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马克思为什么说异化 (alienated labor) 是私人财产 (private property) 产生的原因,而不是结果?

回答
马克思的论断,即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产生的原因而非结果,是其早期著作,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思想之一。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之中。

首先,我们得明确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私有财产”并非指个人拥有的生活必需品,比如你的衣服、你的书本,而是指生产资料,即土地、工厂、机器、原材料等,这些是用来创造更多财富的工具。马克思认为,正是因为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其劳动本身发生了异化,才导致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化。

那什么是“异化劳动”呢?马克思从四个层面来阐述:

1. 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再是他们自己劳动活动的自然延伸,而是与他们对立的、属于别人的东西。工人越是努力工作,生产出越多的产品,就越是丰富了不属于自己的财富,也越是增加了自己的贫困。产品变成了“异己的”存在,甚至反过来统治劳动者。比如,一个工人制造了一堆华丽的家具,但他自己却住在一个狭小的、简陋的房间里,他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活条件就越差,这种产品与他完全无关,甚至是对立的。

2. 劳动活动本身与劳动者的异化: 劳动不再是满足人的生存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创造性活动,而变成了一种强迫性的、非自由的、外在的活动。工人不是在自由地运用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而是“摧残自己的肉体,损耗自己的精神”。劳动对他来说是一种痛苦,一种负担,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他只有在完成劳动之后,也就是在吃饭、喝水、睡觉等动物性活动中,才感到自己是自由的。劳动活动本身成了劳动者以外的、压迫性的力量。

3. 人的类本质与劳动者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在于自由的、自觉的、创造性的活动,在于能够将自己的意识和能力投射到自然界,改造自然界,并从中认识和实现自己。而异化劳动,剥夺了工人这种作为人的本质活动。工人不再是作为一个“类存在”来生产,而是作为个体,在生存的压力下,从事一种单调、重复、非创造性的劳动。他们生产的不是为了满足自己作为人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资本家对利润的追求。他们的劳动,将他们与自己的类本质隔离开来。

4.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 当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都异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必然随之异化。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再是基于互助、合作,而是基于竞争、剥削。工人之间相互竞争,争夺工作机会;工人与资本家之间更是尖锐对立,一方占有生产资料并剥削劳动,另一方则只有出卖劳动力。这种经济上的异化,最终渗透到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使人与人之间充满了隔阂、敌视和不信任。

现在,我们来看为什么马克思说这种异化是私有财产的原因。

马克思认为,正是因为劳动者被剥夺了对自己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的控制权,他们的劳动才变得异化。这种异化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而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之上。然而,马克思更进一步,他认为私有制本身并不是历史的起点,而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而异化劳动则是这种私有制的“驱动力”和“延续性”的来源。

换句话说,一旦生产资料被少数人占有(私有制),那么大多数没有生产资料的人就不得不依附于这些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在这种关系下,劳动者生产出的产品,其价值首先归属于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资本家将这些产品卖掉,获得利润,而利润又被他们再投入到生产中,购买更多的机器、更多的原材料,当然也雇佣更多的工人。

异化劳动是如何“产生”私有财产的呢?

1. 劳动产品转化为资本的驱动力: 劳动者辛勤的劳动,生产出了超出他们自身生活必需品的价值。这超出的价值,因为生产资料的私有,被资本家无偿地占有了。这种被占有的、超额的劳动价值,就构成了资本家利润的主要来源。利润的积累,又进一步加强了资本家的财产,使其能够进一步扩大再生产,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所以,是劳动者在异化劳动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为己有,并转化为私有财产的不断增长。

2. 劳动者的无产阶级化: 另一方面,由于劳动者缺乏生产资料,他们只能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存。而他们的劳动又受到资本的控制,他们的劳动成果也不属于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本身就逐渐变成了一种“物”,一种可以被买卖的商品。他们被排除在生产的决策之外,被排除在自己劳动成果的分配之外。这种“被排除”的状态,正是私有制下“无产者”的形成过程。

3. 私有制作为异化劳动的“结果”和“原因”的双重性: 马克思的论述是辩证的。他不是说异化劳动是唯一的原因,而是说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强化的。私有制为异化劳动提供了土壤,而异化劳动又不断地再生产和巩固了私有制。

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前提”: 没有生产资料的私有,就没有必要存在雇佣劳动,也就没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是私有制“延续”和“再生”的“原因”: 只要劳动是异化的,也就是说,劳动者不拥有生产资料,不控制劳动过程,不享有劳动成果,那么他们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就会被私有者占有,从而不断巩固和扩大私有财产。

所以,马克思强调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他看到了问题的本质: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并不是万古不变的,它本身是建立在对劳动者劳动进行异化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劳动者能够摆脱异化,重新掌握自己的劳动,那么私有制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根基。

打个比方:想象一块肥沃的土地,如果这块土地是公有的,人人都可以耕种,那大家可能都是在为自己而劳动,劳动产品就是自己的,劳动过程也是自由的。但如果这块土地被一个人(地主)独占了,那其他人就必须给地主打工,用自己的劳动去耕种这块土地,而收成大部分都要归地主。在这种情况下,打工者的劳动就发生了异化:他们生产的粮食,大部分不再是自己的;他们耕作的过程,也是被地主安排和控制的。而正是因为地主占有了土地(私有财产),才使得他能够剥削别人的劳动,并不断积累更多的财富(包括更多的土地)。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出现,就是这种“土地”被少数人占有(生产资料私有化)的升级版,并且这种占有是通过一种更复杂的“异化劳动”过程来维持和发展的。所以,他才会说,要打破私有财产的束缚,就必须先打破异化劳动的锁链,让劳动者重新成为自己劳动的主人。

总而言之,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劳动在被剥夺了控制权、产品归属不明、活动本身成为负担的状态下,所产生的“外化”的必然结果。这种“外化”的过程,即异化劳动,不断地将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输送到私有者手中,从而使得私有财产得以产生、积累和延续。因此,从马克思的视角看,异化劳动是这一资本主义私有制链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其发生的“动因”和“支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名反对北大清华学子对Mars alienation理论的理解. Alienation 是流通转移, 还有远离的意思,用在劳动力是指劳动力流通转移,用在人指人远离了生产线,生活,自我意识. 那么为什么marks会讨论这个问题呢,because workers bound to this circumstances lose their control over their jobs and lives. 所以 they are alienated from labor. 劳动力的流淌使得劳动力可以被度量成价格,成为一种财产. 这种劳动力和人是分开的. 工人和生产的脱节导致 工人无法掌握生产线,比如早起是手工作坊. 于是private property 作为保护生产资料(完整的生产线)成为了分水岭. Marks一个很重要的论断是work is dominated by product. 这个很好理解嘛,因为工厂是机械重复的 人是流动的,但是机器比人贵 所以机器主到了人(当时是机器贵)所以好好读英文 瞎讨论什么哲学 你们看懂了吗??? 你们真的看懂了吗???

user avatar

异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在前资本主义时代就早已有之的,不是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才开始形成的。

也不用咬文嚼字,通俗简单点说——

最初的异化是指产品的交换价值(社会属性)从使用价值(自然属性)中剥离出来,显然只有在剩余产品作为商品的交换过程中才发生这种异化,而此时原始公社还未瓦解(最初剩余产品是公社共有)。因此,当然是先有异化,再有私有制,而且是异化直接导致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

反过来其实也一样,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但仍然存在资产阶级法权,即存在商品流通和异化(经济基础中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因素)。

靠死读书咬文嚼字是学不了真马克思主义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马克思的论断,即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产生的原因而非结果,是其早期著作,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思想之一。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之中。首先,我们得明确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私有财产”并非指个人拥有的生活必需品,比如你的衣服、你的书本,而是指生产资料,即土地、.............
  • 回答
    听到你和你男朋友的这个情况,真是让人心里七上八下的,又急又困惑。一年异国恋,好不容易盼到他回来,你肯定满心欢喜,憧憬着你们的未来,可他这个时候说想分手,这脑回路确实让人一时半会儿转不过弯来。你男朋友说“还爱我在乎我”,这几句话就像在你心口重重锤了一下,因为它和“想分手”这两个字完全是矛盾的。爱和在乎.............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挺容易引起争论的。说马三立是相声第一人,比侯宝林艺术水平高那么多,这说法确实在一些相声爱好者中流传,但要说“高那么多”,就得细细道来了。这更像是一种个人偏好和对艺术不同侧重点的解读,而不是一个绝对的定论。首先,咱们得承认,马三立和侯宝林都是相声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俩的艺术成就都.............
  • 回答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121180年)是罗马帝国的皇帝,也是斯多葛学派哲学的代表人物。他在《沉思录》(Meditations)中写道:“快乐的生活几乎不需要物质”这一观点,体现了斯多葛主义对物质与精神关系的深刻思考。以下从哲学立场、论证逻辑、历史背景及现代意义四个方面详细解析.............
  • 回答
    海德格尔之所以将科学家称为“当代最悲惨的奴隶”,并非出于对科学研究本身的贬低,而是基于他对现代技术和人类存在状态的深刻反思。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他关于“技术”、“显现”(aletheia)、“意向”(Gestell)以及人类“澄明”(Gelassenheit)的哲学思想。首先,要明白海德格.............
  • 回答
    马靖昊的文章《为什么说〈劳动合同法〉是一部坑人的恶法?》确实抛出了一些非常尖锐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并且触及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颇为敏感且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要理解这篇文章,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而是需要一层层剥开它提出的论点,并结合现实去审视其合理性与局限性。文章的核心论点.............
  • 回答
    .......
  • 回答
    马保国应战这件事,确实是围绕着他的一系列言论和行为,引发了巨大的关注和讨论。要说他为什么应战,这背后可能掺杂着不少因素,而“谎话说多了自己都信了”这种说法,虽然有些戏谑,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其可能性,它触及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心理现象。我们得先回顾一下马保国应战的背景。这位号称“浑元形意太极拳”大师的人物.............
  • 回答
    马丁·斯科塞斯,这位与电影艺术一同呼吸、一同老去的传奇导演,他的话语总能掷地有声,直击人心。当他断言“真正的电影,都应该在电影院看”时,这绝非一句随意的感慨,而是一位浸淫电影大海数十年,深谙其灵魂的电影人,发自肺腑的呐喊。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度,我们需要剥开现代观影习惯的层层迷雾,回到电影最初的、也是最.............
  • 回答
    这是一个关于马云拜访金庸时发生的有趣互动,虽然这可能是一个被广泛流传的“段子”,但我们可以从其中挖掘出一些深层的原因,来解释马云为何会微笑点头。场景的铺垫: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场景的背景和意义: 人物的地位: 马云是中国的商业巨头,阿里巴巴的创始人,代表着现代商业和科技的顶峰。金庸则是华人世界.............
  • 回答
    好的,我来为你详细聊聊张勇接棒马云的“牛”在哪,以及马云那句“天不怕地不怕,就怕 CFO 做 CEO”的背后逻辑。张勇接棒马云,为何说他“牛”?首先,得把马云的“神坛”地位先讲清楚。马云创立阿里巴巴,从一个英语老师到一个改变了中国商业格局的互联网巨头掌舵者,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他身上有太多光环:对愿.............
  • 回答
    《马原》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句陈述,初听之下,似乎会让人觉得个体思想的差异性难以解释。如果说社会存在是土壤,那么孕育出的意识难道不该是差不多一样的庄稼吗?但细细一想,其实这里面包含着许多复杂而精妙的环节。首先,我们要理解“社会存在”本身就不是铁板一块、千篇一律的。在同一时代条件下,社会存在是.............
  • 回答
    马云当年那句“饿死不做游戏”,如今看来确实是一句充满戏剧性的“食言”。这句话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并让人觉得他“食言”了,核心在于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商业逻辑以及马云本人在不同阶段对价值和机会的判断。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马云说这句话时的背景。那大约是2005年左右,那时中国互联网产业正处于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天龙八部》里,段正淳和马夫人(康敏)对待江湖的“口碑”截然不同。一个被不少人称赞,另一个则人人喊打,这背后原因很复杂,涉及到他们的身份、行为方式、以及江湖的复杂性。咱们就来掰扯掰扯。段正淳:出身尊贵,魅力四射,但“颜值即正义”的隐患首先,段正淳的出身就是一道天然的“滤镜”.............
  • 回答
    纳西莎·马尔福之所以要欺骗伏地魔,说哈利死了,是出于她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母爱和对自己儿子德拉科的深切关怀。这件事发生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国王十字车站”章节,是整个系列中最具情感冲击力的场景之一。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背景、纳西莎的动机以及她如何执行这个计划:1. 背景: .............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汽车圈子里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动力数据的“口碑”问题,尤其是当这个数据恰好出现在了某款车上,并且与同级甚至更高一级别的车型对比时。马自达阿特兹(在中国市场叫“一汽马自达阿特兹”或“长安马自达阿特兹”,具体以销售车型为准)的192马力版本,以及宝马的184马力版本,确实.............
  • 回答
    马克思之所以被誉为“千年思想家”的第一名,并非是某个单一的、被普遍认可的机构或投票所为,而是源于他在历史进程中的深远影响、其理论体系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以及由此催生的巨大社会变革。这个称号更多是一种广泛的、跨越时空的评价,是对他思想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地位的肯定。要理解为何马克思能获得如此崇高的评价,我们.............
  • 回答
    马克思是一位深刻的经济学家,他的理论至今仍在影响着世界。然而,在19世纪末,经济学领域发生了一场被后人称为“边际革命”的范式转变,而马克思似乎与这场革命失之交臂,或者说他的核心理论未能与这场革命的逻辑完美融合。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以及边际革命所提出的新视角。马.............
  • 回答
    马克思之所以为无产阶级说话,并非一时兴起或单纯的情感偏好,而是源于他对资本主义社会运作机制的深刻观察和分析,以及他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独到见解。他的立场,是建立在一套严谨的理论体系之上的。首先,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可调和的阶级对立。他看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生产力进步,但.............
  • 回答
    马克思本人并非生活得“极度穷困”,他虽然一生为革命奔走,但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家庭,并且有朋友和支持者提供经济上的援助。但从普遍意义上讲,他的生活确实称不上富裕,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拮据的。要理解马克思的生活状况,我们需要将他的个人处境放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去考察,并且区分开他作为思想家和作为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