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政治经济学是分配财富的学说,欧美经济学是创造财富的学说。”这句话有道理吗?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区分一下政治经济学和主流西方经济学吗?

回答
“政治经济学是分配财富的学说,欧美经济学是创造财富的学说。”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两种经济学范式在侧重点上的区别,但将其绝对化则存在片面性。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深入分析政治经济学和主流西方经济学的异同点。

一、 对这句话的理解与辨析:

这句话的出发点是强调了不同经济学流派的关注核心。

“政治经济学是分配财富的学说”: 这句话很大程度上指向了早期政治经济学,特别是亚当·斯密之前的思想,以及后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等流派。这些学派非常关注财富是如何被生产出来之后,在社会成员之间如何分配的问题,以及这种分配方式背后的权力关系和制度安排。他们会深入探讨工资、利润、地租的形成机制,以及不同阶级之间财富的分配比例和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
“欧美经济学是创造财富的学说”: 这里提到的“欧美经济学”更偏向于指代以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主流西方经济学。这些学派确实非常强调生产、效率、市场机制在创造财富方面的作用,如劳动分工、资本积累、技术进步、资源配置的优化等等。它们的目标往往是最大化社会总财富的增长。

然而,这种区分并非绝对,存在以下几点需要辨析:

1. 早期主流经济学也关注分配: 即便是在“创造财富”方面着墨颇多的古典经济学,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虽然强调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财富中的作用,但他也详细分析了工资、利润、地租的形成,以及它们在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他关注市场如何引导资源配置,以及国家如何在保证生产和贸易的同时,也间接影响财富的分配。
2. 现代主流经济学也关注分配: 现代西方经济学并非完全忽视分配问题。福利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分支都专门研究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社会公平等问题。即使是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失灵分析,也常常会涉及到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宏观经济学中的财政政策,如税收和转移支付,更是直接干预财富的分配。
3. 政治经济学也关注创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虽然批判资本主义的分配不公,但它也深入分析了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如何决定财富的创造和积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其核心之一就是如何通过剩余价值的榨取来加速资本的积累和财富的创造。

二、 从这个角度区分政治经济学和主流西方经济学:

尽管存在上述辨析,但从“财富分配”和“财富创造”这两个侧重点出发,确实可以为我们理解政治经济学和主流西方经济学的区别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

1. 政治经济学 (Political Economy)

“政治经济学”是一个更广阔的概念,在历史上和理论上,它包含多个流派,但其核心特征在于:

理论渊源: 起源于古代希腊的政治思想,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其发展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紧密相关。后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发展和批判。
核心关注点:
财富的生产与分配并重,且常将分配置于更重要的位置或与生产紧密联系。 它不仅关注如何生产出更多的财富,更关注财富是如何在社会不同的主体(如阶级、国家、个人)之间分配的。这种分配不仅是量的,更是质的,涉及到权力、制度和价值观。
强调经济与政治、社会、制度的相互作用。 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活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嵌入在政治、法律、文化、道德等社会结构之中。经济制度、政府政策、权力结构等都深刻影响着财富的创造和分配方式。
关注财富分配的公平性、正义性和社会影响。 它会探究财富分配的模式是否公平,是否导致社会不平等、阶级矛盾或不稳定,以及如何通过制度安排来调节分配,以实现更理想的社会目标。
理论方法具有历史性、批判性和综合性。 政治经济学倾向于采用历史分析法,考察经济现象的演变过程;具有批判精神,常对现有经济秩序提出质疑;并力图建立一个包含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维度的综合性理论框架。

主要学派及其侧重:
古典政治经济学(如亚当·斯密、李嘉图): 虽然强调自由市场和生产效率是财富的源泉,但他们也深入分析了工资、利润、地租的形成和分配,以及国家在经济中的角色。斯密对“看不见的手”的描述,本身就包含了对市场如何引导资源配置以促进财富增长和(间接)分配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如马克思): 这是“分配财富”说法的最典型代表。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本质在于资本家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占有,即一种特定的财富分配方式。他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如何决定了财富的分配不均和阶级剥削,并认为只有改变生产关系,才能实现更公平的财富分配。
新制度经济学(如凡勃伦、科斯、诺斯): 强调制度在经济活动中的核心作用,包括产权制度、合同制度、政治制度等。这些制度直接影响着财富的创造方式和分配格局。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一定程度上): 虽然主要关注宏观经济稳定和有效需求,但其财政政策的运用(如税收、转移支付)本身就是为了调节经济运行和影响财富分配。
发展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经济学: 这些现代分支更是直接研究分配、不平等、福利等问题。

2. 主流西方经济学 (Mainstream Western Economics)

通常指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体系。

理论渊源: 主要发端于19世纪末的新古典经济学革命,以边际效用理论、个体理性选择为基础,并逐渐融入宏观经济学(如新古典综合、理性预期学派等)。
核心关注点:
财富的创造和效率最大化。 主流经济学将资源稀缺性作为基本出发点,核心目标是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技术进步,从而最大化社会总财富的生产和增长。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 强调价格机制在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中的作用,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经济活动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即效率最大化。
个体理性与偏好假设。 经济模型通常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之上,认为个体根据自身偏好和约束做出最优选择,从而推动整体经济向着高效的方向发展。
科学化、模型化、数学化。 追求经济学的精确性和可检验性,大量运用数学模型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来分析经济现象。
分配问题被置于效率的次要地位或作为效率的派生。 在传统主流经济学中,分配问题往往被视为生产问题的结果,或者是在效率最大化前提下的一个调节变量。如果市场配置是有效的,那么收入分配往往被认为是“公平的”(尽管这种公平性是以市场效率为基础的)。

主要理论与流派:
新古典经济学: 强调边际分析、供求均衡、市场效率。
宏观经济学(新古典综合、理性预期): 关注总产出、就业、通货膨胀等,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稳定经济。虽然这些政策会影响分配,但其首要目标往往是稳定和增长。
信息经济学、博弈论: 进一步深化了对市场运作机制的理解,但其核心仍然是效率和理性。

三、 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 特征 | 政治经济学 | 主流西方经济学 |
| : | : | : |
| 核心关注 | 财富的生产与分配(侧重分配及其背后的政治、制度因素) | 财富的创造与效率最大化(侧重生产和配置效率) |
| 分析视角 | 强调经济与政治、社会、制度的相互作用,具有批判性。 | 强调市场机制、个体理性、数学模型,追求精确性和可操作性。 |
| 价值判断 | 关注公平、正义、社会影响。 | 主要基于效率原则,对公平的关注相对次要或作为效率的结果。 |
| 研究对象 | 生产关系、分配制度、国家干预、权力结构。 | 市场机制、价格信号、消费者行为、生产者决策。 |
| 方法论 | 历史分析、制度分析、批判性分析,力求综合。 | 数学模型、计量分析、实证分析,力求精确。 |
| 代表流派 | 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 | 新古典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等。 |

总结来说,从“分配”和“创造”这两个角度区分:

政治经济学更像是一位“社会管理者”或“历史学家”, 它不仅关心“蛋糕有多大”(财富的创造),更关心“蛋糕如何分”(财富的分配),并且会深入研究分蛋糕的规则、谁来制定规则、为什么会这样分,以及这种分配方式对社会各方产生的影响。它看到经济活动的政治性和社会性本质。
主流西方经济学更像是一位“效率工程师”, 它主要专注于如何设计和优化机器(市场、激励机制),以生产出最大化的“蛋糕”(财富)。它假设蛋糕的分配问题可以通过市场本身或基本的制度安排来解决,或者至少不是其核心的研究对象。

为什么说这种区分有道理?

这种区分是有道理的,因为它指出了历史上不同经济学流派在核心问题上的不同优先级和分析框架。早期的政治经济学更加关注社会整体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随着经济学专业化和数学化的发展,主流西方经济学更加聚焦于市场本身的运作机制和效率问题。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种区分不是绝对的“非此即彼”。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综合,主流经济学也开始更多地关注分配、公平和制度问题。反过来,政治经济学的分析也离不开对财富创造过程的理解。理解这两者的区别,更重要的是理解它们在分析视角和价值取向上的不同侧重,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经济现象及其背后的社会含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说得完全没有道理。

首先,难道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不是欧洲的吗?不是欧美的吗?不是西方的吗?

其次,难道除了马克思,就没有别的政治经济学思想了吗?亚当斯密,李嘉图,配第的棺材板可是盖不住了。


如果你说的欧美经济学指的是“新古典经济学”。

那么你所提到的不知道哪位网友写的内容就完全是胡说八道了。

1: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学科,这一点,你问任何一个有title的经济学家,他都同意,换言之,管他什么经济学,研究的都是如何分配财富。

至于研究如何创造财富的,那就多了去了,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全都在研究如何创造财富。


2:谁告诉你西方经济学是根据能力来分配的?

让我们来看一看新古典经济学是怎么研究分配的: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律:完全竞争市场的瓦尔拉斯均衡总能达成帕累托最优。

我详细解释一下这几个概念:

完全竞争市场:指所有供给方和购买方,数量足够多,均无单独的议价权的市场,即,所有参与者均是price taker。

瓦尔拉斯均衡:指过剩供给等于超额需求,市场出清的状态。

帕累托最优:指不损害其他参与者效用的情况下,不能使得任何一个参与者效用提高的状态。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律:通过改变市场参与者的初始财富(某一时刻的),可以改变瓦尔拉斯均衡时,帕累托最优的位置。

你可能有些不能理解这些定理的基本含义,但显而易见的是,在这两条基本定理里,没有一条说了“能力”是个什么东西,也无从谈论“能力”对分配的影响。

整个新古典经济学也从没将“能力”当作是分配资源的重要理由,最多也就是论证了一下分配给劳动生产率高的人可能是一个帕累托改进。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帕累托最优才是新古典经济分配资源的原则,“能力”是个什么东西?

帕累托最优才是新古典经济分配资源的原则,“能力”是个什么东西?

帕累托最优才是新古典经济分配资源的原则,“能力”是个什么东西?

而且,第二定律还说明了“初始财产”对于帕累托最优位置的影响,也就是说,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拼爹”的重要性。

翻译成大白话,新古典经济学强调了两点:

1:爹(初始财富)对财富分配的结果是有很大影响的,爹的位置决定了后来的位置,转移支付可以改变“爹”的位置。

2:虽然爹对财富的分配有很大影响,但我们没有必要去制止拼爹的行为,因为完全竞争市场总能自己达成帕累托最优。

“能力”是个什么东西?在这里我只看到了无为,拼爹和转移支付。

显然事实上能力也不是西方经济学的分配标准,否则的话最富有的怎么不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或者是大学教授?

要是真的按照“能力”来,杨振宁怎么不是中国首富?

屠呦呦的奖金怎么连买房都不够?

爱因斯坦怎么才那点资产?

沃森怎么还沦落到拍卖诺贝尔奖牌?

uzi赚的钱怎么还没有五五开多?


我还是强调那几句话:

你辛勤劳动,他们说你没学问

你博览群书,他们说你没本事

你技艺超群,他们说你没经验

你阅尽沧桑,他们说你没情商

测不出来的,没有标准的“能力”,特别是“综合能力”,“总体素质”这种东西,就是资产阶级的谎言,就是他们不愿意给你钱,编造出来的借口。

他们敢比学问吗?做套卷子试试?比勤奋,看看出勤表?比智商?来一套题便知,没办法,最终只能用“综合素质”来遮羞。

“我有钱,就是因为我比你综合素质高”=“我有钱,就是我应该,你们生下来就活该是穷人!”


连新古典,连为资产阶级辩护的奥地利学派,都知道“能力”这个玩意不靠谱,用起来谁都不信,都知道尽量少用这种东西。即使用,也用劳动生产率来衡量。

连新古典都承认“初始财富”也就是拼爹的重要作用,你们还以为真的在按“能力”分配?


即使是不以帕累托最优作为最终考虑,新古典经济学也藉由基数效用论,研究的也是如何分配能最大化社会的效用。

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如果一个参与者的效用因为某个改进而增加,而且增加的效用大于其他人的损失,那么这次改进就是卡尔多-希克斯改进。

显然卡-希改进就是试图最大化社会效用的改进,如果遵循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则,卡-希改进其实是一种近似平均主义的思想,你要说吃大锅饭均贫富是卡-希思想可以,但不可以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思想,大锅饭只是马克思主义者对新制度的一种尝试。

“能力”从来就没在西方经济学中起到一个分配资源的决定作用,你们是在画一个靶子来赞美西方经济学。


3:马克思的经济学,相比之下才是最重视“能力”的,虽然“能力”也不是马克思的指标,但“促进生产力发展”是马克思的指标。

如果你认为能力是指劳动生产率的话,且认为给“有能力的人更多的资源”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话,显然马克思主义才是最重视能力的。

马克思之所以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就是因为意识到私有制会对生产力发展有阻碍。

还是要强调,劳动生产率可以是“能力”,可测量的IQ也可以是“能力”,考试卷子的分数也可以是“能力”,学历文凭也可以是“能力”,这些即使相互之间不完全吻合,有误差,但至少都有一个可测量的指标。

而不可测量的“综合素质”不是“能力”,就是编出来忽悠无产阶级的谎言,本质上是在用财富的多少来衡量“能力”,又用“能力”的多少来决定财富的分配,就是一种循环论证的诡辩。


与你的直觉恰恰相反,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才是怎么把蛋糕做大,而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才是怎么分蛋糕最好吃(最大化效用或者帕累托最优)。

马克思是站在人类历史的角度上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人类的历史必然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不断变化的历史,所以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的就是如何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促进人类的进步。

而新古典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当下,此时已经默认了资本主义雇佣和私有制了,所以怎么促进生产力的长远发展并不是首要目的,怎么保证社会当下的福利才是首要目的。

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说资本主义必将灭亡,是因为资本主义剥削工人,还是因为资本主义扩大了贫富差距?

都不是,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必将灭亡,是因为“资本主义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才是研究如何把蛋糕做大的科学,而新古典经济学,至少在马克思之后一个世纪的时光里,研究的才仅仅是怎么分蛋糕。

马克思主义里,分蛋糕才是为了把蛋糕做大,而新古典经济学,分蛋糕就仅仅是为了让人吃好而已,而且还不一定是为了让所有人吃得好。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后来遇到的挫折,是马克思主义者在研究如何做大蛋糕的过程中,由于对社会的研究不够彻底,犯下的错误,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虽然他们有失败,但人家好歹去试了,新古典,尤其是新自由主义者站在原地不动,试都不试一下,搞“无为而治”,这位网友还厚颜无耻地说新古典才是“做大蛋糕的”经济学。

私有制自原始社会以来就存在,连大猩猩也知道储存香蕉来私有,连大猩猩都接受私有产权的激励,这关经济学什么事?

做大蛋糕的明明是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新古典经济学明明啥都没干,而且还可能起到了阻碍凯恩斯等人干事的负面作用,也能把这个功劳揽在自己头上?


4:马克思主义从未提出有什么人是大公无私的,不为自己私利的人。

你们的误解是愚昧的,不仅把西方经济学画一个靶子来赞美,还把马克思画个靶子来打。

马克思主义者把生产资料收归国家和集体所有,是为了避免恶性竞争和垄断暴利,而不是因为有人大公无私。

如果不这样做,很多行业就会出现垄断厂商,抬高价格牟取暴利,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马克思提倡公有制,也是为了避免剥削,正是私有制带来了剥削,才试图想办法用公有制来解决。

“共产党人从不进行道德批判。”——卡尔·马克思。

相反,正是因为人性自私,资本主义私有制才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危机,才不得不用公有制逐渐代替私有制。

如果人人大公无私,资本家赚钱了分给工人,工人全力购买资本家商品,那还有什么生产过剩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岂不是成了天堂?马克思还要革命干什么?

马克思正是因为人性自私,才不得不想办法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以公有制来遏制社会动荡和剥削。

共产党人不过失败了几次,你们这帮保守者就各种帽子往上面扣。



5:好一个“产权保护”,好一个“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那我问你,什么是私有财产?


奴隶社会,奴隶主会说,奴隶是私有财产,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所以我们就该“保护产权”?让大部分人去当奴隶?


封建社会,地主会说,土地是私有财产,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所以我们该“保护产权”?让大部分人去当长工?


今天奴隶主在哪里?地主在哪里?他们的“私有财产”在哪里?怎么没人保护他们的产权?

同样的道理,你凭什么认为生产资料就该是私有财产?凭什么就认为有朝一日不该被废除?

法律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产权是统治阶级的产权,仅此而已。

统治阶级说xx不可侵犯,都不过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

而统治阶级的合法性,取决于其对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与否。


6:你对激励的误解也颇深。

一个人喜欢做的事情,往往是他所擅长的,他做这些事情不需要什么来自私有财产的激励,因为他除了睡觉之外,总不可能不做事。

而只有一个人被迫去做他不喜欢做的事的时候,才需要所谓的激励,才需要私有制。

而一个人之所以被迫去做不喜欢的事,就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不够,有些事情必须要有人去忍受。

所以显然,私有财产激励这个东西,是该随生产力发展而逐渐放松的,而这些网友却把它当作一个必须要达到固定水平的东西,甚至越大越好的东西,而不是随着生产力发展来逐渐放开它。

一旦有了这样一种“激励越大效率越高”的思想,那么压迫和剥削便被加剧了,因为越是穷苦的人,同样的工资必然能给他更大的激励,所以布尔乔亚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得不把工人阶级往死亡线上压榨,让他们更加贫困。


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马克思主义里,搞公有制也好,私有制也好,计划经济也好市场经济也好,其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而新古典,特别是弗里德曼那一套,目的可不是发展生产力,而是帕累托最优。

中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发展生产力为第一要务,搞了中特社,搞市场经济的同时又用行政手段调控,逐步开放,而苏联解体后,俄国和东欧国家根据新古典无为思想,搞了“休克疗法”,现在过去了二十多年,成效早已显现,高下立判,东欧国家经济停滞,而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这就是差别。

至于西方发达经济体,关新古典什么鸟事?关你所谓的不同于马克思的“欧美经济学”什么鸟事?自亚当斯密李嘉图以来这些国家就是先进发达的,马克思也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的思想,大家鼻祖也都是这帮人。


所以这些网友既不阅读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也不学习数学,连别人说的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还批判别人一番,总对着政治经济学瞎指点江山,这让我们很尴尬啊。

从头到尾他们都只是在批判想象中的马克思主义,赞美的也是想象中的西方经济学,他们的讨论,和午饭后吃饱了撑的印度三哥们坐在树下探讨宇宙是不是个茶壶?有多少个壶嘴没什么区别。

user avatar

谢邀。

这个问题简直就跟“皇帝家的金扁担”一样奇葩;没想到2018年都快过去了,居然还有人秉持这种双标神论的。

————————————————

两者核心都是分配,西方经济学是根据能力来分配,同时对你的产权提供很好的保护,这样就会给劳动者提供很好的激励,尽自己所能,创造财富。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却提出,这个世界上,有一群人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他们大公无私,一心为民,劳动者应该把原本应当是自己就可以管理的财富放到集体或国有企业中来,由这些领导来帮我们保值增值。后面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如果一个人投入的精力和他的回报不成正比,谁还有心在这个系统创造财富?西方经济学的做法是顺应人性,合理分配“蛋糕”,结果带来了做大“蛋糕”;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尝试改变人性,或漠视现实,假设人性为公,蛋糕分配的很不合理,结果就带来了”蛋糕“做不大或越做越小。- 风摇翠竹

————————————————

先放一个最让答主能笑的背过气的双标论点:

“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却提出,这个世界上,有一群人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他们大公无私,一心为民,劳动者应该把原本应当是自己就可以管理的财富放到集体或国有企业中来,由这些领导来帮我们保值增值。

OJBK我想反问一下,一个私人的公司,分配权掌握在谁的手里?

假如说劳动者把自己的财富放到集体或者国有企业叫“由领导来帮我们保值增值”,那么劳动者把自己的财富放到私人企业里,是不是应该叫“由私人来帮我们瓜分殆尽”

要是国企的领导是特殊材料制成的;那么私人企业的老板是不是24K水磨记忆钛合金制成的,外加肚脐眼内镶嵌了私人定制八心八剑?


这段大玩“双重标准”的胡话为什么一眼看上去,就特别能迷惑人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段话是逆练马哲一式,曰“强加联系”,或者叫“预设立场”

什么叫“预设立场”呢?就是不显山不露水的,在看似正常的语言里面参杂私货。你要跟他“就他的这段话”去谈论,那你就上当了;因为他已经把自己的私货夹在这段话里面了,你再怎么跟他论,都有如孙猴子跑不出五指山一样,因为这段话的大前提本身就是错的。


譬如举个例子:“基督教提倡爱人,神爱世人,只有爱他人才能真正满足我们的内心。每个人都需要内心的安宁,你也需要安宁,信仰基督教就能得到安宁。再者说信仰基督教也没有成本,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呢?”

就这段话,假如你要是就“爱他人才能真正满足我们的内心”“每个人都需要内心的安宁”这两点去谈论,你会发现你怎么都是个。不仅因为这两个观点本身就是正确的,而且你还栽进对方预设的立场里面去谈问题了。

这段话里面,对方预设了什么立场呢?“基督教提倡爱人”“信仰基督教没有成本”。你要是顺着对方的话继续说,你发现你怎么也跑不出去了;有个词儿叫“顺杆儿爬”,你都被带节奏带到杆子上去了,你还怎么下来?

所以说怎么反驳这句话?要反驳就要反驳那些他话语里看起来轻描淡写的,自己先行预设立场的部分。对这个例子,你就可以直接从根子上反问:您是真爱我的人呢?还是爱“我能帮您发展下线”这个行为呢?“爱”不是一个死的标签,而是一系列过往经历的总和。您与我素未平生,什么关系都没发生过,就先入为主式的认定这就是“爱”了,这岂不是给自己先颁个奖章,再往自己身上带吗?信仰基督教没成本吗?您现在在这儿传教,这不就是很大的成本吗?

诸如这样,跳出对方所预设的语境去谈问题,这就不会被对方牵着鼻子走了。


那么回归原题,原题这个逻辑中,哪儿“预设立场”了呢?

他所预设的立场,就是“资本家通过劳动创造财富”,这个将“资本家”“劳动者”合二为一,混为一谈的说法。

西方经济学是根据能力来分配,同时对你的产权提供很好的保护,这样就会给劳动者提供很好的激励,尽自己所能,创造财富。

他这一设定这个语境,你这就没法谈了。在他的世界观里,马云不仅出钱,还自己码代码;王健林不仅出钱,还自己盖房子。而且最要命的是,预设了他们出钱和出力的效果是相当的。马云自己一个人就能维护整个淘宝网,王健林一个人就能建起来万达广场。

所以这段话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对?因为你被对方预设立场带着走了。你不跟着对方节奏走,这段话的实际形式应该是这样的:

西方经济学是根据【资本家的资本】来分配,同时对【资本家】的产权提供很好的保护,这样就会给【资本家】提供很好的激励,尽自己所能,创造财富。

这就没问题了。猴子屁股长什么样子,一眼就看出来了。


还有这一段:

后面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如果一个人投入的精力和他的回报不成正比,谁还有心在这个系统创造财富?西方经济学的做法是顺应人性,合理分配“蛋糕”,结果带来了做大“蛋糕”;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尝试改变人性,或漠视现实,假设人性为公,蛋糕分配的很不合理,结果就带来了”蛋糕“做不大或越做越小。

你把这段话语境中的“资本家”和“劳动者”分开看看。

后面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如果一个【劳动者】投入的精力和他的回报不成正比,谁还有心在这个系统创造财富?

你说资本主义语境下的失业潮是怎么来的?现在就业困难是怎么来的?现在佛系青年是怎么来的?现在三和大神怎么来的?这段话完美解释。

西方经济学的做法是顺应【资本】,【用资本来】分配“蛋糕”,结果带来了做大【资本家手中的】“蛋糕”;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尝试改变【资本】,假设【资本】为公,蛋糕分配的很不合理,结果就带来了【资本家手中的】“蛋糕”做不大或越做越小。

你说全国二三线城市往一线城市输血是怎么来的?现在北上广深高房价高集中是怎么来的?现在各个行业被寡头垄断是怎么来的?这段话又完美解释。


所以你回过头来看,这段话“高明”在哪儿呢?

高明就高明在,他把“资本家”和“劳动者”混为一谈,把“资本集中”和“创造财富”混为一谈。你再基于这个立场跟他谈问题,百谈百输。西方经济学不是鼓吹保护资本家权益吗?劳动者投入精力和回报不成正比,不就无心创造财富吗?资本的特性可不就是啥玩意儿都要往自己手里攥吗?你能否认资本集中会让资本家手里的蛋糕越来越大吗?这些都是客观事实,你怎么辩,都没法否认这些。

你再把这几个论点混回去,再用点儿好词语往脸上贴贴金,看看得到的结论是什么:西方经济学宣扬保护【每个人】的权益。【每个人】投入精力和回报不成正比就无心创造财富。【每个人】都想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故而西方经济学让【每个人】做大了蛋糕。

你看这段话是不是完美的糊弄过去了?


最后回到题主的问题,“政治经济学是分配财富的学说,西方经济学是创造财富的学说”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经济学,从始至终都只是分配财富的学说。你拿经济学家盖楼?你拿经济学家种地?只有现实发生的,改变世界的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假如说西方经济学能创造财富,那么地也不种了,楼也不盖了,把这几个西方经济学家绑在大喇叭上天天喊,天上就哗哗掉真金白金驴肉火烧,这岂不是相当美妙的一件事情吗?

这种财富分配的倾向,是怎样的呢?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是鼓吹向资本方分配的(也就是所谓的“做大资本家手里的蛋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宣传向劳动方分配的(也就是所谓的“做不大资本家手里的蛋糕”,因为蛋糕返回到劳动者自己手中了)。答主不评价任何一种分配方式的合理与否,只不过建议诸君在选择两种分配方式之一前,先衡量一下自己兜里到底有多少钱,再考虑一下自己有个啥样的爹。连自己屁股都搞不明白应该坐在哪里的,我想也没有那个所谓“能力”去创造所谓自己的“财富”了吧。


以上。感谢您的阅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政治经济学是分配财富的学说,欧美经济学是创造财富的学说。”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两种经济学范式在侧重点上的区别,但将其绝对化则存在片面性。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深入分析政治经济学和主流西方经济学的异同点。一、 对这句话的理解与辨析:这句话的出发点是强调了不同经济学流派的关注核心。 “政治经.............
  • 回答
    你好!首先恭喜你取得了327分的好成绩,这个分数在A区国家线320分的基础上,确实为你争取到了不少调剂机会。作为一名政治学专业的本科生,跨考法硕非法学,能够取得这样的分数,你的努力和付出是值得肯定的。下面我将为你详细分析一下可以考虑的调剂方向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规划接下来的调剂之路。.............
  • 回答
    “政治经济学”这个词语,从字面拆解,我们可以先从它的构成部分来理解: 政治 (Politics): 指的是权力、政府、政策、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分配、社会组织以及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涉及谁拥有权力,如何行使权力,以及这些权力如何影响社会成员的生活。政治关注的是规则的制定、资源的分配以及社会目.............
  • 回答
    1975年出版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对苏联进行如此严厉的定性,认为其是“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所有制”、“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这背后有着一套深刻的理论逻辑和历史判断。它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当时中国对于苏联“复辟”问题的认识和批判的集中体现。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中国批判苏联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
  • 回答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与其他流派相比,有着鲜明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分析方法。理解其核心观点,并辨析其对错之处,需要深入探讨其理论基础以及历史和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其他政治经济学流派的主要区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其他主流经济学流派(如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等.............
  • 回答
    当前阻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政治经济动因,用我的话说,可以理解为一种在原有全球化模式下逐渐积累起来的“不平衡感”和“担忧感”,以及由此引发的各国政府和民众对自身利益、安全和主权的重新审视和强调。这就像一个大家庭,刚开始大家一起努力把家里的蛋糕做大,但慢慢的,有人觉得蛋糕分配不均,有人觉得自己的房间被.............
  • 回答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的申请要求和选课建议,这可是个挺实在的问题!我来给你好好说道说道,希望能帮到你。LSE的申请要求:LSE一直以来都是全球顶尖的学府,所以它的申请门槛自然不低。基本上,你可以把申请想象成一个“全方位考察”的过程,他们不仅看重你的学术成绩,还会深入了解你的个人素质和潜力。1.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刻。如果非要从中选出一个“更能代表”的,我会倾向于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精髓,更多地体现在其社会整体的构成,尤其是中产阶级的存在和发展上。 然而,这并非说无产阶级就不重要,他们是构成社会基石的群体,其生存状态和诉求同样至关重要。让我们来仔细掰扯一下:一、无产阶级:社会的根.............
  • 回答
    在美国名校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是一段充满挑战、智力激荡、但也极具回报的旅程。这段经历并不仅仅是埋头苦读,它更是一场深度挖掘、批判性思考、以及学术生涯的塑造。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这种体验:第一阶段:申请与期望(充满焦虑与希望的准备期) 高标准与激烈竞争: 名校的政治学博士项目是全球范围内最顶尖.............
  • 回答
    自由主义政治学,作为西方现代政治思想的重要基石,历经数百年发展,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正如任何一种思想体系一样,自由主义政治学也并非完美无缺,其内在的某些逻辑和实践中,确实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缺陷,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过度强调个体自由,可能导致社会碎片化和共识缺失。 自由主义的核心在于对.............
  • 回答
    哦,你说你男朋友是这些方面的爱好者啊,那礼物选择可就太有意思了,而且一点也不难!毕竟人家爱好这么广,总有一款能戳中他的心。首先,咱们得把他的爱好挨个捋一遍,看看怎么把这些“硬核”爱好转化成一份既有心意又实用,而且绝对不会错的礼物。1. 历史爱好者: 经典之选: 如果他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比如二战.............
  • 回答
    叙事:故事之外的意义构建“叙事”这个词,在咱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就是指讲故事。但要是把它放到历史学、政治学,乃至很多其他学术领域里,它的含义就变得更深邃、更复杂了。它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发生了什么”,而是关于“如何理解发生过什么”以及“为什么我们这样理解”。咱们先从“叙事”这个词的字面意思说起。它来源于.............
  • 回答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区分是理解其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作机制的关键。这种区分并非基于劳动的生理或心理强度,而是基于其社会生产性和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如何解释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差别:一、 核心概念:劳动是价值.............
  • 回答
    你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感兴趣,这是个非常棒的起点!这门学问不仅深刻理解了资本主义的运行逻辑,也为我们思考社会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想要深入学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次来入手,每一步都有一些经典书籍可以作为你的指路明灯。第一步:建立基础的理论框架——《资本论》是绕不过的基石要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那《.............
  • 回答
    理科生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乍听之下似乎有些跳跃,毕竟一个是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实证分析,另一个则是宏大的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分析。但仔细想想,二者并非全无关联,甚至在某些方面,理科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恰恰能为理解马政经提供独特的视角。1. 打破思维定势:认识马政经的“学科属性”首先,得明白马政经不.............
  • 回答
    学习西方经济学后,再接触政治经济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感到“别扭”,主要是因为两者在理论基础、方法论、核心假设、研究对象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种“别扭”的原因: 一、理论基础与核心假设的差异1.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西方经济学(如新古典经济学、凯.............
  • 回答
    奥地利学派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在经济学界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从历史和理论的角度来看,奥地利学派确实提出了不少尖锐的质疑,其可信度之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经济学基本范式的理解以及你如何看待这些批判的有效性。奥地利学派的基石:主观价值论、个人主义、边际革命与方法论个人主义要.............
  • 回答
    首批中国经济学教材公布,共有25个编写团队,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9个领域,这标志着中国在经济学教育和理论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具有多层面的深刻含义。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强化:明确中国经济学的“中国特色”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
  • 回答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学生呼吁大学“禁止招收私立学校学生”的一系列活动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议题,涉及教育公平、社会流动性、精英主义以及高校的录取原则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学生诉求的核心,以及可能带来的广泛影响。活动背景与学生诉求核心:首先,需要明确的是,.............
  • 回答
    要回答“我够不够格申请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我们需要更详细的信息。LSE 是世界顶尖的大学之一,以其严谨的学术和极高的声誉著称。申请 LSE,不仅仅是看你的学术成绩,更是一个全方位的评估过程。首先,你需要明确你打算申请什么级别的项目。 LSE 提供本科(Undergraduate)和研究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