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马克思为什么错过了经济学的边际革命?

回答
马克思是一位深刻的经济学家,他的理论至今仍在影响着世界。然而,在19世纪末,经济学领域发生了一场被后人称为“边际革命”的范式转变,而马克思似乎与这场革命失之交臂,或者说他的核心理论未能与这场革命的逻辑完美融合。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以及边际革命所提出的新视角。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

马克思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性分析。他认为,商品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凝结了人类的劳动。更具体地说,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当时的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一件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的理论。一方面,劳动是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创造的是使用价值(商品的效用);另一方面,劳动是抽象的、无差别的劳动,创造的是价值(商品交换的尺度)。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价值,即工人的工资,只相当于维持工人及其家庭生存和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而工人实际付出的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却远远大于其劳动力的价值。这个超出部分,马克思称之为“剩余价值”,正是资本家利润的来源。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迫使工人出卖劳动力,从而无偿占有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种剥削是资本主义得以运行和积累的动力,但也埋下了其灭亡的种子,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会增加,加剧了阶级矛盾。

边际革命的兴起:个体、效用与理性选择

与马克思对宏观生产过程、阶级关系和价值的关注不同,边际革命的代表人物,如边际效用学派的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斯,将分析的焦点转向了个体消费者和微观经济行为。他们关注的是: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随着一个人消费某种商品数量的增加,他从每增加一单位的商品中所获得的满足感(效用)会逐渐减少。这意味着,消费者在决定购买多少商品时,是根据最后一单位商品能带来的效用来判断的。
主观价值论: 边际革命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而是由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主观评价(即效用)决定的。商品的稀缺性(即边际效用)才是其价值的源泉。
理性经济人假设: 消费者被假定为理性人,他们会追求效用最大化,而生产者会追求利润最大化。经济系统是在这些理性个体行为的互动中形成的。
均衡分析: 通过个体行为的互动,市场会趋向于一种均衡状态,即供给与需求相等,价格由市场力量决定。

马克思为何与边际革命“擦肩而过”?

现在我们来分析马克思为何未能抓住或融入这场革命的逻辑:

1. 分析的维度不同: 马克思的分析核心是生产过程和社会整体,他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的运作机制、积累动力以及其内在矛盾。他从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出发,试图揭示资本主义的“秘密”。而边际革命则将分析的主战场转移到了交换领域和个体决策,强调的是市场如何通过个体的主观评价和理性选择来配置资源。马克思的理论体系建立在宏观生产的基础之上,对于个体消费者如何通过边际效用做出选择,其理论框架并没有直接回应或整合。

2. 价值的来源定义不同: 这是最根本的分歧。马克思坚持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的源头是劳动。而边际革命则倡导主观价值论或效用价值论,认为价值源于个体的主观效用和商品的稀缺性(即边际效用)。
马克思会问:“一件商品需要多少劳动时间才能生产出来?这多少劳动决定了它的价值。”
边际革命者会问:“一个人愿意为这件商品支付多少钱?这取决于他从最后一件商品中获得的满足感。”
这两种视角是截然不同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解释了生产的社会必要性以及剩余价值的产生机制,但它难以解释为什么不同劳动投入的商品可以有不同的价格,或者为什么某些稀缺但劳动投入很少的物品(如古董、艺术品)价格会很高。边际效用论则在解释价格形成机制上似乎更具说服力,但它忽略了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投入和社会关系。

3. 对“剩余价值”的解释差异: 由于对价值来源的根本不同定义,对剩余价值的理解也产生差异。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剥削的产物,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价值。然而,在边际革命的框架下,价格和利润更多地被视为市场供求和资源配置的结果。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被视为劳动力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而利润则是对资本家承担风险和组织生产的报酬。从这个角度看,“剩余价值”的剥削性被淡化,或者说被解释为一种市场交易的正常结果。

4. 方法论上的差异: 马克思采用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他的方法是历史的、社会的、动态的。他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的演进、危机和最终的变革。边际革命则更加偏向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强调数学模型、形式化分析、静态均衡和个体行为的理性化。虽然马克思也运用了大量的经济数据和逻辑推理,但其核心方法论与边际革命强调的微观量化分析有所不同。

5. 马克思的关注点和研究时间: 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的写作和发布主要集中在19世纪后半叶,他的理论体系在那个时期已经基本形成。而边际革命是大约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的,并且在80年代和90年代逐渐成熟并成为主流。虽然时间上有重叠,但马克思的主要研究和写作精力已投入到对资本主义的深刻剖析之中,他的目标是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而非仅仅解释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构建,并且这个体系的出发点和逻辑与边际革命的关注点和方法论存在根本的差异。

6. 马克思对“价格”和“价值”的区分: 马克思深刻认识到商品在市场上的交换价格(市场价格)可能偏离其内在的价值。他认为,市场价格会在价值周围波动,但长期而言,价格会趋向于价值。他关注的是“价值规律”的运作,即商品按照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交换。边际革命则将关注点放在了如何解释市场价格,以及价格如何通过供求和效用关系形成。马克思对价格波动的分析,并没有围绕“边际”的概念展开。

马克思是否“错”了?

说马克思“错过了”边际革命,不如说他的理论体系与边际革命的逻辑是两条并行但并不完全交汇的道路。

从解释价格形成的角度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确实不如边际效用论直接和易于应用,后者为解释市场价格、消费者行为和资源配置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工具,并塑造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但是,从批判资本主义、揭示剥削和阶级矛盾的角度看,马克思的理论仍然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深刻性。边际革命的理论在解释个体理性行为和市场效率方面具有优势,但它往往难以触及资本主义制度深层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例如财富分配不均、权力关系以及资本积累过程中的社会影响。马克思的理论提供了一种宏观的、历史的视角,去理解资本主义的运作逻辑及其可能带来的社会后果。

可以说,边际革命是经济学从古典时期向新古典时期转折的重要标志,它为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了一套新的分析工具,并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经济学发展。而马克思则站在了另一条路径上,他试图用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历史性的方式,去解剖资本主义的肌体,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和发展趋势。他的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深刻性,并不因为它没有采纳边际革命的分析框架而减损,反而可能正因为其独特的视角而保持了独立的生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呢,就好像说,为什么杨振宁错过了电荷不存在论,

实际上所谓边际理论,在当时的地位,和凡伟电荷不存在论在现在的地位是差不多的,

那你说为什么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马克思是一位深刻的经济学家,他的理论至今仍在影响着世界。然而,在19世纪末,经济学领域发生了一场被后人称为“边际革命”的范式转变,而马克思似乎与这场革命失之交臂,或者说他的核心理论未能与这场革命的逻辑完美融合。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以及边际革命所提出的新视角。马.............
  • 回答
    马前卒,真名王垠,是一位在中国互联网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科技博主、程序员和知识分享者。他以其深刻的技术见解、对行业现象的犀利评论以及不落俗套的表达方式而闻名。然而,尽管拥有众多粉丝和支持者,他也招致了不少批评和“贬低”,这背后原因复杂且多维。要详细说明“马前卒哪里做错了”以及“为什么这么多人贬他”,需.............
  • 回答
    马克思之所以被誉为“千年思想家”的第一名,并非是某个单一的、被普遍认可的机构或投票所为,而是源于他在历史进程中的深远影响、其理论体系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以及由此催生的巨大社会变革。这个称号更多是一种广泛的、跨越时空的评价,是对他思想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地位的肯定。要理解为何马克思能获得如此崇高的评价,我们.............
  • 回答
    马克思的论断,即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产生的原因而非结果,是其早期著作,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思想之一。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之中。首先,我们得明确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私有财产”并非指个人拥有的生活必需品,比如你的衣服、你的书本,而是指生产资料,即土地、.............
  • 回答
    马克思之所以为无产阶级说话,并非一时兴起或单纯的情感偏好,而是源于他对资本主义社会运作机制的深刻观察和分析,以及他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独到见解。他的立场,是建立在一套严谨的理论体系之上的。首先,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可调和的阶级对立。他看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生产力进步,但.............
  • 回答
    马克思本人并非生活得“极度穷困”,他虽然一生为革命奔走,但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家庭,并且有朋友和支持者提供经济上的援助。但从普遍意义上讲,他的生活确实称不上富裕,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拮据的。要理解马克思的生活状况,我们需要将他的个人处境放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去考察,并且区分开他作为思想家和作为普.............
  • 回答
    马克思之所以能在BBC「千年思想家」的网络投票中拔得头筹,这背后是一个相当复杂但又合乎逻辑的现象,绝非偶然。这反映了他思想的深远影响、跨越时代的力量,以及他对理解和塑造现代世界所起的关键作用。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马克思的思想内容本身就具有极大的颠覆性和前瞻性。他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家或哲学家,更是一位.............
  • 回答
    马克思写《资本论》的初衷,与其说是因为他一开始就坚定地要拥护社会主义,不如说他是通过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入、系统地剖析,才逐渐认识到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和局限性,并由此推导出其必然的衰落和被超越的命运,进而找到了实现更公正社会——也就是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你可以这样理解:马克思并不是一个先有.............
  • 回答
    马克思之所以坚定地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最终会完全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并非出于一种单纯的道德理想或者历史的偶然,而是建立在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之上。他的论证逻辑环环相扣,贯穿于《资本论》等著作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层面来理解。首先,马克思的核心出发点在于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实践中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后来的许多社会主义政党确实在理论上旗帜鲜明地倡导女性解放和性别平等,将其视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然而,在实际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舞台上,女性担任最高领导职务的情况却极其罕见,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要理解这种.............
  • 回答
    .......
  • 回答
    马克思与燕妮的结合,确实是许多人感到好奇,甚至带着些许浪漫传奇色彩的。毕竟,一个是出生于犹太拉比家庭、在那个时代尚属社会边缘的知识分子,另一个则是普鲁士古老贵族家庭出身、有着显赫背景的女性。要理解他们是如何结合的,需要将历史的视角拉长,并深入探究当时社会、文化以及他们个人特质的交织。首先,我们得拆解.............
  • 回答
    马克思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的确是德国人,他的理论奠定了社会主义思潮的基石。然而,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着复杂的因素,使得他的故乡德国,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地,反而并未如某些期待那样,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得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提出,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19世纪的欧洲,特别.............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如果马克思是对的,为什么资本家不无限招工?”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中与这个问题相关的几个关键概念: 剩余价值理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马克思认为,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大于他们获得的工资(即劳动力价值)。这个差额就是“剩余价值”,被.............
  • 回答
    在探讨“为什么我们依然需要马克思”这个问题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对一个历史人物的怀旧,更不是对一套僵化的教条的复读。相反,理解马克思的价值,在于深入其思想的脉络,去发现那些超越时代局限、依然能为我们理解当下世界提供深刻洞见的分析工具和批判视角。首先,马克思最核心的贡献,在于他提供了一套关于社会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思的现象。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深入研读过马克思的著作,却轻易地断言马克思已经过时了。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历史叙事的简化与误读: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影响: 这是最直接也最深刻的原因之一。苏联模式的失败,以及东欧国家的转型,在很大程度上被.............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宏大且复杂,涉及历史、政治、文化和学术思想的多个层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中国经济学家为何大都信奉西方经济学?这是一个历史和现实因素交织的结果,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和实践导向: 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
  • 回答
    要理解马克·吐温为何在“短篇小说三巨匠”之列之外,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三巨匠”的定义、他们的作品特点,以及马克·吐温的文学成就与短篇小说领域的关联。首先,我们要明确“短篇小说三巨匠”通常指的是哪些作家。在西方文学评论界,最常被提及的短篇小说大师通常是: 埃德加·爱伦·坡 (Edgar Allan .............
  • 回答
    1888年大清成功制造出马克沁机枪,为什么没能让欧美人变得能歌善舞?这是一个颇具想象力的问题,背后隐藏着对技术发展与文化演变之间关系的有趣探讨。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解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马克沁机枪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军事技术的进步,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战场上的杀伤力,而非.............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偏好,以及这些偏好背后可能存在的复杂心理和学术驱动。说他们“喜欢”马克斯·韦伯和塞缪尔·亨廷顿,更准确地说,是他们的思想在知识分子圈层中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成为了许多讨论和研究的重要基石。至于是不是“知识分子的情结”,这又是一个值得玩味的角度。要深入理解这一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