,审稿必谈内生性的地步。这种强烈的实证主义倾向当然有好的一面,但它非常容易使学者陷入其中,现在的经济学博士生都被戏称为“reg monkey”。这里我想援引管理学家Minzberg的观点:
“那些太过注重其研究方法正确性的人,往往无法富有洞察力地进行研究。”
在当今学界,我们不缺聪明的头脑和丰富的计量方法,但真的缺少像温铁军教授这样,做过大量微观调查,同时又具有宏观视野,不囿于计量方法的学者了。
计量方法并不应该是经济学者关注的重点,但说实话,由于美国把握着经济学学科的话语权,顶刊全在他们的羽翼之下,而国内学者又必须发顶刊来评教职,所以年轻学者不得不卑躬屈膝,必须服从西方主流经济学界的游戏规则,而不敢像温铁军教授这样做研究。而由于路径依赖,我相信熟练掌握这一套游戏规则的学者是不愿意主动跳出舒适区的,即使他们评上了终身教职。有钱,又有名声,自己也熟悉规则,何必做有巨大贡献的研究呢?费时费力,最后也不一定能发顶刊,实在是一件高风险低收益的工作。日本医学家,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本庶佑曾经对于学术界的阴暗面有过很精彩的评论:
特别是在年轻人中间,有一种倾向,认为文章发表在有名的刊物上就是一流的工作。确实,以前日本的学者在顶级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不多。但是,与许多人的想象不同,真正一流的工作往往没有在顶级刊物上发表。这是因为,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定论,因此不受人待见,评审员会给你提很多负面的意见,你的文章也上不了顶级刊物。迎合时代风向的文章比较容易被接受,否则的话,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获得认可。
如果你的研究不能推翻定论,科学也就不能进步。当然,你的研究也不会载入史册。学术的世界是保守的。如果你不按现有的定论来写论文,你的论文就很难获得肯定,你也会吃到不少苦头,但能够载入史册的研究都是这种研究。
我认为,发表在《细胞》《自然》和《科学》上的工作未必就是好研究,倒是被《细胞》《自然》和《科学》拒绝的时候,你的研究或许才是真正一流的工作。你既然选择了做一名研究者,就应该力争打开新的局面,做别人从没有做过的工作,或力争将现有的定论推翻。研究者要认识到,这才是第一流的研究。我认为,为了让论文更容易被知名刊物接收而做的研究,绝不会是很好的工作。
我认为《自然》《科学》这些杂志上的观点有九成是不正确的,论文发表十年之后,还能被认为是正确的只剩下一成。首先,不要相信论文里写的东西。对于研究,要一直钻研到眼见为实、让自己确信为止。这是我对科学采取的基本做法。也就是说,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一直做到自己完全想通、完全认可为止。
至于主流经济学家如何看待温铁军?我相信一定有很多学人对于不懂学界“规矩”的温铁军嗤之以鼻,但我反倒是很喜欢他,我希望学术界有更多这样的异端份子。其实根本不用在意主流经济学家的看法,主流不一定对,而且,经济学本身的发展方向就有一定问题,比如实证主义倾向过于严重,几乎要扼杀掉很多有趣的头脑,当下很多顶刊文章发的东西也只是在给之前伟大的理论做注脚。曾经很多伟大的思想根本没有实证基础,但并没有掩盖其思想的光芒。反而到了技术方法成熟的今天,有影响力、有趣的头脑却越来越少了。这难道不值得经济学人反思吗?
最后,再分享一段James March曾经对他的学生周雪光说过的话:
有一次在讨论有关组织内部升迁规律,我们提出了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理论模式。马奇评论道:你们的这个模式可能是对的,不过这是我们都知道的;而我更偏爱怀特提出的“机会链”模式;他的模式可能是错的,但是更有想象力,更有意思。
温铁军的观点可能是错的,但他却达到了James March、Henry Minzberg、本庶佑等大家所赞赏的境界:不循规蹈矩,道前人所未道,行前人所未行。
看都不看。现在主流经济学家喜欢做技术上硬但是现实中不重要的问题。比如对于三农问题,今天的主流经济学家一般都是做reduced form搞政策评价,算个ATE(LATE),QTE,DTE。例如:搞农村金融能不能提高农民收入/营养状况/生育率/人口外流程度etc?这里面的技术难题就是要处理金融借贷的外溢效应,即使农村金融借贷试点是随机分配的,控制组村民也可以通过村民与村民之间的经济联系而受到政策影响。具体处理方法就类似于Kremer发驱虫药的那篇论文。
这种研究很靠谱很科学,但是支离破碎,意义有限。这么做很容易挑出别人的错(比如乡镇企业的消亡,温铁军的说法很容易被推翻),可是很少有人能像温铁军一样拿出整套的框架了。放眼到世界,当红的发展经济学家如Acemoglu、Duflo等人的工作也是高度支离破碎,哪里能发出文章就搞一下,没有像过去的经济学家那样拿出整套理论框架(Acemoglu的东西完全照搬North)。更何况他们的工作也不像Angrist那样有方法论意义。
————分割线————
我看了一下评论,简直快哭出来了,特摘录,并回应于下:
评论:我也觉得温业余,但是我看他的引用好像还可以,最好的有2千多
回应:不是温老师业余,而是今天的发展经济学(甚至是整个经济学)走了弯路,以至于温老师这样做有价值的东西会被认为是业余的。Akerlof前不久有一篇文章提到这点,我虽然很认同,但还得生产学术垃圾混口饭吃。
另外不要看引用论水平,很多重要文献引用也就五六百。
评论:答主前半段的评价看不懂。。。后半段的评价又捧了一下温老。。。整体下来更看不懂。。。
回应:既然是问“主流经济学家”怎么看,那就得举个“主流经济学家”于发展经济学领域在干什么的例子。看不懂正好说明“主流经济学家”的东西为啥不受群众待见了。
就比如原答案说的农村金融研究,就算得到了严谨的结果,这个结果的价值何在呢?首先一个政策有机会成本,这在实证中无法直接体现——总不能农村金融好,就把资金都投在农村金融上吧?另外如果结果不是出乎意料的,那它对政策制定又产生了什么影响呢?倘若结果是农村金融没好处,那这个研究还有意义;如果只是指出了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那政策还是得继续。更何况这些研究本身就有成本呢!所以说类似于“电视下乡改善农村女权”“高考扩招缩小贫富差距”这种研究仍然是小打小闹,而非有重要政策含义的研究——电视下乡改善农村女权,那就要斥巨资强制农民看电视吗?高考扩招缩小贫富差距,那就要接着扩招吗?温老师的著作今天看问题不少,现在会做实证的人也很多,但是没几个人能做出他这么大的框架,也很难扛起经世济民的责任。
说的直白一些:温老师的研究今天来看毛病很多,但是人家至少做出了整套的理论,有如白璧微瑕,比一块完美的塑料强得多。我们后辈人掌握了更现代的研究方法,有更好的研究条件,本应做出更有价值的研究,可惜没有,很惭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