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其他的政治经济学流派相比主要区别在哪里?你觉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正确的?

回答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与其他流派相比,有着鲜明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分析方法。理解其核心观点,并辨析其对错之处,需要深入探讨其理论基础以及历史和社会背景。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其他政治经济学流派的主要区别: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其他主流经济学流派(如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等)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核心分析对象与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以阶级斗争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分析工具,强调经济基础(生产方式)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其理论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动力和矛盾在于资本家对工人劳动的剥削。
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 关注价值的来源、价格的决定、财富的增长以及分工的作用。虽然也涉及生产和分配,但更多地从市场机制和个体理性行为出发,较少关注阶级冲突。
新古典经济学: 以边际效用论和理性经济人假设为核心,强调市场均衡、供求关系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将经济行为简化为个体在资源稀缺下的理性选择,对经济的宏观结构和阶级关系关注较少。
凯恩斯主义: 主要关注宏观经济的总需求管理,解释经济周期、失业和通货膨胀。强调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以稳定经济。虽然也涉及分配,但主要从宏观经济总量的角度考虑。

2. 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坚持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利润(剩余价值)的产生根源于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劳动能力)的价格低于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新价值。
古典经济学: 也倾向于劳动价值论,但其解释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新古典经济学: 转向主观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效用)由消费者对其的主观评价决定,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

3. 对资本主义的评价与发展预测: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认为资本主义是历史的、暂时的社会形态,其内在矛盾(如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等)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其灭亡,并最终被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所取代。它强调资本主义的剥削性、异化性和周期性危机。
古典经济学: 对资本主义持相对积极的态度,认为它是促进财富增长和人类进步的有效体制。
新古典经济学: 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强调其自由竞争的优越性,对危机和矛盾的关注相对较弱,更多地从优化机制入手。
凯恩斯主义: 虽然承认资本主义的内在不稳定性,但认为可以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克服其弊端,使其能够持续运行,并非必然走向灭亡。

4. 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分析方法。强调经济现象的动态性、历史性和系统性,关注生产力的发展如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这种变革如何引发社会整体的演进。它也注重对经济现象背后的剥削关系的揭示。
新古典经济学: 主要采用数学模型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强调静态分析和局部均衡。以个体选择和市场出清为基础构建模型。

5. 政策含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呼吁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古典经济学: 主张自由放任,最小化政府干预。
新古典经济学: 提倡市场化改革,强调产权明晰和减少政府管制。
凯恩斯主义: 主张积极的政府财政和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点的对错辨析:

辨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是否正确,需要结合其提出的理论、历史实践以及后续的经济发展进行评估。以下是一些关键观点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正确之处:

1. 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和危机的深刻洞察:
危机理论: 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必然性,认为这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根本矛盾所导致的。他揭示了生产过剩、投资过度和利润率下降等导致危机的因素。
发展至今的印证: 历史上的多次经济危机(如1929年大萧条、2008年金融危机)似乎印证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内在不稳定的预测。虽然现代经济学提供了应对危机的工具,但危机本身并未消失。

2. 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性:
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理论,准确地揭示了资本家之所以能获取利润,并非来自商品的“公平交换”,而是源于对工人劳动力的剥削。工人提供的劳动价值超过了其获得的工资,差额即为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收入差距和财富集中: 这一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所有者(少数人)倾向于积累财富,而劳动者(多数人)的财富增长相对缓慢,从而导致贫富差距扩大。这一点在当今社会尤为突出。

3. 强调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关系则需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就会发生社会革命。
理论价值: 这种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变迁的动力,强调了经济结构对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深刻影响。它也解释了为什么技术进步(生产力发展)往往要求生产关系(如产权、组织形式)的调整。

4. 对异化劳动的批判:
人与劳动: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不再是人的自我实现,而是变得异化。工人与其劳动产品、劳动过程、自身以及他人相疏远。
现实关照: 这一观点对于理解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对工作的厌倦感、工作中的无意义感以及人际关系的疏离感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5. 预见了生产的社会化和集中化趋势:
垄断的出现: 马克思预见到资本主义会发展出垄断和少数大企业控制生产的趋势。
实践印证: 现代经济中,大型跨国公司、金融集团的出现,以及生产经营的全球化和集约化,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趋势。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可能存在的错误或局限之处:

1. 过于绝对的劳动价值论与价格形成的复杂性:
劳动价值论的局限: 劳动价值论难以解释非劳动产品(如土地)的价值来源,也难以解释为什么稀缺资源(如艺术品)即使劳动投入很少,价格却可能很高。
新古典价格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提出的边际效用和供求关系,更能解释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尤其是对于非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价格波动。
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虽然马克思认为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但实际市场价格的形成远比此复杂,受供求、垄断程度、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偏好等多种因素影响。

2. 对资本主义适应性和自我修正能力的低估:
政府干预: 马克思低估了政府干预(如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调控、福利国家政策)在稳定资本主义经济、缓和阶级矛盾方面的作用。
技术进步与生产力发展: 资本主义的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比马克思预想的要强大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利润率下降的压力。
消费者需求的弹性: 资本主义社会可以通过发展消费经济、提供更多样的产品和服务来消化部分生产能力,而非仅仅是“生产过剩”。

3. 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预设与实践的失败:
计划经济的低效: 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基础。然而,20世纪的实践表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资源配置、技术创新和激励机制方面存在显著的低效性,难以与市场经济竞争。
激励机制的缺失: 在缺乏竞争和私有产权激励的情况下,社会主义经济体容易出现效率低下、创新不足的问题。
国家权力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往往导致强大的国家权力,这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和压迫,与追求自由平等的初衷相悖。

4. 对人性与社会行为的某些简化:
理性经济人 Vs. 阶级性: 新古典经济学强调理性经济人,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强调阶级性。现实中,人既有理性的一面,也受到情感、文化、社会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阶级属性或绝对理性。
合作与利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关注竞争和冲突,但合作、利他等社会行为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5. 对“消灭阶级”的理想化倾向:
阶级的消亡: 虽然财富分配不均可能通过政策调节,但彻底消灭社会分层和形成完全平等的社会,在现实中极难实现。新的社会分工和技能差异依然会形成新的分化。

总结: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套深刻而有影响力的理论体系,它在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剥削性以及社会变迁的动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对贫富差距、经济危机等问题的分析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然而,其对价值的定义、对资本主义自我修正能力的低估,以及对社会主义模式的预设,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暴露出局限性甚至错误。现代经济学和各国经济发展实践,在吸取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部分洞见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修正和发展,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效率、政府调控的必要性以及个体行为的复杂性。

因此,评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需要采取一种批判性继承的态度,既认识到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历史贡献,也正视其理论上的局限和实践中的失败。它仍然是理解现代经济和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尽管其预言的未来景象并未完全实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存在主不主流的问题,因为经济学流派也有变迁,凯恩斯曾经是主流,新自由主义也有可能崛起。谁是主流和当时的历史环境是有关的。

我并不是在贬低老马,也反对有人贬低他,这篇答案旨在说明他的局限是时代的必然。不要站在现代人的上帝视角对马进行过分的批判。

尽管谁是主流不好说,但是有一点是几乎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马的经济学一定是非主流。

首先一开始马就和其他人没达成共识。

其他学派的经济学首先假设资源的稀缺性,为什么会有经济学?就是为了研究配置资源,为什么需要研究这个?就是因为资源是稀缺的,如果不稀缺就按需分配,经济学就没有存在意义了。

然而马假设“物资资源能极大丰富”,共产主义能实现,在共产主义社会下,资源是不再稀缺的,人们按需分配。

一开始经济学还没怎么发展,马就宣告了经济学的“死刑。”脑回路都不一样,别人都在想怎么发展经济学的时候,老马却在想怎么消灭它。


很多人觉得老马的经济学最大的毛病在于不实用,其实这是必然的,其他人都默认了社会大环境的残酷现实,私有制呀资本主义市场呀之类的,研究在这样的环境中解决问题,而马拒绝接受这样的环境,试图消灭整个体制。这已经不单单是经济学的范畴了。

而现在社会大环境没有被老马改变,所以老马的经济学就彻底不实用了。

19世纪的时候考虑这种事,思想是不是太超前了?太超前了也不太好,因为当时的工具实在太原始,要改造社会几乎是不可能。

所以准确的说,老马并不是在研究经济学,解决经济问题,而是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研究社会和历史的发展,研究革命的方向,所谓“政治经济学”,就是指用在政治上的经济学。

老马这种想法也没错,毕竟现在研究政治学,社会学的等各种社会学科的,哪个不用经济学方法?“经济学帝国主义”就是在描述这种现象。要论“经济学帝国主义者”,老马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但问题就在于当时的经济学方法是很原始的,老马的工具只有李嘉图和斯密的理论,其中用得最多的,就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很多答主一概否定劳动价值论,这是本身是片面的,劳动价值论不是因为错误而被抛弃,而是因为不完备性,也就是不实用才被抛弃的。

换句话说,它就像青铜器时代的斧头一样原始,而现在的工具—DSGE,博弈论,计量统计,已经是电锯级别的东西了。

很多人否认“价值”这一概念的存在,这是不科学的,你凭什么觉得“效用”就是存在的?价值和效用,就像物理学上的波粒二象性一样,和波与粒子一样,是用来描述现象的两种模型。

张五常在他的“经济解释”之中就批判了只使用“效用”这一概念的片面性,就像只用波动模型来描述光一样,有时候该引入“使用价值”这一概念,来完备的解释经济现象。

当然就像光的波动学说曾经把粒子学说压倒在地一样,新古典边际革命后的效用理论也成功把劳动价值论弄死了,因为用波动论就是好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用效用也就是好解释价格变化,也就是认识到一个人愿意出多少钱买这个东西,很大程度是上并不是由这个东西的价值决定的,而是由这个人自身的需要来决定的。

这就是劳动价值论的极大的不完备之处,无法描述剧烈的价格变化的规律,同样的一顿饭,饿了一天的人愿意出的钱和吃得撑的人愿意出的价是不同的。你考虑这顿饭本身的价值,是无法解释这个现象的。

劳动价值论中“价格在价值附近波动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熟悉效用理论的人都知道:“供求关系完全可以使得价格偏离到和商品背后的社会劳动几乎没有任何相关性的位置。”价值理论对于价格是无法充分解释的。

但老马那个年代,这种商品,比如奢侈品呀,知识产权啊是非常少的,所以劳动价值论有一定解释能力,看上去价格就是在很小的一个范围波动。而且和背后的劳动成本是相关的。

于是马克思发现了至宝一样吸收了古典经济学,因为他发现,在这些社会科学中,经济学恐怕是最完备的,我们今天尽管知道,尽管劳动价值论就像石器时代木棍上绑石头那样的斧头一样原始,但是当时其他的学科还完全是形而上的经验主义,几乎如同原始的荒原一样,老马拿着这一把的斧子硬生生地拓荒,在发掘中发现了资本主义一系列的漏洞。他甚至会觉得,经济学的武器真先进。

这样你自然就觉得老马宣告经济学死刑也是完全有理由的,在他看来,古典经济学已经非常完备了,当然这是和其他社会学科相比。就像19世纪末物理学家眼里的牛顿力学一样。已经可以宣告学术大厦圆满完成了。

于是老马发展出了一套“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这种东西,就像古典物理学中的“以太”一样,被视为“绝对静止的参考系。”“光传播的介质”。然而我们知道的,光传播不需要介质,相对论也说明了绝对静止是不存在的。

但是你如果站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推导出以太这种东西是必然的。

马站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推导出剩余价值这种东西也是必然的。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我带入以太,写一段话:

“笛卡尔还发现了光的运动方式和它所传播的路径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以太理论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波动派物理学家或者粒子派物理学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xxx在笛卡尔墓前的讲话》

看,毫无违和感。

“剩余价值”之所以被构造出来,就和以太被构造出来一样,是劳动价值论为了逻辑上自洽的必然结果。

为什么,因为劳动创造价值,因而,一系列市场行为不过是价值在兑现的行为,交易是不创造价值的。

老马尽管知道:东西不一定卖得掉,还把它形容成“性命攸关的一跃”。

但是他的表述是这个样子的:

“商品的销售过程是关乎商品价值能否实现的过程,是肯定或者否定资本主义生产的过程。”

换言之,他已经坚信劳动创造价值,市场不过是这一价值的实现。

既然买卖不创造价值,那么资本家的占有的财富就不可能是从市场上来的,只能是从生产中来的。

所以必然的,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一部分价值被支付给工人当工资之外,还有一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占有了,这就是剩余价值的由来。

非常理性的推断,同样,后面还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推理:

商品的价值是由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如果单一资本家能以更低的劳动时间来生产商品,即单位劳动时间能生产更多的商品,那么他必然会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所以,每个资本家都会采取大机器,引进最先进的技术生产。

然而当所有资本家都这样做的时候,长期来看,商品的价值就下降了。为什么?因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它所必须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全社会的技术一进步,生产所需的时间自然就减少了,所以商品的价值自然会降低。

但是支付给每个工人的价值,每个工人的工资是几乎不会下降的。

所以如果保持不变数量的工人,那么由于商品的价值低了,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必然会减少,为了榨取同样数量的剩余价值,他必须得雇佣更少的工人。

经济危机就是这样来的。

马够理性吧,分析够精准吧,经济危机也的确出现过,但是资本主义还是苟活了这么久,没有灭亡,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资本家的平均利润率,按马的话说,就是榨取的剩余价值的比率,并没有像马说的那样不断下降,在很多时候是维持的。

就是因为劳动价值论把价值看成了商品的属性,劳动看为价值的唯一来源。才导致了马得出了经济危机会不断出现,最后导致资本主义灭亡的论断。

事实上你发现,工人是社会的主体,同时也是消费者,他们工资如果涨了,就会愿意以更高价格买更多东西,这样,资本家的利润并不一定会下降,所以就不一定会裁员。

所以每次国家发现商品大量过剩的时候,就会拉动内需,出手买了这些过剩的东西,去掉产能,维持资本家的利润,让资本家不裁员,从而不断给资本主义续命。

但是劳动价值论框架下很难意识到这点,即工人如果收入增加了,商品的价格可以提高,换言之,马不可能注意到,如果工人工资涨了,社会商品的总价值会上升。因为你一旦称它为“价值”自然就很难考虑到市场对它的作用了。

凯恩斯完全抛弃了“价值”这一概念,得到了一系列的续命方法,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就是这样做的。

所以经济危机不一定能打垮资本主义。

你问我相信资本主义会灭亡吗?我是信的,但这不是因为它续不了命而灭亡,中国封建王朝能续命两千年不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可见你非要强行续命是一定能续的,灭亡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发现了更好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流派的不同,概括起来就是:

1:别的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配置的彻底的经济学问题,马研究经济学,只是为了找到经济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发展和政治问题。

2:现在马以外的经济学流派,都是边际革命之后用升级到新工具的流派,马的政治经济学,由于各种原因,工具上还停留在古典时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与其他流派相比,有着鲜明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分析方法。理解其核心观点,并辨析其对错之处,需要深入探讨其理论基础以及历史和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其他政治经济学流派的主要区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其他主流经济学流派(如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等.............
  • 回答
    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在经历了二战后的蓬勃发展与之后学术思潮的变迁后,至今仍保持着一定的活力和独特性。它并非主流,但在特定学界和理论领域内,依然是理解日本经济社会以及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重要视角。要详细探讨其现状,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展开。一、 学术界的传承与发展尽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个标签在当.............
  • 回答
    要说“支持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家,这其实是一个挺微妙的问题。因为直接跳出来说“我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在主流经济学界可能不那么多,尤其是在我们印象中那些以数学模型和计量经济学闻名的大牛们。不过,如果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经济学理论的影响是深远的,而且至今仍有许多经济学家在不同程度.............
  • 回答
    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劳动价值论,并将其应用于一个亏损的工厂场景。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人剥削资本家”的反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价值如何创造、如何转移以及在工厂亏损时,这种关系的复杂体现。首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里.............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宏大且复杂,涉及历史、政治、文化和学术思想的多个层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中国经济学家为何大都信奉西方经济学?这是一个历史和现实因素交织的结果,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和实践导向: 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
  • 回答
    主流经济学界对马克思《资本论》的评价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学术辩论和理论发展,《资本论》在主流经济学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批评和修正。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主流经济学界对《资本论》的评价:一、 肯定之处与深远影响:尽管存在.............
  • 回答
    马克思是一位深刻的经济学家,他的理论至今仍在影响着世界。然而,在19世纪末,经济学领域发生了一场被后人称为“边际革命”的范式转变,而马克思似乎与这场革命失之交臂,或者说他的核心理论未能与这场革命的逻辑完美融合。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以及边际革命所提出的新视角。马.............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划时代巨著《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中对卡尔·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驳斥”。首先需要明确一点,马歇尔并非直接像后来的经济学家那样,逐条列举马克思理论的漏洞。他的“驳斥”更多地体现在他用自己建立的,基于边际效用和边际生.............
  • 回答
    奥地利学派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在经济学界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从历史和理论的角度来看,奥地利学派确实提出了不少尖锐的质疑,其可信度之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经济学基本范式的理解以及你如何看待这些批判的有效性。奥地利学派的基石:主观价值论、个人主义、边际革命与方法论个人主义要.............
  • 回答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经典的马列主义相比,其核心差异在于理论的本土化、时代化和实践性。并非简单地对经典理论进行添枝加叶,而是经过了深刻的“两化”——中国化和时代化,这使得它既保留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又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实践指导意义。为了更清晰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对比:一、 理论的出.............
  • 回答
    这位经济法老师的言论,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其核心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解以及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简单化否定。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任何理论,无论多么深刻,都可能在具体实践中遭遇挑战,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但问题在于,这位老师的论证方式,仅仅是抓住了一个极度简化的比喻——“1颗大米不能变成10个面包.............
  • 回答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是否存在必然性规律,以及马克思是否错判了资本主义制度,是经济学和历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重大课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马克思的理论,并结合资本主义自马克思时代以来至今的发展和实践进行审视。一、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规律的论述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对资.............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中占据着极其特殊且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对以往哲学思潮的继承和批判,也是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法的深刻革新。要详细阐述其地位,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审视: 一、 对以往哲学的继承与批判:集大成与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对人类数千年哲学遗产的深入分析和深刻批判.............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否具有排他性,以及马克思是否能包容其他思想理论信仰主义,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定义、其核心理论以及历史实践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马克思主义的“排他性”:从理论核心与实践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排他性.............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阻碍”或“促进”来概括。它既带来了深刻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研究的方向和内容。以下我将详细阐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研究进步中扮演的角色:一、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哲学研究的积极影响:1. 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
  • 回答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未曾真正过时,或者说,它所提出的许多深刻洞见至今仍能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世界,原因在于其核心理论抓住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结构和经济运行的一些根本性特征,而这些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是持续存在的,并且不断以新的面貌折射出其内在的矛盾与张力。首先,我们得承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非是简.............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对罗伯特·诺齐克的《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第八章的诘问,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反驳和回应。诺齐克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点上:1. 对自由主义市场原则的坚持: 诺齐克认为,只要初始占有是正当的,那么通过合法的交易过程获得的财富分配就是正当的,即使这种分配极其不平等。他强调个体权利,特别是.............
  • 回答
    马克思主义能否美国化、日本化,这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不同国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社会政治实践。简单地说,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本质的同时,审视其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可能发生的变异与融合。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普适性”.............
  • 回答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区分是理解其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作机制的关键。这种区分并非基于劳动的生理或心理强度,而是基于其社会生产性和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如何解释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差别:一、 核心概念:劳动是价值.............
  • 回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庞大而深刻的理论体系,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批判。认为其存在“硬伤”的观点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可以详细阐述:1. 历史决定论的宿命论倾向与现实的不可预测性: 理论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历史规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